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30502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9 、訪客IP:3.133.160.156
姓名 鄭慧雯(Hui-wen Zh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Wang Jiaxiang and the Internal Conflict of the CCP, 1931-1945)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1950年代前期美國對中華民國之政策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王稼祥於1925年被中共派往莫斯科留學,在校內的派系鬥爭中,王稼祥選擇支持王明所控制的支部局,成為以王明為核心的所謂「教條宗派」,被歸類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人馬之一。1930年歸國後,王稼祥與王明、秦邦憲、何子述在米夫的支持下,積極進行反立三路線,藉此順利進入中共中央領導機構。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王稼祥擔任中革軍委並任總政治部主任,由於軍事指揮上的需要,與毛澤東接觸頻繁,轉為支持具豐富作戰經驗的毛澤東。1933年,王稼祥遭到國軍飛機掃射,身負重傷。1934年,中共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被迫撤出中央蘇區向西突圍,在長征途中,毛澤東在王稼祥及張聞天的支持下,透過遵義會議的召開打垮了中共領導人秦邦憲,並排擠周恩來。1937年,王稼祥擔任毛澤東的密使前往蘇聯,開展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38年,王稼祥自蘇聯帶回了支持毛澤東擔任中共領導人的季米特洛夫「口信」,直接衝擊了王明在黨內的地位,也引起中共核心層權力組織的重整。為徹底打擊留蘇幹部的勢力,鞏固自己在黨內至高無上的地位,毛澤東發動延安整風運動,整風初期的王稼祥為整風運動的打手之一,然而隨著整風運動的深入,留蘇的背景讓王稼祥背負「教條宗派」的原罪,最後終究難逃被整的命運。
摘要(英) Wang Jiaxiang was sent to Moscow in 1925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 for further study. In the factional strife on campus, Wang choose to support the branch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ontrolled by Wang Ming, which became the dogmatic faction with Wang Ming at the core. Wang Jiaxiang was classified as one of the Twenty-eight and a half Bolsheviks.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in 1930, with the support of Pavel Mife, Wang Jiaxiang along with Wang Ming, Qin Bangxian and Ho Zihsu actively carried out Anti-Li Lisan Line , in order to enter the central leading organization of CCP without a hitch. In 1931, the temporary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ese Soviet Republic was established. Wang Jiaxiang held the posts of both the Revolutionary Military Council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General Political Department. Due to the need of military commands, he was in close contact with Mao Zedong and turned to support Mao who had abundant battle experience. In 1933, Wang Jiaxiang was strafed by the air force of the Kuomintang (KMT) Army and was severely injured. In 1934, after the failure of Anti-the KMT Fifth Campaign, he was forced to withdraw from central Chinese Soviet areas and to break a siege westward. In the long march, Mao, with the support of Wang Jiaxiang and Zhang Wentian, crushed the CCP leader Qin Bangxian and squeezed out Zhou Enlai by holding Zunyi Meeting. In 1937, Wang Jiaxiang went to the Soviet Union as Mao’s emissary, unfold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CP and Moscow. In 1938, Wang brought back from the Soviet Union Dimitrov’s verbal message to support Mao to be the CCP leader , which directly impacted the intra-party position of Wang Ming, and induced the re-organization of CCP’s central powers. To completely defeat the influence of the staff who had further studied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to secure his supreme party position, Mao embarked Yanan Rectification Campaign. In the beginning, Wang Jiaxiang was one of the button men in this Campaign. However, as it went deeper, Wang, having had sinned of dogmatism resulting from his studying in the Soviet Union, was unable to escape from his destiny of being purged in the end.
