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206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7 、訪客IP:18.191.54.190
姓名 簡宜平(I-ping Chi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台灣陶瓷藝術文化之轉變-從陶器、陶藝到陶瓷博物館
(The Transformation of Ceramic Culture in Taiwan-on Ceramic Ar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eramic Museum)
相關論文
★ 台灣廟宇敘事性雕繪題材分析-以桃竹苗地區廟宇為例★ 從三峽祖師廟中學院背景作品談李梅樹主導之意義
★ 荒誕寫實 夏卡爾之《死魂靈》插畫 (1923-27)★ 流動的疆界:以漫畫為例看民初上海高階與通俗美術的分類與界線問題
★ 「自由談」刊頭女性圖像研究 ( 1911-1935 )★ 陳子福電影海報研究
★ 唐納•賈德藝術中的曖昧與深度★ 從狄德羅的沙龍評論 看夏爾丹的靜物畫在法國繪畫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 宜蘭老畫家王攀元★ 日治時期台灣地方意識的建立:以顏水龍美術、廣告與工藝創作為例
★ 清末民初女子藝術教育之研究-以上海地區為例★ 民國初年觀畫論畫的現代轉型--以上海地區的西畫活動為例
★ 藝術自主性與社會功能的結合—以費農.雷傑(Fernand Léger, 1881-1955)1918-1955年作品為例★ 東西的交響—以惠斯勒日本風味油畫作品為例
★ 從哲學化到體制化:早期觀念藝術的終結、離散或轉型★ 地方意象:尤特里羅繪畫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陶瓷雖然與文明生活密切相關,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實用性強過表現性,屬於工藝美術,進入純藝術領域的時間相當晚,也並非主流創作媒材。但是在1980到1990年代,陶藝在臺灣蓬勃發展,甚而在2000年成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本論文將從陶瓷發展過程切入,爬梳由陶瓷工業發展到現代陶藝的意識轉變。
臺灣陶瓷產業發展原先僅為滿足民生需求,但是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在文化政策影響下承襲中華文化傳統,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藝,並且開啟外銷之門。此時陶瓷產品的實用性不再是優先考量,主要功能是欣賞,扭轉一般社會大眾對陶瓷等於實用的概念,並且影響部分陶瓷從業者對陶瓷美感的追求,成為陶藝發展的契機。
而後在1980年代,臺灣陶藝的形象逐漸脫離工藝美術,進入博物館成為純藝術,然而仍深受中國傳統影響。當陶藝進入博物館之後,臺灣現代陶藝的主要特徵是以及其後陶博館的成立的影響,並且觀察陶博館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結合。
摘要(英) Ceramics have been around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unlike painting or sculptures, it is only recently that ceramics have been seen as a form of art in which people show their creativity instead of just a practical material to make household items. Ceramics was popular in the 1980s and 1990s. The Yingge Ceramics Museum was established in 2000.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eramic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eramics from an industry to an art, and the new direction ceramics has taken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Yingge Ceramics Museum.
Ceramics were originally just used in Taiwan as household items. After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it steered toward becoming a traditional art form, rather than just an industry and started to export ceramics worldwide. Although ceramics can be made into practical items, it is their artistic value that has taken precedence in recent years. The end of the 1980s saw Taiwanese ceramics transform from mere craft art to fine art, however it still retains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raft art.
In 1982, Japanese modern ceramics impacted on the Taiwanese ceramic industry, causing artisans to rethink the way ceramics are displayed. As the public bega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ceramics, the industry took off and made the forming of the Yingge Ceramics Museum a possibili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eramic industry in the 1980s and 1990s shifted it more toward modern art. In 2000, the Yingge Ceramics Museum not only focuses on ceramics as art, it also helps local industries. While ceramics as an art is flourishing, the ceramic as an industry is on the decline. More attention needs to be pai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eramic art and cooperation with local cultural industries.
