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502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8 、訪客IP:13.58.1.103
姓名 馬鎮歐(CHENG-OU MA)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胡耀邦的生平及其作為之研究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CP , Hu Yaobang's life and as the research)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胡耀邦於1929年加入共產青年團,開始其職業革命生涯。從江西中央蘇區,經「長征」到達延安。在延安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高級研究班學習。結業後任中央軍委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在任職五年期間熟悉,瞭解中共各大軍中系統將校並與彼等建立良好之工作與個人關係,並屢得毛澤東耳提面命,是毛澤東權力體系核心成員之一。
1945年國共內戰開始,胡耀邦轉戰華北、西北、西南,解放後任中共川北區黨委書記。1952年調任中央負責青年工作,長達14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胡耀邦亦遭到批判並關押在「牛棚」長達兩年半之久,後經中央批准返回北京,此後長期賦閒家中。
1977年3月,胡耀邦再度復出,出任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當1977年7月鄧小平恢復職務後,鄧小平選擇了胡耀邦為夥伴。胡推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打倒了兩個凡是論派。在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掌握了實權,而胡耀邦也因助鄧有功,而在短短三年中,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總書記,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中共的第二代領導人。
從1978年到1987年,在此十年中胡耀邦的主要作為在發展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對外關係的三方面有顯著的成就。
在1987年1月,胡耀邦突然辭職,其原因與鄧小平及反胡耀邦之陳雲等元老派有著密切的關係。
摘要(英) Hu’s career as a professional revolutionary began at his joining of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f China in 1929. From the Central Soviet Region in Jiangxi, arriving Yanan after the Long March, Hu was admitted and began his advanced study at the Chinese People’s Anti-Japanes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University. Appointed as the minister in charge of organization of the political section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ttee, Hu familiarized himself and built up well working and personal connections with the generals of Chinese Communist’s major military factions in his five years of service. Constantly given earnest exhortations by Mao Zedong, Hu then became one of the core members of the power system.
As the civil war betwee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and the Kuomingtang (KMT) erupted in 1945, Hu fought in northern, north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theaters and became the party secretary of Northern Sichuan area after Communist’s victory in 1949. In 1952 he was transferred to the party central and was given the charge of youth work for fourteen year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u was criticized and jailed in “bullpen” for two years. After he was approved for release by the party central to return to Beijing, Hu had been idling at home for quite a long time.
Hu was reinstated as 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CP in March 1977, and was chosen as partner by Deng Xiaoping who resumed his post in that July. Hu then promoted a discussion over “practice is the sole criterion for testing truth” and cracked the advocacy of “two whatevers.” After Deng resumed his full power at the Third Plenum of the Eleventh Party Congress, accredited for helping Deng gaining his power, Hu rose quickly. From Committee Member of Central Political Bureau, Standing Committee Member of Central Political Bureau,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entral Secretariat,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General Secretary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t only took Hu three years to become the second generation leader.
Through his endeavors, Hu left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developing economy, democracy, and foreign relations from 1978 to 1987. It is believed that Hu’s sudden resignation in January 1987 was closely related to Deng Xiaoping and Hu’s political enemy like Chen Jun.