關鍵字(中) ★ 延安整風運動
★ 王稼祥
★ 遵義會議
★ 毛澤東
關鍵字(英) ★ Yanan Rectification Campaign
★ Wang Jiaxiang
★ Mao Zedong
★ Zunyi Meeting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辭……………………………………………………………iii
目錄……………………………………………………………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成為中國工農紅軍領導人的背景………………13
第一節 留學莫斯科中山大學的經歷……………………13
第二節 立三路線的形成與失敗…………………………21
第三節 進入中央蘇區……………………………………30
第三章 與毛澤東結盟的契機……………………………41
第一節 主持紅軍政治工作………………………………41
第二節 遵義會議的召開及影響…………………………51
第三節 中共的分裂………………………………………61
第四章 將毛澤東推向頂峰…………………………………71
第一節 擔任毛澤東密使…………………………………71
第二節 傳達共產國際指示………………………………80
第三節 延安整風時期的角色轉變………………………88
第五章 結論…………………………………………………102
徵引書目……………………………………………………111
參考文獻 史料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4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版社,1989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5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版社,1989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6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版社,1989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7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版社,1989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8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版社,1989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0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版社,1989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版社,1989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版社,1989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9 卷,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27–1931)》,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中央檔案館編,《遵義會議文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任弼時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文獻室編,《老一代革命家家書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周恩來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蘇中出版社,1945年。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周恩來,《周恩來書信選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季米特洛夫著;馬細譜等譯,《季米特洛夫日記選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專書
Leon Trotskey著,勝利譯,《托洛次基自傳》,臺北市:問學出版社,1988年。
人民出版社編,《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丁家昕,《中國元帥葉劍英》,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共黨史資料編輯部編,《親歷重大歷史事件實錄》,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0年。
中國共產黨編年史編委會編,《中國共產黨編年史》,第2冊。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傳(1893-1949)》,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抗戰建國史研討會論文集1937-1945》,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
中國現代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翻印,《蘇維埃中國》,北京:中國現代史資料編輯委員會,195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二部編,《周恩來自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年。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史編委會,《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史》,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明,《中共50年》,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第二編江西時期》,臺北市:正中書局,1965年。
《王稼祥選集》編輯組編,《王稼祥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王稼祥選集編輯組編,《回憶王稼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尹家民,《陳賡大將》,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5年。
司馬璐,《中共歷史的見證—司馬璐回憶錄》,香港:明鏡出版社,2004年。
朱仲麗,《疾風知勁草:毛澤東與王稼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
朱仲麗,《毛澤東、王稼祥在我的生活中》,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
