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1301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8 、訪客IP:3.138.141.202
姓名 張碧純(Pi-chun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逯耀東飲食散文研究
(Study in diet essays of Lu, Yao-Dong')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食人★ 臺灣當代醫療散文研究
★ 九歌年度散文選研究★ 「周杰倫」現象研究
★ 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 夢的文學內涵:以台灣現代詩為討論場域
★ 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研究★ 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研究:以後現代與後殖民為論述場域
★ 機關、跳針、快門—論西西的小說藝術★ 怎樣情色?如何文學?──台灣飲食文學中的情色話語
★ 臺灣運動員傳記研究★ 《狼圖騰》研究
★ 焦桐與《飲食》雜誌研究★ 臺灣現代詩的飲食話語
★ 花蹤文學獎研究★ 論台灣當代文學中的酒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以張曉風在《九十年散文選》序中所說的:「美食散文至逯耀東一變。」作為出發點,從「生平與飲食散文創作歷程」、「飲食散文主題內涵」、「飲食散文藝術特色」、「飲食與空間關係」四個面向切入,以逯耀東四本飲食散文集為主,旁及散落在其他散文集中或未集結的單篇創作,分析逯耀東飲食散文與他個人生命史的關係、飲食散文中的美學及其背後的意含。
逯耀東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角度,關切且分析他所生存的土地,他的關心層面廣泛,對歷史、社會、人群、教育的種種關懷和省思,甚至個人的生活感觸、人生體悟,國家定位以及民族文化等等,都是他所關注的層面。綜觀逯耀東飲食散文,主要有下列三項貢獻:
一、開拓飲食散文的新領域
二、讓庶民飲食走入歷史文化大殿堂
三、見證評論兩岸三地飲食文化變遷
1990年代以來,飲食散文的書寫者日漸增加,隨著飲食散文的大量出現,飲食作品良莠不齊,許多飲食書寫淪為飲食經驗的誇耀,或烹飪技法的迷戀,飲食散文的文學價值也隨之低落。在此同時,具有指標性的飲食散文,如逯耀東的作品,便顯得相當重要。它們標舉出飲食散文在文學上的美感高度,也讓後起的飲食散文創作者,有追隨甚至超越的目標。
逯耀東的飲食散文自我特色強烈,加上他飲食散文中對於飲食歷史的考證以及真誠的評論,閱讀起來並不輕鬆,其散文中深刻的考據性,更是其他飲食散文創作者難以模擬或學習的。但是,這便是逯耀東飲食散文的獨特性,這些獨特性獲得眾多評論家的認可,造就了逯耀東飲食散文在台灣飲食散文界的燦然成就與代表性,因此,逯耀東的飲食散文在台灣文學史上,不僅具有貢獻,更應有多方面深入的探究。
摘要(英) This thesis is inspired by the preface written by Zhang, Xiao-Feng in“ Essay Selection of Nineties” that she mentioned, “Style of diet essay had changed since Lu, Yao-Dong.” Centered in Lu’s four selections of diet essays, extended to his works in other essay selections and his articles that were not published in book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works and personal life, the esthetic of his diet essays and the message behind. There are four main perspectives in this thesis: 1.) Life of Lu, Yao-Dong and His Writing Process of Diet Essays, 2.) Content of Lu’s Diet Essays, 3.) Art Character of Lu’s Diet Essays, 4.) ConnectionsbetweenFood and Places.
As a scholar Lu, Yao-Dong was, he concerned then analyzed the places his was born and lived in, his focus was extensive, including the review of history, society, people, educati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culture of people, his feelings about living, and his findings of life, Lu discovered these problems through eating. Lu Yao-Dong’s diet essays had three major contributions to Taiwanese literature:
1. Brought the style of diet essay writing to a new level
2. Involved food of common people in culture to be recorded in history
3. Witnessed and commented on diet culture changing in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Ever since 1990, numbers of diet essay writers has been increased; attainments of their works are in varied standards. The literature value of Taiwanese diet essays has been considered in lower level due to a majority of diet essays diminished to the boast of one’s experience of eating or obsession of cooking. At this point of time, a leading andoutstanding diet essay writer, such as Lu, Yao-Dong, is relatively important. Lu’s works marked the esthetic height of diet essays in literature and set the target for the following diet essay writers to reach and surpass.
Lu, Yao-Dong’s diet essays had his own strong characters, addition to his investigation of diet history and honesty commentary made his works not intelligible. His essay structure is also hard to learn or imitate for other diet essay writers. Nevertheless, this is the uniqueness of Lu’s diet essay style. This uniqueness earned many critics’ approval of his splendid achievement and representation. Lu, Yao-Dong’s diet essays have not only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aiwanese literature history but also deserved further studies from more perspectives.
