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201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3 、訪客IP:18.224.44.108
姓名 吳佩玹(Pei-Hsuan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放逐與與放逐之後:1990以降台灣女同敘事中的空間再現
(Diaspora and After Diaspora: The Space Representation of Lesbian Narrative in Taiwan after 1990)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含緒論與結論共計五章,自「空間」角度切入,以邱妙津、陳雪乃至八王子以降為核心考察,輔以九○年代其他女同敘事作為參照,希冀能藉由空間視角進行觀照,從象徵性空間解讀較大範疇的文化符碼,兼及「鉅觀」與「微觀」的空間研究,思索空間的「文學特殊性」,並對照作者的史傳研究,探討作者如何以書寫進行空間再現,「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又如何互涉、中介與跨界,旨在重讀出九○年代中一種不完整、破碎、難以尋索出蹤跡的女同小說空間。
有別於以往「主題式」的分類方式,將女同創作一概而論,全文架構以「史」的方式論證,重新爬梳女同寫作史及社會運動的對應關係,但在保有時間性之際,更試圖彰顯個人的生命史及創作的特殊性,透過「空間」的研究取徑對一直以來「故事主線」式的敘事史觀進行反思。除了探索女同的「放逐」敘事,亦試圖凸顯隱藏於抒情詩學的敘事下,因邊緣化而被迫放逐的女同書寫中一股交錯、頡頏的生猛力量。尤其值得注意是,「放逐」之後的女同情感政治與女同文學史之間的關係,更顯示出女同經驗於文化翻譯與在地生成下的錯綜複雜面向,並歸結出全球化與地方文化之間的張力,文本與歷史時代的空間性的呼應、協商與對抗。透過女同作家群的空間再現,挖掘出女同文學史中面對污名歷史所呈現的系譜圖像。
摘要(英)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representation” in lesbians literature, including not only three main writers’ literature - Qiu Miao Jin, Chen Xue and Ba Wang Zhi, and that of other elegant lesbian narratives in 1990s as reference. In order to reread the “space” concept in lesbian narratives, which is incomplete, broken and difficult to search out the trace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observe from the symbolic space to a larger area of cultural codes, including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 of space studies, and finally think about the “literary particularity” in space research. Base on the three main writers’ life stories and biographies,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how these writers represent the “space” concept by words and how intricate are between “public space” and “private space”.
Unlike the "theme" type of classification in the past, which is lumping together all sundry lesbian fictions, this thesis demonstrates the issue of “historic approach” that re-comb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of lesbian writing and social movements. Not only maintaining “timing” in the frame of this thesis, but also highlighting the individual’’s life history and the specialties in works help us to rethink the path of research through the whole space research in "story line" type of narrative history. In addition to exploring lesbians with the "diaspora" narrative, the author also try to raise up the interlaced, resistive, and slashing power hidden in the lyric poetry of the narrative, which might be marginalized and forced to exile.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sbian emotional politics and the history of lesbian literature beyond “diaspora” reveals lesbian experience under the global translation and local culture, as same as the response, negotiation, and confrontation in spatiality between text and history. As the result, the author wants to discuss deeply the archeological image shown by the space representation of lesbian writers when the history of lesbians literature faced a stigma.
