博碩士論文 967203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7 、訪客IP:52.15.59.163
姓名 李珺樺(Chun-hua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臺北縣客家社團部門互動與網絡分析之研究
(A Study network analysis between Hakka association and other departments interactive in Taipei County)
相關論文
★ 客家特色產業發展之回應性評估★ 休閒生態園區體驗行銷之研究—以新竹老頭擺客家美食休閒生態園區為例
★ 屏東六堆地區邱氏家族變遷之研究:政治菁英觀點★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
★ 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紫金礦業與上杭縣之發展
★ 新北市客家文創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 泰國客家女性與客家文化推動之研究: 以泰國客家之音啟芳論壇為例
★ 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 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
★ 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 桃園縣高齡者學習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
★ 南桃園國小客家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與文化再製理論★ 兩蔣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兼論其對客家文化園區的啟示
★ 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學校支持系統觀點★ 寶島客家電台志工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臺北縣客家事務局和客家社團推動客家文化活動的互動情形,觀察當中各部門間的網絡關係。採用文獻分析法為基礎,再以問卷調查和社會網絡分析工具,進行臺北縣客家事務局和客家社團之間的互動網絡關係,並以中心性強的社團進行深度訪談。
研究發現,臺北縣客家社團經費來源大多依賴臺北縣客家事務局,台北縣客家事務局是資源整合的中心,核心的領導者,臺北縣客家社團則是推動客家文化基層的使命者。透過跨部門合作模式關係,和資源依賴的原則下,彼此有良好的互動,和密切的關係網絡。但由上而下的互動模式,經費的齊頭式平等,社員老年化,發展社團自身特色和跨部門整合都是未來需要調整和努力的方向。最後,研究者認為臺北縣客家事務局與社團互動的模式,特別採取行政區劃分的經營模式,可供其他縣市政府在經營客家事務的比較和參考。
摘要(英)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interactive condition when Hakka affairs Bureau of Taipei County Government and Hakka association in Taipei County promote Hakka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observe the network 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departments. This study uses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 as foundation, wit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ol for the interactive network relation between Hakka affairs Bureau of Taipei County Government and Hakka association in Taipei County; an in-depth interview is carried out with the central oriented organiz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 discovers that the funding of Hakka association in Taipei County mainly depends on Hakka affairs Bureau of Taipei County Government; the Hakka affairs Bureau of Taipei County Government is the center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the core leader; the Hakka association in Taipei County is the foundation of promoting Hakka culture. With the cross-department cooperation model and the principle of resource dependent, there is a good interaction and close network relation in-between. However, due to top-to-bottom interactive model, even fund for all, aging of members,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ross-department integration will be the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At last, the researcher believe the interactive model between Hakka affairs Bureau of Taipei County Government and Hakka associ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business ope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or comparison for other County Governments when managing Hakka affairs.
關鍵字(中) ★ 治理互動
★ 社會網絡
★ 臺北縣客家事務
★ 臺北縣客家社團
關鍵字(英) ★ administrative interaction
★ social network
★ Hakka association in Taipei County
★ Hakka affairs Bureau of Taipei County Government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相關文獻檢閱 9
第二節 資源依賴和社會網絡 11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治理和公部門互動 20
第四節 台灣客家社團析探 32
第五節 臺北縣客家社團類型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4
第四節 研究實施 57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59
第一節 問卷分析 59
第二節 社會網絡的析探 72
第三節 深度訪談之分析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0
參考文獻 115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相關文獻檢閱 9
第二節 資源依賴和社會網絡 11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治理和公部門互動 20
第四節 台灣客家社團析探 32
第五節 臺北縣客家社團類型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4
第四節 研究實施 57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59
第一節 問卷分析 59
第二節 社會網絡的析探 72
第三節 深度訪談之分析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0
參考文獻 115
附錄一 臺北縣客家社團分類一覽表 121
附錄二 臺北縣客家社團現況與社會網絡調查問卷 123
附錄三 臺北縣政府客家事務局99年度扶植文化團體推展客家文化計畫 137
附錄四 編號A1訪談逐字稿 142
附錄五 編號A2訪談逐字稿 151
附錄六 編號B1訪談逐字稿 162
附錄七 編號B2訪談逐字稿 171
附錄八 編號B3 訪談逐字稿 179
附錄九 編號B4 訪談逐字稿 185
附錄十 編號B5 訪談逐字稿 188
附錄十一 編號B6 訪談逐字稿 19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8)。九十七年底人民團體概況。98年7月17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2502
臺北縣客家事務局(2008)。客屬社團一覽。98年9月30日,取自http://www.hakka-affairs.tpc.gov.tw/_file/1447/SG/29683/41739.htm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2008)。園興緣起。98年9月30日,取自http://www.hakka.tpc.gov.tw/web/Home
臺北縣政府社會局網站(2010),社團名冊,99年7月1日。取自
http://www.sw.tpc.gov.tw/_file/1588/SG/24745/D.html
臺大社會所TSD科技、民主與社會網。98年8月18日,取自http://tsd.social.ntu.edu.tw/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研究方法論。台北:政大書城總經銷。
江明修主編(2000)。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
江明修、鄭勝分(2006)。台灣第三部門正當性之初探。論文發表於「2006兩岸四地公共政策與管理學術研討會」,濟南。
江明修 丘昌泰主編(2009)。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台北:智勝文化。
江明修主編(2010)。客家城市治理。台北:智勝文化。
