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130501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9 、訪客IP:18.205.114.205
姓名 蔡孟翰(Meng-han Ts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明末樞輔孫承宗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Sun Chen-Gzong in lat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相關論文
★ 俞正燮婦女思想之研究★ 石達開與太平天國之研究(1831-1863)
★ 《民報》歷史觀之研究★ 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研究
★ 論蔣李內爭與國共內戰之挫敗(1945-1949)★ 《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
★ 葉公超與中華民國外交(1949-1961)★ 國共內戰之書寫—以《巨流河》等五本文藝作品為例
★ 石門水庫教會之研究★ 兩岸基督教詩歌創作之探討—以天韻合唱團及呂小敏為例
★ 雍正能臣李衛之研究★ 清世祖理漢政策(1651-1661)
★ 清代徽州鹽商子弟教育研究(1644~1840)★ 三元宰相--商輅之研究
★ 賢媛之冠-商景蘭研究★ 清鄭澎湖海戰之研究─ 《孫子兵法》與《戰爭論》之析論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出將入相對一個朝臣是一種莫大的榮譽與重擔,象徵著在朝為文臣,以佐朝政,出外則為武臣,象徵戎馬生涯,為國驅馳。文臣縱有青錢萬選之才,也不
一定深諳軍事,武臣就算立功疆域,並不一定有輔佐朝政的能力,出將入相本身即是文武雙全的象徵。綜明朝的兩百七十六年間,也唯有三個人出將入相,孫承宗則是其一。
本文即是以孫承宗為題,析論這位歷經萬曆、天啟、泰昌、崇禎四朝的名臣,
一生的事蹟與生平的作為。其仕宦過程中,歷經黨派鬥爭、魏忠賢把持朝政、後金的崛起,以及明朝與後金戰略地位的逆轉。在政治動盪的晚明,他潔身自好,立持公論,不植私黨。他不依附魏忠賢,拒建生祠,為當時日漸沉淪的士風,豎立起良好的典範。在後金崛起的過程中,他兩度以大學士的身分督師遼東,展現他卓越的軍事能力,與天縱英才的奴爾哈齊、皇太極,互相在上軍事對壘,深受天啟、崇禎兩帝重用。
在戍守遼東之際,他拔擢、重用了一批將材,如袁崇煥、馬世龍之輩,訂
下以「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等戰略構想,使明軍能在遼東對抗八旗精騎。他勞心戮力,貢獻長才不僅讓明朝得以延續國祚,也寫下晚明軍事史成功的一頁。
而明清鼎革之際,不少士人因各種因素,投奔後金(清)。然而孫承宗始終
堅持氣節,崇禎十一年,他更以七十六歲的高齡,率領全家老小捍衛高陽城,抵抗清軍,因寡不敵眾,壯烈殉國。全家三十餘人,不屈而死。其慷慨忠烈,亙古少聞。
摘要(英) The notion of Chu Jiang Ru Xiang (literally “out as a general; in as a chancellor”)is a great honor as well as responsibility for an official in ancient China. It denotes
that an official should assist the emperor in the imperial court in peacetime whereas command the army on the battlefield in wartime. A civil official, although well versed in literature, is not necessarily a master of martial arts; a military official, although highly capable of winning battles, is not necessarily adroit at handling civil affairs. Therefore, those who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notion of Chu Jiang Ru Xiang must be a master of both the pen and the sword. Throughout the 276 years of the Ming
Dynasty, only three could fulfill such criterion, Sun Chengzong was one of them.
This thesis concerns the career of Sun Chengzong, who served the Wanli, Tianqi, Taichang, and Chongzhen Emperors. During his term in office, Sun underwent factional strife, Wei Zhongxian’s dominanc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rise of the
Manchu. Despite the political turbulence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he remained candid, took a neutral political stance, and refrained from any cliquish bonding. At a time when corruption prevailed, he set a good example for other officials by refusing to ingratiate himself with Wei Zhongxian and to build Wei’s shrine. After the rise of the Manchus, he twice commanded the army in Liaodong as a Grand Secretary, and fought against militarily-gifted Nurhaci and Huang Taiji. Therefore, he was deeply trusted by the Tianqi and Chongzhen Emperors.
