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7203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9 、訪客IP:18.219.22.169
姓名 江覲文(CHIANG CHIN W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The Formulation of the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Hakka Community Culture and Eco-Tourism: Taking Wugoshuei Community of Wanluan Township, Ping Tong County, as an Example )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客庄觀光永續發展之研究 -以苗栗縣獅潭鄉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近年來受到全球化影響,地方傳統文化與資產逐漸被邊緣化而面臨危機。我國在2005年重修文化資產保存法,期望透過社區營造以保存文化資產與傳統聚落,進而復甦社區經濟。傳統聚落代表著歷史足跡以及地方獨特文化資產,透過當地居民共同參與,進行社區營造活動,復育該社區特有的產業及文化,整合社區原有的歷史景觀、生態資源及民情風俗,使得背負歷史的社區能夠透過改造而再次活絡起來。
本研究以台灣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客家社區-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客庄聚落保存與結合生態觀光旅遊。2008年政府依文化資產法指定五溝水為「客家傳統聚落」,它是第一個通過聚落登錄的村落,也是政府規劃第一個要保存的客家聚落,對於客家傳統聚落的保存與延續深具意義。該社區數年前即開始規劃發展,居民陸續參與,但因意見分歧,加上法令尚未完善,因此進行速度緩慢。本研究從文化資產與聚落保存之價值探討切入,深入了解該社區之歷史軌跡、文化資產現狀、生態資源盤點、居民參與現況、支持與反對之看法、法令造成之障礙等。其中探討重點之一是社區開放生態觀光所帶來的人為干擾與破壞。生態旅遊仍屬旅遊範疇,其相關活動及遊客消費行為可提高當地社區經濟收入,關鍵在於如何掌握生態與經濟的平衡,方能漸漸導入「永續價值」的觀念。
本研究以實地觀察、深度訪談、公部門資料檢視、居民資料檢視等方式進行五溝水社區第一手資料收集彙總,再經過SWOT分析,將研究對象通過評價找出其內部的優勢、弱點,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然後進行分析並藉以制定相對應的發展策略並提出可行性之建議,期望能藉由逐步保存五溝水客家文化資產,得以增強客家文化傳承,促進地方觀光,並提升居民之生活品質與社區產業經濟,達到永續生存與發展之目標,讓客家文化得以代代相傳。
對於未來是否要將五溝水推展為重要聚落,成為特定專業區,這是非常專業之問題,對居民權利義務之影響也非常大。因此,也是後續研究的重要課題,必需總體審慎評估居民之意向。五溝水聚落保存之最高原則是文化資產保存,但背後要有各方能量之支撐,否則無法達成目標。
摘要(英) The impact of the globalization in recent years has caused the gradual marginalization and risks of the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s. Taiwan had amended its Cultural Property Preservation Act in 2005, in the hope of preserving cultural properties and traditional living clusters and recovering community economy through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Traditional living clusters represent the footprint of history and local unique cultural assets. Thus,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of local people to undertak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the unique industries and cultures are restored, the original historical landscapes, the eco-resources and the local customs are all integrated, so the historical community is once again revitalized.
This study aims at Wugoshwei community of Wan Luan Township, Ping Dong County, a Hakka Community in Taiwan which has been well preserved. The focus is to study possibility of the preservation of its Hakka living clust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eco-tourism. Wogoshwei was designated as the “Traditional Hakka Cluster” in 2008 by the government in accordance with Cultural Property Preservation Act, the first community that is granted with this title and to be preserv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community was started the planning several years ago,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 opinions among local residents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laws, the progress was somewhat slow.
This study started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e value of the preservation by
understanding its history, current cultural properties and eco-environment, the participation and opinions of local people, the barrier of the law, followed by the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to the community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tourism. The study had adopted the field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documentary review, to collect the first hand information and to cross examing the theories and the realities.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the community are assessed through SWOT analysi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c matrix was formed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the SWOT analysis. Hence, the short, mid and long term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vided along with the future possible studies.
