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7203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5 、訪客IP:3.148.102.90
姓名 黃曉君(Siao-jyun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客籍企業家興業精神之研究
(A Study of Entrepreneurship of Hakka Entrepreneurs)
相關論文
★ 桃園縣「南北輪政」對地方政治發展影響─以中壢為例★ 從美學經濟觀點析論客家偶像劇
★ 客家符號建構之研究-以桐花為例★ 客家地區醫療院所企業社會責任--以天晟醫院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為例
★ 國民小學客語教學評估之研究-以苗栗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 苗栗縣社區大學客家文化課程推動成效之研究
★ 客家文化古蹟與地方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大溪鎮為例★ 台灣客家族群「語言權」保障之研究—以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為例
★ 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參與客家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 桃園縣新屋鄉客家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
★ 九二一重建地區文化產業政策對居民認同之影響--以新社客家社區為例★ 媒體框架與客家意象之研究—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
★ 台灣客家餐廳營運模式與樂活風格初探─以台北市、台北縣、台中市為例★ 客家社團與溝通媒介之研究—以台灣客家教師協會為例
★ 美濃文化產業發展之行銷策略★ 以公私協力推動客家文化發展之研究— 平鎮客家書院之經驗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析探客籍企業家興業精神之內涵,從產業面上「事物」的研究變成經營者「人」的研究。透過文獻檢閱,根據所蒐集到的興業精神相關研究,彙整出興業精神具有的六項特徵,並運用深度訪談的方式,分別訪談的八位客籍企業家、三位學者專家、四位企業家相關幕僚人員。
  研究結果包括:(1)創新精神:客籍企業家偏向重視思維、技術、服務三方面的創新型態,創新想法源自進修學習、經驗累積、以及到世界各國的閱覽;(2)冒險精神:八位客籍企業家多處在營運風險與環境變化風險之上,對於風險的態度勇於冒險的,企業家經過風險評估後再行風險的處理;(3)主動預應:企業家重視目標的管理與企業的規劃,將事業體的觸角伸向海外發展,就是嗅到了海外市場的無限可能,也有鑑於臺灣島內發展的侷限性;(4)資源取用:企業家普遍重視員工的照顧與訓練、創業資金的取得也逐漸多元化,擺脫過去不善與銀行貸款的情況、原物料的運用與資訊取得的多元,活用對自身有譯的情報與資源;(5)資產累積:客家人重視誠信的原則,有利客籍企業家商譽、信譽的累積;客家人用人保守也漸漸受到資本主義的洗禮,對於人才的聘用講求適材適用,逐漸擺脫過去晉用自己人的想法;(6)社會網絡:對於客籍企業家來說,個人的關係網絡包括企業家的合夥人、供應商、顧客、銀行家、家庭以及朋友等等,在這些人身上,客籍企業家曾享受過他們提供的各種服務,包括具體的貨品、建議、資訊,以及精神上的支持等。
摘要(英)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Hakka entrepreneurs. It started from the study of the “events” in the industry and ended with the people who operate the business. Through the review of literatures and the collected entrepreneurship related studies, ultimately six features of entrepreneurship were summariz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udy, the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was adopted to separately interview eight Hakka entrepreneurs, three academic experts, and four entrepreneur related staff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included: (1)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Hakka entrepreneurs emphasized more on three innovative modes including thoughts, technologies and services. The innovative ideas are originated from further study and learning, the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s and the visiting to various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2)The spirit of adventure: eight Hakka entrepreneurs mostly ran the businesses under the risks of ope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variations. They were willing to take risks by assessing the risks first and then managing them. (3)Taking initiatives to respond in advance: Entrepreneurs put more effort on objective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planning. They extend the business development to overseas after sensing the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in foreign markets and the constraints of the development in Taiwan; (4) Resources capturing: Entrepreneurs generally pay attentions to take care and train employees, the sources of raising capital for starting business is gradually diversified as well. They had broken away from the impression where they were not good at getting loans from banks. They are able to attain diversified raw material and information, and flexibly use the intelligences and resources that are in their benefit; (5)Assets accumulation: Hakka people value much about the principle of honesty and trust, it is an advantage in accumulating business reputation and credits. The traditional Hakka conservative attitude in hiring employees has been gradually transformed by Capitalism. They started to hire appropriate talents for the right positions, not just hiring people from the same ethnical group anymore. (6) Social network: For Hakka entrepreneurs, interpersonal network includes the partners, suppliers, customers, bankers,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of entrepreneurs. Entrepreneurs used to enjoy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se people, including tangible goods, recommendations, information, and spiritual support.
