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305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0 、訪客IP:3.143.204.241
姓名 施桂理(Kuei-li Shi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Study of Yang Lian, the Upright Royal Official of Late Ming Dynasty)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晚明的輿論―李三才個案之研究 (1593-1623)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楊漣(1572-1625)字文孺,號大洪,湖廣應山人。楊漣於萬曆三十五年(1607)中舉進士,隔年初任常熟知縣,後歷任戶科、兵科給事中。萬曆四十八年(1620),神宗逝世,由光宗繼位;然而光宗僅在位一個月,即發生光宗因服用「紅丸」而猝死之事件,史稱「紅丸案」。光宗死後,其寵妃李選侍仍留踞乾清宮,楊漣、左光斗等人倡議移宮,因而引發爭論,此即為「移宮案」。對於「紅丸」、「移宮」二案,楊漣均參與其中;尤以「移宮案」出力頗多,楊漣更為求平息爭論,而上疏乞歸回籍。迨楊漣復起後,其宦途可謂一帆風順,官高至左副都御史。
「三案」除了使廷臣的注意力聚焦於宮闈事件的爭鬥,亦加速宦官專權。李選侍遷出乾清宮後,由於後宮無主,加以熹宗怠荒朝政,致使朝廷大權旁落,魏忠賢得以專權亂政。天啟四年(1624)六月,楊漣首觸兇鋒,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此後,魏忠賢即羅織黨獄,開啟縉紳之禍。次年,楊漣則因遭受酷刑拷訊而慘死獄中。崇禎初年,思宗徹底清查「閹黨」、欽定「逆案」,並為楊漣等人平反冤屈。思宗更追贈楊漣太子太保、右都御史,諡號忠烈,官蔭一子。
本論文將以楊漣作為研究的主題,透過對楊漣的研究,以了解楊漣的生平、行事作風與政治理念;並藉由分析晚明的政治環境,進一步探討楊漣於所處時代的政治作為,及其於晚明政局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
摘要(英) Yang Lian (1572-1625), also known by his courtesy name Wenru and who called himself Dahong, was native of Huguang Yingshan in the Ming Dynasty. He was an successful candidate of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35th year of the reign of Wanli Emperor (1607), and was appointed as Magistrate of Chang Shu early in the following year, and later on as Royal Assistant of Civil and Military Affaires. In the 48th year of the reign of Wanli Emperor (1620), Wanli Emperor died with the Royal Temple name Shen Zong. In the same year, Taichang Emperor, whose royal temple name was Guang Zong, inaugurated as emperor for just a month, and suddenly died from eating red pill, an incident called the “Red Pill Incident” by historians. Guang Zong’s beloved consort Li Xuanshi still lived in the Qianqing Palace after Guang Zong’s Death and refused to move, breaking disputes with Yang Lian, Zuo Guangdou and other officials who opposed Li Xuanshi’s behavior. The incident was called Yigong Incident by historians. Yang Lian was involved in both the Red Pill and Yigong Incidents, and played a major role especially in the Yigong Incident. Yang Lian even resigned for a period of time to appease the disputes. He got a smooth promotion to take post as high as Vice Left Royal Procurator of Capital Procuratorate when he retook office from retirement.
The Three Incidents not only drew the attentions of the royal officials to royal conflicts, but also aggravated the eunuchs’ interference with the royal governance. Orderless harem after Li Xuanshi moved out of Qianqing Palace and the mis-governace of Xi Zong left a chance for the eunuch Wei Zhongxian to take power and interfere in the royal governance. In June of the 4th year of the reign of Tianqi Emperor (1624), Yang Lian took initiative to impeach Wei Zhongxian with 24 crimes. Wei Zhongxian fought back with false accusations and started partisan prosecutions. In the following year, Yan Lian was brutally tortured and died in prison.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ign of Chongahen Emperor, Xi Zong cleared out the eunuch party and redressed injustices such as the one Yang Lian suffered. Xi Zong redeemed Yang Lian’s name, and honored him the Prince’’s Royal Protector and promoted him Right Prosecutor of Capital Procuratorate. He was given posthumous honor Zhong Lie (loyal and brave), and one of his son was granted his post in the royal government in return for his loyalty.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has studied Yang Lian’s deeds, working style and concept of governance, and further on Yang Liang’s political achievements and influence in politics of late Ming Dynasty through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關鍵字(中) ★ 直臣
★ 晚明政局
★ 楊漣
關鍵字(英) ★ Upright Royal Official.