關鍵字(中) ★ 邱妙津
★ 陳雪
★ 八王子
★ 放逐
★ 空間
★ 女同
關鍵字(英) ★ Qiu Miao Jin
★ diaspora
★ space
★ lesbian
★ Chen Xue
★ Ba Wang Zhi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
一、罔兩問景:九○年代的女同身影 - 1 -
二、同步不同步:由「時間」而「空間」的研究取徑 - 4 -
三、斷裂的考古學:全球化與在地化辯證下的台灣女同史 - 6 -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 7 -
一、主題研究:女同敘事 - 9 -
二、作家專論:邱妙津、陳雪、八王子 - 12 -
第三節 名詞界義、研究範疇與方法 - 14 -
一、名詞界義:酷兒或是女同志? - 14 -
二、研究範疇 - 16 -
三、研究方法 - 18 -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20 -
第二章 放逐與流浪:邱妙津小說中的漂浪空間 - 23 -
第一節 放逐:邱妙津的孤絕與掙扎 - 26 -
一、對世界的控訴:荒涼空間卅沒有地方 - 28 -
二、難以啟齒的「邊緣」:「女人」、「女同」與「婆」之間 - 34 -
第二節 台北和巴黎的意義是一樣的:空間的不適其所與移動趨力 - 41 -
一、流浪:沒有回歸點的旅程 - 41 -
二、在地流浪典範的建立 - 43 -
三、存在主義的繼承:地獄與地下室裡的荒謬存有 - 47 -
四、放逐亦是叛逃:不得其所的酷兒地景記憶 - 55 -
第三節 異國的流浪:城市對照與性卅別認同 - 64 -
一、巴黎:「妖言」書寫的開始 - 65 -
二、東京:「性欲」性質的改變 - 74 -
第四節 「家」的新想像:女同情慾烏托邦 - 79 -
一、時間暫停術:水晶棺材與子宮意象 - 79 -
二、酒吧中的性卅別寓言 - 84 -
三、違建:孤獨與溫馨的空間 - 91 -
四、「家」的新想像:「沉默」的〈第十五書〉與〈第十九書〉 - 94 -
第三章 紀實與夢境:陳雪小說中的家庭空間 - 102 -
第一節 從「惡」女到「善」女:〈蝴蝶的記號〉的空間轉折 - 104 -
一、〈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尋找母親的空間 - 105 -
二、惡女:飄浪的旅館空間 - 109 -
三、善女:〈蝴蝶的記號〉中從家庭出發的反含蓄策略 - 111 -
第二節 在卅不在:鬼卅屋的空間與存有 - 118 -
一、妖魔化的母親 - 120 -
二、這屋子與那屋子:失落的現實與依違的家空間 - 124 -
三、分裂的空間結構:《愛情酒店》中的怪胎家庭與多元性主體 - 129 -
第三節 無人知曉的我:陳雪的幽閉敘事 - 133 -
一、禁閉的房間 - 134 -
二、戀物癖與暴食症:〈無人知曉的我〉中的歇斯底里主體 - 138 -
三、毀滅與縫隙:家庭空間的解構 - 141 -
第四章 從蒙馬特到八王子:1998年以降的女同空間 - 145 -
第一節 一個「精神病」的見證史:《八王子遺書》中的女同言說空間 - 147 -
一、倖存者:從「死亡」到「活著」的創傷空間 - 148 -
二、從「想像」到「實際」的群體:召喚二十一世紀女同圈 - 155 -
第二節 白髮與三十一歲:中年女同的困境與生存空間 - 160 -
一、T吧:後現代浪潮下的中年女同 - 161 -
二、邊緣差異:「家」的壓迫與基進性 - 165 -
第三節 過去與未來:九八年以後酷兒敘事的連續性與斷裂 - 173 -
一、春風蝴蝶:重返校園空間 - 174 -
二、壞毀的身份認同:《八王子遺書》中的「憂鬱」再現 - 181 -
第五章 結論:無法停止的女同書寫 - 185 -
第一節 研究成果 - 185 -
第二節 回顧與展望 - 187 -
徵引書目 - 189 -
附錄一:台灣女同小說書目(1987-2011.6) - 201 -
附錄二:邱妙津閱讀卅接受史 - 218 -
參考文獻 一、文本
(一)女同文本
八王子,《八王子遺書》,台北:唐山,2000年。
朱天心,〈春風蝴蝶之事〉,收於《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8年,頁189-210。
安克強主編,《樓蘭女與六月青》,台北:熱愛,1999年。
安克強主編,《青春放歌》,台北:熱愛,1999年。
安克強主編,《愛戀無悔》,台北:熱愛,1999年。
杜修蘭,《逆女》,台北:皇冠,1996年。
邱妙津,《鬼的狂歡》,台北:聯合文學,1991年。
邱妙津,〈水甕裡的紅蠍〉,後收於鄭麗娥主編,《露水──當代小說家精選集》。台北:時報,1995年。
邱妙津,《寂寞的群眾》,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邱妙津,《鱷魚手記》,北縣:印刻,2006年。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北縣:印刻,2006年。
邱妙津著、賴香吟編,《邱妙津日記1989-1991》,北縣:印刻,2007年。
邱妙津著、賴香吟編,《邱妙津日記1981-1995》,北縣:印刻,2007年。
邱妙津,〈履歷表〉,《印刻生活文學誌》第一卷第十期(2005.1),頁81。
邱妙津,〈創作構想〉,《印刻生活文學誌》第一卷第十期(2005.1),頁75-80。
洪凌,《異端吸血鬼列傳》,台北:平安文化,1995年。
凌煙,《失聲畫眉》,台北:時報,1990年。
張漠藍,《激浪》,台北:北極之光,2004年。
陳雪,《夢遊1994》,台北:遠流,1996年。
陳雪,《愛上爵士樂女孩》,北縣,探索文化,1998年。
陳雪,《鬼手》,台北:麥田,2003年。
陳雪,《惡女書》,台北:印刻,2005年。
陳雪,《蝴蝶》,台北:遠流,2005年。
陳雪,《愛情酒店》,台北:麥田,2002年。
陳雪,《天使熱愛的生活》,北縣:印刻,2000年。
陳雪,《附魔者》,台北:麥田,2009年。
陳雪,《橋上的孩子》,北縣:印刻,2004年。
陳雪,《她睡著時他最愛她》,北縣:印刻,2008年。
曹麗娟,《童女之舞》,台北:大田,1999年。
Yang,《樹纏藤》,北縣:集合出版社,2011年。
(二)其他文本
