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120101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9 、訪客IP:100.26.140.179
姓名 尤麗雯(Li-wen Y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士不遇」與「崇俠尚奇」:論唐俠女在明戲曲中的改編
(Unrealized Complex of public officials and the Culture of Admiring Knights and Wierd Plots Stories:Adaptation of Tang Female Knights novel in Ming Play)
相關論文
★ 明清戲曲散齣選本考論★ 明末清初私人養優蓄樂之探討──以李漁家班為例
★ 《琵琶記》與明代社會★ 桃園縣國中戲劇教育之研究
★ 白樸及其《牆頭馬上》研究★ 論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
★ 舊京城 新曙光 論1930年代的齊如山與北平國劇學會及其期刊★ 劇與詩的競合──《王西廂》戲劇性價值之研究
★ 杜麗娘形象的心理解讀——「情慾」與「道德」的情感矛盾★ 王驥德與李漁戲曲論著之比較初探
★ 爭鳴出版業──晚明文人馮夢龍的個案研究★ 政治、宣傳、文藝、美學──中國大陸「十七年」戲曲論爭研究
★ 延續與創新——新編崑劇音樂研究★ 川劇《洞庭配》之研究
★ 論王季思中國古典悲劇的觀念:以《趙氏孤兒》為研究重點★ 《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接受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明代小說戲曲多取材自唐代小說的現象,是許多研究者關注的話題,本文探討的「唐俠女」劇作,已有許多相關研究,包括「唐俠女」的形象、藝術手法、審美、創作心理、形成原因、反映的社會背景、對後世文學作品的影響等,對唐代俠女故事有了較為全面的探討。但是劇作家為何在明代政治衰亂之際,選擇同樣出現於世亂的「唐俠女」作為寄託?為何劇作家皆集中於吳地?中晚明士人熱衷改編前朝舊作,與唐代崇俠尚奇相似的審美趣味反映的心理,皆未見相關的探討。
「唐俠女」劇作以張鳳翼《紅拂記》最富盛名,亦為明代劇作家改編唐代俠女故事的濫觴。《紅拂記》推出後,在劇壇引起了廣大的迴響,更吸引了張太和、凌濛初、劉方、馮夢龍等人先後據以改作。從現存的劇目,可以發現明中葉以後劇作家對於改編同時代創作者的衍生文本,具有高度的興趣。促成改作的動機,以及從改作反映出的創作者自身映照與寄託,都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本文透過唐俠女劇作家身處的政局、文學、思想的分析,進而對當日士人崇俠尚奇的文化得到較為全面的探討,最後並參考心理學的論述,歸結出士人的人性、心理與社會文化的關係,以期對明代中葉以後江南士人在世道衰亂之際的心理狀態,得到更深刻而細緻的詮釋。
摘要(英) The issue of the phenomenon that most fiction dramas in Ming Dynasty obtained materials from fictions in Tang Dynasty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concerns for many researchers. The “Female Knight of Tang Dynasty” play discussed in this essay have been researched through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the literature image of Female Knights, the artistry of the fiction, the aesthetic theory represented in fictions,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females in Tang, Tang authors’ creation motive, the influence on later literary works.
However, during Ming dynasty, in which emperors’ political power declined and society disordered, the motive of Ming play writers selected the materials of "Female Knights in Tang Dynasty", in which implied similar social background, is questioned in this essay. Furthermore, the analysis of play writers’ gathering in Wu Area, addiction of rewrite previous Tang plays in middle and late Ming, the similar aesthetic theory with Tang, in which admired Knights and wired plot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essay.
Among these plays of Female Knights in Tang, "Hong Fu Ji " by Zhang Feng-Yi is not only the most famous one but also the beginning of the rewriting trend, which play writers in Ming obtained Tang stories of Female Knights. The releasing of "Hong Fu Ji" had aroused many feedback from play writers such as Zhang Tai-He, Ling Meng-Chu, Liu Fang, Feng Meng-Long.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repertoire of Chinese plays, the high-interest of rewriting contemporary plays by play-writers in Middle and late Ming could be proved. In this essay, the motive and the mental implication of these Ming play writers will be focused.
