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205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5 、訪客IP:3.149.230.13
姓名 曾文銘(Wen-Ming Z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臺北市改制政策之研究(1949-1967)
(The Research On the Taipei City's Reform Policy (1949-1967))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討論可分為三個研究主軸,其一,探討臺北市改制政策的背景與契機,瞭解國民黨高層對於改制的看法;其二,透過臺北市改制政策的各項爭議,分析改制為何延宕近十一年的原因;其三,藉由臺北市改制政策的執行經過,探究行政院協商過程及臺灣省府會如何肆應對策。
1949年中央政府遷往臺灣後,臺北市已有別於臺灣省政府主政時期,綜觀歷史因素,國民黨政府取代臺灣總督府在臺治理權後,臺北市政氣象一時呈現遞嬗。本文研究指出,國民黨中央暫時將臺北市視為中央政府臨時所在地,形成中央、省及臺北市政府皆位於臺北市辦公,造成彼此轄下行政部門與行政轄區重疊。其次在臺灣省政府疏遷中部後,蔣介石同意改制,黨中央也指出臺北市為中央政府所在地,具有特殊的政治、經濟及文化地位,因此黨內議決臺北市有改隸必要。儘管如此,臺北市改制政策卻因故遲遲未能執行,其背後更牽涉中央、省及臺北市政府之間複雜的行政關係。1966年12月總統府為配合臺北市長暨市議員期滿及改選日期,旋即發佈人事命令,由行政院成立改制小組,進行各項籌備工作,因為改制政策攸關臺灣省政府切身權益,臺灣省府會遂成立專案小組擬定對策,主要用意是表達反對立場,這有別於中央及臺北市傾向支持的態度。
透過本文的探討,我們能看到國民黨如何以黨領政的運作情況,進而瞭解臺北市從省轄市升格直轄市的過程,這將有助於我們藉由臺北市改制政策,分析臺灣都市發展的不同面向。
摘要(英) This thesis principally comprises three topics. First, I will discuss the origin and turning point of Taipei City’s Reform Policy, by doing so, I try to possess the viewpoints which the KMT’s leadership treated this event . Second, in research of the controversy of Taipei City’s Reform Policy, I attempt to explain that the reason why it has been postponed. Third, the process of Taipei City’s Reform Policy, which was executed by central government, could clarify the negotiating course between the Executive Yuan and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In 1949, The ROC government relocated to Taiwan, Taipei city’s character has been different from the period of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However, the KMT government replaced the Japanese colonial regime. Taipei City thus has something changed. In my thesis, I point out that the KMT actually cited Taipei City as Central Government in the interim meanwhile, three “governments” (Provincial, Taipei City and Central government) in Taipei, caused the disorder in administrative area. In the other hand, after being moved to central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was reorganized by Chiang Kai-Shek’s instruction. KMT leadership also pointed out that Taipei city is de facto Central government. It has spe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meaning. Therefore, the KMT decided to transfer the jurisdiction of Taipei city government. But, in fact, Taipei city’s Reform has been postponed for a period of time. This complex condition involved among Central Government,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Taipei City Government. In 1966,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decreed Executive Yuan to establish the Reform Group, which coincidence with election of Mayor of Taipei and city councilor, and prepared to accomplish the Reform plan. Contrast to Central, Taiwan Provincial Assembly establish the ad hoc group, whose purpose was mainly to express the opinion that was entirely distinctive to Central and Taipei City stand.
Inquiring through my thesis, one can see how the KMT government rules Taiwan by his own. Finally, Taipei City was elevated to the status of special municipality. In this way, we could clearly analyze varying aspects of city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Taipei city’s Reform Policy.
