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7203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9 、訪客IP:3.137.200.58
姓名 陳樺潔(Hua-chieh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新北市客家社團公民社會化之研究:CIVICUS公民社會指標的初探
(The Study on Civil Socialization of New Taipei City Hakka Social Groups:Initial Exploration of Civil Society Index CIVICUS)
相關論文
★ 客家符號建構之研究-以桐花為例★ 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 客家地區醫療院所企業社會責任--以天晟醫院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為例★ 媒體框架與客家意象之研究—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
★ 客家社團與溝通媒介之研究—以台灣客家教師協會為例★ 台灣客家戲教學成效之研究 --以中壢市興國國小音樂教學為例
★ 客家休閒農業區經營策略之研究--以照門休閒農業區為例★ 客家地區學童家庭金錢教養與金錢態度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國小為例
★ 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之研究-以桃園縣中平國小布馬陣活動為例★ 桃園縣國小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之成效-政策行銷的角度
★ 非營利組織推動客家社區營造之研究—以東勢庄文化協會為例★ 成人參與社區大學客家課程學習經驗之研究-以桃園縣二所社區大學為例
★ 以跨文化的觀點看商業電視台製播族群語言教學節目—以TVBS「來怡客」為例★ 侯孝賢電影中的客家意象研究
★ 台灣客家意象之實證研究-族群之組間與組內的差異分析★ 客家族群的家庭價值觀和網絡類型之實證研究:族群之組間與組內的差異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隨著公民社會組織日益增多、重要性日益增強的現狀,能夠建立對各國以及地區的公民社會狀況進行評價的體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公民社會指標則是能夠滿足這種需求的評價工具,它透過對具體指標的設計、評價和匯總,反映某地區公民社會的狀態。然而,客家議題在臺灣的討論與重視逐漸提升,客家社團也互動也由結合型社會資本轉向橋接社會資本,並擴張為連結型社會資本,獲取資源,在2010年客家基本法通過之後,更是開啟多元文化發展之里程碑。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新北市客家社團最為探討對象,利用全球公民參與聯盟(CIVICUS)所建立第二階段公民社會指標,透過德菲法以及層級分析法修改適合成為測量客家社團之指標,以及各指標之權重,隨後對於新北市客家社團發放問卷,從四大構面,外部環境、公民參與、組織運作、實質影響,評估客家社團公民社會現狀。
而研究發現,新北市客家社團在四大構面表現算是平均,且正向(3.72至3.85,滿分5分),公民參與以及組織運作方面表現略優於其他兩構面,外部環境與實質影響表現較弱,而本研究亦發現,公民社會指標結果與問卷填答者之社團任職情況、參與社團所屬行政區以及社團主要使命類別上有顯著差異。最後,本研究建議未來亦可採取跨行政區之研究,並加入質性研究方法,增加客家社團研究視野,彼此學習與借鑒。
摘要(英) With the steadily increasing and strengthening of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importance at present stage, it is vital to create a system in order to assess the status of the civil societies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Hence, the civil society index is used as an assessment tool capable of meeting such needs. Through the design, assessment and converging, such a practical index can reflect the status of a civil society in a certain region. Whereas, in recent years Hakka topics are gradually discussed and emphasized in Taiwan, the interaction among Hakka social groups has been transformed from Bonding Social Capital to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and furthermore, it has expanded into Linking Social Capital for capturing resources. In addition, after the enforcement of Hakka Basic Law in year 2010, the milestone of developing multi-cultures has been built as well.
