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401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8 、訪客IP:3.15.5.183
姓名 郭晉銓(Chin-chuan Ku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臺靜農來臺後書藝研究
(The research of Tai Jinq-nong’s calligraphy after he moved to Taiwan)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以《臺靜農來臺後書藝研究》為題,旨在呈現臺靜農書藝的典範性與特殊性。除了緒論與結論之外,本文以〈臺靜農沉鬱之心〉、〈臺靜農頓挫之筆〉、〈臺靜農書藝特殊性〉三章作為主要架構。所謂的「沉鬱之心」,乃臺靜農內心深處的憤懣、鬱結。早年因為共黨嫌疑的三次入獄,讓他的前半生顛沛流離,戰後來到臺灣,時局的動亂與高壓,讓他不得不收起銳利的文筆,以低調的姿態執教於校園,然而內心的憤懣、鬱結,除了以隱喻的方式出現在部分詩文、論文中,潛心書藝才是遣懷的主要方式。要表現「沉鬱」的情感,婉約、妍美、流麗的線條是無法詮釋的,唯有動盪、跌宕的「頓挫」技法,才能宣洩心中鬱結,「頓挫」筆勢是臺靜農書法相當明顯的特徵,儘管許多書家們為了展現「金石味」也同樣會用「頓挫」來表現,但臺靜農卻融合各種書體,以至於篆刻的線條風格,將「頓挫」筆勢的變化性極致發揮,擴張書法藝術的「力量感」與「立體感」,因此本文以「頓挫之筆」來作為闡述臺靜農書藝線條。透過臺靜農對碑帖的臨摹、篆刻藝術的融入以及畫梅的筆勢,凸顯其書藝線條的特徵,以「頓挫」為主軸,說明臺靜農行草藝術的表現,確立臺靜農書藝「融碑於帖」的新典範。
摘要(英) The topic of this study is “the research of Tai Jinq-nong’s calligraphy after he moved to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reflect the uniquen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ai Jinq-nong’s calligraphy.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this study is mainly built with three chapters: Tai Jinq-nong’s heart of melancholy, Tai Jinq-nong’s pause and transition in writing, and Tai Jinq-nong’s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in writing. The “heart of melancholy” is about Tai Jinq-nong’s resentment and disconsolation. Tai Jinq-nong was imprisoned three times because he was a suspected communist; those experiences brought him a destitute and vagrant early life. At the time when he moved to Taiwan after the war, the environment was extremely unstable and the society was intensely controlled. Due to this political situation, he had to restrain his incisive writing style and work in school to keep a low profile. However, the resentment and disconsolation inside could not only be displayed through the use of metaphor in his poems and papers, but also, most significantly, through his calligraphy. To present the emotion “melancholy”, it is not something that can be fully expressed by using subtle, beautiful, fluent lines; it can only be interpreted through the turbulent and flowing that are created by the pause and transition technique. The pause and transition technique in writing is a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of Tai Jinq-nong. Even though many calligraphers would also use the pause and transition technique to indicate the style of engraving, Tai Jinq-nong was the one who was able to combine varied scripts and skills of calligraphy which form into a style of seal cutting within lines. His style of calligraphy fully brings out the variational characteristic in the pause and transition technique, also expands the sense of strength and vividness.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pause and transition in calligraphy” to elaborate Tai Jinq-nong’s style of writing. Based on Tai Jinq-nong’s imitation of stone rubbings, dedication of seal cutting, and his momentum of plum blossoms drawing, his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in writing and lines stands out sharply: with the focus of “pause and transition”, they demonstrate Tai Jinq-nong’s artistic manner in calligraphy.