While guarding Liaodong, Sun promoted some talented generals, such as Yuan Chonghuan and Ma Shilong. In addition, he formulated the military strategy that the land of Liaodong should be guarded by the people of Liaodong, and the people of Liaodong should be nourished in the land of Liaodong. Such strategy was proven effective in combat against the cavalrymen of the Manchurian Eight Banners. His contribution not only postponed the collapse of the Ming Dynasty, but also was regarded as a glorious page in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As the Manchus grew powerful and gradually threatened the existence of the Ming Dynasty, many Ming Dynasty officials betrayed their country. However, Sun remained loyal. In the 11th year of Chongzhen’’s reign, he defended City Gaoyang
against the Manchus at the age of 76. His troops were outnumbered and thus defeated.Instead of surrendering to the enemy, he sacrificed for his country with his entire family, a total of more than 30 people. His loyalty to the country was rare throughout history.
關鍵字(中) ★ 出將入相
★ 孫承宗
★ 遼東
★ 督師
關鍵字(英) ★ Sun Chen-Gzong
★ Liaodong
★ command the army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孫承宗的賦閒時期…………………………………11
第一節 從政前的生涯……………………………………………11
第二節 孫承宗的首度致仕………………………………………20
第三節 孫承宗的二度致仕………………………………………33
第三章 孫承宗的仕宦之路…………………………………47
第一節 萬曆時期…………………………………………………47
第二節 泰昌、天啟時期…………………………………………63
第三節 崇禎時期…………………………………………………98
第四章 孫承宗與遼東軍事…………………………………116
第一節 後金的崛起與遼事的轉變 ……………………………116
第二節 孫承宗的首度督師………………………………………128
第三節 孫承宗的二度督師 ……………………………………149
第五章 結論……………………………………………………165
參考書目…………………………………………………………172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官書典籍、地方志:
《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光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實錄附錄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萬曆起居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范曄,《後漢書》,台北:台灣商務,2010。
孫承宗,《高陽縣志》,收錄於《孤本舊方志選編》第3冊,台北:國家圖書館地方志家譜文獻中心出版,2004。
脫脫等,《宋史》,台北:台灣商務,2010。
勒德洪、明珠等編,《大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台北:華文,1969。
勒德洪、明珠等編,《大清滿洲實錄》,台北:華文,1969。
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圖海等編,《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台北:新文豐,1978。
趙爾巽,《清史稿》,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295,上海,上海古籍,1995。
(二)奏議類:
吳亮,《萬曆疏鈔》,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468-469,上海:北京出版社,1995。
孫承宗,《閱關奏稿》,收錄於《中國文獻珍本叢書》,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複製中心,2007。
張鼐,《遼籌》,收錄於《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邊疆卷31,北京:線裝書局,2005。
畢自嚴,《度支奏議》,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483,上海:上海古籍,1995。
畢自嚴,《餉撫疏草》,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7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畢自嚴,《遼東疏稿》,收錄於《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奏摺卷66,北京:線裝書局,2005。
陳子龍,《明經世文編》,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28,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程開祜,《籌遼碩畫》,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葉向高,《綸扉奏草》,收錄於《明季史料集珍》第2輯,台北:偉文圖書,1977。
