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1201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5 、訪客IP:3.141.198.13
姓名 施佑融(Yu-Jung Shi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從數來寶到快板書研究
(Study on the Evolution from Shulaibao to Kuaiban Storytelling)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俞大綱劇作研究★ 《風月錦囊》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快板說唱藝術」作為說唱藝術領域極為特殊的一類曲種,源自唐宋時期「蓮花落」的乞食技藝,即已生成其藝術雛型,經過長時間的演變,以數板快唱的基礎型式,歷經宋、元、明等朝代,同時作為流動乞丐的謀生手段與民間說唱藝人的講唱技藝,後在清代發展成為北京城中丐幫組織最主要的一項乞討技藝,時人稱之為「數來寶」,並在清朝末年已作為北京丐幫中最龐大的一門藝丐支派,專以臨時編演的朝街套詞挨戶索說、沿門討要。至民國建立以後,「數來寶」一派的部分藝丐便邁進當時頗為盛行的平民娛樂市場,改以撂地賣藝為生,並逐漸轉型為民間說唱藝人,歷經數輩藝人菁英的努力改革,以數來寶為基礎本體,與其它說唱藝術產生合流與融併,進而創造出較具藝術內涵的諸多快板型式,亦使快板說唱以數來寶的身份正式成為說唱藝術的一門曲種。
直至1950年代,在數來寶藝人長期的演出經驗下,開始對藝術本身進行省思,遂產生了新一波的藝術革新,依舊在數來寶的基礎上,又一次融合評書、相聲、山東快書等說唱藝術,研發創造出快板說唱的新曲種:「快板書」,以數來寶的數板快唱結合評書式的說書風格,形成了「說表並重」的快板說唱藝術。而快板說唱藝術亦始終運用著自身特殊的「簡捷性」與「通俗性」之特徵,配合舞台表演的場域環境,塑造出著意追求的美學境界,在後世藝人的不斷傳承與學習過程,以王鳳山、高鳳山、李潤傑三人為主的技藝套路,逐漸發展為快板說唱的三大流派:王派、高派、李派,三派之中各有獨門特色,王派的「平穩抒緩」、高派的「清亮俏麗」、李派的「火爆脆美」,共同將快板說唱呈現豐富多變的藝術風格。
摘要(英) As a unique style in the talking and singing arts, Kuaiban originated from the beggar behavior of Lotus Song (Lianhua Lao in Chinese)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fter the long process of evolution through several dynasties such as the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etc, the art based on rhythmic storytelling with clapper accompaniment became a way of subsistence for beggars and an art skill for folk artists. In the Qing Dynasty, it became the main begging method for Beggars’’ Sect in Beijing, which was called Shulaibao. In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beggars who could perform Shulaibao developed into the largest branch of Beijing Beggars’’ Sect, performing improvisationally door by door.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ome beggar artists of Shulaibao entered into the civilian recreation market which was quite prevalent at that time, changing into folk talking and singing artists who performed at certain places. Experiencing reformations by several generations, Shulaibao was integrated with other talking and singing arts, and developed into various Kuaiban styles with more artistic temperament. Ever since then, the Kuaiban storytelling (Story-telling with Bamboo Clappers) derived from Shulaibao has formally become one of the arts of talking and singing.
Until 1950s, Shulaibao artists began to examine this kind of art based on the long-term performing experience, producing a new kind of artistic reformation. Based on Shulaibao, it re-integrated some arts such as Storytelling(Pingshu in Chinese), Comic Dialogue(Xiangsheng in Chinese), and Shandong Clapper Ballad(Shandong Kuaiban in Chinese), and created a new sort of Quyi - Kuaiban Storytelling-combining the clapper accompaniment of Shulaibao and the storytelling style of Storytelling, which emphasized on both talking and performing. Moreover, the Kuaiban Storytelling insists on its own features of terseness and popularity, creating the aesthetics atmosphere mixed with the stage sett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succession and study by the later generation of artists, Wang Feng-shan, Gao Feng-shan and Li Run-jie developed three genres of Kuaiban Storytelling, with unique feature respectively. The peace and lentitude of Wang, the clearness and briskness of Gao and the fervency and blunting of Li present together various artistic styles of Kuaiban Storytelling.