Key words: Hu Yaobang,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CP, General Secretary of CCP
關鍵字(中) ★ 中共中央總書記
★ 中共中央主席
★ 胡耀邦
關鍵字(英) ★ General Secretary of CCP
★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CP
★ Hu Yaobang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提要………………………………………………………………I
英文提要………………………………………………………………II
謝辭……………………………………………………………………IV
目錄……………………………………………………………………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時間斷限………………………………………2
第三節 研究回顧……………………………………………………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運用………………………………………7
第五節 章節安排……………………………………………………9
第二章 胡耀邦的家世與其早期主要經歷…………………………12
第一節 胡耀邦的家世………………………………………………12
第二節 從瀏陽到延安………………………………………………14
第三節 從戎馬生涯到青年工作……………………………………19
第四節 湘南地委到文革牛棚………………………………………22
第三章 胡耀邦與青年工作…………………………………………27
第一節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沿革………………………………28
第二節 胡耀邦入主共青團的背景…………………………………31
第三節 胡耀邦主持下的共青團……………………………………32
第四節 胡耀邦主持青年工作的影響………………………………37
第四章 成為鄧小平第一個接班人的歷史緣由……………………40
第一節 鄧小平東山再起的背景(1976~1978)…………………41
第二節 歷史轉折點上的胡耀邦……………………………………46
第三節 邁向總書記之途……………………………………………53
第五章 胡耀邦的政經作為…………………………………………61
第一節 發展經濟的主張……………………………………………61
第二節 發展民主政治的主張………………………………………63
第三節 對外關係上的調整…………………………………………70
第六章 胡耀邦的下台………………………………………………76
第一節 鄧、胡之間的矛盾…………………………………………76
第二節 對幹部接班問題的分歧……………………………………81
第三節 陳雲集團與反胡耀邦聯盟…………………………………83
第七章 結論…………………………………………………………88
胡耀邦年表……………………………………………………………99
徵引書目………………………………………………………………103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一)史料
中央檔案館編,《中國共產黨文獻資料庫》光碟(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匯編 (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匯編 (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文件〉(1978年3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
天津市革命委員會辦公廳,《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天津:天津市革命委員會辦公廳,1977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列寧(Vladimir Ilyich Lenin)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卷28(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
宋永毅,《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出版,2002年)。
陳雲,《陳雲文集》,第三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
陳雲,《陳雲文選(1956-1985)》(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二)專書
十一次三中全會以來歷次黨代表、中央全會報告公報決議決定本書編寫組編,《十一次三中全會以來歷次黨代表、中央全會報告公報決議決定》(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8年)。
卜行覺、葉暉南合著的《鄧小平在歷史轉折關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于光遠,《1978:我親歷的那次歷史大轉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于光遠等著,《改變中國命運的41天:中央工作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親歷記》(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11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年譜(1905-1995) (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 : 1975-1997 》,上、下 (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新時期歷史大事紀(1978.12-2002.5)》(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綜合研究組《黨的文獻》編輯組,《三中全會以來的重大決策》(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王凡、東平,《紅牆記憶》,下冊(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
王若水,《胡耀邦下台的背景—人道主義在中國的命運》(香港:明鏡出版社)
王鴻模、蘇品端,《改革開放的征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方雪純、《胡耀邦與中共政局》,(台北:留學出版社,1984年)
史雲、李丹慧合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八卷,難以繼續的「繼續革命」-從批林到批鄧(1972-197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李先念,《李先念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李銳等著、《胡耀邦與中國政治改革—12位老共產黨人的反思》,(香港:晨鐘書局)
阮銘,《鄧小平帝國》,(台北: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年)
阮銘,《歷史轉折點上的胡耀邦》,(美國新澤西州: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1年)
沈寶祥,《胡耀邦與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杜光《胡耀邦與中國政治改革》,(香港:晨鍾書局,2009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杜維運發行,2003年2月)