關鍵字(中) ★ 陶藝
★ 鶯歌陶瓷博物館
★ 文化產業
關鍵字(英) ★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 ceramics
★ Yingge Ceramics Museum
論文目次 目錄
論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辭 III
目錄 IV
緒論 1
問題意識 2
文獻回顧 3
章節架構 7
第一章 早期臺灣陶瓷發展和陶藝概念初現 9
第一節 早期臺灣器用陶瓷發展 9
一、明鄭時期 10
二、日治時期 10
三、 小結 15
第二節 早期陶藝家 16
一、 早期出現的審美陶 16
二、 從製陶者到陶藝家 18
三、 早期陶瓷教育 20
第三節 藝術陶瓷 23
一、 仿古陶瓷的興起 25
二、 仿古風格來源 28
三、 仿古陶的延續 29
四、 小結與延伸思考 30
第二章 中日現代陶藝展與現代陶藝 33
一、 陶藝概念的改變 33
二、 中日現代陶藝展 36
三、 中日現代陶藝展之後 40
四、 小結 42
第三章 陶博館的成立與陶藝 45
第一節 鶯歌陶瓷博物館創建過程與現況 45
一、 特展與常設展 48
二、 小結 50
第二節 陶博館與現代陶藝 51
第三節 陶博館和鶯歌的互動關係 55
一、 陶藝與文化創意產業 59
二、 小結 61
結論 63
參考資料 66
附錄 74
圖版 77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西文書目
Cooper, Emmanuel. Ten Thousand Years of Pottery. London : British Museum, 2000.
Cooper, Emmanuel. Contemporary Ceramics.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09.
Lane, Peter. Contemporary Studio Porcelain. London: A & C Black; Philadelphia, Pa. : U of Pennsylvania P, 2003.
中文書目
專文與期刊論文
劉鎮洲,〈日本的陶藝(上)——從日本陶藝的發展看日本陶藝的風格與特質〉,《臺灣美術》7(1990.1):23-26。
劉鎮洲,〈日本的陶藝(下)——從日本陶藝的發展看日本陶藝的風格與特質〉,《臺灣美術》8(1990.4):38-43。
劉鎮洲,〈從國際陶藝展談現代陶藝表現的特質〉,《台北市立美術館刊》3(1984):14-19。
陳品秀,〈八○年代的美國陶藝〉,《臺灣美術》7(1990.1):27-32。
謝東山,〈臺灣現代陶藝體制源起〉,《現代美術學報》4 (2001):187-224。
謝東山,〈「風火水土」之外的世界:試論國內現代陶藝的「藝術當量」〉,《藝術家》151 (1987.12):232-240。
謝東山,〈從「亞太地區國際現代陶藝邀請展」看現代陶藝與亞太地區文化〉,《藝術家》323(2002.04):314-325。
郭義文,〈美國現代陶藝現象——兼談美國陶藝大師佛可斯〉,《陶藝》2(1994):42-46。
呂品昌,〈陶藝特質論〉,《陶藝》6(1995.冬):140-146。
方叔,〈淚水.血汗.喝彩.感懷(上)——從中日陶藝展後看國內現代陶藝之發展〉,《藝術家》120(1985.5):206-212。
方叔,〈淚水.血汗.喝彩.感懷(下)——從中日陶藝展後看國內現代陶藝之發展〉,《藝術家》121(1985.6):257-261。
張清治,〈郁郁乎匋哉,今也何繼!——「中日現代陶藝家作品展」觀後〉,《藝術家》70(1981.3):140-145。
王雅玲紀錄整理,〈陶藝創作.浴火再生——陶瓷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藝術家》340(2003.9):208-215。
黎翠玉,〈重新觀看台灣陶藝的起飛——對1981年「中日現代陶藝家作品展」的另一種觀察〉,《藝術家》400(2008.9):434-437。
黎翠玉,〈從陶藝創作走向複合式經營的「現代陶瓷產業」〉,《藝術家》408(2009.05):388-391。
《陶博館季刊》31(2010.10-12)。
郁斐斐記錄,〈藝術家雜誌主辦專題座談:從中日現代陶藝交流展談如何提昇我們的現代陶藝〉,《藝術家》70(1981.3):130-139。
溫淑姿,〈臺灣現代陶藝創作與文化認同(上)、(下)〉,收錄於林明賢主編,《在地情懷 : 七〇年代臺灣美術之硏究》,臺中市:臺灣美術館,2009:64-91。
溫淑姿,〈當畫家遇見陶瓷--由「古意與新顏」展談陶藝的困境〉,《藝術家》339(2003.08):180-183。
溫淑姿,〈臺灣陶藝四十年〉,《臺灣美術》5:1=17(1992.07):8-18。
姚克洪,〈世紀末 陶藝當下與未來的迷思〉,《臺灣美術》34(1996.10):5-9。
陳煥堂,〈陶藝的生活造形〉,《臺灣美術》34(1996.10):10-18。
陳新上,〈臺灣陶瓷發展概述〉,《臺灣美術》34(1996.10):19-31。
陳新上,〈臺灣現代陶藝萌芽期的研究〉,《中外陶瓷史暨現代陶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135-156。
蕭富隆,〈日治時期台灣陶瓷業生產活動之研究〉,《臺灣美術》34(1996.10):32-44。
林慧貞,〈現代陶藝主流之外的彩瓷藝術〉,《藝術家》337(2003.06):474-477。
林慧貞、莊秀玲、巫漢青,〈古意與新顏--臺灣彩繪陶瓷展〉,《藝術家》338(2003.07):163-173。
袁金塔,〈臺灣現代彩繪陶瓷新顏--主體性的形塑〉,《藝術家》338(2003.07):174-179。
蕭麗虹原著,錢則貞譯,〈我看國際陶藝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刊》3(1984):6-13。
林葆家,〈觀國際陶藝展有感〉,《台北市立美術館刊》3(1984):20。