關鍵字(中) ★ 數來寶
★ 快板
★ 快板書
★ 竹板快書
★ 曲藝
★ 說唱藝術
關鍵字(英) ★ Shulaibao
★ Kuaiban
★ Kuaiban Storytelling
★ Talking and Singing Arts
★ Quyi
★ Traditional Narrating and Singing Arts
論文目次 【緒論】
(一) 研究動機 ..........................................01
(二) 研究主題與範疇 ....................................02
(三) 文獻回顧與探討 ....................................07
(四) 研究方法及步驟 ....................................11
【第一章 快板說唱的溯源與發展】
第一節 追本溯源
(一) 蓮花落的發展脈系 ..................................13
(二) 蓮花落與數來寶的承襲關係
兼論「宋元話本裡的數板說唱」.......................19
(三) 數來寶的祖師傳說 ..................................27
第二節 藝出丐幫
(一) 中國丐幫組織的生成 ................................33
(二) 丐幫的組織架構與乞討花樣 ..........................37
(三) 清末藝丐的大本營:數來寶學堂 ......................43
【第二章 數來寶的演變與快板書之生成】
第一節 數來寶的成藝之路:從「化鍋」到「撂地」.......... 49
(一) 撂地賣藝的過渡成因 ................................50
(二) 娛樂藝場的成形與發展:以北京「天橋」為例 ..........53
第二節 數來寶說唱藝術的融合與革新
(一) 窮不怕的朱紹文:數來寶與相聲的融併 ............... 59
(二) 久占天橋的小海:從「滑稽詞兒」到「長篇故事」.......61
(三) 曹麻子的「滑稽數來寶」與「時事新詞」 ..............64
(四) 登堂入室的文明來寶: ..............................67
1.王鳳山:移植竹板書的說唱技巧 .......................67
2.高鳳山:融合戲曲藝術「演」唱數來寶 .................71
第三節 快板說唱藝術集大成:快板書
(一) 為劇場舞台而生的「快板書」 ........................76
(二) 說新唱新:快板說唱的終極革新與體制規範 ........... 79
(三) 快板書的發展與台灣本地的快板說唱 ..................83
【第三章 快板說唱的表演場域與江湖生態】
第一節 快板說唱的表演場域與級別演變 ....................87
(一) 露天演出的雜耍場子 ................................88
(二) 登堂入室的「書館」與「劇場」 ......................94
第二節 「江湖規矩」與「師承制度」 .....................100
(一) 江湖中的潛規則 ...................................101
(二) 說唱藝人的師徒規範 ...............................105
【第四章 快板說唱的創作內容與型式】
第一節 藝丐時期的數來寶朝街詞 .........................110
(一) 朝街詞之「通用套詞」..............................111
(二) 朝街詞之「商舖套詞」..............................113
(三)「耍貧詞」與「罵街詞」.............................117
第二節 撂地時期的快板唱段
(一) 對口數來寶 .......................................121
(二) 生活趣言與雜談 ...................................124
(三) 長篇傳統故事 .....................................127
第三節 劇場時期的快板書唱段 ...........................132
(一) 人物形象的塑造 ...................................133
(二) 故事情節的描述 ...................................136
【結論】
(一) 快板說唱的發展脈系 ...............................144
(二) 快板說唱的藝術特色及其三大流派 ...................147
(三) 快板說唱的過去與展望 .............................151
【參考文獻】............................................154
參考文獻 【古籍】
[東周]莊周著。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12月初版,1987年4月八版)。
[漢]司馬遷著。馬持盈註。《史記今註‧第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7月初版、1991年7月四版)。
[南朝宋]范瞱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第九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初版)。
[唐]李延壽著。《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6月初版,2003年6月七刷)。
[宋]徐鉉著。《稽神錄》。收錄於《古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初版)。
[宋]孟元老撰。嚴文儒注。《東京夢華錄》。(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初版)。
[宋]張齊賢著。《洛陽搢紳舊聞記》。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耐得翁著。《都城紀勝》。收錄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年3月初版)。
[南宋]洪邁著。《夷堅志‧支乙》。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26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董倫等修、解縉等重修。《明實錄一‧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出版,1964年)。
[明]洪楩編輯。石昌渝校點。《中國話本大系:清平山堂話本》。(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4月初版)。