三毛,《傾城》,台北:皇冠雜誌社,1985年。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台北:皇冠雜誌,1976年。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1998年。
紀大偉,《感官世界》,台北:平安文化,1995年。
曾陽晴,《裸體上班族》,台北:平安文化,1995年。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年。
安部公房著,鍾肇政譯,《箱子裡的男人》,台北:遠流,1979年。
孟祥森譯,杜斯妥也夫斯基原著(Fyodor Mikhaylovich Dostoyevsky),《地下室手記 Zapiski iz Podpolya》,台北:桂冠,1994年。
戴欽之、沈樹萱合譯,沙特(Jean-Paul Sartre)原著,《無路可通Huis Clos》,收錄於李英豪編,《沙特戲劇選》,1965年。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王溢嘉,《聊齋搜鬼》,台北:野鶴,1999年。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2000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年。
朱偉誠,《台灣同志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5年。
朱偉誠編,《批判的性政治:台社性卅別與同志讀本》,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2008年。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汪民安,《福柯的界線》,南京:南京大學,2008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何寄澎編,《散文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何春蕤編,《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中壢:中央大學英文系性卅別研究室,1998年。
何春蕤,《性政治入門:台灣性運演講集》,中壢: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5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1978年。
李銀河,〈譯者前言:關於酷兒理論〉,《酷兒理論──西方九○年代性思潮》,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相》,台北:駱駝,1996年。
林燿德等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台北:時報,1997年。
林依璇,《無才可補天──《紅樓夢》續書研究》,台北:文津,1999年。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年。
周華山,《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年。
周芬伶,《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2006年。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北縣:印刻,2007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年。
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台北:元尊,1991年。
紀大偉,《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欲,異議,與政治閱讀》,台北:探索文化,1998年。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年。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
馬中欣,《三毛真相》,台北:華文網,2001年。
高宣揚,《存在主義》,台北:遠流,1999年。
郝譽翔,《情欲世紀末》,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殷寶寧,《情慾‧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北縣:左岸文化,2006年。
張容,《法國當代文學》,台北:遠流,1993年。
張娟芬,《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張喬婷,《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唐山,2000年。
張高評主編,《清代文學與學術──近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之三》,台北:新文豐,2007年。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陳鼓應編,《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1992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1995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
陳建忠等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曹順慶等著,《比較文學論》,台北:揚志文化,2003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台北:麥田,1998年。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台北:爾雅,2003年。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葉慶炳,《談小說妖》,台北:洪範,1977年。