關鍵字(中) ★ 客籍企業家
★ 興業精神
關鍵字(英) ★ Entrepreneurship
★ Hakka Entrepreneurs
論文目次 摘 要 I
ABSTRACT III
謝 誌 V
目 錄 VII
圖目錄 XI
表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壹、研究背景 1
貳、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壹、研究目的 5
貳、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壹、研究範圍 6
貳、研究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界定 8
壹、客籍企業家 8
貳、興業精神 9
第二章 文獻檢閱 11
第一節 相關文獻檢閱 11
壹、「客籍企業家」相關文獻 11
貳、「興業精神」相關文獻 15
第二節 興業精神文獻檢閱 1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1
第一節 研究重點 3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33
壹、研究方法 33
貳、研究流程 35
第三節 樣本描述 37
第四章 研究分析 41
第一節 客籍企業家的企業組織 41
第二節 客籍企業家興業精神分析 50
壹、創新精神分析 50
貳、冒險精神分析 54
參、主動預應分析 56
肆、資源取用分析 59
伍、資產累積分析 62
陸、社會網絡分析 64
第五章 結論 6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1
參考文獻 73
壹、 中文部分 73
貳、 英文部分 81
附錄一 客家文化背景 82
附錄二 客籍企業家的客家文化背景 89
附錄三 訪談邀約函暨訪談題綱 95
附錄四 訪談內容 102
訪談記錄(A1) 102
訪談記錄(A2) 107
訪談記錄(A3) 112
訪談記錄(B1) 118
訪談記錄(B2) 128
訪談記錄(B3) 133
訪談記錄(B4) 138
訪談記錄(B5) 141
訪談記錄(B6) 148
訪談記錄(B7) 155
訪談記錄(B8) 162
訪談記錄(C1) 164
訪談記錄(C2) 168
訪談記錄(C3&C4) 172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一、 書籍、期刊與學位論文
方世榮、張文賢、林正智(2008)。中小企業跨層次社會網絡與績效之關係。中山管理評論,16(1),83-118。
王甫昌(2004)。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117-156。
丘昌泰(2009)。台灣客家的社團參與和族群認同。載於江明修、丘昌泰(編),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頁3-23)。台北:智勝出版社。
田靜婷、黃慧瑛、徐克成(2006)。探討團隊互動型態對企業家精神導向之影響:以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為干擾變數。朝陽商管評論,5,89-106。
朱貞盈(2007)。企業家精神之決定因素及其對績效的影響。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明修(2010)。研究方法論。臺北市:智勝文化。
江彥震(2003)。客家精神,客家族群文化象徵。客家郵報,7 。
吳松齡(2009)。創新管理精華版。臺北市:五南。
吳學明(2007)。移墾開發篇。載於徐正光(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42-61)。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論。
呂朝賢(2008)。社會企業與創業精神:意義與評論。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9,81-117。
李世暉、古佳惠 (2009)。現代媒體與客家意象的再現:以電影「1895乙未」為例。「2009全球客家城市高峰論壇」論文。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
李正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Catherine M. &Gretchen B原著)。台北:五南。
李永蕙(譯)(2004)。活學活用風險管理:危機就是轉機,善用風險管哩,創造企業新利基(Andrew Holmes原著)。臺北市:梅霖文化。
李壽林(2007)。客家人根在中原─評鍾肇政與「臺灣客社」對客家精神的背叛。海峽評論,204,59-61。
林信丞(2008)。從客家雜誌分析臺灣客家形象之變遷。國立交通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晉寬、陳和賢(2006)。客家創業楷模之創業歷程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計畫結案報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屏東。
林肇熙(譯)(1986)。創新與企業家精神(Peter F. Drucker原著)。台北市:志文出版社。
姜如珮(2003)。台灣電視中之客家意象:公視「客家新聞雜誌」之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世章(2005)。策略興業:如何開始?以及如何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洪世章、蔡碧鳳(2006)。企業興業與成長:比較個案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4(1),79-117。