吳江,《十年的路:和胡耀邦相處的日子》(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1996年)
宗鳳鳴,《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香港:開放出版社,2007年)
武市紅、高屹主編《鄧小平與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胡應南、紀鴻明,《胡耀邦改革開放思想初探》(香港,昆鵬出版社,2005年)
胡績偉,《從華國鋒下臺到胡耀邦下臺》(香港:明鏡出版社,1998年)》
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文滙報》(上海),1965年11月10日,唐非,《胡耀邦傳》,第一卷(1915-197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唐勃,《中共共青團之研究》,(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85年)
陳利明,《胡耀邦傳》(香港:夏菲爾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陸鏗,《胡耀邦訪問記》(香港:百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1985年)
高原編,《胡耀邦在中國政壇的最後10年》
高皋,《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潮流》,上卷:鄧小平東山再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高皋,《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三頭馬車時代》(香港:明鏡出版社,2009年)
麥克法奎爾(Roderick MacFarquhar)和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麥克法奎爾(Roderick MacFarquhar)、沈邁克(Michael Schoenhals),關心譯,《毛澤東的最後革命》(台北:左岸文化,2009年)。
張顯揚、史義軍、王銥編,《胡耀邦年譜資料長編(上、中、下)》(香港:世界教育科學出版事業公司,2005年)
張化,《鄧小平與1975年的中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
張數軍、齊生主編,《紅色決策:中國共產黨重大會議實錄》,下卷(長沙:胡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張湛彬,《劃時代的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化、蘇采青主編,《回首“文革”─中國十年“文革”分析與反思》(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
張數軍、高新民著,《共和國年輪‧1978》(天津: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童清林編著,《回首1978歷史在這裡轉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程中原、王玉祥、李正華著,《轉折年代─1976-1981年的中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
鄒讜,《中國革命的再闡釋:甘陽序文》(台灣;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新華月報社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紀(1949-2004)》,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趙曉光、劉杰合著,《鄧小平的三落三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楊中美,《胡耀邦》(台北:日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楊中美,《胡耀邦傳略》(北京:新華出版社,1989年)
楊奎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27(1999年3月),頁137。
楊繼繩,《鄧小平時代;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紀實》(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葉永烈,《鄧小平改變中國,1978:中國命運大轉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董寶訓、丁龍嘉,《沉冤昭雪—平反冤假錯案》(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盛平,《胡耀邦思想年譜》,上下卷,(香港:香港泰德時代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景杉《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
新華月報社編《中國改革開放30大事記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趙紫陽,《國家的囚徒:趙紫陽的秘密錄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
滿妹,《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鄧力群,《十二個春秋(1975-1987)》(香港:博智出版社,2006年)。
鄭慧主編,《中國命運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親歷》(深圳: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08年)。
鄭謙,《中國:從『文革』走向改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劉魯風、何流、唐玉芳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要事錄》(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
鄭學稼,《從文革到十一大》(臺北:黎明文化,1978 年)。
鄭德榮等編,《新中國紀事(1949-1984)》(瀋陽:東北師範大學出版,1986年)
鄭仲兵、盛平主編,《胡耀邦年譜資料長編》(香港: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薛慶超《紅牆決策》(大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
謝春濤主編,《轉折中國-1976-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蕭冬連,《歷史的轉軌─從撥亂反正到改革開放(1979-1981)》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8年)。
戴煌,《胡耀邦與冤假錯案》(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年)
韓洪洪,《胡耀邦在歷史轉折關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蘇紹智、陳一諮、高文謙主編,《人民心中的胡耀邦》(香港:明鏡出版社,2006年1月)
(三)期刊
沈寶祥,〈鄧小平支持真理標準討論〉,《百年潮》,期3(1997年),頁4-8。
本刊評論員,〈認真補好真理標準討論這一課〉,《紅旗》,期9(1979年),頁2-4。