關鍵字(中) ★ 臺靜農
★ 融碑於帖
★ 頓挫
★ 沉鬱
關鍵字(英) ★ Convergence
★ pause and transition
★ melancholy
★ Tai Jinq-nong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一、臺靜農著作 4
二、臺靜農相關研究文獻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1
一、風格分析法 11
二、社會歷史研究法 12
三、傳記研究法 12
第四節 臺靜農生平概述 13
第五節 論文大綱 14
第二章 臺靜農沉鬱之心 19
第一節 時局紛擾與心中鬱結 21
一、臺灣戰後初期時局 21
二、對時局的憤懣 23
三、天人永隔的不捨──許壽裳遇害與喬大壯自沉 27
四、小結 30
第二節 處世之道 31
一、「風雅自沐、淡泊自守」 31
二、繼往開來的使命感 33
三、「苟全性命於亂世」的感傷 36
四、小結 42
第三節 篆刻藝術 45
一、若虹之氣──從「身處艱難氣若虹」談起 45
二、篆刻藝術分析 48
三、小結 63
第四節 《靜者逸興》與故友情誼 65
一、《靜者逸興》創作始末 65
二、《靜者逸興》所收藏的友情 67
三、小結 77
第三章 臺靜農頓挫之筆 79
第一節 臺靜農對金石書風作品的臨習 83
一、隸書 83
二、楷書與篆書 95
三、小結 101
第二節 臺靜農對倪元璐書風的參透 103
一、跌宕的時代、跌宕的筆勢 103
二、行草書「傾側筆勢」的確立 108
三、行草藝術分析 112
四、小結 122
第三節 臺靜農的書畫合一 126
一、臨習梅畫 126
二、畫法與書法上的共性 135
三、詠桃畫梅的心境 141
四、小結 148
第四章 臺靜農書藝特殊性 151
第一節 臺靜農與師友書風的對照 154
一、沈尹默與王靜芝 154
二、溥心畬與張大千 160
三、莊嚴 163
四、小結 167
第二節 書學創見與審美觀 170
一、自出新意 170
二、貴逸氣、反庸俗 173
三、重視主體性情 177
四、「險」的審美觀 180
五、對書畫同源的看法 183
六、小結 186
第五章 結論 188
第一節 「沉鬱」與「頓挫」之間 189
第二節 「融碑於帖」的新典範 193
第三節 臺靜農相關研究後續空間 196
參考文獻 197
一、古代文獻 197
二、近人著述 198
三、碑帖 204
四、學位論文 205
附錄一:臺靜農相關研究文獻 207
表一、臺靜農著作 207
表二、臺灣地區臺靜農相關研究期刊 209
表三、大陸地區臺靜農相關研究期刊 211
附錄二:臺靜農綜合年表 215
表一、臺靜農來臺前年表(1902-1946) 216
表二、臺靜農來臺後年表(1946-1990) 225
參考文獻 一、古代文獻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2000。
﹝漢﹞揚雄:《法言》,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劉向:《古烈女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臺北:文光書局,1974。
﹝宋﹞鄭樵:《金石略》,臺北:文華出版社,1970。
﹝宋﹞蘇東坡:《蘇東坡全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上海:上海書店,1984。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2。
﹝明﹞郭宗昌:《金石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清﹞方若原著、今人王壯宏增補:《增補校碑隨筆》,臺北:華正書局,1985。
﹝清﹞王原祁:《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
﹝清﹞包世臣,祝嘉疏證:《藝舟雙楫疏證》,臺北:華正書局,1982。
﹝清﹞金農:《冬心先生題畫記》,臺北:學海出版社,1990。
﹝清﹞翁方剛:《兩漢金石記》,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6。
﹝清﹞馬宗霍:《書林藻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清﹞康有為著、祝嘉疏:《廣藝舟雙楫疏證》,臺北:華正書局,1985。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2。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1。
﹝清﹞馮武:《書法正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
﹝清﹞葉昌熾:《語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廣文書局,1964。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5。
﹝清﹞顧藹吉:《隸辨》,北京:中華書局,2003。
二、近人著述
Giulio Carlo Argau、Maurizio Fagiolo著,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臺北:東大出版社,1992。
H‧沃爾夫林著,潘耀昌譯:《藝術風格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丁亞平:《藝術文化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巴東:《張大千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
文化總會編:《臺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臺北:藝術家,2006。
毛漢光主編:《唐代墓誌彙編附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王元軍:《六朝書法與文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王玉池:《王獻之書法藝術》,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2002。
王振復主編:《中國美學重要文本提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王國宏:《王羲之行書藝術》,上海:上海書店,2001。
王德育:《臺灣藝術──現代風格與文化傳承的對話》,臺北:北市美術館,2004。
王德威:《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
王潤華:《魯迅小說新論》,臺北:東大出版社,1992。