Though the analysis of play writers who were authors of Tang Female Knights stories in Ming, in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political situation, literature development, and c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trend in Tang, this assay will discuss the reason why Ming intelligentsia admired Knights and weird plot stories,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igentsia’s human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deeply extend the conclusion of intelligentsia’s ideological trend in Wu Area after Middle Ming Dynasty.
關鍵字(中) ★ 中晚明士人文化
★ 士不遇
★ 性別越界
★ 唐代俠女
★ 改編
關鍵字(英) ★ Unrealized Complex of public officials
★ Play
★ Gender cross-border
★ Adaptation of Tang Female Knights
★ Intellectuals Culture in The Mid and Late Ming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7
第三節 前人研究回顧……………………………………………8
一、 唐代俠女的研究…………………………………………10
二、 改編「唐俠女」的明代劇作研究………………………12
三、 明代中葉以後江南士人相關研究………………………15
四、 針對俠女的「女性」研究………………………………16
第四節 名詞解釋…………………………………………………18
第五節 研究途徑與架構…………………………………………20
第二章 世亂與士的立身抉擇……………………………………22
第一節 中唐以後的社會情況……………………………………22
第二節 唐中葉以後文風與士人心態變化的反映………………26
第三節 明中葉以後的社會情況…………………………………30
第四節 明中葉以後的文風與士人的處境………………………34
第五節 難以回復的繁華──士人的「漢唐」情結……………38
第三章 書生亂世談兵……………………………………………46
第一節 「俠」的出現以及唐以前士人對俠的評價……………49
第二節 士人對俠在官方文獻的首次肯定──重武尚俠的唐朝53
第三節 對俠的重新探討──晚明至明末的深入反省…………59
第四節 亂世的書生劍氣──儒與俠精神的消長………………65
第四章 文人士大夫交游談異……………………………………72
第一節 明前中期禁奢政策的逆反心理…………………………74
第二節 文士交游對文學尚奇趨向的影響………………………78
一、 唐代進士文學……………………………………………78
二、 明代黨社文學──王世貞《劍俠傳》與晚明的劍俠風82
第三節 陽明心學對戲曲改作的影響……………………………89
一、 競為畸人──晚明心學思潮造成的以標新立異為崇尚91
二、 以「我」為中心──改作之風盛行……………………96
第五章 唐俠女在明朝……………………………………………103
第一節 盛行於明代中葉以後的唐俠女…………………………103
一、 題材的去取………………………………………………104
二、 身份的雷同………………………………………………107
三、 「知遇」的共同情節……………………………………108
第二節 唐俠女形象在明朝戲曲作品的改編……………………109
一、 《紅線》到《雙紅記》──刺客、俠盜一變而為儒俠109
二、 《虬髯客傳》到的《女丈夫》──從風塵俠女到巾幗英雄121
三、 《謝小娥傳》到《龍舟會》──由家恨化為國仇……136
第三節 唐俠女改編劇作反映的共同心聲………………………142
第六章 明代嘉靖以後吳地士人的集體不遇情境………………147
第一節 落第才子遷謫之客──明代吳地士人的仕途困境……148
一、 生員名額溢於需求………………………………………149
二、 明代帝王對南方士人的心結……………………………152
第二節 女性化的儒俠──儒者困境中的堅持…………………158
一、 生員入幕與書生談兵……………………………………160
二、 唐俠女的特殊性…………………………………………164
第七章 亂世的隱喻………………………………………………169
第一節 君子不行詭道──中國文人的女性書寫………………171
一、 以女性化的口吻發抒內心的苦悶………………………172
二、 利用女性多愁易感的特色來寫哀愁之作………………174
三、 女性地位變動的反映……………………………………176
四、 心理上天生具有的雙性特質……………………………177
第二節 嘉靖以後吳地士人的性別錯位…………………………179
一、 士人自我的鏡射──「秦淮八豔」的名士俠客化……180
二、 中晚明的性別越界………………………………………184
第八章 結論 「前朝」、「俠」、「女性書寫」與「士不遇」的交融188
參考文獻 ……………………………………………………195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據朝代先後排列)
〔戰國〕韓非:《韓非子》,南京:鳳凰出版,2009年。
〔漢〕司馬遷著,〔南北朝〕裴駰集解,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收錄於《四部備要》史部第7冊,台北: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1966年。
〔漢〕荀悅著,〔晉〕袁宏注,張烈點校:《兩漢紀》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漢〕高誘注:《戰國策注》,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之四五《士居禮叢書第二函》第5冊,台北:藝文書局,1971年。
〔魏〕曹丕:《典論》,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第261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晉〕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後漢紀校注》,台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晉〕陳壽:《三國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第25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92年。
〔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下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南朝齊梁〕鍾嶸著,廖棟樑撰述:《詩品》,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唐〕李百藥:《北齊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第26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李延壽撰:《北史》,《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正史類第114冊,台北:世界書局,1986年。
〔唐〕房玄齡:《晉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第10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收錄於《四部叢刊集部》第3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涵芬樓用元刊本影印),1979年。