葉向高,《續綸扉奏草》,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35,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鄒元標,《鄒忠介公奏疏》,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奏議類481,上海:上海古籍,1995。
熊廷弼,《經遼疏牘》,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篇23,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三)文集類:
方苞,《方望溪全集》,收錄於《四庫叢刊初編》第93冊,台北:台灣商務,1975。
方震孺,《方孩未集》,收錄於《烏石文庫》第440冊,台北:台灣大學,2001。
左光斗,《左忠毅公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70,上海:上海古籍,1995。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收錄於《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第1輯,北京:人民文學,1990。
孫奇逢,《夏峰先生集》,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孫承宗,《高陽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70,上海:上海古籍,1995。
高攀龍,《高子遺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20,台北:台灣商務,1986。
張鼐,《寶日堂初集》,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 1976。
鹿善繼,《鹿忠節公集》,收錄於《中國稀見史料》第6冊,廈門:廈門大學,2007。
馮從吾,《馮少墟集》,收錄於《烏石文庫》第436冊,台北:台灣大學,2001。
黃尊素,《黃忠端公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楊漣,《楊忠烈公集》,收錄於《中華文史叢書》第5輯,台北:大中國,1968。
葉向高,《蘧編》,收錄於《明季史料集珍》第2輯,台北:偉文圖書,1977。
趙南星,《趙忠毅公文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671,上海:上海古籍,1995。
盧象昇,《忠肅集》,香港:迪志文化,2007。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台北:台灣商務,1979。
魏大中,《藏密齋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4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四)私史、筆記、年譜、傳記類:
不記著人,《萬曆邸抄》,台北:學生出版社,1968。
文秉,《先撥志始》,北京:中華書局,1985。
文秉,《定陵註略》,收錄於《明季史料集珍》第2輯,台北:偉文圖書,1976。
文秉,《烈皇小識》,收錄於《明季史料彙編》第2輯,永和:文海,1973。
于慎行,《穀山筆塵》,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1128,台北:學海,1969。
王士禎,《池北偶談》,台北:台灣商務,1976。
王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4。
王世德,《崇禎遺錄》,收錄於《明史資料叢刊》第5輯,南京:江蘇古籍,1986。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2。
朱長祚,《玉鏡新譚》,收錄於《中國史學叢書》第12冊,台北:台灣學生,1986。
朱國禎,《湧幢小品》,收錄於《叢書集成》第71-72 冊,台北:新文豐,1996。
余大成,《剖肝錄》,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篇第1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李清,《三桓筆記》,台北:大中國,1969。
李遜之,《三朝野紀》,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43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沈元欽,〈秋鐙錄〉,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第31輯,台北:新興,1980。
沈國元,《兩朝從信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356,上海:上海古籍,1995。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第15輯,上海:上海古籍,2002。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 1977。
周文郁,《邊事小紀》,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第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姚元之,《竹葉亭雜記》,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7輯,台北:文海,1969。
昭槤,《嘯亭雜錄》,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第27輯,上海:上海古籍,2002。
查繼佐,《罪惟錄》,收錄於《筆紀小說大觀》第4冊,台北:新興,1987。
茅元儀,《武備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兵家類963-966,上海:上海古籍,1995。
茅元儀,《督師紀略》,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第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計六奇,《明季北略》,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5冊,臺北:大通書局,1987 。