朱仲麗,《王稼祥夫人朱仲麗自傳三部曲》,北京: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5年。
伏拉狄米洛夫,《延安日記》,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伍修權,《回憶與懷念》,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沈葵,《王稼祥家世.情感. 品格》,濟南:濟南出版社,2006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杜維運發行,2008年。
李樵,《徐以新傳》,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辛子陵,《毛澤東全傳—兩萬五千里大逃亡》,臺北縣:書華出版社,1993年。
辛子陵,《毛澤東全傳—窯洞中的梟雄》,臺北:書華出版社,1993年。
李建國,《中、俄共黨人物論》,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881年。
李思慎、劉之昆,《李立三之謎—一個忠誠革命者的曲折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金沖及,《周恩來傳(1898-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施昌旺,《王稼祥傳》,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
哈里森.索爾茲伯裏,《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臺北:李敖出版社,1989年。
徐正明、許俊基譯,《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蘇聯學者論文選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徐則浩,《王稼祥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
徐則浩編,《王稼祥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姚金果,《陳獨秀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孟德爾等著,《托洛茨基及其思想研究》,第二卷,香港:十月書屋,1997年。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埃德嘉.斯諾,《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臺北:一橋出版社,2002年。
特裏爾(Ross Terril)著、劉路新、高慶國譯,《毛澤東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馬齊彬、陳文斌等編,《中國共產黨創業三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師哲,《在歷史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
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中國革命》,東方出版社,2004年。
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二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5年。
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三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5年。
程中原,《張聞天傳》,北京市: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冊,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8年。
陳永發,《延安的陰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張國燾,《我的回憶》,第三卷,香港:明報月刊,1974年。
張學新編,《任弼時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湯瑪斯.凱平,《毛澤東周恩來與中共領導權的變遷(1931–1945)》,香港:時代潮流出版社,2004年。
貴州省革命文物歷史文物調查徵集辦公室編,《黔山紅跡》,貴陽:人民出版社,1981年。
彭德懷,《彭德懷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翟新民、朱宏、譚國安、譚重安,《我們的長輩王稼祥》,瀋陽:遼寧出版社,2006年。
奧托.布勞恩,《中國紀事(1932–1939)》,北京:現代史料編刊社,1980年。
楊尚昆,《追憶領袖戰友同志》,北京市: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楊奎松,《走向破裂—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香港:三聯出版社,1999年。
楊炳章,《從革命到政治:長征與毛澤東的崛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彭德懷傳》編寫組,《彭德懷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
葉健英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匯編—領導機構沿革和成員名錄》,北京:紅旗出版社,1983年。
鄭學稼,《中共興亡史》,第3冊,臺北市:中華雜誌社,1979年。
劉伯承,《劉伯承回憶錄》,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蔡孝乾,《台灣人的長征紀錄》,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年。
蔣中正,《蘇俄在中國》,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7年。
蔡國裕,《中共黨史》,第一冊,新店市:國史館,1988年。
蔡國裕,《中共黨史》,第二冊,新店市:國史館,1988年。
戴惠珍,《青年王稼祥》,安徽省: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戴茂林、曹仲彬,《王明傳》,北京市: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
戴向青、羅惠蘭,《AB團與富田事變始末》,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蕭勁光,《蕭勁光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韓榮璋,《毛澤東與古田會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謝覺哉,《謝覺哉日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孫連仲,《孫連仲回憶錄》,台北:孫仿魯先生古稀華誕籌備委員會,1962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2001年。