As such,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the exploration of New Taipei City Hakka Social Groups. By applying Delphi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second phase civil society index (CIVICUS)created by the World Alliance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was adopted and modified into the appropriate index in measuring Hakka social groups and the weight of various indexes. Then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New Taipei City Hakka Social Groups to assess current status of Hakka social groups in four major facets includ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civil engagement, organization operation, and perceived impact.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New Taipei City Hakka Social Groups had performed consistently and positively in four facets (3.72 to 3.85 with the highest score of 5), among which the civil eng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operation demonstrated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perceived impact were weaker in performance. The study also discovered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shown in the results of civil society indexes caused by the social group job position held by the person responded to the questionnaires,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of the participated social group, and the major mission type of the social group. Finally,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in the future, the study can be extended to crossing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for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the view of Hakka social groups and mutually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關鍵字(中) ★ 客家社團
★ 公民社會
★ 公民社會指標
關鍵字(英) ★ Civil Society
★ Civil Society Index
★ Hakka Social Group
論文目次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I
誌 謝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國家與社會關係 13
第二節 公民社會理論 18
第三節 公民社會指標之論述 33
第四節 社會資本理論 48
第五節 客家社團析探 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7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84
第三節 問卷設計與實施 85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式 96
第四章 指標建構過程與結果 99
第一節 指標建構與施行 99
第二節 層級分析權重結果分析 123
第五章 量化資料分析 135
第一節 樣本敘述統計分析 135
第二節 填答問題結果敘述統計分析 142
第三節 交叉分析 154
第四節 差異分析 15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67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 16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75
參考書目 177
附錄一 新北市客家社團一覽表 187
附錄二 新北市客家社團評估指標層級分析問卷 189
附錄三 新北市客家社團公民社會評估問卷 20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概念、源起、及現狀。問題與研究,42(5),139-163。
王名(2008)。民間組織的發展及通向公民社會的道路。載於王名(編),中國民間組織30年─走向公民社會(1-52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紹光(1991)。關於「市民社會」的幾點思考。二十一世紀,8,102-114。
王紹光(1999)。多元與統一:第三部門國際比較研究。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王紹光(2010)。趨魅與超越:反思民主、自由、平等、公民社會。香港:三聯書店。
丘昌泰(2006 a)。臺灣都會客家的隱形化現象─臺北市與高雄市的比較研究。客家研究輯刊,2,23-38。
丘昌泰(2006 b)。臺灣客家族群的自我隱形化行為:顯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客家研究,創刊號,45-96。
丘昌泰(2009)。臺灣客家社團參與漢族群認同。載於江明修、丘昌泰(編),客家族群語文化再現(3-25頁)。臺北:智勝。
丘昌泰、江明修(2008)。第三部門、公民社會與政府臺灣第三部門發展經驗的省思與前瞻。載於江明修(編),第三部門與政府:跨部門治理(4-26頁)。臺北:智勝
丘昌泰(2010)。客家政治與經濟導論。載於江明修(編),客家政治與經濟(1-2 8頁)。臺北:智勝。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天下遠見。
台北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2000)。落地生根的好所在---台北縣的客家人。臺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石原康(1998)。市民社會與民主。載於殷海光基金會(編),市民社會與民主(1-54頁)。臺北:桂冠。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研究方法論。臺北:政大書城。
江明修(2001)。各國公民社會組織與客家社團之發展。客家雜誌,2001春節特刊,25-29。
江明修、吳正中(2010)。客家政治與民主發展。載於江明修(編),客家政治與經濟(29-48頁)。臺北:智勝。
江明修、陳欽春(2005)。充實社會資本之研究。載於新世紀第二期國家計畫研擬,專題研究系列III:社會法政篇(177-252頁)。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江明修、鄭勝分(2004)。從政府與第三部門互動內涵的觀點析探臺灣社會資本之內涵及其發展策略。理論與政策,17(3),37-57。
何明修(1998)。後馬克思主義者的市民社會理論:比較與批判。思與言,36(4),193-229。
何增科(2000)。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何增科(2007)。公民社會與民主治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李丁讚、吳介民(2006)。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考察。載於謝國雄(編),群學爭鳴:臺灣社會學發展史(394-445頁)。臺北:群學。
李中敬(2010)。客家社團與溝通媒介之研究—以台灣客家教師協會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李宗勳(2002)。社會資本與社會安全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11(3),1-44。
李珺樺(2010)。臺北縣客家社團互動與網絡分析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官有垣(2001)。第三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建構:部門互動的理論探討。台大社工學刊,4,165-201。
林佑聖、葉欣怡(譯)(2005)。。社會資本(林南原著)。臺北:弘智。
林國棟(2006)。社會資本建構公民社會的概念分析。黃埔學報,51,19-29.
林勝偉(2000)。公民社會的自主性原則及其組織條件。國力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聚任(2008)。社會網絡分析:理論、方法與應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林德昌(2007)。臺灣公民社會指標之研究:兼論青年公共參與。臺北:行政院青輔會委託研究。
洪鐮德(2002)。世界公民社會概念與理論的探討,2010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eusa-taiwan.org/active_report/2001/20011228-03%EF%BC%8C%E6%B4%AA%E9%8E%8C%E5%BE%B7.pdf.