鄭美里,《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1997年。
劉亮雅,《欲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台北:麥田,2006年。
劉亮雅,《同志研究》,台北:文建會,2010年。
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中壢:中央大學性卅別研究室,2007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1998年。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北縣:立緒,2000年。
賴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台北:女書,2005年。
顏亮一,《記憶與地景:2005~2009論文選》,台北:高遠,2009年。
蘇偉貞,《張愛玲的世界續編》,台北:允晨,2003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
(二)翻譯論著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田禾譯,《現代性的後果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南京:譯林,2000年。
丹尼爾‧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著、李明譯,《記憶七罪The Seven Sins of Memory How The Mind Forgets and Remembers》,台北:大塊文化,2002年。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著,胡大平譯:《希望的空間Spaces of Hope》,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索雅(Edward Soja)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眞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 Third 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北縣:桂冠,2004年。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La Poetique de L'espace》,台北:張老師,2003年。
哈拉爾德‧韋爾策(Haralod Welzer)著,季斌、王立君、白錫堃合譯,《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北京:北京大學,2007年。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台北:商周,2007年。
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著,李根芳、周素鳳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台北:巨流,2003年。
約翰.艾倫、朵琳.瑪西、邁可.普瑞克等著(John Allen, Doreen Massey and Michael Pryke),王志弘譯,《騷動的城市──移動卅定著 Unsettling Cities》,台北:群學,2009年。
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林郁庭譯,《性卅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苗栗:桂冠,2008年。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合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Gender, Identity and Place: Understanding Feminist Geographies》,台北:群學,2006年。
瑪格莉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著,嚴韻譯,《與死者協商:瑪格莉特‧愛特伍談寫作Negotiating with the Dead a Writer on Writing》,台北:麥田,2004年。
邁克‧費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著,楊渝東譯,《消解文化──全球化、後現代主義與認同Undoing Culture: Globalization, Postmodernism and Identity》,北京:北京大學,2009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台北:巨流,2006年。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Histoire de la folie á l’âge classique》,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蘭西‧雀朵洛(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台北:群學,2003年。
彼得‧布魯克斯(Peter Brooks)著,朱生堅譯,《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慾望對象Body Work: Objects of Desire in Modern Narrative》,北京:新星,2005年。
