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720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4 、訪客IP:18.219.63.90
姓名 陳明裕(Ming-Yu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臺灣客家認同之研究:以《客家風雲雜誌》和《客家雜誌》為探討中心
(Study of Taiwan Hakka Identity Based on “Hakka Affair Monthly” and “Hakka Monthly” Magazines)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有關客家人的論述中,客家人經常被視為隱形的一群人。整體的面貌較其他族群模糊。許多客籍知識份子有感於客家認同逐漸流失,因此集合眾人之力在1987年成立《客家風雲雜誌》。
本文以《客家風雲雜誌》和《客家雜誌》做為研究對象,在主題類目的建構上主要分為五大類,分別是:地域類、血緣類、文化類、政治類以及社會類。在統計資料的處理上,採用次數分析,並計算其百分比進行分析、排序以及比較。為能釐清篇章內容與大環境的脈絡之關聯,研究取徑方面以內容分析法為主,因為雜誌內容可以傳遞社會脈動的訊息,從《客家風雲雜誌》和《客家雜誌》內容可觀看臺灣客家族群二十多年來語言文化傳承的歷程、客家認同的凝聚,客家族群在政治上的主張以及客家族群參與社會運動的過程。
研究結果發現,《客家風雲雜誌》和《客家雜誌》對於臺灣客家認同形成的客觀條件關注的程度,以「文化」類所佔的比例最高。「文化」類的次類目,如:語言、文化創意,皆為《客家風雲雜誌》到《客家雜誌》所關切的課題。《客家風雲雜誌》及《客家雜誌》關心的次要議題為「地域」類。可以發現客家族群處於臺灣獨特的時空、政經背景,逐步產生不同於原鄉的臺灣客家文化,並形成與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的臺灣客家認同。在次類目的比重上,《客家風雲雜誌》及《客家雜誌》呈現臺灣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前三大次類目為:「臺灣」、「政策」、「文化創意」,可說是《客家風雲雜誌》及《客家雜誌》多年來關注的焦點。
摘要(英) For discussion of Hakka people, the Hakka people are often seen as invisible group and blurred than other ethnic groups. Hakka people responding to a gradual loss of Hakka identity, gather everyone’s power to establish “Hakka Affair Monthly” in 1987.
The research regard "Hakka Affair Monthly" and "Hakka Monthly" as research objects. The subjects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region, blood, culture, politics and social. Statistics are complied by quantified calculation, percentage, sort and comparison. Research approach is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because the content of magazine can deliver the social message. According to "Hakka Affair Monthly" and "Hakka Monthly". We can see the progres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inheritance, Hakka identity cohesion, Hakka people’’s political ideas and Hakka community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movemen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aiwan Hakka identity formation for the degree of attention. "Culture" category have the highest proportion. The sub-category of "Culture", Such as: language, culture creativity, are all "Hakka Affair Monthly" and "Hakka Monthly" issues of concern. Minor topics concerned for "region" category. Hakka people in Taiwan can find unique time and spac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gradually produce the Taiwan Hakka culture and identity that rather different from the homeland. The most proportion in the sub category are Taiwan, policy and cultural creativity that "Hakka Affair Magazine" and "Hakka Magazine" presents the formation of Taiwan Hakka identity over the years.