苑舉正(1999)。公民社會與法治教育。東海哲學研究集刊,6,243-266。
范振乾(2009)。客裔族群生態之深層解析:歷史記憶與未來。臺北:南天。
范揚盛(2002)。客家社團的現狀與走向。2010年9月19日上網,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1/EC-C-091-115.htm.
孫煒(2007)。第三部門的治理研究。臺北:翰蘆。
孫煒(2008)。論促進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法制化。載於江明修(編),第三部門與政府:跨部門治理(84-119頁)。臺北:智勝。
徐正光(1992)。徘徊在族群與現實之間。臺北:正中。
秦修明、湯新楣、李宜培(譯)(2005)。民主在美國(Alexis de Tocquervill原著)。臺北:左岸文化。
張美惠(譯)(2000)。跨越斷層:人性與社會秩序衝撞(F. Fukuyama原著)。臺北:時報。
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杰(譯)(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Habermas原著)。臺北:聯經。
郭瑞坤、王春勝、陳香利(2007)。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研究─以高雄市港口社區為例。公共事務評論,8(2),97-129。
陳一梅等(譯)(2007)。。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國際指數(Salamon等原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石山(1994)。客家社團的凝聚與衝突。客家雜誌,50,13-26。
陳佑瑞(1999)。因應國際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高雄地區基礎產業調整策略之研究-以鋼鐵工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定銘(2002)。臺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定銘(2010)。政府推動客家文化之跨部門協力研究—以臺北縣政府客家事務局為例。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臺北:高鼎文化。
陳秋政(2008)。公民社會指標之結構面向分析:一個流域整治規劃過程的觀察。載於江明修(編),公民社會:理論與實踐(38-63頁)。臺北:智勝。
陳健民(2010)。走向公民社會─中港的經驗與挑戰。香港:上書局。
陳康宏(1998a)。臺灣客家社團的概況研究(上)。客家雜誌,93,11-16。
陳康宏(1998b)。臺灣客家社團的概況研究(下)。客家雜誌,94,50-52。
陳欽春(2004)。民主治理與社會資本:臺灣地區公民信任實證研究。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欽春(2007)。把社會帶回公共生活:公民社會的觀點。論文發表於公民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大學:臺北。
陳欽春(2008)。公民社會指標之價值面向分析:臺灣社會信任測量模式初探。論文發表於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辦之2008年公民社會國際論壇。
陳維健(2005)。公民社會理論的論述及其批判。論文發表於開南大學管理學院等主辦之第三屆「國家治理、公民社會與通識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
彭欽清(2002)。台灣客家社團之發展。載於徐正光(召集人),台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117-184頁)。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彭欽清(2002)。臺灣客家社團之發展。載於徐正光(召集人),臺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117-184頁)。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黃子堯(1998)。認識客家族群。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館刊,9,15-18。
黃克先、黃惠茹譯(2008)。。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David Halpern原著)。臺北:巨流。
黃源協、劉素珍(2009)。社會資本對臺灣社區發展之政策意涵。行政暨政策學報,48,155-192。
黃源協、劉素珍、莊俐昕、林信廷(2010)。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關聯性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34,29-75。
楊文山(2008)。97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
楊文山(2011)。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
葉日嘉(2005)。兩岸之客家研究與客家社團之政治分析─以「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
賈西津(2009)。什麼是公民社會?,2010年6月10日擷取自http://www.interhoo.com/content/4369.aspx.
賈西津、孫龍(2008)。公民社會測度指數及其本土化探討。中國非營利評論,2,74-90。
廖石(2003)。從「地方治理」的思潮變遷探討「社區賦權」在鄉村發展政策中的地位與議題。都市與設計學報,15/16,93-115。
廖郁雁(2007)。非營利組織執行客語政策之角色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廖繼暉(2011)。台中市客家社團參與客家公共事務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哈客文化藝術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承愚、賴文智、陳仲嶙(2001)。財團法人監督法制之研究。臺北: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
劉建宏(2010)。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英文(1999)。公民德性、市民社會與主權國家:現代市民社會論述之探討。政治科學論叢,10,83-112。
鄧振源、曾國雄(1989)a。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6),5-22。
鄧振源、曾國雄(1989)b。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7),1-20。
鄭天澤(2002)。全國客家社團基礎資料調查與登錄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蕭新煌(2000)(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臺北:巨流。
蕭新煌(2009)。導論:本書定位與綜述。載於蕭新煌、官有垣、陸宛蘋(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第二版)(1-7頁)。臺北:巨流。
戴寶村、溫振華(1998)。大臺北都會圈家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謝劍(1980)。自願社團與文化持續─香港惠州客家社團的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0(1),125-147。
謝劍(1991)。試論香港客家社團的本土化及其意義。考古人類學刊,47,18-38。
鍾國允(2004)。中壢客家社團之研究─族群網絡與客家意識。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瞿文芳(2001)。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設置之背景說明。2010年9月13日上網,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0/EC-B-090-001.htm
顧忠華(1998a)。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問題:一個理論性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中山大學舉辦非營利組織之經營管理與社會角色學術研討會。
顧忠華(1998b)。公民社會與非營利組織─一個理論性研究的構想。亞洲研究,26,8-23。
顧忠華(2002)。公民社會在臺灣的成形經驗。載於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編),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61-196頁)。臺北:桂冠。
貳、西文部分
Almond, G. A., & Verba, S. (1989). The Civic Culture: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Anheier, H. K.(2004). Civil Society: Measurement, Evaluation, Policy. The UK and USA: Earthscan.