胡育寧、周慧貞(譯)(2004)。僕人領導學:僕人領導的理論與實踐(Robert Greenleaf原著)。臺北市:啟示出版:城邦文化出版。
范振乾(2007)。文化社會運動篇。載於徐正光(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19-41)。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論。
范揚松(1994)。客家族群特性與企業家性格之會通與轉化。載於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363-380)。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徐漢彬(譯)(1996)。。客家與台灣(江運貴原著)。臺北:常民文化事業出版。
徐鋒志(譯)(1997)。另眼看經濟(John Kenneth Galbraith原著)。台北市:智庫文化。
高宗熹(1997)。客家人:東方的猶太人。台北市:武陵。
張典婉(1994)。客家工商人的文化理念。載於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357-362)。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美琴(譯)(2010)。未來經濟準趨勢(Ron Lou Marcus原著)。臺北市:丹陽文化。
張維安(2007a)。產業經濟篇。載於徐正光(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132-151)。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論。
張維安(2007b)。臺灣客家企業家探索。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計畫結案報告。
張維安(2007c)。臺灣客家企業家探索:客家族群因素對金錢的運用。載於丘昌泰、蕭新煌(編),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經驗(頁22-43)。台北:智勝出版社。
張維安、黃毅志(2000)。臺灣客家族群的社會與經濟分析。載於徐正光(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頁179-207)。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張遠昌(2006)。GOOGLE持續成長的秘密。台北縣土城市:三意文化企業。
梁憲初(1994)。客家人的企業經營理念。載於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345-356)。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許士軍(2004)。許士軍談管理:洞悉84則管理新語。臺北市:天下遠見。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美瑛(譯)(2008)。傑洛米的賭注─揭開猶太人優秀的秘密(Eran Katz原著)。臺北市:究竟。
陳家聲(2004)。華人創業家精神與創業模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
陳運棟(1990)。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
陳運棟(2007)。源流篇。載於徐正光(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19-41)。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論。
曾吉宏(2008)。臺灣中小企業之社會企業家精神初探。台中: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曾逸昌(2010)。客家總論:蛻變中的客家人。台北市:作者自印。
賀桂芬(2011)。首富也信奉的育兒學,讓他們吃苦。天下470期封面故事。
黃永達(2004)。台灣客家讀本。臺北市:全威創意媒體。
黃秀如(譯)(2006)。藍海上的風險(Roland Erben & Frank Romeike原著)。臺北市:時報文化。
溫興春(1992)。客家人的表現與影響力。六堆雜誌─世界客屬第十一次懇親大會特刊,41。
葉蘭閔、黃君慧(譯)(2007)。創業資源:不只是錢的問題而已(Benoit Leleux原著)。載於Sue Birley, Daniel Muzyka(編),全球EMBA名師論壇 創業精神與管理篇。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葉蘭閔、黃君慧(譯)(2007)。暢遊社交網絡之道(Howard E. A ldrich, Amanda Brickman Elam原著)。載於Sue Birley, Daniel Muzyka(編),全球EMBA名師論壇 創業精神與管理篇。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廖明坤、溫福星、蔡政安(2009)。高階經營團隊組成、子公司興業精神與績效。創新與管理,6(2),1-20。
趙亦珍(2001)。女性創業家性別角色與創業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 軍(2004)。社會網絡分析導論。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世平(譯)(2000)。企業家精神(William D. Bygrave原著)。台北市:商周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劉阿榮(2010)。客家企業家精神與倫理。載於江明修(編),客家政治與經濟(頁220-243)。台北:智勝出版社。