關鍵字(中) ★ 臺灣客家認同
★ 客家認同
★ 客家風雲雜誌
★ 客家運動
★ 客家雜誌
關鍵字(英) ★ Hakka movement
★ Hakka Monthly
★ Hakka Affair Monthly
★ Taiwan Hakka identity
★ Hakka identity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1
第二節 文獻回顧..................................................................................................................8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16
第四節 論文結構重點說明...............................................................................................25
第二章 《客家風雲雜誌》、《客家雜誌》與臺灣客家認同..........................27
第一節 臺灣客家認同形成的時代背景..........................................................................27
第二節 《客家風雲雜誌》之創辦與發展......................................................................29
第三節 《客家雜誌》之創辦與發展..............................................................................39
第四節 《客家風雲雜誌》與《客家雜誌》對臺灣客家認同形成的重要性...........47
第三章 客家認同形成的客觀條件分析.......................................................................51
第一節 基本資料統計........................................................................................................52
第二節 客家風雲時期........................................................................................................55
第三節 九○年代前期........................................................................................................58
第四節 九○年代後期........................................................................................................61
第五節 客委會時期............................................................................................................64
第四章 各類客家認同形成的客觀條件內容分析.................................................. 69
第一節 地域類.....................................................................................................................70
第二節 血緣類.....................................................................................................................71
第三節 文化類.....................................................................................................................73
第四節 政治類.....................................................................................................................80
第五節 社會類.....................................................................................................................83
第五章 結論..............................................................................................................................87
第一節 研究發現.................................................................................................................87
第二節 研究限制.................................................................................................................90
第三節 建議.........................................................................................................................90
參考書目.....................................................................................................................................93
附錄.............................................................................................................................................101
表目錄
表1-1 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主題類目表................................................................20
表2-1《客家風雲雜誌》草創時期的九位人員表.........................................................34
表2-2《客家風雲雜誌》歷任總編輯期數年份對照表................................................36
表2-3《客家風雲雜誌》歷年重要專案活動表.............................................................38
表2-4《客家雜誌》歷任總編輯期數年份對照表.........................................................42
表2-5《客家雜誌》歷年重要專案活動表......................................................................43
表3-1 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主題類目表.................................................................51
表3-2 所有時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類目統計表................................................53
表3-3 所有時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次類目排序表............................................54