關鍵字(中) ★ 飲食與空間
★ 逯耀東
★ 飲食散文
★ 飲食文學
★ 飲食文化
關鍵字(英) ★ Diet and Space
★ Diet Culture
★ Yao-Dong
★ Diet Essay
★ Diet Literature
★ Lu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評述 ……………………………………………………………3
一、單篇文章的評價問題 ……………………………………………………4
二、綜論式學位論文的評價問題………………………………………………11
三、個論式學位論文的評價問題………………………………………………15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架構 …………………………………………………22
一、研究範圍……………………………………………………………………22
二、研究方法……………………………………………………………………23
三、論文架構……………………………………………………………………23
第二章 逯耀東生命空間及其飲食散文之關聯
第一節 出生地江蘇豐縣與江浙飲食文化 ………………………………………25
第二節 成長地蘇州、徽州及其飲食 ……………………………………………29
第三節 流離遷徙台灣與牢飯的滋味 ……………………………………………37
第四節 歷史研究對飲食散文風格的影響 ………………………………………40
第五節 旅居香港與大陸的飲食觀照 ……………………………………………46
第六節 小結 ………………………………………………………………………49
第三章 逯耀東對兩岸三地飲食文化的探討
第一節 台灣飲食文化探討 ………………………………………………………51
一、飲食中看「故鄉」認同的轉變……………………………………………51
二、飲食與台灣社會現象………………………………………………………55
(一)日治時期到國府遷臺的飲食變化 …………………………………55
(二)窮學生與補習街飲食反映社會變遷 ………………………………58
(三)台灣小吃反映的情感 ………………………………………………61
(四)西方速食文化的衝擊 ………………………………………………63
第二節 香港飲食文化探討 ………………………………………………………66
一、走訪街坊:口味與文化情感的認同………………………………………66
二、香港文化觀察………………………………………………………………68
(一)飲茶:香港人的身分認同 …………………………………………69
(二)飲下午茶:香港飲食習慣的西化 …………………………………71
(三)飲湯:香港人「幸福」的同義詞 …………………………………74
三、對香港時代變遷的審視……………………………………………………76
(一)飲食與九七前後的政治問題 ………………………………………76
(二)粵菜的演變 …………………………………………………………80
(三)與時俱進的茶餐廳 …………………………………………………84
第三節 大陸飲食文化探討 ………………………………………………………88
一、思鄉的蠱惑:蘇州與西安飲食經驗對比…………………………………88
二、上海與蘇州飲食文化的消逝………………………………………………92
三、北京飲食中的政治意涵……………………………………………………97
第四章 歷史學者的飲食散文
第一節 藉飲食以懷舊及作歷史考證……………………………………………105
一、前言:鄉愁與飲食滋味的結合 …………………………………………105
二、將掌故式書寫延展成考據式書寫 ………………………………………108
三、兩岸開放初期的歷史意義 ………………………………………………115
第二節 對庶民飲食的考察………………………………………………………117
一、小吃與菜市場 ……………………………………………………………117
二、小吃呈現的特殊情感 ……………………………………………………123
第三節 飲食中的學者風範
一、儒生風格:對中國文化的危機感 ………………………………………126
二、有良心的肚子:對飲食文化的使命感 …………………………………130
第四節 知性為主、感性為輔的飲食散文
一、提昇知性成分的飲食散文 ………………………………………………136
二、「已非舊時味」的感慨……………………………………………………139
三、知性中的感性之筆 ………………………………………………………148
第五章 結論…………………………………………………………………………155
參考書目 ………………………………………………………………………………162
附錄一 逯耀東年表 ………………………………………………………………184
附錄二 逯師母(李戎子女士)訪問紀錄
參考文獻 一、逯耀東專著
逯耀東:《已非舊時味》,(台北:時報,1992)
逯耀東:《且作神州袖手人》,(台北:允晨,1989)
逯耀東:《出門訪古早》,(台北:東大,1999)
逯耀東:《只剩下蛋炒飯》,(台北:圓神,1987)
逯耀東:《江湖老了那漢子》,(台北:圓神,1986)
逯耀東:《似是閒雲》,(台北:東大,2000)
逯耀東:《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台北:東大,2001)
逯耀東:《那年初一》,(台北:東大,2000)
逯耀東:《勒馬長城》,(台北:時報,1982)
逯耀東:《異鄉人手記》,(台北:皇冠,1977)
逯耀東:《窗外有棵相思》,(台北:東大,1998)
逯耀東:《劍梅筆談》,(台北:時報,1983)
逯耀東:《丈夫有淚不輕彈》,(台北:皇冠,1977)
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台北:東大,1998)
二、研究專書
《詩經四家異文考補》,(台中:文听閣圖書,2009)
A.W.Logue著,游恆山譯:《飲食心理學》(台北:五南,1996)
Bill Buford著,韓良憶譯:《煉獄廚房食習日記》,(台北:久周,2007)
Chris Barker著,;國立編譯館主譯; 吳沛嶸譯:《文化研究核心議題與關鍵爭辯》,(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9)
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台北:時報文化,1993)
E. N. Anderson著,馬孆、劉東譯:《中國食物》,(江蘇:江蘇人民,2003)
Felipe Fernandez-Armesto著,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 : :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 》,(台北:左岸文化,2005)
Fisher,M.F.著,韓良憶譯:《如何煮狼》,(台北:麥田,2004)
Fisher,M.F.著,韓良憶譯:《牡蠣之書》,(台北:麥田,2004)
Frances A. Yates著,薛絢譯:《記憶之術 》,(台北:大塊,2007)
Frank Lentricchia & 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1994)
Frank Welsh著,王皖强,黃亞紅譯:《香港史》,(北京:中央編譯,2007)
George Ritzer著,林佑聖、葉心怡譯:《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文化,2002)
George Ritzer著,顧建光譯:《社會的麥當勞化:對變化中的當代社會生活特徵的研究》,(上海,上海譯文,1999)