夏允彝,《幸存錄》,收錄於《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6輯,台北:大通書局,1987。
夏燮,《明通鑑》,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364,上海:古籍,1995。
孫承宗、茅元儀等撰,《車營扣答合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兵家類962,上海:上海古籍,1995。
孫承澤,《思陵典禮記》,收錄於《借月山房彙鈔》第4冊,台北:藝文,1967。
孫承澤,《畿輔人物志》,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
孫銓、孫奇逢,《高陽太傅孫文正年譜》,收錄於《明代名人年譜》第1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
徐光啟,《庖言》,收錄於《詩經傳稿》,上海:上海古籍,2010。
徐復祚,《花當閣叢談》,台北:廣文,1969。
徐開任,《明名臣言行錄》,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
張居正,《帝鑒圖說》,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史評類282,台南:莊嚴,1996。
張岱,《石匱書後傳》,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320,上海:上海古籍,1995。
張烈,《王學質疑》,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23,台南:莊嚴,1995。
張潑,《庚申紀事》,北京:中華書局,1985。
戚繼光,《練兵實紀》,北京:線裝書局,2006。
陳治本,《皇明寶訓》,收錄於《中國史學叢書》第45冊,台北:台灣學生,1986。
陳建,《皇明通紀集要》,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篇第1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陳湖,《荊駝逸史》,江蘇:廣陵古籍,1990。
陳鋐,《鹿忠節公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85。
陳濟生,《天啟崇禎兩朝遺詩》,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1991。
鹿善繼,《無欲齋詩鈔》,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84。台南:莊嚴,1997。
鹿善繼,《認真草》,北京:中華書局,1985。
鹿善繼、杜應芳,《後督師紀略》,收錄於《稀見明史史籍輯存》第12冊,北京:線裝書局,2003。
彭孫貽,《山中聞見錄》,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篇1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鄒漪,《啟禎野乘》,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
趙翼,《廿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2001。
劉若愚,《酌中志》,台北:偉文圖書,1976。
蔣良騏,《東華錄》,濟南:齊魯書社,2005。
談遷,《國榷》,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363,上海:上海古籍,1995。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北京:中華書局,2007。
戴名世,《弘光朝偽東宮偽後及黨禍紀略》,收錄於《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
魏禧,《魏叔子日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409,上海,上海古籍,1995。
顧秉謙輯,《三朝要典》,台北:偉文,1976。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收錄於《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
二、現代專書
王天有,《晚明東林黨議》,上海:上海古籍,1991。
王兆春,《中國歷代兵書》,北京:商務,1996。
史榮昕、蔣焱蘭,《宦海悲歌︰歷代名臣的離奇死亡》,上海:新華,2008。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2005。
吳晗,《歷史的鏡子:吳晗說歷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李光壁,《明朝史略》,武漢:人民出版社,1957。
李光濤,《明清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1971。
李富民,《明亡清興六十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7。
李渡,《明代皇權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杜婉言,《中國宦官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
周良霄,《皇帝與皇權》,上海:古籍,1999。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臺北:南天書局,1987。
苗棣,《魏忠賢專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夏維中,《帝國大崩潰》,台北:知本家文化,2007。
孫文良,《滿族崛起與明清興亡》,瀋陽:遼寧大學,1992。
孫文良、李治亭,《明清戰爭史略》,南京:江蘇教育,1992。
孫文良、李治亭,《清太宗全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張文杰,《明朝頂級名將》,北京:花山文藝,2007。
戚本禹,《孫承宗》,北京:中華書局,1964。
梁啟超,《中國六大政治家》,台北:正中書局,1991。
陳捷先,《清太祖努爾哈齊事典》,台北:遠流,2005。
寒爵,《明末太監魏忠賢》,台北:黎明文化,1995。
殘墨,《幽燕英魂》,石家庄:花山文藝,1983。
華人德,《中國歷代人物圖像集》,上海:上海古籍,2004。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1990。