王曉波:《二二八真相》,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
王靜芝:《書法漫談》,臺北:臺灣書店,2000。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黃山書社,1990。
古遠清:《幾度飄零──大陸赴台文人沉浮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處,2010。
尼可拉斯‧魯曼著,張錦惠譯:《社會中的藝術》,臺北:五南書局,2009。
平山觀月著,喻建十譯:《書法藝術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出版社,2006。
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
朱光潛:《談美》,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
朱書萱:《書藝真品賞析──倪元璐》,臺北:石頭出版社,2006。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何謂台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97。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吳銘能:《數風流人物──梁啟超、徐志摩、陳獨秀、雷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社,2007。
吳樹平等編:《隋唐五代墓誌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李郁周:《書法教育論集》,臺北:廣東出版社,1980。
李郁周:《書家書迹論文集》,臺北:蕙風堂,1987。
李浴:《中國美術史綱》,臺北:華正書局,1983。
李敖:《李敖大全集》,臺北:成陽出版社,1999。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杜三鑫編:《臺靜農書藝》,臺北:何創時基金會,1997。
沈尹默:《沈尹默論書叢稿》,臺北:莊嚴出版社,1997。
沈尹默:《書法藝術欣賞》,臺北:莊嚴出版社,1997。
周心慧、嚴樺:《文房四寶:筆墨紙硯》,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0。
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林文月:《蒙娜麗莎微笑的嘴角》,臺北:有鹿文化出版社,2009。
林文月編:《臺靜農先生紀念文集》,臺北:洪範書店,1991。
林志鈞:《帖考》,臺北:華正書局,1985。
林桶法:《一九四九大撤退》,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林銓居:《王孫‧逸士‧溥心畬》,臺北:雄獅出版社,1997。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千唐誌齋藏誌》,洛陽:文物出版社,1989。
金開誠、王岳川主編:《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
侯開嘉:《中國書法史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姜壽田主編:《中國書法批評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
柯慶明:《2009卅柯慶明:生活與書寫》,臺北:爾雅出版社,2010。
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論述》,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秋子:《中國上古書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范文瀾:《中國通史》,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孫洵:《民國書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臺北:允晨文化,1992。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66。
桂第子譯注:《宣和書譜》,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殷德儉編:《金農書畫集》,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3。
祝嘉:《書學新論》,臺北:華正書局,1982。
祝嘉:《書學簡史》,臺北:華正書局,1990。
高尚仁:《書法藝術心理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3。
高居翰著,李渝譯:《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
啟功:《啟功叢稿─論文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
啟功:《啟功叢稿─藝論卷》,北京:中華書局,2004。
啟功:《論書絕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國父紀念館編:《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選集》,臺北:國父紀念館,1980。
崔成宗:《郭尚先書法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
崔陟、鄭紅:《篆刻》,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5。
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張可禮:《東晉文藝綜合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
張同印:《隋唐墓誌書迹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張建軍、周延:《踏雪尋梅──中國梅文化探尋》,濟南:齊魯書社,2010。
張炳煌、崔成宗:《2004台灣書法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5。
張順興主編:《翰墨千秋:臺灣當代書法風貌大展》,臺北:中國書法學會,2007。
從文俊:《書法史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曹天生:《中國宣紙》,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曹以松等編:《國立臺灣大學教職員書畫集》,臺北:臺灣大學,1987。