〔唐〕高彥休:《唐闕史》,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第104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康騈:《劇談錄》,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第104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劉肅編撰:《大唐世說新語》,收錄於中國野史集成委員會,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第3冊,成都:巴蜀書社,1983年。
〔唐〕魏徵:《隋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第26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後晉〕劉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第3冊,台北:鼎文書局,1992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考異》,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第31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司馬光著、胡三省注:《資治通鑑》第9冊,台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再版。
〔宋〕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8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黃震:《黃氏日鈔》,收錄於《宋明讀書記四種》,北京:北京圖書館,1998年。
〔宋〕趙鼎臣:《竹隱畸士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2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第27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謝枋得:《疊山集》,收錄於《四部叢刊續編》集部第3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鄭元祐撰,〔明〕張習編:《僑吳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216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方其義:《時術堂遺詩》,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4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明〕王世貞原編,王國良導讀:《劍俠傳》,台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
〔明〕王世貞撰:《弇州山人四部稿》第13冊,台北:偉文圖書出版,1976年。
〔明〕王世懋:《窺天外乘》,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第14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記錄彙編本》影印),1966年。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3次印刷。
〔明〕王錡:《寓圃雜記》,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之十六.記錄彙編》,台北:藝文書局,1967年。
〔明〕王驥德:《曲律》,收錄於《景印百部叢書集成之五四.指海》,台北:藝文書局,1967年。
〔明〕朱由校主事,〔明〕顧秉謙等總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校:《明神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1966年。
〔明〕何偉然、丁允和選,〔明〕陸雲龍評:《皇明十六名家小品》,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378冊,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7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第29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李東陽撰,周寅賓點校:《李東陽集》第2冊,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
〔明〕李清:《三垣筆記》,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2次印刷。
〔明〕李夢陽著:《空同集》,收錄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別集類第417冊,台北:世界書局,1986年。
〔明〕李樂撰:《見聞雜記》,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44編第8冊,台北:新興書局,1987年。
〔明〕李賢等撰:《大明一統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47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李贄:《焚書》,收錄於《四部刊要》子部法家類,台北:漢京文化,1984年。
〔明〕汪用世:《史評小品》,收錄於《四庫未收輯刊》壹輯第2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沈榜:《宛署雜記》,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第35編第4冊,台北:新興書局,1983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書局,1976年。
〔明〕沈璟著,車文明評注:《義俠記》,收錄於《六十種曲評注》第21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明〕抱甕老人:《今古奇觀》,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第1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林希元:《林次崖文集》,收錄於陳子龍選輯:《明經世文編》第2冊,台北:中華書局,1962年。
〔明〕姜埰:《敬亭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93冊,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施耐庵集撰:《水滸傳》(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十四刷。
〔明〕禹航更生氏:《雙紅記》,收入《古本戲曲叢刊二集》,台北:商務印書館(據北京圖書館明文林閣刊本影印),1955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88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凌濛初:《識英雄紅拂莽擇配》,收入周貽白選註:《明人雜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明〕凌濛初著,陳邇冬、郭雋杰校註:《二刻拍案驚奇》,台北:光復書局,1998年。