劉美蓉(2005)。成功企業家生長背景與創業歷程之研究─以青創楷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純杏(2001)。客家文化負面印象之辯解。行天宮人文發展中心通訊,1,16-30。
劉毓玲(譯)(1993)。新政府運動(Osborne, David;Gaebler, Ted原著)。台北市:天下文化書坊。
劉還月(2000)。臺灣的客家人。臺北市:常民文化。
歐建益(2001)。創業家特質、動機與創業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政安、溫福星(2008)。關係鑲嵌與子公司劇變型的興業行為間關係實證研究─使用階層線性模式以降低共同方法所產生的變異。管理學報,25(6),614-534。
蔡政安、溫肇東(2006)。公司興業精神之臺灣實證研究。科技管理學刊,11(4),37-62。
蔡政安、溫肇東(2009)。關係鑲嵌性與公司興業精神之關聯:臺灣廠商大陸子公司的實證研究。管理評論,28(3),1-20。
蕭全政(1998)。企業家精神與新政府運動。政治科學論叢,9,363-384。
戴至中(譯)(2005)。最無形的,最核心:有效衡量並管理企業六大無形資產、讓競爭優勢極大化的具體策略(John Berry原著)。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戴國良(2007)。企業管理─精華理論與本土案例。臺北市:五南。
謝育容(譯)(2006)。創新者的思考(大前研一原著)。臺北市: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謝美珍、林婷鈴、劉橫逸(2008)。創業精神、網路資源與行銷觀念的共同演化─以自行車個案公司為例。行銷評論,5(1),105-140。
羅勇、林曉平、鍾俊昆(主編)(2006)。客家文化特質與客家精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
關屋牧(譯)(1991)。客家(高木桂藏原著)。臺北市松江路206號4樓406室。
嚴冬晴(2010)。客籍創業家價值觀與創業機會辨識模式之關聯性研究。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
蘇文仕(2009)。非營利組織市場導向對組織績效之影響─以興業精神導向為調節變數。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 網路資料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0)。中小企業白皮書。2010年10月18日,取自http://www.moeasmea.gov.tw/ct.asp?xItem=8295&CtNode=532&mp=1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0)。中小企業相關統計。2010年10月18日,取自http://www.moeasmea.gov.tw/ct.asp?xItem=8767&ctNode=220&mp=1
陳 板(2010)。臺灣客家文化。2010年10月19日,取自http://www.gio.gov.tw/info/culture_c/hakka.htm
品牌諮詢公司(Brand Finance)(2011).The Brand Finance Global 500. 2011年5月18日,取自 http://brandirectory.com/league_tables/table/global_500_2011
貳、 英文部分
Berg, Bruce L. (2004).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oulding, Kenneth Ewart. (1959).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ygrave William D.(1997). The Portable MBA in Entrepreneurship(second edition). John Wiley& Son, Inc.
Drucker, Peter F.(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MA, USA: 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 Reprinted 2004.Evidence from Chinese Small Firm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 46(1), 113-133.
Li, Y.; Zhao, Y.; Tan, J., & Liu, Y. (2008) . “Moderating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Market Orientation-Performance Linkage: Evidence from Chinese Small Firm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 46(1), 113-133.
Nicole Constable. (1996).Guest people: Hakka Identity in China and Abroa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指導教授 江明修、李世暉
(Min-hsiu Jiang、Shih-hui Li)
審核日期 2011-7-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