Jack Goody著,楊惠君譯:《飲食與愛情 : 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史 》,(台北:聯經,2004)
James L. Watson主編:《飲食全球化 : 跟著麥當勞,深入東亞街頭 》,(台北:早安財經文化,2007)
John F. Love著,韓定國譯:《麥當勞 : 探索金拱門的奇蹟 》,(台北:天下文化,1990)
Katarzyna J. Cwiertka著,陳玉箴譯:《飲食.權力與國族認同 : 當代日本料理的形成》,(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9)
Larry Zuckerman著,李以卿譯:《馬鈴薯》(台北:藍鯨,2000)
M.F.K Fisher著,韓良憶譯:《如何煮狼》(台北:麥田,2004)
Marc Bloch、Lucien Febrre著,賴建誠譯:《年鑑學派管窺》,(台北:左岸,2003)
Marcel Proust著,李恆基、徐繼曾譯:《追憶似水年華:在斯萬家那邊》,(台北:聯經,1992)
Marvin Harris著,葉舒憲、戶曉暉譯:《食物與文化之謎》,(台北:書林,2004)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8)
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1929-89》,(台北:麥田,1997)
Philip G. Zinbardo著,游恆山編譯:《心理學》,(台北:五南,1990)
Rebecca Rupp著,洪蘭譯:《記憶的祕密 》,(台北:貓頭鷹,2004)
Robert Scholes著,譚一明審譯:《符號與文學》,(台北:結構出版群,1989)
Shmuel Eisenstadt著,曠新年、王愛松譯:《反思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2006)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
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
王力堅:《回眸青春:中國知青文學》,(台北:Airiti Press,2008)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形與流變》,(台北:文史哲,1994)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 》,(台北:麥田,1997)
王叔岷:《陶淵明詩箋證稿》,(台北:藝文,1975)
王宣一:《國宴與家宴》,(台北:時報,2003)
王秋桂主編:《飲食文化綜論 》,(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
王逢振:《文化研究》,(台北:揚智,2000)
宇文所安:《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2006)
朱立立:《身分認同與華文文學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德華文化,1981)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萬卷樓,1990)
朱光潛:《談美》(台北:前衛,1983)
朱振藩:《食在凡間》(台北:聯合文學,2005)
西漢.司馬遷、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樊酈滕灌列傳》,(台北:萬卷樓,1996)
何金駒:《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1989)
余光中:《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散文卷》(台北:九歌,2003)
吳俊雄、張志強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 》,(香港:牛津,2001)
李昂:《愛吃鬼》,(台北:一方,2002)
李澤治:《吃在台灣》,(台北:聯經,1994)
杜杜:《另類食的藝術》,(香港:皇冠,1999)
杜杜:《非常食的藝術》,(香港:皇冠,2000)
汪曾祺:《五味集》,(台北:幼獅,1996)
汪曾祺:《汪曾祺文集•散文卷 》,(南京:江蘇文藝,2006)
汪榮祖:《史學九章》,(台北:麥田,2002)
車前子:《好吃 》,(台北:時報,2005)
阮桃園,許建崑,彭錦堂主編:《海納百川:知性散文作品選》,(台北:聯合文學,2005)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訂:《周作人全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周芬娜:《品味傳奇:名人與美食的前世今生》(台北:積木文化,2002)
林文月:《飲膳札記》(台北:洪範,1999)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台北:遠景,1994)
林語堂:《林語堂選集》,(台中:讀書,1969)
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北京:中國建築工業,2005)
南朝梁.沈約:《宋書》卷六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74)
施叔青:《她名叫蝴蝶》,(台北:洪範,2003)
施叔青:《寂寞雲園》,(台北:洪範,2004)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台北:洪範,2004)
胡弦:《菜書》(台北:二魚,2008)
唐.李延壽:〈循吏.傅琰傳〉,《南史》卷七十,(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振常:《中國飲食文化散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唐魯孫:《中國吃的故事》,(台北:漢光文化,1983)
唐魯孫:《故園情》(上)、(下)(台北:大地,2000)
唐魯孫:《唐魯孫談吃》(台北:大地,2000)
唐魯孫:《說東道西》(台北:大地,2000)
唐魯孫:《酸甜苦辣鹹》(台北:大地,2000)
席慕蓉:《九十一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3)
徐世怡:《流浪者的廚房》(台北:大塊,1998)
徐鍾珮:《多少英倫舊事》,(台北:時報,1985)
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張玉欣、柯文華:《飲食與生活》(台北:揚智,2007)
張玉欣:《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基金會,1998)
張健:《文學概論》(台北:五南,1987)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二,1952年以後作品》,(台北:皇冠,2001)
張瑞芬、陳芳明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台北:麥田,2006.02)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2007)