〔明〕凌濛初著,陳邇冬、郭雋杰校註:《初刻拍案驚奇》,台北:光復書局,1998年。
〔明〕凌濛初輯:《南音三籟》,收錄於王秋桂編:《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明〕夏原吉監修,〔明〕胡廣等總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校:《明太祖實錄》第2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1966年。
〔明〕孫繼宗監修,〔明〕陳文等總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校:《明英宗實錄》第26冊卷,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1966年。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袁中道著,
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酌元亭主人編次:《照世盃》,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第1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張岱著,雲告點校:《瑯嬛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明〕張鳳翼著,王強評注:《紅拂記評注》,收錄於《六十種曲評注》第7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明〕張鳳翼撰,隋樹森、秦學人、侯作卿校點:《張鳳翼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明〕張瀚:《松窗夢語》,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1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明〕梁辰魚撰,吳書蔭校點:《梁辰魚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明〕章煥:《章中丞奏疏》,收錄於〔明〕陳子龍選輯:《明經世文編》第4冊,台北:中華書局,1962年。
〔明〕陳子龍:《安雅堂稿》(下),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
〔明〕陳孝逸:《癡山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4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明〕陳繼儒:《陳眉公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8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陸人龍:《型世言》(下),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第30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焦竑:《國朝獻徵錄》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第114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馮夢龍撰,嚴敦易校注:《警世通言》(下),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
〔明〕馮夢龍編著,俞為民校點:《馮夢龍全集:墨憨齋定本傳奇(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編著,俞為民校點:《馮夢龍全集:墨憨齋定本傳奇(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醒世恒言》(上),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二版二刷。
〔明〕馮夢龍輯,繆咏禾、胡慧斌校點:《智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楊榮撰:《文敏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24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葉盛:《水東日記》,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之十六.記錄彙編》,台北:藝文書局,1967年。
〔明〕董其昌:《容台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71冊,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明〕過庭訓:《明分省人物考》(六),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第134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明〕謝榛:《四溟詩話》,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第2581冊,北京:中華書局(據海山仙館叢書本排印),1985年。
〔明〕謝縉、姚孝廣等編:《永樂大典》,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58冊,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上冊,台北:源流,1983年。
〔明〕譚元春著,陳杏珍標校:《譚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孔尚任著,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校注:《桃花扇》,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清〕王夫之:《龍舟會》,收入鄭振鐸纂集:《清人雜劇二集》第2集,香港:龍門書店,1969年。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清〕吳偉業著,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李漁著,李樹林譯:《閒情偶寄》,四川:重慶出版集團,2008年。
〔清〕谷應泰編:《明史紀事本末》,收錄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別史類第125冊,台北:世界書局,1986年。
〔清〕紀昀編撰,王雲五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張廷玉撰,王雲五主編:《明史》第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清錢隆武英殿原刊本影印),2010年。
〔清〕張廷玉撰,王雲五主編:《明史》第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清錢隆武英殿原刊本影印),2010年。
〔清〕清聖祖敕編:《全唐詩》,台北:復興書局(據揚州詩局刊本影印),1961年。
〔清〕陳夢雷、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第19冊,北京:國家圖書館,2009年。