表3-4 客家風雲時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類目統計表........................................55
表3-5 客家風雲時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次類目排序表....................................57
表3-6 九○年代前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類目統計表........................................58
表3-7 九○年代前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次類目排序表....................................60
表3-8 九○年代後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類目統計表........................................61
表3-9 九○年代後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次類目排序表....................................63
表3-10 客委會時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類目統計表..........................................64
表3-11 客委會時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次類目排序表......................................66
表4-1 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主題類目次數分配表.................................................69
表4-2 地域類次數分配表....................................................................................................70
表4-3 血緣類次數分配表....................................................................................................71
表4-4 文化類次數分配表....................................................................................................74
表4-5 政治類次數分配表....................................................................................................80
表4-6 社會類次數分配表....................................................................................................83
圖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17
圖3-1 所有時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主題類目百分比圖....................................54
圖3-2 客家風雲時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主題類目統計圖................................56
圖3-3 客家風雲時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主題類目百分比圖............................57
圖3-4 九○年代前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主題類目統計圖................................59
圖3-5 九○年代前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主題類目百分比圖............................60
圖3-6 九○年代後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主題類目統計圖................................62
圖3-7 九○年代後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主題類目百分比圖............................63
圖3-8 客委會時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主題類目統計圖....................................65
圖3-9 客委會時期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主題類目百分比圖................................66
圖4-1 客家認同形成的客觀條件原鄉與臺灣比較圖 ...................................................71
圖4-2 客家認同形成的客觀條件中原與南方民族比較圖.............................................73
圖4-3 客家認同形成的客觀條件文化創意趨勢變化圖.................................................80
圖4-4 客家認同形成的客觀條件政策趨勢變化圖..........................................................83
圖4-5 客家認同形成的客觀條件社會運動趨勢變化圖 ...............................................85
參考文獻 一、期刊論文
申雨慧、邱榮舉
2004 〈臺灣客家運動之緣起與發展─以《客家風雲雜誌》為探討中心〉,《臺灣
客家運動與社會發展研討會》,頁1-29。
江彥震
2008 〈抗日義民,亂世忠魂昭史冊〉,《客家雜誌》212期,頁36-41。
吳在野
1996 〈從「母語情結」談客家(下)〉,《客家雜誌》68期,頁56-57。
吳福文
2004 〈臺海兩岸有關客家活動的差異〉,《客家雜誌》163期,頁16-25。
李文良
2003 〈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臺大歷史學報》31期,頁
141-168。
李志中
2004 〈客家聚落營造成大客家文化園區〉,《客家雜誌》170期,頁51-53。
李 喬
1994 〈臺灣客家人的政治態度〉,《客家文化研討會宣讀論文》,頁7-8。
李經漢
1999 〈客家究屬何種民族之探討(下)〉,《客家雜誌》107期,頁63-65。
林光華
1990 〈義不容辭─褒忠義民廟承接《客家雜誌》社的緣由〉,《客家雜誌》,32/33
期,頁29。
邱榮舉
1996 〈《客家風雲雜誌》的創辦與發展〉,《客家雜誌》77期,頁11。
邱榮舉
2000 〈論客家文藝復興〉,《客家雜誌》124期,頁25-28。
施正鋒
2001 〈期待客家族群文化開花結果──賀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客家雜誌》
134期,頁42-43。
范振乾
2001 〈扮好客家文藝復興運動的推手: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定位、使命、角色
與任務的期望〉,《客家雜誌》134期,頁63-69。
客家電視臺
2008 〈大將徐傍興,躍上客家電視〉,《客家雜誌》212期,頁42。
客家風雲雜誌社
1987 〈發刊詞:確立客家人的新價值〉,《客家風雲雜誌》,創刊號:1期,頁1。
客家雜誌社
2000 〈社論:義民祭典的省思〉,《客家雜誌》123期,頁1。
客家雜誌社