關鍵字(中) ★ 臺北市改制
★ 臺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改制小組
★ 臺灣省府會
關鍵字(英) ★ Reform Group
★ Executive Yuan
★ Taipei City Government
★ Taipei City's Reform
★ Taiwan Provincial Assembly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臺北市改制的背景 17
第一節 中央政府遷臺與防空疏散 17
第二節 省府疏遷與人口條件 29
第三節 國民黨以黨領政的運作 38
第二章 臺北市改制的爭議 53
第一節 中央的立場及態度 53
第二節 臺灣省政事務的劃分 65
第三節 市長選舉與地方分權 75
第三章 臺北市改制的過程 85
第一節 行政院改制小組的成立 85
第二節 臺灣省府會的對策 94
第三節 改制小組的協商 103
結論 115
參考書目 119
附錄 136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檔案
1. 國史館檔案
《石叟叢書》,〈文物檔〉,卷號:900001?077,油印本,數位影像。
《石叟叢書》,〈文物檔〉,卷號:900001?043,油印本,數位影像。
《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案〉,檔號:071/076-1。
《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案〉,檔號:071/076-2。
《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案〉,檔號:071/076-3。
《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案〉,檔號:071/076-4。
《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案〉,檔號:071/076-5。
《國民政府檔案》,〈臺灣省設立戰時防空疏散救護醫院案〉,檔號:081/067。
《國民政府檔案》,〈臺灣省空襲防護委員會工作計劃案〉,檔號:081/239。
《國民政府檔案》,〈臺省政府與臨時議會之職權案〉,檔號:071/128。
《蔣中正總統檔案》,〈文物檔〉,「戡亂時期」,卷號:010400?029,毛筆原件,數位影像。
2. 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檔案
〈中國國民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83次會議紀錄〉,黨史館藏,油印本,檔號:會8.3/83
〈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354次會議紀錄〉,黨史館藏,油印本,檔號:會7.3/652
〈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159次會議紀錄〉,黨史館藏,油印本,檔號:會7.4 ?159。
〈中國國民黨第九屆14次全國代表大會暨一至五中全會紀錄〉,黨史館藏,油印本,檔號:會9.2/216。
3.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
《公路改善計畫-臺北雙園與永和築堤計畫案》,檔號:E-4-3-10。
《公路改善計畫-臺北地區防洪計劃》,檔號:E-4-3-12-01。
《禁建、限建、臺灣省實施防空疏散重要城市建築管制辦法》,檔號:B-1-1。
《臺北市政府業務》,檔號:B-9-01。
4. 臺灣省議會檔案
〈函送房屋稅征收細則草案〉,臺灣省議會藏,《臺灣省諮議會檔案》,財政類,附件,檔號:0032131056004。
〈為臺北市政府改制後有關省屬機構案移由臺北市及中央接辦者函請查照案〉,臺灣省議會藏,《臺灣省諮議會檔案》,民政類,檔號:0031120256001。
(二)公報、實錄、法規、統計報告
1. 公報與實錄
〈中央法規制定標準法〉,1951年11月23日,《總統府公報》第322期(1951年11月27日),第1版。
〈制定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組織條例〉,1955年5月19日,《總統府公報》第602期(1955年5月20日),第1-3版。
〈制定財政收支劃分法〉,1951年6月13日,《總統府公報》第299期(1949年6月19日),第1-6版。
〈修正臺灣省內中央及地方各項稅捐統一稽徵條例〉,1957年12月30日,《總統府公報》第875期(1957年12月31日),第1-4版。
〈修正行政院組織法條文〉,1949年3月21日,《總統府公報》第217期(1949
年3月31日),第1版。
〈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1998年10月28日,《總統府公報》第6242期(1998年10月28日),第59-64版。
〈修正『臺北市各級組織及實施地方自治綱要』部份條文〉,《司法院公報》期34卷12(1992年10月16日)。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國民大會實錄》,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1946年12月。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國民大會實錄(第一編)》,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1961年10月。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國民大會實錄(第二編)》,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1961年10月。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組織規程〉,行政院法令類,《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42年秋字第48期(1953年8月25日)。
〈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臺灣省政府令,《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41年冬字第29期(1952年11月4日)。
2. 法規與統計報告
三民書局編輯部彙整,《大法官會議解釋彙編》,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8月。
中華民國現行法律彙編審訂委員會,《中華民國法律彙編》第四冊,臺北:第一屆立法院秘書處,1968年5月。
王月鏡著,《臺灣人口移動及地域發展之研究》,臺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1973年4月。
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都市規劃處,《臺灣北區區域計畫》,臺北: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都市規劃處研訂,1976年5月。
張知本主編,《最新六法全書》,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1年6月。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臺北市人口預測研究初步報告》,臺北:臺北市政府工務局編印,1971年3月。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編,《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臺北市政府主計處,1952年5月。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中華民國臺灣省統計提要(自民國三十五年至五十六年臺北市改院轄市止)》,南投:臺灣省政府主計處編印,1971年10月。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編,《臺灣省統計要覽》,臺北: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51年11月。