關鍵字(中) ★ 聚落保存
★ 社區營造
★ 文化資產
★ 生態觀光
★ SWOT
關鍵字(英) ★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 Living Cluster Preservation
★ Cultural Properties
★ Eco-tourism
★ SWOT
論文目次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I
謝 誌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1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9
第二章 相關理論檢閱與文獻梳理 23
第一節 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探討 23
第二節 社區生態旅遊概念與定義 47
第三節 相關文獻檢視 59
第三章 屏東萬巒五溝水客家聚落之概述 71
第一節 屏東地區客家庄的發展概況 72
第二節 萬巒鄉五溝水社區之產業及文化結構 75
第三節 五溝水文化資產與生態資源盤點 78
第四節 五溝社區組織之緣起與運作概況 90
第五節 小結 97
第四章 五溝水社區推動聚落保存與生態旅遊之建構 99
第一節 五溝水聚落保存歷程及其面臨之問題 99
第二節 五溝水社區推動聚落保存與生態觀光之SWOT分析 112
第三節 五溝社區推動聚落保存與生態觀光之策略矩陣 14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1
第一節 結論 161
第二節 未來短中長期之策略建議 168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74
參考文獻 177
壹、 中文部分 177
貳、 西文部份 188
附錄一 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之受訪記錄 190
附錄二 五溝社區發展協會之受訪記錄 194
附錄三 五溝社區村長之受訪記錄 198
附錄四 五溝社區歷任村長之受訪記錄 200
附錄五 五溝土磚屋傳統聚落保存協會之受訪記錄 203
附錄六 五溝土磚屋傳統聚落保存協會之受訪記錄 207
附錄七 五溝社區守護工作站之受訪記錄 216
附錄八 五溝國小之受訪記錄 222
附錄九 客家電視台之受訪記錄 225
附錄十 五溝社區居民之受訪記錄 230
附錄十一 五溝社區居民之受訪記錄 232
附錄十二 五溝社區居民之受訪記錄 235
附錄十三 五溝社區居民之受訪記錄 238
附錄十四 五溝社區居民之受訪記錄 240
附錄十五 五溝社區居民之受訪記錄 24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丁澈士,古少騏,李允斐,施雅軒,陳美禎,曾昭雄,劉秀美,盧建銘(2009)。看懂六堆客家庒。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六堆文教基金會(2001)a。 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建築篇。屏東:六推文教基金會。
六堆文教基金會(2001)b。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六堆各鄉鎮市概況篇。屏東:六推文教基金會。
六堆文教基金會(2001)c。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歷史源流篇。屏東:六推文教基金會。
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4)。文化統計。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全國文藝季。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尤淨儀(2005)。社區推展生態旅遊策略之研究-以台東縣池上鄉萬安社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文偉(2001)。論古蹟保存之法制度-建構一個符合文化資產保存理念及財產權保障概念的古國人對文化資產保存法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鹿港地區為例蹟保存環境。國立中正大學碩士法律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傳平(2007)。馬祖芹壁傳統聚落保存效益評估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古國順、羅肇錦、何石松、呂嵩雁、徐貴榮、涂春景、鍾榮富、彭清欽、劉醇鑫(2005)。台灣客語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永續空間設計(2010)。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工作室進駐與夥房修繕工程計畫書。指導單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單位: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
交通部觀光局(1997)。台灣潛在生態觀光及冒險旅遊產品研究與調查。
安倍明義(1987)。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
朱宇成(2007)。台灣文化資產保存與利用之經濟評估。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朱芝緯(2000)。永續性生態旅遊遊客守則之研究﹘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容慧(2000)。國人對文化資產保存法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鹿港地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淳懿(2009)。護區周邊社區發展生態旅遊評估-以台北市士林區平等里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6)。文化資產、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文化白皮書,政策與施政—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文化統計。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文化資產執行手冊。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行政院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政策說明書。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五溝柔情水。臺北:行政院客委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1)。美濃鎮農村田野學會萬巒五溝水守護工作站設立鄉村辦公室陪伴計畫書。臺北:行政院農委會。
余玉眉、田聖芳、蔣欣欣 (1994)。質性研究-田野研究方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余致力 (2002)。民意與公共政策: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何期望(2005)。從觀光城市效應探討金門傳統聚落保存與復甦之連鎖策略。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宗瓊(2002)。淺談生態旅遊。應用理論研究通訊,(24),54-59。
吳忠宏、洪常明(2004)。澎湖居民對生態旅遊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
吳英鳳 (2008)。新竹六家傳統聚落保存效益之評估。中華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呂永龍(1998)。生態旅遊的發展與規劃。自然資源學報,13(1):1-13。
宋瑞、薛怡珍(2007)。生態旅遊的理論與實務-永續發展的旅遊。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永展(2006)。永續城鄉及生態社區理論與實務。台北:文笙書局。
李光中(2003)a。生態旅遊與社區發展(上)。鄉間小路,29(4) ,83-85。
李光中(2003)b。生態旅遊與社區發展(下)。鄉間小路,29(5) ,81-84。