雪倫‧朱津(Sharon Zukin)著,國立編譯館等譯,《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Landscapes of Power: 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台北:群學,2010年。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台北:聯經,2006年。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台北:群學,2006年。
Virinder S. Kakra、Raminder Kaur、John Hutnyk等著、陳以新譯,《離散與混雜》,台北:國立編譯館、韋伯文化,2008年。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Ein Lyriker im Zeitalter des Hochkapitalismus》,台北:臉譜,2002年。
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汪民安等人主編:《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9年。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
劉人鵬、鄭勝勳、宋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新竹:清華大學亞太卅文化研究室,2010年。
三、期刊會議論文
《文訊》,第182期(2000.12)
《婦言綜橫》,第91期(2009.10)
《女朋友》第1-35期(1994.8-2003.4)
丁乃非,〈如何閱讀《金瓶梅》(1695)和《惡女書》(1995)〉,《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8),頁48-67。
丁乃非,〈藍調石牆T,紅色石頭婆──尋找跨性別的運動意識和歷史伙伴〉,發表於「女『性』主體的另類提問II」國際研討會,2000.11.26,頁1-17。
丁文玲,〈邱妙津日記,沉寂13年終出版〉,《中國時報˙文化新聞》,2008.1.30,A14版。
王派桓,〈狂歡的鬼──記邱妙津〉,《文訊》(1991.6)第68期,頁122。
王德威發言,王立記錄,〈仲夏,小說之光〉,《向時間下戰帖: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七卷》(台北:聯經,1998.1),頁9。
王浩威,〈心理與文學──個人與家的拔河〉,《聯合文學》,第16卷3期(2000.1),頁120-127。
朱偉誠,〈作家與穩私的另類(同性戀)邏輯〉,《聯合文學》15:11=179(1999.9),頁20-23。
江中明,〈第一本當代台灣女性小說選〉,《聯合報》,2000.9.21。
安克強,〈同志心、同志情:重同志的因,結文學的果〉,《G&L熱愛雜誌》第16期(1998.12),頁84。
祁立峰,〈邱妙津密碼:對印刻版《蒙馬特遺書》中〈第十五書〉、〈第十九書〉的探析〉,《中國現代文學》第十三期(2008.6),頁205-226。
吳錫德,〈卡繆作品的中譯及其在台灣的影響〉,收錄於吳錫德,《世界文學6:消費、流行與文學》(台北:麥田,2002年),頁101-110。
吳佩玹,〈城市的戀與厭──郝譽翔《幽冥物語》中的北投書寫〉,《中正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五輯(2009.10),頁1-17。
吳佩玹,〈銘記與遺忘──試論電影《刺青》〉,《輔大中研所學刊》第22期(2009.10),頁141-159。
邱貴芬,〈「失聲畫眉」──探討台灣女性小說壓抑的母親論述〉,《台灣文藝》(新生版),第5期,頁36。
邱雅芳,〈「異」國的流亡──解讀女同志作家邱妙津的家國認同〉,第十六屆中區中文系論文研討會(1998.11)。
周芬伶,〈邱妙津的死亡行動與書寫〉,《印刻生活文學誌》第一卷第十期,2005.1,頁84-90。
林惠娥,〈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在台灣的風貌〉,收於吳錫德主編,《世界文學3:小說裏的「我」》(台北:麥田,2002年),頁???
林燿德,〈前言(都市卷)〉,林燿德、黃凡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台北:希代,1989年),頁13。
林耀盛於「城市的災難」座談會的發言,刊載於《中外文學》卷30期8(2002.1),頁278。
胡錦媛,〈鉛筆與像皮的愛情--書信的形式與內容〉,《聯合文學》,14:5=161(1998.3),頁60-66。
胡錦媛,〈回歸點與出發點在旅行文學中的重要性〉,《幼獅文藝》,84:5=521(1997.5),頁43-46。
胡錦媛,〈繞著地球跑──當代台灣旅行文學(上)〉,《幼獅文藝》,第83卷11期,1996.11,頁24-28。
胡錦媛,〈繞著地球跑──當代台灣旅行文學(下)〉,《幼獅文藝》,第83卷12期,1996.12,頁51-59。
胡錦媛,〈台灣當代旅行文學〉,收於國立台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編:《台灣旅遊文學論文集》(台北:五南,2006.6),頁269。
胡錦媛,〈書寫自我:《譚郎的書信》中的書信形式〉,《中外文學》,第22卷11期(1994.4),頁71-96。
紀大偉,〈烏托邦之後──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同志文學生態〉,《文訊》,第229期(2004.11),頁54-56。
紀大偉,〈違章建築的手記──讀郭啟宏小說《稻草人長大了》〉,收於郭啟宏,《稻草人長大了》(台北:九歌,2006.6),頁???
范銘如對談陳雪,〈挑撻與挑釁──敗德惡女一鳴驚人〉,《猶疑的座標:十場台灣當代文學的心靈饗宴2》(北縣:印刻,2007.12),頁???