[明]馮夢龍編。李田意蒐集編校。《景印珍本宋明話本:古今小說》。(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3月再版)。
[明]陳繼儒輯。《寶顔堂秘笈(六):羅湖野錄》。收錄於《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之一八》。(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年)。
[清]張廷玉等撰。《百衲本二十四史‧明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01月初版,2010年12月臺二版一刷。)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
[清]朱一新撰。《京師坊巷志稿》。(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年)。
[清]董誥等編。《欽定全唐文》。(臺北:匯文出版社,1961年)。
[清]無名氏撰。《燕京雜記》。與《舊京遺事》、《舊京瑣事》二冊合輯。(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7月初版)。
[清]繆東麟著。《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5輯:陪都雜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4月初版。)
[清]楊米人等著、路工編選。《清代北京竹枝詞(十三種)》。(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
[清]徐永年增輯。《都門紀略》。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初版。)
[清]丁耀亢著、紫陽道人編。古本小說集成:《續金瓶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7月初版)。
龔克昌等評注。《全漢賦評注‧前漢》。(河北石家莊:花山文藝出
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專著】(依著者姓氏筆劃排序)
于天池、李書等著。《宋金說唱伎藝》。(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初版)。
天津市市志編纂處編。《天津市概要》。(天津:1934年排印本)。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史資料‧總58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5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編‧第40輯》,214-217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4月初版)。
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曲藝志‧北京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2年)。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輯。《俗文學叢刊:快書、竹板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初版)。
北京市宣武區《北京老天橋》畫冊編委會編,王立行主編。《北京老天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三刷。)
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北京文史資料精選‧宣武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10月)。
北京市崇文區地方誌辦公室編。《天橋舊話》。(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初版)。
曲彥斌著。《中國乞丐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3月初版一刷)。
成善卿著。《天橋史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0年12月初版)。
老舍著。《老舍文集‧第16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1995年10月三刷)。
李家瑞編。《北平俗曲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33年1月初版、1974年2月再版)。
李家瑞編。《北平風俗類徵》。(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5月初版、1939年8月再版)。
李潤傑著。《李潤傑快板書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1月初版)。
李然犀撰。〈走江湖的形形色色〉。收錄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25輯》,201-219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初版)。
李潤傑口述、夏之冰整理。《李潤傑快板書藝術》。(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岑大利著。《中國乞丐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汪景壽、王決、曾惠傑等著。《中國評書藝術論》。(北京市: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初版)。
吳文科著。《中國曲藝通論》。(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初版)。
林傳甲著。《大中華京師地理志》。(北京:中華印刷局,1919年)。
岳永逸著。《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系譜》。(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岳永逸著。《老北京雜吧地︰天橋的記憶與詮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5月初版)。
金受申著。《老北京的生活》。(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1994年8月三刷)。
金文聲編著。《金文聲藏王鳳山派快板唱詞》。(未出版品,為金文聲先生教學用書)。
周德鈞著。《乞丐的歷史》。(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7月初版一刷)。