〔清〕楊恩壽:《詞餘叢話》,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9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清〕談遷:《國榷》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顏元:《存學編》,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第672冊,北京:中華書局(據海山仙館叢書本排印),1985年。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冊,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七版。
唐圭璋編:《全宋詞》第3冊,台北:中華書局,1986年。
董誥等編,孫映逵等點校:《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二、專書
〔美〕馬克夢著,王維東、楊彩霞譯:《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年。
王文秀主編:《督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王立:《偉大的同情──俠文學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王汝濤:《唐代小說與唐代政治》,湖南:岳麓書社,2005年。
王季思:《王季思文集》,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王夢鷗校釋:《唐人小說校釋》(上),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劃之藝術性》,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2版。
司徒秀英:《明代教化劇群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左東嶺:《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弗洛姆:《為自己的人》,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第二版。
朱万曙:《明清戲曲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朱東潤:《張居正大傳》,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年3版。
朱萍:《明清之際小說作家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設,2009年。
朱麗霞:《明清之交文人遊幕與文學生態—以徐渭、方文、朱彝尊為個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佛德芬著,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00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三次印刷。
呂明、陳紅雯譯:《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1992年。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下),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李宗為:《唐人傳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舜華:《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李匯群:《閨閣與畫舫──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江南文人和女性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09年。
李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9年。
李興源:《晚明心學思潮與士風變異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汪辟疆:《唐人小說》,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影印,1974年。
汪聚應:《唐代俠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周紹良:《唐傳奇箋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孟森:《明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河洛圖書出版社編審:《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1月。
俞鋼:《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查清華:《明代唐詩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胡大雷:《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胡可先:《唐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文學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香港:新亞研究所,1974年7月修訂再版。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容肇祖整理:《何心隱集》,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
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郝麗霞:《吳江沈氏文學世家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設,2009年。
高彥頤:《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高洪鈞編著:《馮夢龍集箋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商傳:《明代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
崔奉源:《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張曉梅:《男子作閨音──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男扮女裝現象研究》,北京:人民出版,2008年。
張顯清主編:《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陳文新:《明代詩學的邏輯進程與主要理論文題》,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第3次印刷。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二版。
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陳珏:《初唐傳奇文鉤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2次印刷。
傅錫壬註釋:《新譯楚辭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78年12月再版。
曾永義:《明雜劇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二版。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3年。