鍾福山主編,蕭玉煌、謝乾達副主編,黃正雄、林清淇、黃淑冠、呂文英、林美菊編輯,《省縣自治法暨直轄市自治法研訂實錄》,臺北:內政部編印,1995年6月。
(三)地方志、政府出版品
1. 地方志
陳三井總纂,《臺北市發展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2年6月。
陳正祥著,《臺北市誌》(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10月)。
曾迺碩總纂、曹助煌編纂,《臺北市志 卷三政制志 行政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7年6月。
盛清沂總纂,《臺北縣志 卷十五 軍事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年4月。
臺北市安溪同鄉會編,《安溪縣志》,臺北:臺北市安溪同鄉會,1968年7月。
2. 政府出版品
中華民國史公職志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史公職志(初稿)》,臺北:國史館,1990年5月。
中華民國主計史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主計史》,臺北:財團法人中國主計協進社,2002年3月。
高崑峯統編、國史館中華民國史內政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內政志(初稿)》,臺北:國史館,1992年6月。
侯暢著,盧毓駿校著,《臺北市改制概論》,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7年。
財政部編,《財政部史實紀要》第一冊,臺北:財政部編印,1992年9月。
黃錦堂編,《臺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委託研究計劃》,臺北:臺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2003年11月。
黃錦堂,《臺北市與中央權限劃分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6年5月。
張勝彥編纂,張美孋、張靜宜、曾蓮馨撰述,《臺灣省政府財政廳志》全一冊,南投:臺灣省政府財政廳編印,1999年4月。
張玉法統編、國史館中華民國史社會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社會志(初稿)上冊》,臺北:國史館,1998年6月。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編,《臺北市改制十年》,臺北:臺北市政府新聞處,1977年12月。
臺灣省新聞處主編,《地方自治》,臺中:臺灣省各界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紀念籌備委員會編印,1971年10月。
臺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臺灣省縣市鄉鎮財政分析及問題之研究》,臺中:臺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1976年7月。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臺灣光復四十年專輯-索引篇》,南投: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1985年10月。
聯合國亞洲及遠東區經濟委員會秘書處編、路易斯(Lewis, W. Arthur)譯著,《經濟設計》,臺北: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70年8月。
聯合國亞洲及遠東區經濟委員會秘書處編、國家經濟發展合作委員會第三處譯,《投資計劃分析》,臺北:國際經濟發展委員會,1967年10月。
聯合國亞洲及遠東區經濟委員會秘書處編,魯傳鼎譯著,《經濟計劃之方法:專供亞洲及遠東區各國之參考》,臺北: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56年10月。
簡笙簧主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中華民國五十六年(1967)七至十二月份》,臺北:國史館,2001年11月。
(四)史料彙編
何鳳嬌彙編,《臺灣省參議會資料彙編-行政區劃規劃》,臺北:國史館,2001年12月。
美國國務院編輯、中華民國外交部譯,《美國與中國之關係-特別著重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九年之一時期》,臺北:中華民國外交部編印,1949年。
葉惠芬編註,《陳誠先生從政史料選輯-臺灣省政府委員會會議紀錄》上冊,臺北:國史館,2007年12月。
葉惠芬編註,《陳誠先生從政史料選輯-臺灣省政府委員會會議紀錄》下冊,臺北:國史館,2007年12月。
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臺中: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編印,1965年11月。
(五)回憶錄、傳記
小谷豪冶郎著,陳鵬仁譯,《蔣經國先生傳》,臺北:中央日報社,1990年4月。
王文裕,《李萬居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
王紹齋、章君穀著,《俞鴻鈞傳》,臺北:聖文書局,1986年10月。
江南,《將經國傳》,臺北:李敖出版社,1988年。
朱文伯著,《朱文伯回憶錄》,臺北:民主潮社,1985年2月。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香港:南粤出版社,1986年3月。
克萊恩(Cline, Ray S.)著、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譯,《我所知道的蔣經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2月。
汪錕口述、卓遵宏訪問,《計政與國家發展-汪錕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4年1月。
呂芳上、陳儀深、黃克武、巫仁恕、黃蘭翔、沈懷玉、王雪玉、陳博雅、黃武達、郭年雄、賀陳但、孫可立訪問,謝采秀、王景玲、王麗媛、鄭麗榕紀錄,《都市計劃前輩人物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11月。
林忠勝校閱、楊基銓撰述,《楊基銓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3月。
吳國楨手稿、黃卓群口述、劉永昌整理,《吳國楨傳》下冊,臺北:自由時報社,1995年6月。
吳豐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臺北:自立晚報社,1991年12月。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3年9月。
許雪姬訪問,曾金蘭紀錄,《柯台山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6月。