楊延欣,《大學士孫承宗傳》,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靳潤成,《明朝總督巡撫轄區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蓋杰民(James Geiss),思煒、張言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趙毅,《明清使抉微》,吉林:吉林人民,2008。
劉新風,《枯榮之間明代卷》,台北:書泉,1992。
稻葉君山著,但壽譯,《清朝全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蔡明倫,《明代言官群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蔡東藩,《明史演義》,北京:文化藝術,2003。
謝國楨,《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1981 。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羅琨、張永山,《中國軍事通史明代卷》,北京:軍事科學,1998。
藩樹志,《萬曆皇帝傳》,北京:鳳凰,2010。
樊樹志,《崇禎皇帝傳》,西安:陜西師大,2009。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台北:曉園,1980。
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台北:聯經,2007。
閻崇年,《努爾哈齊》,台北:聯經,2007。
閻崇年,《袁崇煥傳》,北京:中華書局,2005。
三、學位論文
王永一,〈建州女真的形成時期(1403-146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1997。
王仲堯,〈努爾哈齊的治術〉,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尹貞粉,〈明代的軍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
巨煥武,〈明代宦官禍國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60。
周維強,〈明代佛朗機銃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林美玲,〈晚明遼餉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6。
林雅妤,〈范文程仕清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聖坤,〈方從哲與晚明政局之研究(1614-1628)〉,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邱業超,〈明代遼東經略制度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侯建良,〈滿清入關戰役之研究,1616~1644〉,台北:市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
張承祥,〈晚明宦官馮保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郭淑吟,〈楊一清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1982。
黃敬知,〈清代早期中央集權的演進(1615-1732) 〉,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黃榮郎,〈明代正德與嘉靖朝廷杖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四、期刊論文
王成勉,〈明末士人的抉擇:論近年明清轉接時期之研究〉,《食貨月刊》,期10(1986),頁65-75。
孔德騏,〈後金的軍事統帥努爾哈齊〉,《軍事歷史》,期5(1995),頁43-47。
孔德麒,〈車營扣答合編初探〉,《軍事歷史研究》,期2(1990),頁144-151。
孔德麒,〈孫承宗的軍事思想論略〉,《軍事歷史研究》,期1(1989),頁154-162。
巨煥武,〈明代督撫與巡按權勢之升沈〉,《思與言》, 期4(1995),頁218-227。
余三樂,〈明末黨爭中的孫承宗〉,《史學集刊》,期2(1989),頁30-35。
李喜林,〈薩爾滸之戰〉,《蘭台世界》,期3(2003),頁44-48。
李開周,〈多少編輯為劍客〉,《中國新聞期刊》,期24(2007),頁81-83。
孟亞明,〈功聽人分,罪聽人卸,以身殉國不見知而不悔-論明末明臣孫承宗的人格操守〉,《時代文學》,期1(2008),頁68-69。
孟亞明,〈論孫承宗的愛國主義情操〉,《作家雜誌》,期12(2007),頁53-57。
姜守鵬,〈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經遼之研究〉,《東北師大學報》,期4(1992),頁31-36。
馬楚堅,〈明政由治入亂之關鍵〉,《明史研究專刊》,期5(1982),頁17-62。
莊道樹,〈孫承宗遼東守備評議〉,《石油大學學報》,期3(1991),頁38-42。
陳時龍,〈庸懦之君—朱由校小傳〉,《紫禁城》,期2(2010),頁45-49。
傅穎、倪憲章,〈明末文臣在明金戰爭中的作用〉,《滄桑》,期5(2005),頁18-21。
喻蓉蓉,〈薩爾滸之役後明人對遼事之籌議〉,《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期10(1994),頁289-300。
黃一農,〈紅夷大砲與明清戰爭〉,《科學人》,期2(2003),頁23-26。
楊永漢,〈明末遼餉的支出〉,《新亞論叢》,期1(2003),頁97-110。
董素琴,〈人臣立身,不當偕人,亦不當為人偕-明末黨爭中孫承宗處事哲學探析〉,《山東文學》,期2(2008),頁95-98。
劉伯涵,〈孫承宗與袁崇煥〉,《學術月刊》,期8(1985),頁75-82。
劉振仁,〈明代軍事領導機制組成與變化之研究〉,《軍事史評論》,期13(2006),頁1-29。
閻光亮,〈孫承宗與遼東防務〉,《遼東教育行政學院學報》,期4(1988),頁22-27。
翼素蘭,〈中庸之道芻議〉,《思考與言說》,期2(2008),頁227-229。
五、工具書
周駿富,《明代傳記叢刊索引》,臺北:明文出版社,1991。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5-1966。
指導教授 王成勉(Chen-Main Wang) 審核日期 2011-10-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