馮保善:《凌濛初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賈晉華:《唐代集會與詩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趙紅娟:《拍案驚奇──凌濛初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趙偉:《晚明狂禪思潮與文學思想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7年。
趙軼峰:《明代的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第3刷。
趙園:《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劉俊餘、王玉川合譯:《利瑪竇傳教史》(上),收錄於《利瑪竇全集》,台北:台灣光啟出版社,1986年。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82年。
潘星輝:《明代文官銓選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蔣玉斌:《明代中晚期小說與士人心態》,四川:巴蜀書社,2010年。
蔡毅編著:《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第2冊,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鄭利華:《王世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魯迅:《唐宋傳奇集》,上海:北新書局,1927年。
黎國韜、周佩文:《梁辰魚研究》,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
蕭啟慶主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鮑世斌:《明代王學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
謝冰瑩、李鍌、謝正浩、邱燮友、賴炎元、陳滿銘編譯:《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韓雲波:《中國俠文化:積澱與承傳》,四川:重慶出版社,2004年。
龔鵬程:《大俠:拔刀亡命的英雄.歷史世界的神話》,台北:錦冠出版社,1987年。
三、學位論文
方韻萍:《唐代女俠小說研究》,台東: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09年。
白造禾:《明傳奇〈雙紅記〉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朱美蓮:《唐代小說中的女性角色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1989年。
何維德:《張鳳翼〈紅拂記〉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林家慧:《他/她的故事敘說——一位跨性別主體的自我認同》,屏東: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洪惠月:《唐傳奇女俠形象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8年。
張秀敏:《薔薇園裡的少年愛——同人誌文化與青少女性別主體》,嘉義: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郭璉謙:《「原俠」的承續與開創:明清話本中的「俠」》,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6年。
楊清惠:《從原始劍俠到仙俠──古典小說中「劍俠」形象及其轉變》,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鄒越:《明清英雄俠義小說中的女英雄形象分析》,南昌: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劉強:《明清紅拂戲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蔡祝青:《打翻醋缸說妒婦──明末清初妒婦文本初探》,台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蔡靜宜:《唐傳奇女性俠義人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08年。
四、期刊論文
丁劍:〈長江奇峰──小孤山〉,《江淮論壇》02期(1982年),頁117-118。
卞孝萱:〈《紅線》、《聶隱娘》新探〉,《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7年),頁29-37+45。
卞孝萱:〈論《虬髯客》的作者、作年及政治背景〉,《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3期(2005年5月),頁93-98。
王昕:〈論唐人小說中的俠女形象及其影響〉,《文學評論》第3期(2009年),頁157-161。
王健:〈吳文化與長江三角洲區域文化的整合〉,《文化藝術研究》02期(2008年),頁19-23。
王森林:〈《紅線》與《聶隱娘傳》比較研究〉,《飛天》第2期(2009年),頁38-39。
王雅各:〈男性研究〉,《應用心理研究》第17期(2003年),頁45-51。
王翬:〈戲中戲的寓意-徐渭《四聲猿》別解〉,《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2005年9月),頁15-18。
王燕:〈晚明「秦淮名妓」現象初探〉,《江淮論壇》第6期(2003年),頁102-107。
王璦玲:〈中研院文哲所與「明清戲曲」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第二十卷第2期(2001年5月),頁35-43。
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收錄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第24期(2004年3月),頁39-103。
丘慧瑩:〈唐宋元明小說戲曲中的女劍俠形象及其演變〉,《嘉南學報》第28期(2002年11月),頁378-395。
代智敏:〈論明代社會思潮對小說選本的影響〉,《貴州文史叢刊》第1期(2006年),頁31-34。
古仕高:〈男性作者的自我強化──唐代小說之異化女性分析〉,《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教育教學研究專輯)》S1期(2006年6月),頁31-32。
史燕春、呂靖波:〈《紅拂記》盛傳探因〉,《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4年7月),頁78-80。
田偉:〈論唐傳奇中的謝小娥形象〉,《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5卷第5期(2007年9月),頁67-68。
曲敏佳:〈唐傳奇中女俠形象淺析〉,《語文學刊》第20期(2009年10月),頁104+126。
朱青紅:〈論《龍舟會》雜劇的文人自寓性特徵〉,《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藝術百家》總第86期(2005年),頁36-39。
江中云:〈理想的幻滅——再論唐傳奇中女俠的經歷與歸宿問題〉,《中國文言小說研究》第3期(2004年),頁150-156。
何李:〈「作意好奇」之風及其對唐代傳奇創作的影響〉,《蘭州學刊》第187期(2009年),頁200-202。
吳毓鳴:〈武則天的政治顛覆與唐傳奇的女權伸張〉,《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7期(2006年),頁106-108。
吳毓鳴:〈從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的重塑看唐代女權的伸張〉,《莆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6卷第2期(1999年6月),頁61-64。