莊永明,《臺北市文化人物略傳》,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7年5月。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太陽旗下風滿臺(日據時代篇)》,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11月。
黃朝琴著,《我的回憶》,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6月。
黃富三主持,《臺北市歷屆市長議長口述歷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1年7月。
陸寶千訪問,鄭麗榕紀錄,《黃通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6月。
彭晉生編纂,《谷正綱先生年譜》,臺北:編者自印,1998年6月。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五輯,臺北:國史館,1991年2月。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七輯,臺北:國史館,1992年7月。
國史館,《國史擬傳》第七輯,臺北:國史館,1998年6月。
國史館,《國史擬傳》第九輯,臺北:國史館,2002年12月。
國史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六輯,臺北:國史館,1998年2月。
陶涵(Taylor, Jay)著、林添貴譯,《臺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10月。
顏惠慶著,吳建雍、李寶臣、葉鳳美譯,《顏惠慶自傳-一位民國元老的歷史記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月。
臺灣省諮議會主編,《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吳三連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編印,2001年12月。
熊鈍生主編,《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一)》,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11月。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九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年9月。
劉寧顏主編,《連故資政震東年譜初稿》,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年6月。
劉鳳翰訪問、何智霖紀錄整理,《梁肅戎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5年12月。
劉素芬編著、陳怡如整理,《李國鼎:我的臺灣經驗》,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年9月。
遲景德、陳進金訪問,陳進金紀錄整理,《劉先雲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5年6月。
遲景德、歐素瑛訪問,歐素瑛紀錄整理,《薛人仰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6年9月。
蔣經國撰,《我的父親》,臺北:中央日報社,1986年10月。
蔣介石撰,《蔣總統言論選集-反共復國的理論與實踐》,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編印,1977年10月。
蔣介石撰,《蔣總統言論選集-政治與經濟》,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編印,1977年10月。
謝東閔著,《歸返:我家和我的故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8月。
羅卓君總編輯,《臺北市湖南同鄉會會誌》,臺北:大屯出版社,2005年6月。
顧維鈞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
(六)報紙、期刊
1. 報紙
不著撰人,〈一定要解放臺灣〉,《人民日報》,1954年7月23日,1版。
不著撰人,〈美蔣特務預謀殺害和劫持我方解釋代表〉,《人民日報》,1953年9月29日,4版。
不著撰人,〈朝鮮停戰談判達成協定是協商解決國際爭端的明證〉,《人民日報》,1953年7月31日,2版。
不著撰人,〈省府疏遷中部後 北市傳將改院轄市〉,《聯合報》,1956年9月30日,3版。
不著撰人,〈省府疏遷中部 適合防空條件 政治經濟交通均曾顧及 嚴主席昨重申並非遷治〉,《聯合報》,1956年8月28日,3版。
不著撰人,〈首都臨時戒嚴下午十一時至翌晨六時城門關閉禁止通行〉,《中央日報》,1948年11月11日,2版。
不著撰人,〈連震東昨日表示臺北市改制 目前有困難〉,《中央日報》,1962年5月3日,3版。
不著撰人,〈動員戡亂完成憲政綱要通過公布實施〉,《中央日報》,1947年7月19日,2版。
不著撰人,〈臺北市改制院轄市後 行政區域劃分 張祥傳提構想〉,《中央日報》,1967年1月5日,3版。
2. 期刊
王師曾,〈政治建設的根本問題〉,《自由中國》卷15期9(1956年11月),頁666。
中國地方自治學會三月二十八日專題座談紀錄,〈臺北市政革新及應否升格問題〉,《中國地方自治》卷15期1(1962年5月),頁11-21。
白瑜,〈自治捐與防衛捐及其紛爭與解決途徑〉,《自由中國》卷18期5(1958年3月),頁146。
曲靈鈞,〈對於軍事的兩個基本願望〉,《自由中國》卷21期10(1959年11月),頁295。
〈社論(二) 這是國民黨反省的時候〉,《自由中國》卷10期10(1954年5月),頁322。
〈社論(一) 我們的地方政制〉,《自由中國》卷17期10(1957年11月),頁291。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于宗先、王金利著,《臺灣金融體制之演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年12月。
王泰升,《臺灣法律史的建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1997年9月。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臺灣》,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1月。
王振寰,《誰統治臺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9月。
中央文物供應社,《蔣總統言論選集-黨務工作》,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7年10月。
茅家琦,《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著、丁連財譯,《新世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5月。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5月。
朱文伯,《臺灣經濟建設問題論叢》,臺北:民主潮社,1974年5月。
朱文伯著,《國是芻言集》,臺北:民主潮社,1974年4月。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鄭明萱譯,《極端的年代1914-1991》
,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何智霖編纂,《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年12月。
伊藤潔,《臺灣-四百年的歷史與展望》,臺北:新遠東出版社,1994年12月。