★ Politics of late Ming Dynasty
★ Yang Lian
論文目次 章節目錄
緒論…………………………………………………………… ……1
第一章 泰昌、天啟朝的政局與楊漣生平………………………22
第一節 泰昌、天啟朝政局之轉變………………………………22
第二節 家世與交遊……………………………………………..37
第三節 入仕與宦途……………………………………………..45
第二章 楊漣與「紅丸」、「移宮」二案………………………59
第一節 二案發生之背景………………………………………..59
第二節 「紅丸案」中之表現…………………………………..67
第三節 「移宮案」之爭議與楊漣去職………………………..79
第三章 楊漣與魏忠賢之衝突…………………………………..97
第一節 衝突之導火線…………………………………………..97
第二節 衝突之過程……………………………………………113
第三節 楊漣冤案平反與欽定「逆案」………………………129
結論…………………………………………………………………147
徵引書目……………………………………………………………154
附錄………………………………………………………………..166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史料
(一)官書典籍
《明神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光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熹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崇禎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崇禎長編》,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張廷玉等,《明史》,台北:台灣商務,2010年。
萬斯同等,《明史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329,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二)地方志
劉宗元等修、吳天賜纂,《應山縣志》第二冊,清同治10年刊本,台北:應山同
鄉會,1972年。
賡音布,《湖北省德安府志》第二冊,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龐鴻文纂修,邵松年協修,《常熟縣志》,清光緖30年,台北:江蘇省常熟縣旅臺同鄉聯誼會,1979年。
(三)奏議、文集
左光斗,《左忠毅公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46,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李應昇,《落落齋遺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50,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吳應箕,《樓山堂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周順昌,《周忠介公燼餘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倪元璐,《倪文貞集》,台北:台灣商務,1986年
高攀龍,《高子遺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9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姚希孟,《棘門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78,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姚希孟,《公槐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78,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黃尊素,《黃忠端公集》,收入《乾坤正氣集》,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書,清道光二十八年涇縣潘氏袁江節署刊本。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1冊,台北:里仁出版社,1987年。
楊漣,《楊大洪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楊漣,《楊忠烈公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3,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葉向高,《續綸扉奏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36,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葉向高,《蒼霞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24,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葉向高,《蒼霞續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2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葉向高,《蘧編》,收入《明季史料集珍》第2輯,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年。
鄒元標,《願學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趙南星,《趙忠毅公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劉宗周,《劉蕺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2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錢謙益,《列朝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1624,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魏大中,《藏密齋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73-137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繆昌期,《從野堂存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7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瞿式耜,《瞿忠宣公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7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顧大韶,《炳燭齋稿》,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04,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顧憲成,《涇皋藏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9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四)野史與筆記
王士禎,《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王紹徽,《東林點將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雜類55,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文秉,《先撥志始》,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文秉,《烈皇小識》,收入《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5輯,台北:大通書局,1987年。
朱長祚,《玉鏡新譚》,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朱國禎,《湧幢小品》,台北:新興書局,1960年
李遜之,《三朝野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43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李清,《三垣筆記》,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7冊,台北:新興出版社,1979年。
吳應箕,《東林事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43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吳應箕,《啟禎兩朝剝復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四編》第7冊,台北市:新興出版社,1974年。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沈國元,《兩朝從信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30,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呂毖,《明朝小史》,收入《玄覽堂叢書》初輯第19册,台北:正中書局,1981年。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56年。