張瑞芬:《狩獵月光:當代文學與散文論評》,(台北:聯合文學,2007)
張廣智、陳新:《年鑑學派》,(台北:揚智,1999),p.3-7
張曉風編:《九十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2)
梁實秋:《雅舍談吃》(台北:九歌,1985)
清.袁枚著,王英中標點,王英志校訂:《隨園食單》,(南京:江蘇古籍,2000)
清.楊米人等著,路工編選:《清代北京竹枝詞》,(北京:北京古籍,1982)
陳冠中:《我這一代香港人 》,(香港:牛津大學,2005)
陳寅恪主講,萬繩楠整理,林佩芳編輯:《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錄》,(台北:知書房,2010)
陳詔:《食的情趣》,(台北:台灣商務,2001)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1983)
陸文夫:《美食家》,(台北:新地文學,1988)
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台北:時報,1999)
焦桐:《八十八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0)
焦桐:《台灣味道》(台北:二魚,2009)
焦桐:《台灣飲食文選》Ⅰ(台北:二魚,2003)
焦桐:《台灣飲食文選》2007(台北:二魚,2008)
焦桐:《台灣飲食文選》2008(台北:二魚,2009)
焦桐:《台灣飲食文選》Ⅱ(台北:二魚,2003)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台北:二魚,2004)
焦桐:《暴食江湖》(台北:二魚,2009)
焦桐主編,王潤華等著:《飯碗中的雷聲 : 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2010)
焦桐主編:《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2009)
童心怡:《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七屆》(台北:中國飲食基金會,2002)
舒國治:《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台北:遠流,2000)
舒國治:《窮中談吃》,(台北:聯合文學,2008)
費爾南.布羅代爾著,顧良、施康強譯:《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北京:三聯書店,1996)
黃清連編:《結網編》,(台北:東大,1998)
黃寶蓮:《芝麻米粒說》,(台北:二魚,2005)
楊牧:《周作人文選》,(台北:洪範,1983)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2001)
廖玉蕙:《八十九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1)
廖炳惠:《吃的後現代》(台北:二魚,2004)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2003)
蒲慕州主編:《飲食傳播與文化交流 》,(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
劉枋:《吃的藝術續集》,(台北:大地,2000)
劉緒源:《解讀周作人》,(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
歐陽應霽:《香港味道》,(台北:大塊文化,2007)
蔡文川:《地方感 : 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高雄:麗文,2009)
蔡珠兒:《南方絳雪》,(台北:聯合文學,2002)
蔡珠兒:《紅燜廚娘》,(台北:聯合文學,2005)
蔡珠兒:《雲吞城市》,(台北:聯合文學,2003)
蔡珠兒:《饕餮書》,(台北:聯合文學,2006)
鄭明娳:《現代小品》(台北:五南,2004)
鄭明娳:《現代文學現象》(台北:光復,1988)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1999)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東大,1992)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1991)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1988)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92)
鄭明娳:《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1993)
鄧景衡:《黑飲.金食.鏽島——台灣飲食文化系譜》,(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7)
魯迅:《朝花夕拾》,(香港:炎黃國際,1998)
穆豔霞主編:《飲食文化 》,(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2006)
蕭蕭:《九十五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7)
錢欽青:《吃出風格:25位名人私房菜,推薦個性店》(台北:聯經,2006)
應鳳凰:《漫遊與獨舞──九○年代台灣女性散文論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
謝忠道:《慢食 : 味覺藝術的巴黎筆記 》,(台北:果實,2005)
鍾叔河編:《知堂談吃:周作人散文和詩一百篇》,(北京:新華書店,1990)
鍾怡雯:《九十四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6)
鍾怡雯:《內斂的抒情:華文文學論評》(台北:聯合,2008)
鍾怡雯:《亞洲散文的中國圖像》(台北:萬卷樓,2001)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台北:聯經,2004)
韓良憶:《吃•東•西》(台北:皇冠,2008)
韓良露:《美味之戀:人在台北,玩味天下 》,(台北:方智,2001)
韓良露:《微醺:品酒的美學與生活 》,(台北:馬可孛羅,2006)
韓良露:《韓良露私房滋味》,(台北:麥田,2005)
韓良露著,朱利安繪圖:《食在有意思》,(台北:麥田,2003)
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 》,(台北:五南,2003)
簡媜總策劃:《吃朋友》,(台北:印刻,2009)
豐子愷著,楊牧主編:《豐子愷文選Ⅰ》,(台北:洪範,1984)
豐子愷著,楊牧主編:《豐子愷文選Ⅱ》,(台北:洪範,1984)
顏崑陽:《九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4)
魏嘉瓚:《蘇州古典園林史》,(上海:三聯書店,2006)
辭典編輯群:《新編國語日報辭典》,(台北:國語日報,2005)
龔鵬程:《飲饌叢談 》,(台北:二魚,2009)
榊原英資:《吃遍世界看經濟》,(台北:財訊,2007)
三、期刊論文
方杞:〈焦桐《暴食江湖》彌滿的饌饗〉,《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10.02,p.34-38