洪凌,〈沒有「男人」能再現的man貨:諷謔(虐)理體中心的Fe/mail Man〉,卓安納.拉思(Joanna Russ)著,洪凌譯,《女身男人The Female Man》,頁312。
徐淑卿,〈有志一同攻佔文學獎〉,《中國時報》(1998.6.25)第41版。
馬森,〈邊陲的反撲──評三本「新感官小說」〉,《中外文學》第24卷第7期(1995.12),頁140-145。
馬森,〈女性書寫與男性的尊嚴〉,《聯合文學》第145期(1996.11),頁46。
唐毓麗,〈「新感官小說」的美學與政治——九○年代情色小說的文學觀察〉,《當代》,第182期(2002.10),頁118-141。
康來新,〈身體的發與變:從《肉蒲團》、〈夏宜樓〉到《紅樓夢》的偷窺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7:3=67(2007.09),頁165-173。
莊宜文訪談陳雪,〈陳雪:赤裸也是一種隱藏〉,《文訊》,99=137(1997.3),頁34。
陳建忠,〈私語敘事與性/別政治──陳雪與陳染的「私小說」比較研究〉,《2005台中學術研討會——文采風流論文集》(台中:文化局,2005年),頁152-191。
陳國偉,〈刨刀或百合:台灣當代私小說中言說權力的展演〉,「第六屆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話語、言說、論述」論文,淡江大學中文系主辦,2002.4.11-1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明〉,《聯合文學》第178期(1999.9),頁162-173。
張小虹,〈鳳凰‧鱷魚‧吸血鬼──試論台灣文學創作中的幾個同性戀意象〉講評稿,收於《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頁170-171。
張小虹,〈看‧不見九二一:災難、創傷與視覺消費〉,《中外文學》,30:8=356 (2002.1),頁83-130。
許俊雅,〈戰後台灣小說的階段性變化〉,收於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文建會,1996。
曾秀萍,〈九○年代臺灣「女同志小說」書寫的顛覆性及其矛盾〉,《水筆仔》,第7期(1999.4),頁10-32。
曾秀萍,〈生死往覆,以愛封緘──論邱妙津《蒙馬特遺書》中書信、日記的書寫特質與意義〉,《中文研究學報》,第三期(2000.6),頁193-211。
曾秀萍,〈跨時代卅世代的越界流離:白先勇小說的「異國」離散與認同轉變〉,收於陳芳明、范銘如主編:《跨世紀的流離:白先勇的文學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縣:印刻,2009年),頁77-115。
黃道明,〈召喚同性戀主體──渾名、污名與台灣男同性戀文化的表意〉,收於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頁122。
黃克武,〈暗通款曲:明清豔情小說中的情欲與空間〉,《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頁243-278。
黃宗慧,〈走出歇斯底里之後──試論以戀物癖建構女性主體之可能與困境〉,《歐美研究》,35卷1期(2005.3),頁51-95。
黃雅歆,〈從三毛「撒哈拉傳奇」看「女遊」的潛能開發與假想〉,《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八期(2003.6),頁27-54。
黃筱威記錄整理,〈在文學裡創造新世界──紀大偉對談陳雪〉,《印刻文學生活誌》3:2=38(2006.10),頁30。
甯應斌,〈現代死亡的政治〉,《文化研究》,創刊號(2005.9),頁1-45。
程章燦,〈士人談鬼:於俗趣中求雅理──讀南海霍氏藏本羅聘《鬼趣圖》題詠詩文〉,收於王次澄、郭永吉編,《雅俗相成──傳統文化質性的變易》,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頁375。
辜敏倫,〈家〉,《愛福好自在報》第三期(1994),第四到第五版。
辜敏倫,〈女同性戀的身體──目光凝視與主體位置〉,《聯合文學》,11:4=124(1995.2),頁134-139。
廖咸浩,〈合成人羅曼史──當代台灣文化中後現代主義與民族主義的互動〉,《當代》,第144期(1999.8),頁110-131。
廖朝陽,〈災難無意識:地震、暴力、後現代空間〉,《中外文學》,30:8=356 (2002.1),頁9-44。
魯迅,〈清之擬晉唐小說及其支流〉,《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人,1992年,頁
趙彥寧,〈出櫃或不出櫃?這是一個有關黑暗的問題〉,《騷動》第3期(1997.1),頁59-64。
趙彥寧,〈新酷兒空間性:空間、身體、垃圾與發聲〉,《中外文學》26卷12期(1998.5),頁90-108。
趙彥寧,〈老T搬家:全球化狀態下的酷兒文化公民身份初探〉,收於朱偉誠編,《批判的性政治:台社性別與政治讀本》,頁269-302。
劉乃慈,〈九○年代台灣小說的再分層〉,《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10),頁69-104。
劉人鵬,〈尋找遺失的女同性戀與T婆文本〉,《誠品好讀》第5期(2000.11),頁19-21。
劉人鵬,〈傷逝與暴亂──讀《八王子遺書》〉,發表於「女『性』主體的另類提問II」(2000.11.26),頁1-13。
魏可風記錄,〈跨越世紀末的新興小說家──第十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決審實錄〉,《聯合文學》,第145期(1996.11),頁28。
簡家欣,〈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13:4=148 (1997.2),頁66-69。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試論中國現代女性文學中的同性情誼與書寫〉,《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5期(1997.8),頁137-154。
蕭瑞莆,〈另一種視觀╱看法:閱讀╱書寫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德瑞克•賈曼的電影《花園》〉,《中外文學》,25:1=289(1996.6),頁39-59。
司徒琳(Lynn A. Struve)著,王成勉譯,〈儒者的創傷──《餘生錄》的閱讀〉,《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9期,2008.6,頁1-16。
馬嘉蘭(Fran Martin)著,紀大偉譯,〈衣櫃、面具、膜:當代台灣論述中同性戀主體的隱卅現邏輯〉,《中外文學》第26卷12期(1998.5),頁130-149。