柳絮著。〈北平的乞丐生活〉,收錄於陶亢德編輯《宇宙叢書(一)》:《北平一顧》。(上海:宇宙風社出版,1938年7月初版、1940年4月三版)。
侯寶林撰。〈我的自傳〉,收錄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燕都藝譚》,250-251頁。(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6月初版)。
侯希三著。《北京老戲園子》。(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6年初版。)
段玉明著。《中國市井文化與傳統曲藝》。(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一刷)。
宣武區地名志編輯委員會,趙進興等編。《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5月初版)。
待餘生著。張榮起校注。《燕市積弊》。(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
姜昆、戴宏森主編。《中國曲藝概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高元鈞、李潤傑、高鳳山、劉洪濱、劉學智合著。《快書、快板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年4月初版一刷)。
高鳳山撰。〈藝壇滄桑話今昔〉,收錄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燕都藝譚》,383-384頁。(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6月初版)。
高玉琮著。《話說張志寬》。(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一刷)。
翁立著。《北京的胡同》。(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2003年10月2刷。)
馬三立撰。〈藝海飄萍錄〉。收錄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23輯》,196-243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初版)。
張次溪、趙羨渙著。《天橋一覽》。(出版地不詳:中華印書局出版,1936年初版)。
張次溪編著。《人民首都的天橋》。(北京:修綆堂書店。1951年7月初版)。
張軍著。《山東快書的創作與演唱》。(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初版)。
張鶴琴撰。〈津門曲藝滄桑錄〉。收錄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14輯》,116-159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初版)。
張壽臣撰。〈回顧我的藝人生涯〉。收錄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14輯》,198-205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初版)。
張兵著。《古代小說評介叢書‧第二輯:話本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張次溪編著。《天橋叢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初版)。
畢革飛著。《畢革飛快板詩選》。(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年6月)。
許志安初撰,李連偉、李東風整理。《王鳳山》。(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10月初版)。
黃宗漢主編。《天橋往事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初版)。
逆旅過客著、梅花館主校正。張榮起校注。《都市叢談》。(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
《群眾文藝輔導叢書》編輯委員會編。《相聲‧評書‧快板:寫作與表演》。(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2年8月初版一刷)。
趙景深著。《曲藝叢談》。(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齊如山著。《晚清北平所見》。收錄於《亞洲民俗.社會生活專刊第202輯.近代民俗篇》。(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出版,1994年)。
連闊如著。《江湖叢談》。(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4月)。
劉復、李家瑞等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九:中國俗曲總目稿》。(1932年5月初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2月景印一版)。
劉學智、劉洪濱著。《數來寶的創作與表演》。(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年10月初版)。
劉學智、劉洪濱著。《數來寶的藝術技巧》。(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1年10月初版)。
劉司昌、汪景壽著。《山東快書概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一刷)。
漢霖說唱藝術團編。《說唱藝術縱橫談》。(臺北: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出版,1995年)。
葉怡均著。《有趣的說唱:大陸系說唱在臺灣》。(臺北:商周編輯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陳汝衡著。《說書小史》。(臺北:環宇出版社,1935年初版,1961年再版)。
陳汝衡著。《說書史話》。(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初版) 。
陳平原著。《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硏究》。(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陳永忠著。《快板書藝術概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
蔣慧明著。《鼓曲與快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年4月)。