許正宗:《台灣省展書法風格四十年流變》,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
許禮平編:《臺靜農卅逸興》,香港:翰墨軒出版公司,2001。
許禮平編:《臺靜農法書集(一)》,香港:翰墨軒出版公司,2001。
許禮平編:《臺靜農法書集(二)》,香港:翰墨軒出版公司,2001。
陳星平:《中國文字與篆刻藝術》,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
陳振濂:《線條的世界》,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陳振濂編:《中國書法批評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陳振濂編:《書法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三民書局,1997。
陳漱渝:《冬季到台北來看雨》,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2。
陸平舟譯:《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板畫上的人》,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
麥青龠:《書藝珍品賞析──于右任》,臺北:石頭出版社,2006。
傅申:《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一)》,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
傅申:《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二)》,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臺北:華正書局,1988。
單志泉:《書藝珍品賞析──鄧石如》,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5。
曾慶元:《文藝學原理》,武漢:五漢大學出版社,1998。
湯大民:《中國書法簡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湯皇珍:《雲山‧潑墨‧張大千》,臺北:雄師出版社,1993。
舒士俊:《水墨的詩情─從傳統文人畫到現代水墨畫》,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華人德:《歷代筆記書論彙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華正人主編:《現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0。
華正人主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7。
馮振凱:《歷代碑帖鑑賞》,臺北:藝術圖書公司,2000。
黃宗義:《褚遂良楷書風格研究》,臺北:蕙風堂,1999。
黃宗義:《歐陽詢書法之研究》,臺北:蕙風堂,1988。
黃俊傑編:《光復初期的臺灣:思想與文化的轉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
黃英哲編:《許壽裳──臺灣時代文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黃賓虹:《中國書畫論集》,臺北:華正書局,1986。
黃緯中:《唐代書法史研究集》,臺北:蕙風堂,1994。
黃緯中:《書史拾遺》,臺北:麋研筆墨,2004。
楊仁愷主編:《中國書畫》,臺北:南天書局,1992。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
楊震方:《碑帖敘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董學文:《文藝學的沉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漢寶德:《漢寶德談美》,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
臺北史博館編委會編:《臺靜農書畫紀念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臺靜農:《地之子》,臺北:遠景出版社,1980。
臺靜農:《我與老舍與酒:臺靜農文集》,臺北:聯經書局,1992。
臺靜農:《建塔者》,臺北:遠景出版社,1990。
臺靜農:《臺靜農書藝集》,臺北:華正書局,1985。
臺靜農:《臺靜農詩集》,香港:翰墨軒出版公司,2001。
臺靜農:《靜農墨戲集》,臺北:鴻展藝術中心,1995。
臺靜農:《靜農論文集》,臺北:聯經書局,1989。
臺靜農:《龍坡雜文》,臺北:華正書局,1988。
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褚靜濤:《二二八事件實錄》,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臺北:華正書局,1991。
劉小晴:《中國書學技法評法》,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劉納:《論五四新文學》,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臺北:傳記文學,1984。
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歐陽中石:《書法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潘公凱等:《插圖本中國繪畫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潘伯鷹:《中國書法簡論》,臺北:華正書局,1989。
蔡崇名:《書法及其教學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6。
蔡源煌:《海峽兩岸小說的風貌》,臺北:雅典出版社,1989。
蔣文光:《中國書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蔣夢麟:《書法探源》,臺北:世界書局,1962。
鄭峰明:《褚遂良書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香港:商務印書館,1965。
鄭惠美:《漢簡文字的書法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
鄭曉華:《古典書學淺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鄭曉華:《書法藝術欣賞》,臺北:五南書局,2002。