李欣怡(2009)。社區林業組織培力之研究-以曲溪社區發展協會及台南縣生態旅遊發展協會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圓(2002)。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法律分析-以私有文化建築保存為核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瑞圓(2005)。金門國家公園傳統聚落保存活化旅遊之公共價值與策略規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汪靜明(2001)。生態旅遊的生態觀,進入生態旅遊的世界。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周維崇(1997)。社區取向規劃專業實踐的困境-一個關乎二崁聚落保存行動的反省。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秀茹(2004)。公共論域做為文化資產保存機制之研究 -以清水鎮大楊油庫為例。朝陽科技大學碩士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芝霠(2008)。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探討-以建築類文化資產為核心。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信揚(2003)。以生態旅遊為導向之社區發展模式比較分析 --以桃米及大雁社區為例。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會承(1996)。「傳統聚落保存」。藝文資源調查作業三考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會承、邱永章(1989)。五溝水實質環境之形成與結構。台灣史研究論文集。127-175。
邱永章(1988)。五溝水:一個六堆客家聚落實質環境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邱俊榮(2007) 。苗栗推動文化資產存續與社區營造發展策略分析---以苑裡山腳社區為例。國立聯合大學第二屆栗學術研討會-客家祭典與文化論文集。
邱彦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有限公司。
邱彥貴、吳中杰(2004)。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有限公司。
施上栗(2009)。生態旅遊 保育、水利與環境。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施教裕(1999)。社會福利社區話的理念省思何問題探討(上)。社會福利期刊,141,16-39。
洪佳慧(1998)。 傳統聚落保存方式之研究-以北埔客家聚落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洪彩華(2008)。七股社區居民對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胡振洲(1977)。聚落地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美濃鎮公所(2002)。美濃鎮志。高雄:永裕製版。
徐明福(1988)。中國原古「邑」的一種原型-以觀中仰韶圓型聚落為例。第一屆建築學術研究論文集,207-212,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徐芬春(2008)。五溝柔情水-五溝社區生活專輯。屏東縣:文化資產叢書。
徐家楓(2006)。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以鹽水鎮橋南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徐震 (1995)。論社區意識與發展。社會建設期刊,(90),4-12。
徐續文(2007)。由共生生態社區觀點、探討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之規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翁靖儀(2006)。生態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生態旅遊意願與方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高珮如(2004)。社區居民對文化資產保存認知與願付價格之研究-以台南市安平地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艾喆(2005)。以生活品質為中介變數探討當地居民對生態旅遊的支持。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志銘(2007)。洪水對五溝水淡水螺貝類群聚結構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技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怡雅(2006)。社區資源觀點探討生態旅遊發展策略之研究-以金門縣金沙鎮西園社區為例。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苑琪(2004)。馬祖聚落保存政策反省:「馬祖閩東傳統建築風貌補助修繕自治條例」與民居修繕動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進吉(2005)。社區居民意識及態度對發展參與式生態旅遊策略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七股鄉龍山社區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瑞心(2008)。傳統聚落保存與觀光遊憩衝突之研究-以金門縣瓊林村為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聖儀(2009)。蘭嶼在地產業界發展生態旅遊態度與策略聯盟意向探討。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瓏(2005)。台灣建築類文化資產保存之推動策略研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志瑋(2008)。社區生態旅遊之社會資本形成與關聯之研究。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其南 (1995)。 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論文集。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4-9。
郭岱宜(1999)。生態旅遊:21世紀旅遊新主張。台北:揚智文化。
陳明川(2003) 。社區居民對生態旅遊衝擊認知與發展態度之研究-以嘉義縣山美村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柏年(2008)。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客庄生活空間保存及再利用計畫。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陳淑君(2003)。居民對文化資產保存認知與願付價格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清源(2008)。社區生態旅遊運作模式與發展策略類型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縣卑南鄉泰安村利嘉林道社區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淑慧(2007)。從文化資產保存現況探討本土傳統技藝傳承之永續策略。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出版:高雄
陳章波、 譚志宜(2001)。從臺灣出發與地球共存。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9,3-19。
郭肇立 (1998)。聚落與社會。田園城市,台北. ISBN 957-8440-36-7,260。
陳澤仁(2008)。推展海洋生態旅遊之衝擊性分析~以台東杉原海洋生態社區為例。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傅佩芸(2008)。台灣聚落保存實踐歷程—以「新竹縣北埔老聚落登錄先期作業計畫」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傅泓文(2004)。農村環境生物多樣性之研究-以屏東縣五溝村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彭曉珍(2007)。獅潭客家村找回歷史感。客家文化,(冬季號),17-21。
曾坤木(2005)。客家夥房之研究:以高樹老庄為例。
黃口珈(2001)。花蓮市阿美族豐年祭文化資源整體效益之評估。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永達(2004)。客家讀本。台北:全威創意媒體。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贊助出版。