期刊
丁之,〈中央紅軍北上方針的演變過程〉,《文獻和研究》,期5(1985年),頁17。
王中人、盧文華,〈鬥爭激烈的莫斯科中山大學〉,《文史精華》,期3(2002年),頁15–20。
史唐,〈我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回憶〉,《百年潮》,期2(2005年),頁32–36。
李懷彔,〈“新三人團”為何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黨史博采》,期7(2007年),頁16–17。
嵇立群,〈一代政治明星的搖籃—莫斯科中山大學〉,《黨史博覽》,期2(1994年),頁30–32。
趙志峰,〈莫斯科中山大學記事〉,《黨史博覽》,期2(1999年),頁46–48。
周重禮、孫福才,〈莫斯科中山大學與中國革命〉,《福建黨史月刊》,期11(2002年),頁37–39。
徐世強,〈王稼祥五赴莫斯科記〉,《黨史天地》,期6(2008年),頁40–44。
楊奎松,〈“四一二”血腥的開端〉,《歷史教學》,期1(2003年),頁77–79。
楊奎松,〈江浙同鄉會始末〉,《近代史研究》,期3(1994年),頁193–219。
楊奎松,〈向忠發到底是怎樣一個中共總書記〉,《炎黃春秋》,期5(1996年), 頁29 –37。
楊尚昆,〈關於“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問題 〉,《百年潮》,期8(2001年),頁10–22。
張建華,〈蘇聯紅色教授學院的建立及其歷史影響〉,《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期1(2010年),頁46–54。
張澤宇,〈莫斯科中山大學停辦原因論析〉,《徐州師範大學學報》,期3(2006年),頁7–11。
王春龍,〈試論米夫對中共六大的籌備與組織〉,《理論界》,期12(2008年),頁125–127。
姜建中,〈評王明給米夫的九封信〉,《世紀橋》,期7(2009年),頁16–18。
李金平,〈“AB團事件”始末 〉,《百科知識》,期11(2007年),頁41–43。
涂克明,〈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中央軍委組織簡況〉,《中央檔案館叢刊》,期4(1987年),頁38–47。
劉豹,〈我的爸爸劉伯堅與寧都起義〉,《炎黃春秋》,期9(1997年),頁28–31。
作者缺,〈紅軍第五軍團長董振堂同志〉,《黨的文獻》,期1(1993年),頁56–60。
芃生,〈一份珍貴的紅軍史料〉,《文獻和研究》,期1(1993年),頁60。
李壯,〈中國工農紅軍發展概況〉,《中央檔案館叢刊》,期4(1987年),頁45–57。
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關於目前敵情和軍事行動問題的請示報告〉(1932年9月23日),《黨的文獻》,期2(1990年),頁33–34。
中央局,〈蘇區中央局關於分散主力先赤化城市再殲敵之佈置意見致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1932年9月25日),《黨的文獻》,期2(1990年),頁35–36。
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提議在前方召開中央全體會議討論當前重大問題與對作戰行動的意見〉(1932年9月25),《黨的文獻》,期2(1990年),頁34–35。
朱德、毛澤東〈訓令—在敵人尚未大舉進攻前部隊向北工作一時期的訓令〉(1932年9月26日於中革軍委),《黨的文獻》,期2(1990年),頁36。
中央局,〈蘇區中央局決定立即在前方召開中央局全體會議致電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1932年9月29日),《黨的文獻》,期2(1990年),頁38。
蕭生,〈略述中央蘇區的紅軍建設〉,《黨的文獻》,期6(2001年),頁39–45。
蘇志高,〈“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的由來〉,《黨的文獻》,期3(1990年),頁56。
周恩來,〈黨的歷史教訓〉,《文獻和研究》,期1(1985年),頁9–10。
〈軍委關於設前敵司令部並以朱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的命令〉,《文獻和研究》,期1(1985年),頁40。
廖蓋隆,〈徐向前元帥生前的肺腑之言〉,《炎黃春秋》,期1(1993年),頁13–19。
王稼祥,〈集中力量,一致對外〉(1936年1月),《黨的文獻》,期4(1995年),頁3。
〈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關於中共代表團報告的決議案〉,《文獻和研究》,期4(1985年),頁32。
王稼祥,〈國際指示報告〉(1938年9月),《文獻和研究》,期4(1986年),頁27–29。
〈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關於中共代表團報告的決議案〉(1938年6月),《文獻和研究》,期4(1985年),頁32。
毛澤東,〈反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文獻和研究》,期1(1985年),頁4-6
馮蕙,〈毛澤東領導起草《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經過〉,《文獻和研究》,期2(1986年),頁10–16。
〈中共中央關於延安整風的一組函電〉,《文獻和研究》,期9(1984年),頁1–10。
毛澤東、王稼祥〈討論過去路線問題宗旨是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文獻和研究》,期8(1984年),頁4。
毛澤東,〈中央總學委第一次會議決定事項〉,《文獻和研究》,期9(1984年),頁3–4。
毛澤東,〈中央總學委第二次會議決定事項〉,《文獻和研究》,期9(1984年),頁3–4。
毛澤東,〈中央總學委第三次會議決定事項〉,《文獻和研究》,期9(1984年),頁4–5。
毛澤東,〈關於王稼祥的評價〉(1945年6月10日),《文獻和研究》,期4(1986年),頁33。
中央文獻研究室,〈關於毛澤東思想提出的歷史過程〉,《文獻和研究》,期1(1982年),頁10–14。
王稼祥,〈給毛澤東的信〉(1945年4月17日),《文獻和研究》,期4(1986年),頁29–30。
李東朗,〈王明到底有什麼國際背景〉,《百年潮》,期12(2008年),頁61–66。
楊奎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27(1999年),頁137–155。
報紙
王稼祥,〈回憶毛澤東同志與王明機會主義路線的鬥爭〉,《人民日報》,1979年12月27日,版2。
劉煥明,〈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創辦及其在國共歷史上的關係〉,《團結報》,2001年3月22日,版3。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11-6-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