王宏澤:〈泰山廟會小吃與奉祀〉,《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6卷第1期,2010年2月,p.10-16
王思明:〈人文勝地,美食天堂——談「四大小吃」之首的南京夫子廟小吃〉,《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6卷第1期,2010年2月,p.4-9
王玲:〈《齊民要術》與北朝胡漢飲食文化的融合〉,《中國農史》,2005.04,p.13-19
王乾任:〈最在地的《台灣味道》〉,《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10.07,p.62-63
王德威:〈北京夢華錄〉,《讀書》,第 1期,p.24-30
王鵬飛:〈明妙深刻幽雋淡遠--從《故鄉的野菜》看周作人的美文創作〉,《柳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4期,2005.12,p.23-25
何寄澎:〈試論林文月、蔡珠兒的「飲食散文」──兼述台灣當代散文體式與格調的轉變〉,《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一期,2006.02,p.191-206
吳鳴:〈漢子老了,江湖老了--試論「那漢子」的心靈世界〉,《文訊》,第23期,1986.04,182-186
吳燕和:〈族群意識˙認同˙文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1998.07,p.42-46
吳燕和:〈港式茶餐廳──從全球化的香港飲食文化談起〉,《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1.07,p.24-28
李力:〈瑣屑平凡率真自然--論豐子愷散文特色〉,《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p.60-62
沈曉茵:〈果肉的美好:東西電影中的飲食呈現〉,《中外文學》,第31卷第3期,2002.08,p.58-68
沈謙:〈從汪曾祺、逯耀東看兩岸美食散文〉,《明道文藝》,第296期,2000.11,p.170-184
沈謙:〈從陸文夫〈姑蘇菜藝〉談美食文化〉,《明道文藝》,第282期,1999.09,p.49-67
周明鵑:〈論中國現代散文的懷鄉情結〉,《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1期,p.76-80
林更生:〈香港茶文化掠影〉,《農業考古》,1997年02期
林援森:〈中西文化匯聚造就港式飲食〉,《文匯報》,2010.10.11,A23版
林麗如:〈吃遍江湖飲食的歷史學者──專訪逯耀東教授〉,《文訊》,第194期,2001.12,頁103-106
姚偉鈞:〈三國魏晉南北朝的飲食文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二期,p.90-93
胡錦媛:〈食色經濟學──焦桐《完全壯陽食譜》〉,《中外文學》,第363期,2002.08,p.8-25
孫其勇:〈論故鄉蘇州對蘇童創作的影響〉,《語文學刊》,2009年第9期,p.26-29
孫春豔:〈「財富冒險家」年廣九,被鄧小平點名的改革符號〉,《中國新聞週刊》,第34期,2009.09.14,p.42-45
張永杰:〈文學書寫中的故鄉記憶──以汪曾祺筆下的昆明為中心〉,《雲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p.121-124
張永杰:〈汪曾祺筆下的昆明味覺記憶〉,《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1期,2007.01,p.154-156
張玉欣:〈台灣的蚵仔小吃與文化〉,《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1卷第3期,2005.08,p.33-38
張美足:〈論龍應台知性散文的書寫策略〉,《華岡文科學報》,第27期,2005.05,p.103-146
張展鴻:〈客家菜館與社會變遷〉,《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1.07,p.33- 35
張勝璋:〈從童真到自然--豐子愷的藝術風格〉,《閩江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07.02,p.26-29
張葆羅:〈為文學創作走進廚房:焦桐分享美味的感動〉,《書香遠傳》,第50期,2007.07,p.41-43
張雙利:〈本土符號:茶餐廳〉,《新世紀周刊》,2007年16期,p.50-51
曹銘宗:〈台灣懷舊飲食──基隆廟口小吃〉,《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6卷第1期,2010年2月,p.29-38
陳思和:〈試論現代散文創作中的談「吃」傳統〉,《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9)
陳虹霖:〈老饕的私房雜燴:逯耀東飲食散文的構成元素〉,《國文天地》第19卷第9期,2004.02,頁63- 68
陳細玉:〈年廣九「中國第一商販」〉,《中國改革》2003年第10期,2003.20.31,p.21
陳瑤玲:〈《2009飲食文選》的文化視野〉,《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10.09,p.34-37
陳德錦:〈香港當代「大散文」淺論──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的散文為例〉,《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第22卷,2002.08,p.89-94
童清峰:〈追念他的風骨與味蕾〉,《亞洲週刊》,第21卷第12期,2006.03.26,頁104
黃子平:〈故鄉的食物:現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覺記憶〉,《中外文學》,第31卷第3期,2002.08,p.41-53
黃子平:〈故鄉的食物:現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覺記憶〉,《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p.58-63
黃純怡:〈戲劇、美食與文化差異〉,《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2卷第1期,2006.02,p.14-17
逯耀東:〈明清時期的文人食譜〉,《中外文學》,第31卷第3期,2002.08,p.27-40
葛乃福:〈「畢竟這是一個散文的世紀」──試論台灣現代散文〉,《臨沂師專學報》,第20卷第1期,1998.2,p.64-66
廖炳惠:〈李安的電影與中華飲食〉,《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2卷第1期,2006.02,p.11-13
劉志權:〈從寫平民到平民寫--試論20世紀末平民文學研究的新思路〉,《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1998.02,p.117-121
劉樸兵:〈南京夫子廟小吃沿革與風味特色〉,《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6卷第1期,2010年2月,p.17-28