黃承令(2004)。桃園縣傳統聚落第一期調查計畫-三坑子聚落調查。桃園縣文化局。
黃勝裕(2009)。傳統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之研究:以台南安平劍獅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韻樺(2009)。建構社區生態旅遊之知識結構-以社頂生態旅遊為例。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楊文燦、葉冠瑩(2001)。原住民對其保留地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4(4 ),27-49。
楊宏志(1992)。生態觀光—一項責無旁貸的推展工作。台灣林業,18(10),29-23。
楊明賢(2002)。觀光學概論。台北:楊智文化。
楊家彰(2004)。以生態旅遊為導向之社區發展模式比較分析 --以桃米及大雁社區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珮瑤(2005)。朝向公私協力關係的傳統聚落保存:以金門國家公園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2010)。萬巒鄉五溝社區農村再生建設先期規劃成果報告書。屏東縣: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雷文玫 (2004)。強化我國健保行政決策公民參與的制度設計—二代健保先驅性全民健保公民會議的建議方案。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4期。
趙晏正 (2007)。從文化景觀脈絡探討聚落保存價值—以台南縣江家聚落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劉吉川(1994)。生態觀光及在觀光發展上所面臨之問題。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2(1),13-17。
劉怡欣(2005)。萬巒鄉五溝社區客家嘗會的發展與社區之互動。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心理。
歐聖榮(2002)。2002臺灣地區生態旅遊之研究回顧與展望。中美澳三國環境解說與生態旅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64-209。
蕭堯駿(2008)。鄉村生態旅遊永續之關鍵要素--以白河和桃米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蕭新煌(2003)。客家研究的本土化與全球化。客家文化研究通訊,6(12) ,41-44。
賴鵬智(2007)。社區型生態旅遊地輔導模式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簡惠華(2004)。聚落保存策略之研究:以澎湖望安中社村為例。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巧芝(2007)。社造之路 堅定前行:再造客家庄。客家文化,(冬季號),12-13。
譚曉詩(2007)。阿里山達邦社區生態旅遊發展與困境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蘇倍以(2006)。應用社會網絡分析法探討社區生態旅遊發展-以墾丁社頂部落為例。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網站(2011)。http://admin.taiwan.net.tw/index.aspx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2010年6月10日。擷取自http://www.cca.gov.tw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擷取自http://www.hakka.gov.tw
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網站(2011)。擷取自http://wugo.tacocity.com.tw/
屏東縣萬巒鄉戶政事務所(2010)。擷取自http://civ.pthg.gov.tw
貳、 西文部份
Arnstein (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American
Blamey,R.K(1997). Ecotourism:The search for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5(2),109-130.
Boo,E(1990).Ecotourism: The potentials. Washington, DC: World Wildlife Fund.
Ceballos-Lascuran, H(1987).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Mexico Journal, January,13-14
Chandler & Plano (1988).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ictionary. New York: Wiley.
Cunningham (1972).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Denhardt, J.V. & R.B. Denhardt (2003).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Not Steering. New York: M.E. Sharpe, Inc.
Garson & Williams (1982).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Readings, Skills. Boston: Ally & Bacon.
Goodenough, D. R., & Karp, S. A. (1961). Field Dependence and Intellectual Functioning.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2), 241-246.
Halvorsen, K.E. (2003).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Hetzer,N.D.(1965). Environment,tourism,culture. Links July,1-3.
Honey, M. 1999. Eco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ho owns paradise?.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Kutay, K. (1989). New ethics in adventure Travel. Buzz Worm, 1,31-36.
Neuman,W.L.(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Orams,M.B.(2001). Types of ecotourism. In D.B Weaver(Ed.),The Ency-clopedi Of Ecotourism. Wallingford, UK:CABI Publishing.
Scheyvens, R. (1999). 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Tourism Management. 20:245-249.
Verba (1995). Voice and Equality: Civic Voluntarism in American Politics.
Weaver, D. B. (1999). Magnitude of Ecotourism in Costa and Kenya. Annu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1):792-816.
Weihrich, H. (1982). The TOWS matrix –a tool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Long RangePlanning, 15(2), 54-66.
Ziffer, K. A. (1989). Ecotourism: The uneasy alliance. Washington DC.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指導教授 周錦宏(CHIN HUNG CHOU) 審核日期 2011-7-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