劉良佑,〈傳統即創新──我看國際陶藝大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刊》3(1984):21。
連寶猜,〈國際陶藝展隨感〉,《台北市立美術館刊》3(1984):22。
陳添成口述,錢則貞整理,〈日本美加陶藝環境掠影〉,《台北市立美術館刊》3(1984):23-24。
錢則貞,〈國內陶藝工作坊概況〉,《台北市立美術館刊》3(1984):25-27。
曾明男,〈閒談「現代陶藝」〉,《臺灣美術》3(1989.1):9-10。
吳讓農,〈何謂現代中國陶藝〉,《台北市立美術館刊》3(1984):34-35。
宋龍飛,〈臺灣當代陶藝欣賞舉隅〉,《臺灣美術》7(1990.1):12-21。
王庭玫,〈追夢成功的新瓷器時代推手──陳立恆的法藍瓷文化創藝〉,《藝術家》342(2003.11):216-220。
專書
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劉良佑,《陶藝學》,臺北:幼獅,1987。
劉良佑研究主持,《陶藝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編》,臺中市:省美術館,1992。
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輯,《臺北國際陶瓷博覽會:〈國外展品專輯〉》,臺北:文建會,1994。
倪再沁,《藝術家〈=〉臺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臺北:藝術家,1995。
徐文琴,《當下關注——台灣陶的人文新境》,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5。
高玉珍總編輯,《美國當代繪畫性陶藝展圖錄》,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黃永川主編,《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石灣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宋龍飛等撰稿,《臺灣現代陶藝之父——林葆家先生紀念集》,豐原市:中縣文化,1996。
李知宴,《中國陶瓷文化史》,臺北:文津,1996。
曾媚珍、張愛茹、陳雪妮、陳秀薇、張淵舜、戴麗勤、林連興編輯,《臺灣與傳統中華文化特展》,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1999。
梁志忠總編輯,《深度感動南投陶》,南投縣:臺灣工藝研究所,1999。
謝東山,《臺灣地區重要陶藝作品調查研究計畫報告書》,臺南縣:國立台南藝術學院,2001。
《第二屆臺北陶藝獎》,繆弘琪、陳妙鳳主編,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1 [90],175頁。
莊秀玲、楊琇芬執行編輯,《藝於生活:當代陶藝展》,臺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2。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外陶瓷史暨現代陶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
陳信雄,《陶瓷臺灣:臺灣陶瓷的歷史與文化》,臺中市:晨星,2003。
莊秀玲,《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材質藝術》,臺北:文建會,2003。
陳秀珠、巫漢青策劃編輯,《臺灣彩繪陶瓷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暨工作營專輯》,臺北縣: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2003。
林惠貞主編,《古意與新顏:臺灣彩繪陶瓷展》,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3。
李戊崑、周文撰稿,《臺灣美術丹露》,羅雅萱譯,臺中市:臺灣美術館,2003。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百代昌吉——黑釉.磁州.吉州窯》,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
蘇世德策畫主編,《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研究集刊2003》,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4。
羅森豪,《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陶藝類:傳承經典陶藝》,臺北:文建會,2004。
謝慧青,《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陶藝類:現代造型陶藝》,臺北:文建會,2004。
蘇世德主編,《鶯歌製陶200年特展專輯》,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4。
劉永仁、余思穎、宋健行編輯,《反思:七○年代台灣美術發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4。
莊秀玲主編,《台灣當代精緻陶瓷餐具展》,初版,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4 [民93]。
謝東山,《台灣現代陶藝發展史》,臺北:藝術家,2005。
陳庭宣策劃主編,《典藏台灣陶瓷:陶博館常設展》,臺北縣鶯歌鎮: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5。