鄭淑娟:〈台灣飲食文學出版概況〉,《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7.06,頁47-64
鄧詩靈:〈「中國認同」廿四味〉,《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1.07,p.36- 67
閻丘露薇:〈在香港感受金融危機〉,《IT時代周刊》,2009.03.05,p.75
鍾怡雯:〈台灣散文史的另一種讀法〉,《國文天地》,第26卷第2期,2001.07,p.64
鍾怡雯:〈記憶的舌頭--美食在散文出沒的方式〉,《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2000)
鍾怡雯:〈論杜杜散文的食藝演出〉,《中外文學》第363期,2002.08,p.84-95
羅秀美:〈蔡珠兒的食物書寫──兼論女性食物書寫在知性散文脈絡中的可能性〉,《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期,2007.04,p.139-165
羅秀美:〈蔡珠兒的食物書寫--兼論女性食物書寫在知性散文脈絡中的可能性〉,《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期,2007.04,p.139-165
譚少薇:〈港式飲茶與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1.07,p.29- 32
嚴長壽:〈世界飲食新潮流〉,《飲食》,創刊號,2005.09,p.24-29
四、報刊文章
〈用文字吃大餐「飲食‧文學」聞香登場〉,《中國時報》,2001.07.20 23版
〈吃進肚裡的越來越簡單,逯耀東的學問多得很〉,《民生報》,1989.07.30 14版
〈快訪逯耀東〉,《聯合報》,1987.03.08 08版
〈周芬娜暢談飲食文學〉,《世界日報》,2009.04.09
〈通過評定試,逯耀東獲博士學位〉,《聯合報》,1971.10.29 02版
〈逯耀東使飲食進課堂〉,《民生報》,1986.08.19 09版
〈逯耀東專程回國領取國家文藝獎〉,《民生報》,1988.03.24 09版
〈逯耀東蒐集食譜〉,《民生報》,1986.10.07 09版
〈談「吃」逯耀東指出文化面〉,《民生報》,1986.10.05 09版
〈歷史學者逯耀東病逝〉,《中央日報》,2006.02.15 14版
丁文玲:〈二魚籌劃逯耀東紀念文集〉2006.02.19 B01版
戈正銘:〈詩成欲寄已無人──悼逯耀東教授〉,《傳記文學》,2006.03,p.132-133
王乾任:〈文人談吃--飲食文學出版在台灣〉,http://mypaper.pchome.com.tw/zen/,2006.08.23
王乾任:〈看老歷史學者吃出大學問〉,《人間福報》,2007.11.03
王基倫:〈志深而筆長,讀逯耀東《窗外有棵相思》〉,《文訊》,1998.09,p.22-23
王開平:〈腹裡乾坤盡學問──訪歷史學者逯耀東〉,《聯合報》,2001.08.20 41版
王瑞伶:〈史學家逯耀東病逝〉,《聯合報》,2006.02.14 A07版
王瑞伶:〈逯老死因,心臟副主動脈瘤破裂〉,《聯合報》,2006.02.15 C06版
朱振藩:〈懷舊美味,盡萃於此〉,《中國時報》,2001.10.14 39版
朱瑪:〈逯耀東在錢穆紀念館演講「西方馬克思主義與後馬克思主義」〉,《民生報》,1997.03.06 41版
余光中:〈散文的知性與感性〉,廣州《羊城晚報》,1994.07.24
吳建國:〈他和其他人教的不一樣〉,《聯合報》,2006.05.14 E07版
吳鈞堯:〈移動的餅〉,《中國時報》,2009.11.26 E04
吳億偉紀錄整理:〈創造生命中的散文曲宴:第二十四屆時報文學獎甄選散文決審會議記錄〉,《中國時報》,2001.10.03 39版
李玉玲:〈紅樓夢飲食文化,逯耀東講箇中味〉,《聯合報》,1998.09.21 14版
李瑞:〈文學裡看長城,逯耀東演講壓軸,文學週圓滿閉幕〉,《中國時報》,1984.09.17
李筱峰:〈夫子果真有脊樑乎?〉,《自由時報》,2004.11.16
汪榮祖:〈陪美食家吃簡餐〉,《中國時報》,2006.03.06 E07版
林志成、江昭青:〈揚州獅子頭,朱元璋情仇〉,《中國時報》,2005.03.05 A03版
林欣誼:〈從懷鄉吃到國際,美食文學多變〉,《中國時報》,2010.01.03 A14
林援森:〈本港獨有茶餐廳,前身冰室大牌檔〉,《文匯報》,2010.10.11
邵祺邁:〈老師,好走!〉,《聯合報》,2006.02.28 E07版
金恆煒:〈老師誅學生:誰偷了逯耀東的「雪人」?〉,《台灣日報》,2004.11.14
皇甫河旺:〈曾經隱姓埋名,《中國人》身世解密〉,《聯合報》,2006.10.30 E07版
袁瓊瓊:〈滿喫之味〉,《聯合報》,2005.09.18 E05版
郝譽翔:〈以美食記憶一座美好的城市〉,《中央日報》,2001.10.15 19版
郝譽翔:〈旅行?或是文學──當前旅行文學的書寫困境〉,《中央日報》,1999.12.27,26版
尉天聰:〈江湖寥落那漢子〉,《聯合報》,2006.07.20-26
張大春:〈亂世之學〉,《聯合報》,2004.11.16
張曉風:〈以文學來銘記新的世紀--序《九十年散文選》〉,《九十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2.04)
陳希林:〈逯耀東告別式3月10日北市舉行〉,《中國時報》,2006.02.15 D08版
陳希林:〈逯耀東夜讀《班固》辟邪〉,《中國時報》,2005.06.05 D08版
陳希林:〈逯耀東明告別式,文壇吃喝紀念〉,《中國時報》,2006.03.09 D08版
陳希林:〈逯耀東辭世,文壇吃吃喝喝紀念〉,《中國時報》,2006.03.02 D08版
陳志豪、陳靜宜:〈牛肉麵…有種味覺的鄉愁〉,《聯合報》,2005.08.14 C01版
陳志豪:〈紅樓登場文學+美食,一場味蕾的豔遇〉,《聯合報》,2006.12.02 C02版
陳宛茜:〈一說到吃,逯老雙眼發亮〉,《聯合報》,2006.02.14
陳宛茜:〈吃吃喝喝憶逯老,藝文界惜別〉,《聯合報》,2006.03.07 C06版
陳宛茜:〈臭豆腐+蚵仔麵線=台灣族群融合 逯耀東以食談台灣變化〉,《聯合報》,2005.08.26 C06版
陳宛茜:〈焦桐飲食雜誌,很文化〉,《聯合報》,2005.08.11 C06版
陳宛茜:〈逯耀東公祭,上百學生送別〉,《聯合報》,2006.03.11 C06版
陳洛薇:〈恩師找雪人,周梁楷無言〉,《中國時報》,2004.11.14 A06版
陳靜宜:〈人氣牛肉麵金榜,老店占半數〉,《聯合報》,2005.09.07 C03版
陳靜宜:〈川味牛肉麵,融入在地味〉,《聯合報》,2009.04.08 A03版
陳靜宜:〈宋廚菜館〉,《聯合報》,2005.11.06 B07版
陳靜宜:〈炒飯,中國四大天王出馬〉,《聯合報》,2006.04.02 B07版
陳靜宜:〈美食家大搞小圈圈〉,《聯合報》,2005.05.15 E02版
陳靜宜:〈酸菜鍋、佛跳牆融入台灣味〉,《世界日報》,2009.04.08 A14
陳瓊如:〈西方名家美食上桌,用文字挑逗舌頭〉,《中國時報》,2004.05.17 E01版
陶幼春:〈想到他的象鼻子〉,《聯合報》,2005.03.05 E07版
焦桐、應鳳凰、宋碧雲、孟樊、路寒袖、謝秀麗聯合記錄整理:〈作家返鄉專輯①〉,《中國時報》,1998.06.29,61版
焦桐、應鳳凰、宋碧雲、孟樊、路寒袖、謝秀麗聯合記錄整理:〈作家返鄉專輯②〉,《中國時報》,1998.06.30,61版
焦桐、應鳳凰、宋碧雲、孟樊、路寒袖、謝秀麗聯合記錄整理:〈作家返鄉專輯③〉,《中國時報》,1998.07.01,61版