四、碩博士論文
江碧芬,《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中的情慾書寫—-以邱妙津、陳雪為主要探討對象》,宜蘭:佛光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07年。
辛佩青,《異質經驗‧中界書寫:以邱妙津小說開展之卑賤文學》,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吳佳原,《城市荒模中的綠洲臺北市男同志酒吧經驗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1998年。
吳佳盈,《重返西門町──青少年與男同志再現空間的政治經濟分析(1994-2010)》,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論,2010年。
何書豪,《溫泉空間,體熱邊緣:論男同性戀於「公共」溫泉空間之個人化「私密」情卅慾活動》,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研究所碩論,2001年。
呂錦媛,《金錢與探戈:台灣女同志酒吧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論,2003年。
李金梅,《從《雙鐲》的「姊妹夫妻」論有關女同性戀作品的閱讀與書寫》,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1991年。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5年。
李宜羲,《毀滅與完成──邱妙津的自我書寫》,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9年。
李東霖,《台灣當代男同志散文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學系碩士班論文,2011年。
沈俊翔,《九○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林慧音,《邱妙津女同志小說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9年。
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1960-2003)》,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函謙,《邱妙津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盈岑,《陳雪小說中邊緣心靈書寫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專班論文,2006年。
陳佩甄,《台灣同志論述中的文化翻譯與酷兒生成》,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
陳怡如,《自我的再現與重構——論邱妙津與陳雪的女同志小說》,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9年。
許劍橋,《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張琬貽,《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鬼魅書寫(1980-2004)》,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瑛姿,《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6年。
張巧瑜,《台灣同志小說與酷兒小說情慾書寫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陸雪芬,《解嚴後台灣女同志小說敘事結構研究(一九八七~二○○三)》,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傅紀鋼,《後現代視野下的邱妙津──以《邱妙津日記》為中心的擬象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傅淑萍,《卑賤、荒誕與儀式的完成:邱妙津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楊瀅靜,《邊緣、認同與死亡的書寫──邱妙津小說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蔡素英,《從邱妙津《鱷魚手記》及《蒙馬特遺書》探討女性主體意識之認同建構》,嘉義: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鄧雅丹,《《失聲畫眉》研究:鄉下酷兒的再現與閱讀政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
賴孟如,《次文化空間之研究──以女同性戀酒吧為例》,中壢: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論,1999年。
簡家欣,《喚出女同志: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1997年。
羅毓嘉,《男柯一夢夢紅樓:西門紅樓南廣場的「同志市民空間」》,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論,2010年。
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北:國立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蕭愉配,《慾望與認同的新文化想像:陳雪小說中的家庭書寫》,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年。
五、外文著作
Bell Hooks, “ Homeplace: A Site of Resistance,” in Yearing: Race, Gender, and Cultural Politics (Boston: South End Press, 1990),p.42.
Biddy Martin and Talpade Mohanty, “Feminist Plitics: What’s Home Got to Do With It?” in Feminist Studies/ Critical Studies, ed Teresa de Laureti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191-212.