2007 〈客庄童玩節七縣大車拼〉,《客家雜誌》203期,頁10-11。
客家雜誌社
2007 〈社論:三個現代化振興客家文化〉,《客家雜誌》207期,頁1-2。
客家雜誌社
2008 〈苗栗客家園區競圖揭曉〉,《客家雜誌》213期,頁44-45。
客家雜誌社
2008 〈社論:客家政策的回顧與前瞻〉,《客家雜誌》217期,頁1-2。
徐正光
1990 〈心懷客家,放眼天下〉,《客家雜誌》1期,頁1。
徐正光
1994 〈臺灣的族群關係一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客家文化研討會論
文》,頁381-399。
家 盛
2006 〈裝置藝術客家文化新視窗〉,《客家雜誌》196期,頁11-13。
涂美芳
2008 〈走進客家,貼近客家〉,《客家雜誌》212期,頁28-29。
莊英章
2004 〈族群互動、文化認同與「歷史性」:客家研究的發展脈絡〉,《歷史月刊》
201期,頁31-41。
黃榮洛
2007 〈日治客家庄情事〉,《客家雜誌》209期,頁76。
陳文浩
2003 〈評析客家委員會九十二年度總預算案〉,《客家雜誌》152期,頁56-57。
陳石山
2004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因應政府改造之策略〉,《客家雜誌》172期,頁13-15。
陳 板
2000 〈族群與地域:臺灣客家在地化的文化觀察〉,第四屆國際客家研討會論
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中研院民族所,頁305-338。
陳昭如
1991 〈重建臺灣族群關係─談「客家運動」之理念與意義〉,《客家雜誌》20
期,頁24-26。
張美煜
2003 〈我看客家電視頻道─略論電視客語的若干問題〉,《客家雜誌》158期,
頁69-71。
梁榮茂
1995 〈細說臺北市第一屆客家文化節〉,《客家雜誌》63期,頁8-11。
童經生
1999 〈趙桐茂及松本秀雄的研究結論相似〉,《客家雜誌》110期,頁69-70。
彭維建
2004 〈如何讓油桐花與哈客邂逅──專訪客委會文教處處長古梓龍〉,《客家雜
誌》164期,頁43。
楊鏡汀
1997 〈危機與轉機─《客家雜誌》十年史的一段記事〉,《客家雜誌》88期,頁
17-19。
楊鏡汀
2008 〈北埔事件,百年孤寂〉,《客家雜誌》214期,頁29。
劉介修
2008 〈當代臺灣客家運動的三大迷思〉,《客家雜誌》216期,頁16-17。
劉 楨
2003 〈二○○三客家桐花祭─苗栗參訪記〉,《客家雜誌》155期,頁30-31。
劉福增
1991 〈客家文化的定義〉,《客家雜誌》17期,頁37。
劉鎮發
1999 〈「客家人」與「精神客家人」〉,《客家雜誌》109期,頁53-54。
謝世忠
1992 〈觀光活動,文化傳統的塑模,與族群意識:烏來泰推族Dai-yan認同的
研究〉,《考古人類學刊》48 : 頁113-129。
羅肇錦
1987 〈客家話會消失嗎?客家話在臺灣的命運〉,《客家風雲雜誌》1期,頁
52-56。
羅肇錦
1987 〈客家語要不要保存呢?挽救客家語免於滅絕的藥方〉,《客家風雲雜誌》
2期,頁15-19。
羅肇錦
1988 〈為什麼要保存客家話?〉,《客家風雲雜誌》10期,頁62-63。
羅肇錦
1990 〈客家的語言〉,《客家雜誌》11期,頁69-71。
羅肇錦
1990 〈客家的語言〉,《客家雜誌》12期,頁64-67。
羅肇錦
1991 〈臺灣的童蒙字書〉,《客家雜誌》13期,頁34-35。
羅肇錦
1991 〈臺灣的童蒙字書──三言雜字〉,《客家雜誌》14期,頁68-70。
羅肇錦
1991 〈臺灣的童蒙字書──三言雜字〉,《客家雜誌》16期,頁32-35。
Edna L. Koenig
1980 “Ethnicity: The Key Variable in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Language Shift.”Ethnicity(7):1-14.
Edward Spicer
1971 “Persistent Cultural Syste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dentity Systems that
can Adapt to Contrasting Environments.”Science 174: 795-800.
二、學位論文
李雅婷
2009 〈1987-2008年臺灣客家議題發展之研究:以客家雜誌為例〉,國立中央大
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吉洋
2007 〈敘事與行動:臺灣客家認同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論。
林信丞
2008 〈從客家雜誌分析臺灣客家形象之變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
論文。
林彥亨
2003 〈客家意象之形塑:臺灣客家廣播的文化再現〉,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林詩偉
2005 〈集體認同的建構:當代臺灣客家論述的內容與脈絡分析(1987-2003)〉,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如珮
2003 〈臺灣電視中之客家意象:公視「客家新聞雜誌」之個案研究〉,私立中
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怡萍
2004 〈徘徊於聚族與離散之間—粵東客家的族群論述與歷史記憶〉,國立清華
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香如
2006 〈多元文化主義實踐的考察─臺灣本土潮流下客家運動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康宏
2009 〈戰後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以《客家風雲雜誌》與《客家雜誌》為中
心〉,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金玉
2000 〈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劉惠玲
2005 〈臺灣客家文化運動與族群建構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
職專班論文。
謝文華
2002 〈客家母語運動的語藝歷程(1987-2001)〉,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
所碩士論文。
羅烈師
2006 〈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
究所博士論文。
蘇裕玲
1995 〈族群社區與族群書寫一當代臺灣客家意識展現的兩個面向〉,國立臺灣
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專書論文
王明珂
1994 〈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
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頁249-274。
江宜樺
2001 〈新國家運動下的臺灣認同〉,收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
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頁
181-216。
吳錦發
1991 〈客家文化的兩面性格〉,收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个客家人》
臺北:臺原出版社,頁41-43。
吳錦勳
1991 〈客家─作為一種運動的理論性嘗試〉,收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
《新个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頁59-61。
邱榮舉
1994 〈論臺灣客家文化運動〉,收於戴明興、邱浩然編《客家文化論叢》,臺北:
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頁31-41。
邱榮舉、謝欣如
2007 〈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發展〉,《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