焦桐、應鳳凰、宋碧雲、孟樊、路寒袖、謝秀麗聯合記錄整理:〈作家返鄉專輯④〉,《中國時報》,1998.07.02,63版
焦桐、應鳳凰、宋碧雲、孟樊、路寒袖、謝秀麗聯合記錄整理:〈作家返鄉專輯⑤〉,《中國時報》,1998.07.03,62版
焦桐、應鳳凰、宋碧雲、孟樊、路寒袖、謝秀麗聯合記錄整理:〈作家返鄉專輯⑥〉,《中國時報》,1998.07.04,44版
焦桐:〈台灣現代詩裡的中國鄉愁①〉,《中央日報》,1996.08.16,18版
焦桐:〈台灣現代詩裡的中國鄉愁②〉,《中央日報》,1996.08.17,18版
焦桐:〈台灣現代詩裡的中國鄉愁③〉,《中央日報》,1996.08.18,18版
焦桐:〈台灣現代詩裡的中國鄉愁④〉,《中央日報》,1996.08.19,18版
焦桐:〈台灣現代詩裡的中國鄉愁⑤〉,《中央日報》,1996.08.20,18版
焦桐:〈有良心的肚子〉,《聯合報》,2001.10.01
焦桐:〈味覺的土風舞──關於《飲食》雜誌〉,《中國時報》,2005.08.24,E07版
焦桐:〈最有共識的全民運動:從「2008台灣飲食文選」談起〉,《聯合報》,2009.05.17 D02版
焦桐:〈尋找海南雞飯〉,《聯合報》,2002.07.04,38版
焦桐:〈團圓年菜,誰與爭煮?〉,《聯合報》,2002.02.11,36版
舒國治:〈香港的茶餐廳與冰室〉,《聯合報》,2005.05.08
逯耀東:〈「臣光曰」些什麼〉,《聯合報》,1993.03.25
逯耀東:〈「素書樓」主人的著述環境(1)〉,《中國時報》,1984.09.16
逯耀東:〈「素書樓」主人的著述環境(2)〉,《中國時報》,1984.09.17
逯耀東:〈「素書樓」主人的著述環境(3)〉,《中國時報》,1984.09.18
逯耀東:〈「素書樓」主人的著述環境(4)〉,《中國時報》,1984.09.19
逯耀東:〈「素書樓」主人的著述環境(5)〉,《中國時報》,1984.09.20
逯耀東:〈「碧血劍」底窺金庸〉,《中國時報》,1973.07.17
逯耀東:〈一毛五的知音〉,《中國時報》,1999.03.08
逯耀東:〈又從樹下走過〉,《中國時報》,1998.07.06
逯耀東:〈三國的現代版〉,《中國時報》,1998.07.20
逯耀東:〈三醉岳陽樓〉,《聯合報》,1990.07.04
逯耀東:〈也說《三國》〉,《中國時報》,1998.07.13
逯耀東:〈大風起兮〉,《聯合報》,1991.10.12
逯耀東:〈不為良相〉,《中國時報》,1998.12.14
逯耀東:〈不破不立〉,《中國時報》,1999.01.11
逯耀東:〈中國人的吃〉,《中國時報》,1973.07.03
逯耀東:〈天涼好個秋〉,《中國時報》,1999.04.12
逯耀東:〈月到中秋〉,《中國時報》,1981.09.30
逯耀東:〈北京人的口味〉,《聯合報》,1992.05.27
逯耀東:〈另一角落〉,《聯合報》,1975.11.03
逯耀東:〈末座瑣言〉,《中國時報》,1973.10.06
逯耀東:〈永不熄滅的火種──陳若曦筆下的大陸知識份子(下)〉,《聯合報》,1977.08.28
逯耀東:〈永不熄滅的火種──陳若曦筆下的大陸知識份子(上)〉,《聯合報》,1977.08.27
逯耀東:〈多變的海〉,《中國時報》,1973.08.09
逯耀東:〈有品味的吃──《藤蘿花餅》〉,《聯合報》,2002.05.12
逯耀東:〈江瀾──寫給九七〉,《聯合報》,1997.02.25
逯耀東:〈百年俯仰感多端──寫在沈剛伯先生百齡冥誕與逝世廿周年(1)〉,《中國時報》,1997.07.25
逯耀東:〈百年俯仰感多端──寫在沈剛伯先生百齡冥誕與逝世廿周年(2)〉,《中國時報》,1997.07.26
逯耀東:〈兵變〉,《中國時報》,1999.04.19
逯耀東:〈君子在樑上〉,《中國時報》,1999.04.26
逯耀東:〈告別望月樓〉,《聯合報》,1983.11.23
逯耀東:〈把歷史還給歷史──談「河殤」一文所造成的危機(1)〉,《聯合報》,1988.09.29
逯耀東:〈把歷史還給歷史──談「河殤」一文所造成的危機(2)〉,《聯合報》,1988.09.30
逯耀東:〈把歷史還給歷史──談「河殤」一文所造成的危機(3)〉,《聯合報》,1988.10.01
逯耀東:〈把歷史還給歷史──談「河殤」一文所造成的危機(4)〉,《聯合報》,1988.10.02
逯耀東:〈把歷史還給歷史──談「河殤」一文所造成的危機(5)〉,《聯合報》,1988.10.03
逯耀東:〈攻佔七一四高地〉,《中國時報》,1999.05.10
逯耀東:〈每扇窗裡亮盞夢〉,《聯合報》,1976.12.27
逯耀東:〈男人的眼淚〉,《中國時報》,1973.12.30
逯耀東:〈那小子的「中國功夫」〉,《中國時報》,1973.10.18
逯耀東:〈那家福建菜館(下)〉,《中國時報》,1983.11.03
逯耀東:〈那家福建菜館(上)〉,《中國時報》,1983.11.02
逯耀東:〈那棵孤佇的檳榔樹〉,《中國時報》,2000.08.16
逯耀東:〈那襲灰布長衫〉,《中國時報》,1974.03.16
逯耀東:〈兒女情長〉,《中國時報》,1974.05.18
逯耀東:〈夜讀〉,《中國時報》,1980.01.07
逯耀東:〈姑蘇城內〉,《聯合報》,1988.09.22
逯耀東:〈往事與沉思〉,《中國時報》,1998.12.21
逯耀東:〈便當〉,《中國時報》,1998.06.15
逯耀東:〈城的故事〉,《中國時報》,1974.01.28
逯耀東:〈挑起歷史的擔子(下)〉,《聯合報》,1983.02.01
逯耀東:〈挑起歷史的擔子(上)〉,《聯合報》,1983.01.31
逯耀東:〈為官不難〉,《中國時報》,1999.05.17
逯耀東:〈秋去春來〉,《聯合報》,1991.01.29
逯耀東:〈穿不過針眼的駱駝〉,《中國時報》,1984.11.08
逯耀東:〈美食家之逝──周瘦鵑與陸文夫的飲食品味(下)〉,《中國時報》,2005.09.08
逯耀東:〈美食家之逝──周瘦鵑與陸文夫的飲食品味(上)〉,《中國時報》,2005.09.07
逯耀東:〈胡適逛公園(下)〉,《聯合報》,1987.10.19
逯耀東:〈胡適逛公園(上)〉,《聯合報》,1987.10.17
逯耀東:〈胡適逛公園(中)〉,《聯合報》,1987.10.18
逯耀東:〈胡適就在此山中(1)〉,《中央日報》,1997.05.03
逯耀東:〈胡適就在此山中(2)〉,《中央日報》,1997.05.04
逯耀東:〈胡適就在此山中(3)〉,《中央日報》,1997.05.05
逯耀東:〈胡適就在此山中(4)〉,《中央日報》,1997.05.06
逯耀東:〈香港問題與川味(下)〉,《中國時報》,1984.01.28
逯耀東:〈香港問題與川味(上)〉,《中國時報》,1984.01.27
逯耀東:〈容人之量〉,《中國時報》,1973.12.27
逯耀東:〈書生〉,《中國時報》,1998.12.28
逯耀東:〈書到用時〉,《中國時報》,1973.08.19
逯耀東:〈神靈的呵護〉,《中國時報》,1999.03.29
逯耀東:〈記憶是把尺〉,《中國時報》,2003.04.29
逯耀東:〈酒中八仙〉,《中國時報》,1999.03.01
逯耀東:〈寂寞的獨白〉,《中國時報》,1998.06.22
逯耀東:〈庸醫救人〉,《中國時報》,1998.11.30
逯耀東:〈從人到神〉,《中國時報》,1973.09.02
逯耀東:〈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國時報》,1974.06.16
逯耀東:〈曹操的臉譜〉,《中國時報》,1998.07.27
逯耀東:〈梧桐雨外一章〉,《聯合報》,1994.01.02
逯耀東:〈涼拌海參與隨園食單〉,《中國時報》,1999.10.05
逯耀東:〈清明時節的灑血〉,《聯合報》,1976.04.27
逯耀東:〈清算胡適的「幽靈」(下)〉,《聯合報》,1988.02.03