郭義文策展,《複調多音:NCECA北美當代陶藝展》,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5 [民94]。
黃蘭燕、陳妙鳳策展主編,《第四屆臺北陶藝獎:成就獎 邱煥堂》,司馬堂、邱煥堂、吳念凡英文譯,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5。
莊秀玲主編,《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研究集刊2004-2005》,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6。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中華民國全國現代陶藝邀請展 2006》,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
劉鎮洲,《台灣藝術經典大系‧工藝設計藝術卷3:藝術陶瓷.產業風華》,臺北:文化總會,2006。
陳庭宣策展主編,《創意生活:陶瓷新品評鑑展》,初版,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6 [民95],95頁。
陳妙鳳、黃蘭燕、江淑玲策展主編,《臺灣陶瓷金質獎.第三屆:創意餐具競賽展》,初版,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6 [民95],112頁。
倪再沁,《臺灣美術的人文觀察》,臺北:藝術家,2007。
劉益昌等,《台灣美術史綱》,臺北:藝術家,2007。
陳新上,《台灣地方陶瓷發展史(一)台灣陶瓷的領航員——北投陶瓷發展史》,南投縣: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2007。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玉潤玄光:宋元名窯瓷器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8。
莊秀玲、廖櫻華編輯,《臺灣現代陶藝啟示錄:宋龍飛文集Ⅰ 1980-1988》,臺北縣鶯歌鎮: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9。
莊秀玲主編,《陶博館研究集刊2008-2009》,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9。
黃妃珊、蘇世德編輯,《吳讓農紀念回顧展》,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10。
邱碧蓮策展主編,《幸福時光:陶藝生活美學邀請展》,初版,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10 [民99],119頁。
莊秀玲、廖櫻華編輯企劃,《臺灣現代陶藝啟示錄:宋龍飛文集 II(1988-1993)》,初版,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10 [民99],391頁。
邱碧虹執行編輯,《硘溯:陶博館10年》,初版,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10,212頁。
學位論文
蕭富隆,〈台灣陶瓷產業發展,1665--1995〉,王良行指導,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177頁。
黃凰琄,〈地方居民自發性與地方傳統工業之振興〉,郭炳宏指導,臺中: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220頁。
陳一夫,〈博物館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影響〉,林建元指導,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126頁。
林義雄,〈楊文霓陶藝創作研究〉,黃冬富指導,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06,311頁。
陳南雄,〈鶯歌陶瓷博物館與文化產業互動之研究〉,黃光南指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139頁。
鄭雯仙,〈台灣現代陶藝的興起: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中心的考察(1963-2006)〉,蔣伯欣指導,臺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261頁。
陳佩婷,〈文化創意產業之陶瓷產業經營模式分析〉,陳文華指導,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103頁。
網路資源
《文化臺灣》(臺北: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

《臺灣大百科全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臺灣現代陶藝》(新北市: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臺灣美術丹露——現代藝術的生活化:鄉土運動期間的現代雕塑、版畫與陶藝》(臺北:國立臺灣美術館):

《二十世紀台灣美術——陶藝》(臺北:國立臺灣美術館):

《台灣日日新報資料庫》(臺北: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聯合知識庫》:

Oxford Art Online:

指導教授 吳方正(Fang-Cheng Wu) 審核日期 2011-8-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