尹章義(2002)。臺灣客家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客家研究輯刊,第21 期(11月),廣東梅州:嘉應大學客家研究中心,頁1-10。(本文原刊於《臺灣文獻》,48 卷2 期(1997 年6 月),南投。又刊於《客家雜誌》,第85 期(1997 年8月),臺北。今收錄於《臺灣客家史研究》(2003),第二章。)
尹章義(2003)。台灣客家史研究,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邱彥貴,吳中杰(2001),臺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吳佳欣(2007)。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余佩珊譯 (1994)。Peter F. Drucker著,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 (Managing theNon-Profit Organizati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s),台北:遠流,(原書於1990出版)。
官有垣 (2000)。非營利組織在台灣的發展:兼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範,中國行政評論,第10 卷第1 期,頁75~108。
官有垣 (2000)。非營利組織的相關理論,收錄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官有垣 (2000)。非營利組織的相關理論,收錄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官有垣、謝錄宜、李宜興等 (2002)。非營利組織推展休閒活動的成功案例分析: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研究。
胡幼慧 (2002)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徐正光(1995)。徘徊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
徐正光(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研究學會,南天。
陳定銘(2007)。非營利組織、政府與社會企業理論與實踐 。台北:勝智文化。
陳定銘(2008)。非營利組織與政府跨部門合作之研究:以三個公益組織方案為例。收錄於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與政府:跨部門治理(頁234-235)。台北市:勝智文化。
陳運棟(2007)。 源流篇,收錄徐正光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頁19-41,臺北:南天。
陳修(1994)。<跋>。 客家源流探奧。298。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康宏(1998a)。臺灣客家社團的概況研究(上),客家雜誌,第93 期(3 月),臺北:客家雜誌社,頁11-16。
陳康宏(1998b)。臺灣客家社團的概況研究(下),客家雜誌,第94 期(4 月),臺北:客家雜誌社,頁50-52。
陳金貴 (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第24 期,頁95-128。
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
葉日嘉(1995)。兩岸客家研究與客家社團之政治分析:以「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煒(2007)。第三部門的治理研究。台北:翰蘆圖書。
孫煒(2007a)。台灣第三部門與政府互動的政策分析:新治理觀點。收錄於丘昌泰主編。非營利部門研究:治理、部門互動與社會創新。157-203。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馮 燕 (2000)。導論: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收錄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馮 燕(2001)。從部門互動看非營利組織捐幕的自律與他律規範。台大社工學刊,4,203-242。
曾喜城(1999)。臺灣客家文化研究,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劉福增(1998)。客家文化的定義,錄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新的客家人」,頁62-64。
張介立(2006)。臺北縣客家社團推動客家文化活動現況與問題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毅志(2000)文化資本、社會網絡與階層認同、階級界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30 期,頁1-42。
黃毅志(2002)。書評 林南(Nan Lin)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理論對於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之啟發。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2 期第2 卷,頁153-163。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111-143。台北:巨流。
蕭新煌 (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蕭新煌(2002)。 民間社會組織的自主與創導,刊於臺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蕭新煌編,臺北:立緒出版社頁93-94。
蕭新煌(2002a)。臺灣非政府組織的故事與挑戰,蕭新煌編,臺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頁75-78,臺北:立緒出版社。
蕭新煌(2002b)。民間社會組織的自主與創導,蕭新煌編,臺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頁93-106,臺北:立緒出版社。
鍾丰秀(2008)。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營運策略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學系在職進修碩士,未出版,台北。
羅香林(1950)。客家源流考<續論> 。 崇正總會三十周年紀念特刊,香港崇正總會編印。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
羅肇錦 (2000)。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南投。
羅家德(2003)。企業關係管理,台北:聯經。
顧忠華(1999)。社會信任、社會資本與非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信任研討會,中研院社會所與政大社會系,國立政治大學。
顧忠華 (1998 )。公民社會與非營利組織--一個理論性研究的構想,亞洲研究,第26期,頁8-23。
顧忠華 (2000 )。二十一世紀非營利與非政府組織的全球化,新世紀智庫論壇季刊,第11期,頁17-24。
二、 西文部分
Coleman, J. S.(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94: S95-120
Coleman, J. S.(1990.)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V. I. & Borman, W. C(2000) Investigating the underly structure of thecitizenship performance doma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vol. 10: 25-44
Girdon, B., Kramer, R.M.,and Salamon, L.M.(1992).Government and the Thrid Sector.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Publishers.
Kramer, R(1991).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dilemmas: The role of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In B. Staw and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 13, pp.191-228). Greenwich, CT: JAI Press.
Lin, Nan,(1999),”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Connections, 22, 1, 28-51.
Lin, N.(2001) .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UK: CambridgeUni. Press
Mitchell, J. C. (1973). Networks, norms, and institutions. In Boissevain, J. and J. C. Mitchell (Eds.), Network analysis: Studies in Human Interaction. The Hague: Mouton.
Putnam, R. D. (1995).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6(1): 66-78.
Salamon,L. M. (1992). America’s Nonprofit Sector: A Primer. New York: TheFoundation Center.
Young, Dennis (1999) “Complementary, Supplementary or Adversarial?A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Nonprofit-Government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Boris and Steuerle(e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e Government: The Challenge of Civil Society. Urban Institute.
指導教授 陳定銘(Ting-ming Chen) 審核日期 2010-7-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