臺北:南天書局,頁95-132。
范振乾
2002 〈臺灣客家社會運動初探─從客家發聲運動面向說起〉,收於徐正光編《臺
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第四章,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印,頁118-184。
徐正光
1991 〈序:塑造臺灣社會新秩序〉,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臺北:
正中書局,頁4-9。
許木柱
1989 〈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收於徐正
光、宋文里合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出版公司,頁127-156。張茂桂、吳忻怡
2001 〈關於民族主義論述中的認同與情緒〉,收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
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
司,頁147-180。
陳秋鴻
1993 〈新客家人的條件一引領客家族群走上新方向〉,收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
協會主編,《臺灣客家人新論》,臺北:臺原出版社,頁62-66。
彭文正
2008 〈臺灣主要報紙客家意象多樣化研究〉,《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
20年》,臺北:南天書局,頁274-295。
彭欽清
2008 〈從解嚴的《客家風雲》到戒嚴的《客家雜誌》〉,《多元族群與客家:臺
灣客家運動20年》,臺北:南天書局,頁346-369。
楊長鎮
1991 〈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分意識之甦醒〉,收入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
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頁184-197。
楊長鎮
1993 〈羅香林的客家描述〉,收入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臺灣客家人新
論》,臺北:臺原出版社,頁85-89。
楊長鎮
1994 〈在民族國家的邊緣─臺灣反對運動中的「客家問題」意識〉,《1994客
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頁400-412。
楊長鎮
1997 〈民族工程學中的客家論述〉,收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
前衛出版社,頁17-35。
Nicole Constable
1994 “Ethnicity in Taiwan :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Chen
Chung-Min, Chuang Ying-Chang, Huang Shu-Min eds, Taipei :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pp. 76-85.
Simon Frith
1996 “Music And Identity”, in Stuart Hall & Paul du 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p.108-127.
Stuart Hall.
1996 “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in Stuart Hall & Paul du 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p.1-17.
四、專書
王石番
1989 《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王甫昌
2004 《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出版社。
江宜樺
1998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4 《文化白皮書》。臺北:文建會。
房學嘉
1995 《客家源流探奧》。臺北:武陵出版社。
邱榮舉
2002 《學術論文寫作研究》。臺北:翰蘆圖書。
范振乾
2002 《存在才有希望─臺灣族群生態客家篇》。臺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
1998 《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
1998 《當代政治分析》。臺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
2000 《臺灣人的民族認同》。臺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
2004 《臺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中:新新臺灣文教基金會出版。
翁秀琪
1993 《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臺北:三民書局。
徐正光
2007 《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出
版。
黃子堯
2006 《臺灣客家運動:族群、權力與族群菁英》。臺北: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
黃宣範
1993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北:文鶴出版社。
張茂桂
1996 《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
陳運棟
1989 《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
彭文正
2009 《客家傳播理論與實證》。臺北:五南出版社。
楊孝濚
1988 《傳播研究方法總論》。臺北:三民書局。
楊國鑫
1993 《臺灣客家》。臺北:唐山出版社。
薛雲峰
2008 《快讀臺灣客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B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1991 nationalism.”London:Verso.
Bernard Cohen
1963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eorge De Vos & Romanucci-Ross
1982 “Ethnicity: Vessel of Meaning and Emblem of Contrast: In Ethnic Identity:
Cultural Continuities and Change.”George De Vos & Lola Romanucci-Ross ed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arles F Keyes
1981 “The Dialectics of ethnic Change.”In Ethnic Change.Charles F. Keyes ed.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Judith A Nagata
1981 “In Defense of Ethnic Boundaries: The Changing Myths and Characters of
Malay Identity- In Ethnic Change.”Charle F. Keyes ed.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指導教授 吳學明(Hsueh-Ming Wu) 審核日期 2011-1-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