魏喜奎著。《北京舊聞叢書:古都藝海擷英》。(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6月)。
譚達先著。《中國評書(評話)研究》。(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6月初版)。
CCTV《走近科學》編輯部編。《曲藝中國:板聲大師》。(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2月初版一刷)。
CCTV《走近科學》編輯部編。《曲藝中國:相聲大師》。(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2月初版一刷)。
【學位論文】
李國俊著。《繡襦記及其曲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民國73年(1984))。
陳怡潓著。《傳統相聲藝術探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民國85年(1996))。
張華芝著。《相聲藝術與台灣四大家初探》。(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民國88年(1999)) 。
劉增鍇著。《大陸曲藝近五十年在臺灣之發展》。(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0年(2001))。
葉怡均著。《笑亦有道:論相聲之藝術表現》。(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2年(2003))。
陳逸華著。《說唱中的文學場域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7年(2008))。
唐國宏著。《宋代說唱藝術與社會》。(西北大學專門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梁淑芬著。《北宋東京勾欄瓦子研究》。(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陳哲謙著。《城市漫遊者:明代中晚期乞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9年(2010))。
【期刊論文】
王鳳山口述、鄭文昆整理。〈談談演唱快板的技巧〉,刊載於《天津演唱》(雙月刊)。(第4期,61-63頁,1979年4月)。
李國俊著。〈從散華樂到蓮花落〉,刊載於《民俗曲藝》。(第48期,37-46頁,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1987年
7月。)
岳永逸著。〈天橋街頭藝人學藝的緣由及條件〉,刊載於《民間文化》。(第11-12 期,72-75頁,2000年)。
牛力著。〈試論近代中國茶館的社會功能〉,刊載於《東方論壇》。(第3期,42-46頁,2002年)。
王貴增著。〈曲藝創作中的虛與實〉,刊載於《藝術百家》。(第3期,26-28頁,2002年)。
田莉著。〈近百年來中國曲藝之研究〉,刊載於《民族藝術研究》。(第5期,12-20頁,2003年8月)。
高梓梅著。〈論民俗生活與曲藝的關係〉,刊載於《許昌學院學報》。(第3期,66-68頁,2004年11月)。
岳永逸著。〈近代都市社會的一個底邊階級:北京天橋藝人的來源認同與譯寫〉,刊載於《民俗研究》。(第1期,92-120頁,2007年) 。
沈鴻鑫著。〈從勾欄、茶園到劇場〉,刊載於《上海戲劇》。(第6期,28-30頁,2009年)。
張瑞敏著。〈冀東蓮花落與十不閑之源流〉,刊載於《大舞台》(單月號)。(第2期,26-27頁,河北省藝術研究所‧大舞台雜誌社編輯部出版,2009年3月。)
阿蒙、露琪亞整理。〈回眸當代曲藝60年(之一)〉,刊載於《曲藝》。(第1期,12-17頁,2009年)。
小宜、毛崇整理。〈回眸當代曲藝60年(之二)〉,刊載於《曲藝》。(第2期,10-13頁,2009年)。
小川、小熙整理。〈回眸當代曲藝60年(之三)〉,刊載於《曲藝》。(第3期,10-15頁,2009年)。
毛崇、小宜整理。〈回眸當代曲藝60年(之四)〉,刊載於《曲藝》。(第4期,8-13頁,2009年)。
小熙、小川整理。〈回眸當代曲藝60年(之五)〉,刊載於《曲藝》。(第5期,10-14頁,2009年)。
小宜、同心整理。〈回眸當代曲藝60年(之六)〉,刊載於《曲藝》。(第6期,6-9頁,2009年)。
小熙、小川整理。〈回眸當代曲藝60年(之七)〉,刊載於《曲藝》。(第7期,4-8頁,2009年)。
小宜、毛崇整理。〈回眸當代曲藝60年(之八)〉,刊載於《曲藝》。(第8期,4-9頁,2009年)。
廖菲著。〈空間、符號、傳承:天橋文化傳承與昇華〉,刊載於《應用心理研究》。(第45期,73-108頁,2010年)。
李雪梅、李豫等著。〈清末民初北京天橋的坤書館〉,刊載於《北京社會科學》。(第4期,74-77頁,2010年)。
【報刊文章】
秋生撰。〈鼓姬之內幕》。(刊載於《社會日報》副刊,1926年5月)。
秋生撰。〈天橋商場〉。(刊載於《北平日報》社會調查,1930年2月14日)。
撰者不詳。〈平民樂園之天橋〉。(刊載於《華北日報》,1930年10月17日)。
克非著。〈數來寶:打著三才板耍著金錢骨,唱一段妙曲「罵摩登」〉。(刊載於北平:《新民報‧天橋百寫‧十九》,1939年3月18日。)
【影音出版品】
《中國優秀相聲集錦:曲藝精萃》VCD,全12集。(上海:上海音像出版社,2002年)。
《曲藝中國:百年板聲&相聲大師》DVD,全8集,(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版,2007年1月)。
《張志寬快板書藝術選集:鏗鏘竹韻五十載》DVD,全2集。(深圳:中國唱片深圳公司出版,2010年10月)。
《快板:魯達除霸、句句黑、武松打店》,李潤傑現場演唱錄像VCD。(天津:天津市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網路資料】
傳記文學《王鳳山》。許志安初撰,李連偉、李東風整理。參見【中國快板網】:(http://www.kuai-ban.com/soft/kuaibandianzishu/2010/0618/734.html)
電子文檔資料,(2011年11月點閱下載)。按:原書乃由中國文聯出版社於2004年10月出版。
王鳳山、張金銘對口相聲《百行圖》。參見【中國快板網】:
(http://www.kuai-ban.com/542.html) 音頻資料,(2011年11月點閱下載)。
高鳳山、王學義對口相聲《同仁堂》(完整版)。參見【中國快板網】:(http://www.kuai-ban.com/736.html) 視頻資料,(2011年11月點閱下載)。
常寶豐、王佩元對口相聲《坐唱數來寶》。參見【中華聽書網】:(http://www.cntingshu.com/play/play778.html?778-0-0)《常氏家族相聲全集》音頻資料,(2011年11月點閱下載)。
指導教授 李國俊(Guo-jun Li) 審核日期 2012-1-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