宋鎮照,《社會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8月。
周谷,《外交秘聞:一九六○年代臺北華府外交秘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9月。
呂亞力,《政治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0年7月。
李瑞祥著,《臺灣財政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70年6月。
李宗黃,《中國地方自治總論》,臺北:中國地方自治學會,1954年9月。
李文朗著,《臺灣人口與社會發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1月。
林谷蓉著,鍾嫣慧、李敏華編輯,《中央與地方權限衝突》,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7月。
林桶法,《1949大撤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年8月。
林健次主編,林健次、蔡吉源著,《臺灣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年2月。
林金田總編輯,《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文獻輯錄(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孟廣厚,《財經政策之基本問題》,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0年12月。
吳興鏞,《黃金檔案》,臺北:時英出版社,2007年10月。
吳若予,《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12月。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劉軍寧譯,《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8年11月。
侯暢,《行政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73年12月。
胡佛,《憲政結構與政府體制》,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7月。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出版社,1994
年7月。
洪敏麟、陳漢光、廖漢臣編輯,《臺灣堡圖集(全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9年6月。
保阪正康,《蔣介石》,東京:文藝春秋,1999年5月。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主編,《中興新村整體發展之綜合性對策研究》,臺北:內政部營建署鄉市規劃局編印,2001年5月。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序》,臺北:中央委員會黨史會編印,1984年。
郭錫嘏,《先總統 蔣公地方自治論》,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79年8月。
郭緒印主編,《國民黨派系鬥爭史(下)》,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3月。
翁台生,《CIA在臺活動秘辛-西方公司的故事》,臺北:聯合報社,1991年5月。
黃炎東,《新世紀臺灣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發展趨勢》,臺北:正中書局,2004年7月。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10月。
陳正祥著,《臺灣地誌》上冊,臺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1959年1月。
陳正祥、孫得雄、蔡曉畊合著,《臺灣的人口》,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10月。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8月。
陳紹馨主編,《臺灣的人口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1月。
陳陽德,《轉變中的臺灣地方政治》,臺北:洞察出版社,1987年1月。
彭明敏、黃昭堂著,蔡秋雄譯,《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定位》,臺北:玉山社,1995年5月。
普春化,《財稅概要》,臺北:三民書局,1977年9月。
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年。
張金鑑,《政治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9月。
張則堯編,《現行稅法概要》,臺北: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編印,1980年6月。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7月。
張玉法編,《中國現代史論文集》第10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楊正寬,《從巡撫到省主席-臺灣省政府組織調適之研究》,臺中:臺灣省新聞處編印,1990年5月。
楊家駱編,《大陸淪陷前之中華民國(二)》,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9月。
趙永茂,《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臺北:翰蘆圖書公司,1998年9月。
趙既昌著、李國鼎主編,《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6月。
葛林赫爾(Greenhalgh, S.)、韋艾德(Winckler, E. A.)主編,張苾蕪譯,《臺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臺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9月。
管歐著,《地方自治》,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廖忠俊,《臺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8年4月。
赫伯特(Herbert A. Simon)著、雷飛龍譯,《行政學》,臺北:教育部編印,1965
年10月。
農林航空測量所編,《臺灣地區相片基本圖出版通報》,臺北: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1994年6月。
蔡玲、馬若孟(Myers, Ramon H.)著,羅珞珈譯,《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10月。
蔡石山(Tsai, Shih-Shan)著,曾士榮、陳進盛譯,《李登輝與臺灣的國家認同》,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年1月。
蔡文輝,《社會變遷》,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5月。
謝政道,《中華民國修憲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6月。