李銳,〈耀邦去世前的談話〉,《當代中國研究》,期75(2001年7月)。頁23-45。
薛偉,〈鄧小平談學潮並論胡耀邦〉,《鏡報》,期142(1989年5月),頁22-26。
羅冰,〈倒胡激化大危機〉,《爭鳴》,期113(1987年3月),頁6-8。
嚴平,〈懷念胡耀邦─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場爭論〉,《二十一世紀》,期92(2005年12月),頁123-129。
玄默,〈中共政經改革的首次大挫折—胡耀邦垮台、大學生民運、自由化思潮〉,《中共研究》,第21卷第 2期(1987年2月),頁78-85。
沈寶祥,〈胡耀邦與華國鋒(上)—我所知道的若干情況〉,《同舟共進》,第11期(2009年),頁55-60。
劉崇文,〈胡耀邦和我談下臺前後〉,《炎黃春秋》,第3期(2010年),頁12-17。
胡耀邦,〈關於思想政治工作問題〉,《紅旗雜誌》,第1期(1983年),頁3。
羅冰,〈胡耀邦事件真相〉,《爭鳴月刊》,第112期(1982年2月)。
吳安家,〈胡耀邦下台的原因及其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29卷第11期(1987年5月)。
龍飛,〈胡耀邦事件對中共政局之影響〉,《匪情研究》,第30卷第3期(1987年3月)。
李奎泰,「胡耀邦和趙紫陽的崛起與下台的比較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1期(1992年1月),頁6-16。
何家棟、王思睿。「胡耀邦的民主思想」。《二十一世紀》,92期(2005年12月),頁129-133。
楊繼繩,〈胡耀邦情結〉,《明報月刊》,第40卷第12期(2005年12月),頁44-46。
陳一知,〈胡耀邦下台的軍隊因素〉,《九十年代》,第8期(1987年8月),頁57-60。
陸鏗,〈胡耀邦訪問記〉,《百姓》,第97期(1985年6月1日),頁11。
顏純鈎,〈為胡耀邦立碑〉,《明報月刊》,第512期(2008年8月),頁42。
何方,〈從陳獨秀、張聞天到胡耀邦〉,《明報月刊》,第485期(2006年5月),頁64-67。
毛峰,〈特別報道:紀念胡耀邦誕辰的冷與熱〉,《亞洲週刊》,第49期(2005年4月),頁56-57。
辛草,〈解不開的胡耀邦情結特輯--紀念胡耀邦會亂?〉,《明報月刊》,第480期(2005年),頁25-27。
章立凡,〈歷史,想對你說告別不容易:胡耀邦誕辰九十周年有感〉,《明報月刊》,第480期(2005年12月) ),頁33-35。
杜明明,〈偉人從未遠去:《炎黃春秋》與胡耀邦〉,《明報月刊》,第480期(2005年12月),頁36-40。
蘇紹智,〈論胡耀邦的人民主體思想〉,《明報月刊》,第480期(2005年12月),頁47-53。
白樺,〈四個簡短的故事(後記:胡耀邦與我)〉《明報月刊》,480期(2005年12月),頁20-23。
潘耀明,〈從胡耀邦與白樺說起〉,《明報月刊》,480期(2005年12月),頁17
毛峰,〈胡耀邦含冤下臺內幕揭秘〉,《亞洲週刊》,第47期(2005年11月),頁16-18。
鍾滄榮,〈胡耀邦與政治體制改革〉,《僑光學報》,第19期(2001年10月),頁233-246。
文翎,〈反「左」先鋒胡耀邦(評戴煌:胡耀邦與平反冤假錯案)〉,《明報月刊》,第385期(1998年1月),頁102。
鄭仁佳,〈中共前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一生〉,《傳記文學》,第324期(1989年5月),頁27-37。
徐銀高,〈從胡耀邦黜職看大陸政情〉,《中國憲政》,第22卷第5期(1987年5月)」,頁25-28。
韋慶元,〈論胡耀邦下臺與大陸學潮〉,《 共黨問題研究》,第13卷第2期(1987年2月),頁30-36。
傅亢,〈從胡耀邦垮臺談起〉,《憲政評論》,第18卷第2期(1987年2月),頁9-12。
龍飛,〈對胡耀邦「接班」問題之探討〉《中共研究》,第235期(1986年7月),頁37-45。
李天民,〈評介《胡耀邦與中共政局》﹝方雪純著﹞〉,《東亞季刊》,第16卷第3期(1985年1月) ,頁137-139。
江振昌,〈論胡耀邦的竄起〉,《東亞季刊》,第15卷第3期(1984年1月),頁21-38。
桂京山,〈認識中共新酋:胡耀邦〉,《警學叢刊》,第52期(1983年6月),頁107-113。
韓劍華,〈胡耀邦‧共青團‧接班群--中共「改革派」的政治實力分析〉,《聯合月刊》,第16期(1982年11月),頁128-130。
蔡又沉,〈胡耀邦的經歷與政治前途〉」,《中共研究》,第15卷第8期( 1981年8月),頁45-54。
冀鵬,〈胡耀邦的困難與問題〉,《中共研究》,第15卷第7期(1981年7月),頁58-67。
蔡又沉,〈胡耀邦與鄧小平路線〉,《中共研究》,第15卷第7期(1981年7月),頁68-73。
陳謙,〈胡耀邦事略〉,《中共研究》,第10卷第5期(1976年5月) ,頁106-108。
吳安家,〈胡耀邦下台的原因及其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29卷第11期(1987年5月),頁8~18。
(四)學位論文
方俐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中共現代化之背景與影響〉,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李東華,〈中共「胡趙體制」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邱伯浩,〈中共政治權力暨繼承研究—「十一屆三中」至「十四大」〉,(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夏怡萍,〈人民日報對胡耀邦形象塑造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國安民,〈八十年代中共改革派之興起與變遷〉,(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孫紹正,〈中共繼承與制度化-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六屆三中全會人事改選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04年。
郭怡岐,〈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許瓊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大雄,〈中共政治權利運作之研究(1978-1992)—中共政治衝突與權力之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張志峰,〈中共領導權力接班之探研(1978-2004)〉,(新北市: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張若霖,〈胡耀邦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二、報紙
《人民日報》,1973年11月至2010年12月。
《中國時報》,1979年10月至1981年7月。
《光明日報》,1976年10月至1981年1月。
《解放軍報》,1976年10月至1983年12月。
《讀賣新聞》,1983年11月至1987年12月。
三、網路資源
胡耀邦史料信息網http://www.hybsl.cn/beijingcankao/beijingfenxi/2008-11-19/10724.html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
http://www.cpcnews.cn/BIG5/64162/64168/64567/65446/4526308.html
星島環球網
http://www.stnn.cc:82/reveal/200808/t20080821_851187.html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11-7-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