Bonnie Honig, “Differencr Dilemmas, and the Politics of Home,” Social Research 61.3 (Fall 1994): 563-7.
Cathy Caruth,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D.J. Van Lennep, “The Hotel room,”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The Dutch School, ed. Joseph J. Kockelmans (Dordrecht: Martinus Nijhoff, 1987), 209-15.
Fran Martin, Backward glances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s and the female homoerotic imaginary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2000).
Nicola King, Memory, Narrative, Identity: Remembering the Self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0).
Rita Felski, Doing Time: Feminist Theory and Postmodern Cultur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0).
Rubin, Gayle. “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in The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1992) ed. Henry Abelove, Michèle Aina Barale and David M. Halperin., pp. 3-44.
Sigmund Freud: “The Uncanny, ,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Sigmund Freud” Ed-by James Strachey (1995) London: Hogarth. p.217-252.
Steven Earnshaw, The Pub in Literature: England’s altered state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0)
Showalter, Elaine. Sexual Anarchy: Gender and Culture at the Fin de Siécle. New York: Viking, 1990.
Susan Stanford Friedman, “Telling Contacts” in Mappings: Feminism and the Cultural Geographies of Encounte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Teresa de Lauretis, “Eccentric Subjects: Feminist Theory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Feminist Studies/ Critical Studies 16.1 (Spring 190):115-50.
Ivy I-chu Chang “Mourning Love: Queer Performativity and the Affect of Shame in Zero Chou’s Spider Lilies and Splendid Float.” Concentric 35.2 (September 2009): 277-307.
Lewis A. Coser, “Introduction: Maurice Halbwachs,” in Maurice Halbwachs, ed. & trans. By Lewis A. Coser, On Collective Memory, pp26-27,46-51.
六、網路資料
王蕙萱,〈髮與性別認同──〈柏拉圖之髮〉與〈薇薇的頭髮〉的分析與比較〉: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Taiwan/wang-hui-xuan/wang-hui-xuan_01.htm(最後確定日期:2011.4.20)。
王德威,〈遊園驚夢,古典愛情──現代中國文學的兩度「還魂」〉: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America/wang-de-wei/wang-de-wei_01.htm#_ftn8(最後確定日期:2011.4.1),原發表於聯合報副刊,2004.4.23~4.29。內政部營建署網站: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348&catid=159&Itemid=114(最後確定日期:2011.2.23)。
吳瑞元,〈讀八王子的感想:愛情的壽命有多長?〉網路資料:http://mypaper.pchome.com.tw/askwusir/post/88471(最後確定日期:2011.4.20)
李麗斐、趙啟麟,〈華麗死亡的停格透視:重讀邱妙津〉,網路資料:http://www.books.com.tw/editorial/author/2002020401all.htm (2000.9.18)(最後確定日期:2011.4.20)。
柯裕棻,〈回應鐘瀚慧的「誰能言說,遣誰的悲懷」一文──作者恆然已然死亡:意義疆域的不確定性以及爭鬥的必然必要性〉,《文化研究月報》,第13期(2002.3.15) ,網路資料: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13/journal_park90.htm(最後確定日期:2011.4.20)。
陳祐禎,〈無能言說的亡靈——評《遣悲懷》對邱妙津的意淫〉,《文化研究月報》,第13期(2002.3.15) ,網路資料: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89.htm(最後確定日期:2011.4.20)。
陳雪在女同廣播節目「拉子三缺一」的訪談,2005.1.7。http://www.helloqueer.com/lezradio/index.html(最後確定日期:2011.2.23)。
鍾瀚慧,〈誰能言說,遣誰的悲懷──從駱以軍之《遣悲懷》新書輿論論現今女同志的主體建構〉,《文化研究月報》,第12期(2002.2.15),網路資料: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12/journal_park81.htm(最後確定日期:2011.4.20)。
〈一九六七俱樂部──駱以軍vs.董啟章私對話〉: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979289/。(最後確定日期:2011.4.20)
指導教授 康來新(Lai-shin Kang) 審核日期 2011-7-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