鍾豔攸,《政治性移民的互助組織(1946-1995)-臺北市之外省同鄉會》,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12月。
羅伊(Roy, Denny)著,何振盛、杜嘉芬譯,《臺灣政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2001年3月。
戴超武著,《敵對與危機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0月。
魏碧海著,《第四野戰軍征戰紀實》,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龐建國,《臺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2月。
(三)西文書目(刊)
Burns, Edward McNall. Western Civilizations: Their History and Their Cultur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897).
Cheng, Tun-Jen (鄭敦仁) .“Democratizing the Quasi-Leninist Regime in Taiwan,”World Politics, Vol.41, No.2 (July. 1989), pp. 471-499.
Chen, Jian (陳兼) . China’s Road to Korean War: The Making of the Sino-American Confrontation (New York: C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Cordier, Andrew W., and Foote, Wilder. Public Papers of the Secretaries-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Volume Ⅱ: Dag Hammarskjold 1953-1956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
Cordier, Andrew W., and Foote, Wilder. Public Papers of the Secretaries-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Volume Ⅲ: Dag Hammarskjold 1956-195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Edwards, R. Randle, Henkin, Louis and Nathan, Andrew J. (黎安友) , eds. Human Righ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Elvin, Mark and G. William Skinner (施堅雅) , eds.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Californi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Fairbank, John King (費正清) .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Graver, John W. The Sino-American Alliance: Nationalist China and American Cold War Strategy in Asia (New York: M. E. Sharpe Press, 1997).
Hsu, Immanuel C. Y. (徐中約) .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Hu, Ching-Fen (胡靜芬) .“Taiwan’s Geopolitics and Ching-Kuo’s Decision to Democratize Taiwan,”Stanford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Vol.5, No.1 (Winter. 2005), pp. 26-44.
Ikenberry, G. John and Mastanduno, Michae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Asia-Pacific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Ivanov, P. M. (伊瓦諾夫) .“U.S. China Policy in the Eisenhower Era: A Soviet View, ”in Cohen Warren I., and Iriye, Akira (入江昭) , eds. The Great Powers in East Asia, 1953-196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Taylor, Jay (陶涵) . 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Krasner, Stephen D. Problematic Sovereignty: Contested Rules and Political Possibilit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Kraus, Richard Curt. Class Conflict in Chinese Soci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Liu, Ta-Jen (劉達人) . A History of Sino-American Diplomatic Relation, 1840-1974 (Taipei: China Academy Press, 1978).
Lumley, F. A.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Chiang Kai-Shek (London: Barrie & Jenkins Press, 1976).
Neil H. Jacoby. U.S. Aid to Taiwan (New York: Praeger Press, 1966).
Macmillan, Margaret. Seize the Hour: When Nixon met Mao (London: John Murray Press, 2007).
Michael, Franz H. China Through the Ages: History of a Civilization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94).
Pepper, Suzanne. Civil War In China:Tthe Pclitical Struggle 1945-194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Qing, Simei (秦思梅) . From Allies to Enemies: Visions of Modernity, Identity, and U. S.-China Diplomacy, 1945-1960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Robert G. Sutter and Willian R. Johnson, eds. Taiwan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Lanham, MD: The Asian Society an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8).