盧廷清:《沉鬱‧勁拔‧臺靜農》,臺北:雄獅出版社,2001。
盧廷清:《臺靜農的書法藝術》,臺北:蕙風堂,1998。
盧輔聖:《書法生態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蕭元:《中國書法五千年》,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
蕭元:《書法美學史》,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0。
蕭鳳嫻:《民國學者文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
賴非:《書法環境──類型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戴寶村著,林呈蓉譯:《簡明臺灣史》,南投:臺灣文獻館,2007。
謝明陽:《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藍鐵、鄭朝:《中國書法的藝術與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臺北:華正書局,1985。
羅聯添:《臺靜農先生學術藝文編年考釋》,臺北:學生書局,2009。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1987。
龔鵬程:《唐代思潮》,宜蘭:佛光人文會學院,2001。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郭沫若翻譯:《美術考古一世紀》,上海:新藝文出版社,1954。
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
薛永年:《揚州八怪考辨集》,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
林秀薇:《揚州畫派》。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85。
蔣華:《揚州八怪傳略》。台北:蕙風堂,1995。
三、碑帖
《中國法書選3──石門頌》,東京:二玄社,1989。
《中國法書選4──乙瑛碑》,東京:二玄社,1989。
《中國法書選5──禮器碑》,東京:二玄社,1987。
《中國法書選6──史晨前碑卅史晨後碑》,東京:二玄社,1989。
《中國法書選8──曹全碑》,東京:二玄社,1988。
《中國法書選9──張遷碑》,東京:二玄社,1990。
《中國法書選12王羲之尺牘集 上》,東京:二玄社,1990。
《中國法書選13王羲之尺牘集 下》,東京:二玄社,1990。
《中國法書選19──爨寶子碑卅爨龍顏碑》,東京:二玄社,1989。
《中國法書選20──龍門二十品 上》,東京:二玄社,1990。
《中國法書選21──龍門二十品 下》,東京:二玄社,1990。
《中國法書選22──鄭羲下碑》,東京:二玄社,1990。
《中國法書選23──張猛龍碑》,東京:二玄社,1990。
《中國法書選29──皇甫誕碑》,東京:二玄社,1989。
《中國法書選30──化度寺碑卅溫彥博碑》,東京:二玄社,1988。
《中國法書選31──九成宮醴泉銘》,東京:二玄社,1987。
《中國法書選32──孔子廟堂碑》,東京:二玄社,1988。
《中國法書選34──雁塔聖教序》,東京:二玄社,1987。
《中國法書選35──褚遂良法帖集》,東京:二玄社,1989。
《中國法書選48──米芾集》,東京:二玄社,1988。
《中國法書選49──趙孟頫集》,東京:二玄社,1989。
《中國法書選54──倪元璐集》,東京:二玄社,1990。
《中國法書選55──傅山集》,東京:二玄社,1989。
《中國法書選56──鄧石如集》,東京:二玄社,1990。
《中國法書選59──趙之謙集》,東京:二玄社,1996。
《歷代法書選輯6──西嶽華山廟碑》,臺北:大眾書局,1987。
四、學位論文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
利佳龍:《臺靜農書法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吳國豪:《晚明文人的書法生活》,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胡順展:《溥儒書法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08。
高明一:《積古煥發──阮元(1765-1849)對「金石學」的推動與相關影響》,臺北: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張清河:《龍門二十品及其書法風格探析—兼論其在隸楷變易中的承啟地位》,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玉玲:《沈尹默文學及書法藝術之研究》,臺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陳宜均:《漢魏兩晉時期中國書法形象論之研究》,臺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陳姝蓓:《五四以來幾部重要的中國文學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欽忠:《唐代書風衍嬗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陳麗紅:《尹灣漢墓簡牘文字及書法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
麥鳳秋:《臺灣地區三百年來書法風格之遞嬗》,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黃世錦:《清代金石學對書法的影響》,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黃志煌:《董其昌書學思想及其書法藝術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
黃緯中:《唐代書法社會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廖學隆:《蘇軾書法藝術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蔡舜寧:《米芾之書學思想與書法藝術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
盧毓騏:《黃道周與倪元璐行草書比較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指導教授 康來新(Lai-hsin Kang) 審核日期 2011-7-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