逯耀東:〈清算胡適的「幽靈」(上)〉,《聯合報》,1988.02.02
逯耀東:〈異鄉人的收穫〉,《中國時報》,1999.04.05
逯耀東:〈船過水無痕〉,《中國時報》,1997.03.30
逯耀東:〈船過水無痕〉,《中國時報》,1997.03.31
逯耀東:〈蚵仔麵線與臭豆腐〉,《飲食》,第一期,2005年9月,p.76-85
逯耀東:〈這一年的夏天〉,《中國時報》,1974.12.16
逯耀東:〈陳若曦與老段〉,《聯合報》,1976.02.29
逯耀東:〈陳寅恪有個弟弟〉,《聯合報》,1996.07.27
逯耀東:〈陳壽「索米」〉,《中國時報》,1998.08.04
逯耀東:〈雪人已融──給周樑楷、黃清連的信〉,《聯合報》,2004.11.13 A16版
逯耀東:〈最後一課──獻給即將退休的師長〉,《中國時報》,1973.06.22
逯耀東:〈寒夜客來茶當酒(下)〉,《中國時報》,1985.10.01
逯耀東:〈寒夜客來茶當酒(上)〉,《中國時報》,1985.09.30
逯耀東:〈結網〉,《中國時報》,1998.08.31
逯耀東:〈飲食境界〉,《中國時報》,2005.11.21
逯耀東:〈過客情懷(下)〉,《中國時報》,1998.05.04
逯耀東:〈過客情懷(上)〉,《中國時報》,1998.05.03
逯耀東:〈慷慨上路〉,《中國時報》,1998.12.07
逯耀東:〈摸魚〉,《中國時報》,1999.05.03
逯耀東:〈銀絲細麵拌蹄膀(下)〉,《中國時報》,2004.12.09
逯耀東:〈銀絲細麵拌蹄膀(下)〉,《聯合報》,2004.12.09,E07版
逯耀東:〈銀絲細麵拌蹄膀(上)〉,《中國時報》,2004.12.07
逯耀東:〈銀絲細麵拌蹄膀(上)〉,《聯合報》,2004.12.07,E07版
逯耀東:〈銀絲細麵拌蹄膀(中)〉,《中國時報》,2004.12.08
逯耀東:〈銀絲細麵拌蹄膀(中)〉,《聯合報》,2004.12.08,E07版
逯耀東:〈暫時忘了籍貫〉,《聯合報》,1997.10.31
逯耀東:〈糊塗齋〉,《中國時報》,1998.08.24
逯耀東:〈蝙蝠的悲歌〉,《聯合報》,1975.12.10
逯耀東:〈談詩論學之外〉,《中國時報》,1999.01.04
逯耀東:〈誰解其中味──從今來雨軒裡的紅樓宴說起(下)〉,《中國時報》,1986.09.27
逯耀東:〈誰解其中味──從今來雨軒裡的紅樓宴說起(上)〉,《中國時報》,1986.09.26
逯耀東:〈誰道滄桑舊業〉,《中國時報》,1999.01.18
逯耀東:〈歷史與新聞〉,《中國時報》,1984.07.15
逯耀東:〈燈塔•燭火•作文題〉,《中國時報》,1980.07.03
逯耀東:〈響應老兵打論戰〉,《中國時報》,1974.02.17
逯耀東:〈讀書種子的萌芽〉,《聯合報》,1990.09.27
逯耀東:〈讀飄零之味──《第九味》〉,《中國時報》,2003.04.30
楊照主講,王盛弘整理:〈回到西方隨筆傳統--楊照談「知性散文的奧秘」〉,《聯合報》,2006.08.12
楊樹煌:〈逯耀東珍貴圖書,遺贈暨大〉,《經濟日報》,2007.11.16 C04版
楊聰橋:〈暨大展出逯耀東藏書〉,《經濟日報》,2007.11.21 D02版
義芝:〈心裡有一座山林〉,《聯合報》,1989.09.06 27版
葉言郁:〈史法、世法,經師、人師──悼念逯耀東老師〉,《中國時報》,2006.02.19 E07版
趙敏夙:〈筷子會,以吃會友〉,《民生報》,2006.05.20 A08版
劉克襄:〈不可或缺的黃蘿蔔片〉,《聯合報》,2008.11.28
劉郁青:〈曾經遠庖廚,焦桐插足飲食圈,華文世界首見飲食文化雜誌〉,《民生報》,2005.08.26 A13版
劉開元:〈逯耀東:牛肉麵台灣獨創,起源可能是岡山眷村〉,《聯合晚報》,2005.08.13 04版
劉蓓蓓:〈嘰嘰喳喳與唏哩呼嚕的HONGKONG〉,《中國時報》,2005.03.27 E03版
鄭至慧:〈透過食物啟示,尋找文化認知〉,《民生報》,1993.01.02 29版
賴素鈴:〈時空人生況味飲食觀鮮明,焦桐編文選彰顯文學風潮〉,《民生報》,2003.02.20 A13版
賴素鈴:〈逯耀東猝逝,文化界惋惜〉,《民生報》,2006.02.15 A11版
賴素鈴:〈懷念逯耀東故舊美食聚長憶〉,《民生報》,2006.03.09 A10版
錢欽青:〈台大首開課,研究飲食史〉,《聯合報》,2006.02.10 E06版
錢欽青:〈何薇玲嗜美食也嗜美食書〉,《聯合報》,2005.12.23 E01版
錢欽青:〈逯耀東,一碗燜肉麵,纏綿一輩子〉,《聯合報》,2006.02.10 E07版
錢欽青:〈逯耀東美味博感情,數十年不移口味改不了〉,《聯合報》,2006.02.10 E06版
錢欽青:〈聽逯老談吃一大享受!〉,《聯合報》,2006.02.14
鍾怡雯:〈飲食文學寫手上菜--文字的滋味〉,《聯合報》,2001.09.17
鍾怡雯:〈隨手寫來的集體記憶〉,《聯合報》,2003.01.12,23版
五、學位論文
李淑郁:《台灣當代飲食散文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7.06
林杏娟:《韓良露飲食書寫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論,2008.07
孫鴻業:《污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分與認同》,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論
徐耀焜:《舌尖與筆尖的對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 ~ 2004)》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論,2006.01
張巍騰:台灣當代飲食散文的流變(1949 ~ 2008)》,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8.07
黃美鳳:《林文月散文飲膳經驗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2008.07
楊莉蘋:《逯耀東及其散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論,2008.11
鄭淑娟:《台灣飲食散文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論2007.07
賴孟潔:《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6.07
六、網站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網站http://www.censtatd.gov.hk/home/index_tc_t.jsp
君山島景區管理處網站:http://www.junshan.com..cn/Show_InfoScenic.asp?TypeID=50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3%BB&pieceLen=50&fld=1&cat=&ukey=1701398252&serial=1&recNo=25&op=f&imgFont=1
教育部統計處網站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王乾任部落格http://mypaper.pchome.com.tw/zen/
指導教授 葉振富(Chen-fu Yet) 審核日期 2011-7-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