Rothstein, Robert L. The Weak in the World of the Strong: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7).
Smith, Felix. China Pilot: Flying For Chennault During the Cold War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2000).
Tien, Hung-Mao (田弘茂) . Taiwan’s Electoral Politics and Democratic: Riding the Third Wave (New York: M. E. Sharpe Press, 1996).
Tien, Hung-Mao (田弘茂) . The Great Transition: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93).
Tucker, Nancy Bernkopf (唐耐心) . China Confidential: American Diplomats and Sino-American, 1945-1996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Tucker, Nancy Bernkopf (唐耐心) . Pattems in the Dust: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 Recognition Controversy, 1949-195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Wu, Jaushieh Joseph (吳釗燮) .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Forces Behind the New Momentum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飛龍,〈本市戶政之沿革〉,《臺北文物》卷1期1(1952年12月),頁68-72。
任育德,〈評蔡玲、馬若孟著,羅珞珈譯,《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政大史粹》期2(1998年10月),頁185-186。
阮毅成,〈臺灣省實施縣市地方自治的重要文獻〉,《臺灣文獻》卷14期2(1963年7月),頁1-12。
李憲榮,〈制定臺灣新憲法的必要性〉,《臺灣民主季刊》卷3期1(2006年3月),頁 1-26。
何福田,〈省轄市升格為院轄市的教育經費〉,《人文學報》期5(1980年6月),頁191-210。
林桶法,〈從溪口到臺北:第三次下野期間蔣介石的抉擇〉,《國史館學術集刊》期13(2006年12月),頁89-121。
卓遵宏,〈從八二三砲戰的爆發論兩岸的戰爭與政治策略〉,《中華軍史學會會刊》期6(2001年8月),頁547-577。
許雪姬,〈1937年至1947年在北京的臺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卷1期1(2008年4月),頁33-84。
張則堯,〈臺北市改制後財稅問題管見〉,《中國財政季刊》期28(1967年1月),頁30-39。
陳華,〈『行憲』與『戡亂』-陶希聖日記(1947-1953)的觀察與討論〉,《國史館學術集刊》期8(2006年6月),頁165-188。
蔡采秀,〈從日治到戰後的臺北(1895-1985)-一個都市性質轉變的歷史過程分析〉,《臺灣史研究》卷3期2(1996年12月),頁5-50。
楊維真,〈蔣中正復職前後對臺灣的軍事佈置與重建(1949-1950)〉,《中華軍史學會會刊》期7(2002年4月),頁351-380。
薛化元、郭雲萍,〈雷震《中華民國制憲史》史料意義的引介〉,《臺灣史料研究》號12(1998年11月),頁108-116。
鄭梓,〈戰後北臺灣地方政制之變革-以「臺北州」到「臺北縣」為例〉,《臺灣史研究》卷6期1(2000年9月),頁93-131。
劉維開,〈中央非常委員會成立經過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期16(1999年5月),頁148-168。
(二)學位論文
王良卿,〈動盪中的改革:中國民國黨從『革新』走向『改造』(1945-1950)〉,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12月。
王健民,〈臺北市改制前後行政組織效能之比較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2月。
李功勤,〈蔣介石臺灣時代的政治菁英(一九五○~一九七五年)-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及內閣成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7月。
林正修,〈臺灣戰後城鄉關係之政治分析(1945-1992)〉,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7月。
周維朋,〈戰後中國國民黨派系關係之研究-以黨政革新運動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許阿雪,〈光復後臺北市都市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許玉芬,〈戰後初期臺灣行政區域調整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黃建銘,〈我國行政區劃法制化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專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陳胤宏,〈遠離臺北:臺灣省政府「疏遷」之研究(1945-1960)〉,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陳殿權,〈臺北市改制過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6月。
陳曉慧,〈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曾旭正,〈戰後臺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
曾慶昌,〈臺北市政府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探討:競爭價值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蔡秀玲,〈臺灣首屆縣市長選舉之研究(1950~1951)〉,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1月。
張枝榮,〈陽明山管理局組織與地位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5月。
溫振華,〈二十世紀初之臺北都市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7月。
指導教授 吳學明(Wu, Hsueh-Ming) 審核日期 2011-1-3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