呂華:〈娥眉不讓須眉:解讀唐傳奇中的女俠形象〉,《皖西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10年2月),頁100-102。
宋俊華:〈女性的沖決樊籬──元明清戲曲、小說中女性價值探索〉,《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5年),頁50-53。
李炳海:〈女權的強化與婦女形象的重塑──唐傳奇女性品格芻議〉,《學術交流》第3期(1996年),頁110-114。
李紅梅:〈中國古代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元明清幾部戲曲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的探析〉,《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19卷第5期(2007年10月),頁55-58+63。
李華:〈淺論明清才子佳人小說主人公的性別錯置〉,《今日南國(理論創新版)》第97期(2008年7月),頁112-113。
汪長根、王明國︰〈論吳文化的特徵〉,《學海》03期(2002年),頁85-91。
汪聚應:〈唐代任俠風氣與豪俠小說創作〉,《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07年5月),頁67-73。
卓雅:〈四位俠女,兩種救贖——唐豪俠傳奇中四位女性的再解讀〉,《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8年2月),頁70-72。
林憲亮:〈唐代小說之女俠形象興盛原因芻議〉,《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第10卷第1期(2006年3月),頁4-5。
胡麗:〈佳人舞劍 氣壯情長——唐傳奇中女俠形象淺析〉,《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10卷第12期(2008年),頁88-89。
孫書磊:〈王夫之《龍舟會》雜劇考述〉,《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期(2005年),頁31-36。
孫書磊:〈從《龍舟會》雜劇看王夫之的歷史觀與戲劇觀〉,《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1期(2007年1月),頁105-109。
徐定寶:〈紅拂形象的嬗變〉,《藝術百家》04期(1997年),頁38-42。
馬俊芬:〈謝小娥女扮男裝的社會文化意蘊〉,《語文學刊》第9期(2007年),頁63-65。
張冬梅:〈明清戲曲與女性意識〉,《長沙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7年),頁63-66。
張振國:〈唐女俠傳奇成因初探〉,《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4年),頁50-54。
許龍:〈男權文化鏡城中的美麗囚徒──女性主義閱讀策略觀照下的唐代愛情傳奇中的女性形象〉,《嘉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第5期(1998年),頁51-57。
郭偉廷:〈唐劍俠小說改編明雜劇初探──從袁郊《紅線》裴硎《崑崙奴》到梁辰魚《紅線女》梅鼎祚《崑崙奴》的考察〉,《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10卷第1期(2008年3月),頁15-25。
陳江:〈退隱與抗憤──晚明江南士人的生存困境及其應對〉,《史林》04期(2007年),頁99-108。
陳國生:〈明代人物的地理分佈研究〉,《學術研究》第1期(1998年),頁55-61。
陳國華:〈論明代中後期吳越地區的戲曲文化特徵〉,《戲劇文學》302期(2008年),頁58-62。
陳清茹:〈唐傳奇的創作動機初探〉,《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第19卷第1期(2003年2月),頁29-33。
陳穎、朱韜:〈《史記》與《三國志》考辯〉,《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第6期(2007年),頁50-52。
陳龍:〈俠的起源諸學說批判〉,《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2010年5月),頁42-47。
陳曦:〈唐代傳奇中的女俠形象及其審美價值〉,《廣西社會科學》第3期(2004年),頁92-94。
陸學莉:〈明清文人心態與唐俠女形象的嬗變〉,《文藝研究》第6期(2009年),頁166-168。
陸學莉:〈唐傳奇中俠女形象精神風貌及文學史意義〉,《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74-76+136。
陸艷清:〈對唐傳奇女俠形象的解讀〉,《柳州師專學報》第15卷第2期(2000年6月),頁41-43。。
傅其林:〈論儒俠文化精神〉,《青海社會科學》第2期(2001年),頁80-84。
喬孝冬、張文德:〈論道教傳播對唐女俠形象建構的影響〉,《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7年),頁28-33。
喬孝冬:〈唐代女俠興盛的文化闡釋〉,《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4期(2007年12月),頁81-86。
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的成因探討〉,《社會科學研究》01期(1995年1月),頁97-101。
馮保善:〈從傳奇《紅拂記》到明雜劇《北紅拂》〉,《戲曲研究》第59輯(2002年),頁173-187。
黃定華:〈試論唐傳奇女性形象張揚的原因〉,《宜春師專學報》第20卷第4期(1998年8月),頁8-12。
黃桂鳳:〈唐代士子的夢中情人──唐代愛情傳奇女性形象爭議〉,《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6卷第2期(2005年),頁41-43。
葉長海:〈明清戲曲與女性角色〉,《戲劇藝術》第4期(1994年),頁77-88。
熊海英:〈「武」與「俠」的合流和分異──論唐傳奇中俠客形象的演變〉,收錄於《中華文化論壇》04期(2004年3月),頁59-62。
趙紅娟:〈《晟舍鎮志》中所見凌濛初資料考辨、存疑〉,《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00年10月),頁41-45。
劉娜:〈《聶隱娘》的文化意蘊——兼談聶隱娘形象〉,《保山師專學報》第24卷第3期(2005年6月),頁42-45。
劉海峰:〈科舉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爭〉,《中國歷史地理論叢》01期(1997年),頁153-167。
劉新華、李鐵堅:〈唐人小說中的剛猛女性形象淺析〉,《文教資料》第17期(2007年6月),頁66-67。
劉煜:〈從唐代傳奇看藩鎮使府辟署制度——由《紅線》、《聶隱娘》、《柳氏傳》談起〉,《并岡山醫專學報》第13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105-106。
盧勁波:〈《紅拂記》在明代的傳播〉,《語文學刊(高教版)》第3期(2006年),頁95-97。
魏春春、李歡:〈謝小娥復仇故事流變論——兼論王夫之《龍舟會》對《謝小娥傳》的改編〉,《湖北社會科學》第4期(2010年),頁127-129。
譚正璧、譚尋:〈論張鳳翼及其《紅拂記》〉,《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1年),頁95-100。
顧晶晶:〈淺析明末清初小說中的女俠形象及創作原因〉,《資治文摘‧管理版》第2期(2009年),頁167。
指導教授 孫玫(Mei Sun) 審核日期 2011-6-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