Bourdieu, P. (1994). The forms of capital: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J. G. Richardson. N. Y.:Greenwood.
Burt, R. S. (1992).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hoon ,L.E. (2002). Civil Society: The Conservative Meaning of Loberal Polotics. Princet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rver, T.,Chiba,S.,Matsumoto,R.,Martin,J.,Jessop,B.,Iida,F.&Sugita,A.(2000). Civil Society in Japanese Politics: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Political Research.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37(4),541-555.
Center for Nonprofit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Osaka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Policy Osaka University(2011). Japanese Civil Society at a Crossroad : CIVICUS Civil Society Index Report for Japan.CIVICUS.
Celeman, S. J.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12
Cohen and Arato (1992). Civil Se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London: MIT Press.
Coleman, J.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akin, N. (2001). In Search of Civil Society. New York: PALGKAVE.
Diamond, Larry Jay (1994). Rethinking Civil Society: Towar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5(3), 4-17.
Edwards. (2004). Civil Society.MA: Polity Press.
Ferguson, A. (2010). 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civil society, Eighth Edition. TN, USA: General Books.
Granovetter, M.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1360-1380.
Hamilton,L. (2003). Civil Society: Critique and Alternative. In Laxer, G.& Halperin, S(Ed), Global Civil Society and its limits.(pp63-81). N.Y. Palgrave Macmillan.
Heinrich, Volkhart Finn (2004). Assessing and Strengthening Civil Society Worldwide: a Project Description of the CIVICUS Civil Society Index: A Participatory Needs Assessment & Action-Planning Tool for Civil Society Retrieved October 1 ,2010,from http://civicus.org/new/media/CSI_Heinrich_paper.pdf.
Heinrich, Volkhart Finn(2008)(Ed). CIVICUS global survey of the state of civil society. Bloomfield, CT : CIVICUS : Kumarian Press.
Kay.A. (2006) .Social Capital, the social econom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41(2), 160-173.
Keane.J. (1998). Civil Society, Old Image, New Vision. MA: Polity Press.
Levi. (2010). CIVICUS. In Anheier, H. K.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ivil Society (pp.164-166). N.Y.: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Lewis, D. J. (2001). The management of non-gonerment development organizarions: An introduction. N.Y.: Routledge.
Lin, Nan, Cook, K., and Burt, R. S. (Ed.) (2001).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 N.Y.: Aldine de Gruyter.
Mati, Silva and Anderson. (2010). Assessing and Strengthening Civil Society Worldwide. Retrieved October 1 ,2010,from http://www.civicus.org/csi.
Mishler, E. G.(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Connell, B.(1999). Civil Society: The Underpinnings of American Democracy. Hanover,NH: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Oliveira, D., & Randon (1994). An Emerging Glob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 C: CIVICUS.
Putnam, R. D.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utnam, R. D. (1995) Boling along: American’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6(1), 66-87.
Salamon, L. M. (1995).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 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aaty Thomas L.(1990). Decision Making For Leaders-the analytic hierarchyprocess for decisions in a complex world. Pittsburgh, PA: RWS Publications。
Veenstra, G (2003). Explicating social capital: Trust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Civil Space. 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45-572.
Walzar, M. (1995).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In M. Walzar(Ed). Toward A Global Civil Society.(pp.7-27). Oxford: Berghahn.
Young,I. M.(2000). Inclusion and Democrac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指導教授 陳欽春、李世暉
(Chin-chun Chen、Shih-hui Li)
審核日期 2011-7-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