金日昇,《頌天臚筆》,收入《中國史學叢書三編》第7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計六奇,《明季北略》,台北:大通書局,1987年。
夏允彝,《幸存錄》,收入《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張潑,《庚申紀事》,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黃宗羲,《明儒學案》,收入周駿富編,《明人傳記資料叢刊》第2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黄尊素,《說略》,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85,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2000年。
黃煜,《碧血錄》,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黃景昉,《國史唯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鄒漪,《啟禎野乘》,收入《明清史料彙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楊惟休,《泰昌日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刊》史部55,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趙翼,《廿二史劄記》,收入《叢書集成簡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談遷,《棗林雜俎》,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113,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劉若愚,《酌中志》,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蔣平階,《東林始末》,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韓爌,《欽定逆案》,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雜史類55,台南:莊嚴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五)傳記與年譜
徐開任,《明名臣言行錄》,收入周駿富編,《明人傳記資料叢刊》第54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孫慎行,《熹朝忠節死臣列傳》,收入周駿富編,《明人傳記資料叢刊》第68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陳鼎,《東林列傳》,收入周駿富編,《明人傳記資料叢刊》第5冊,台北:明文
書局,1991年。
陳濟生,《啟禎兩朝遺詩小傳》,收入周駿富編,《明人傳記資料叢刊》第12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楊徵午等編,《楊忠烈公年譜》,收入於《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二、近人著述
(一)中文專書
山根幸夫主編;田人隆,黃正建等譯,《中國史研究入門》,北京:社會科學文化
出版社,200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明史研究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
社,1985年。
小野和子,《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毛佩琦,《中國明代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毛佩琦,《新編中國明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春渝、杜婉言,《明代宦官與經濟史料初探》,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王春渝、杜婉言,《明代宦官》,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
王天有,《晚明東林黨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朱文杰,《東林黨史話》,華東師範大學,1989年。
冷東,《葉向高與明末政壇》,汕頭大學,1996年。
李倓,《東林黨籍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李尚英,《明末東林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9)。
杜婉言,《中國宦官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杜婉言,《失衡的天平:明代宦官與黨爭》,台北:萬卷樓出版,1999年。
吳天任,《正史導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沈明璋,《明代政治史》(編者自印,1967)。
周明初,《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國明代研究學會,《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
台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出版,2001年。
孟森,《明代史》,台北:台灣書店,1957年。
孟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洪煥椿,《明清史偶存》,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苗棣,《魏忠賢專權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年。
張顯清、林金樹等著,《明代政治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92年。
張治安,《明代監察制度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喻蓉蓉,《熊廷弼與遼東經略》,收入《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第20冊,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寒爵,《明末太監魏忠賢》,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5年。
溫功義,《明代的宦官和宮廷》,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年。
溫功義,《明代的宦官與三案》,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溫功義,《明末三案》,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台北:知書房,2003年。
楊樹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蔡明倫,《明代言官群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劉新風,《明朝權宦》,臺北:雲龍出版社,1992年。
樊樹志,《萬曆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樊樹志,《崇禎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齊覺生,《明代監察制度之權力分配及其運用》,編者自印,1964年。
衛建林,《明代宦官政治》,石家庄: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錢穆,《明代政治》,台北:學生書局,1968年。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錢茂偉,《明代史學編年考》,北京:中國文聯,2000年。
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謝國楨,《晚明史籍考》,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謝國楨,《明清筆記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關文發、顏文廣,《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蘇同炳,《明史偶筆》,台北:台灣商務,1995年。
(美)牟復禮、(英)崔瑞德著,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二)學位論文
邱雯惠,〈晚明的輿論---李三才個案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邱業超,〈明代遼東經略制度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麗月,〈明末東林運動新探〉,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林聖坤,〈方從哲與晚明政局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治安,〈明代監察制度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62年。
陳百興,〈顧憲成思想與講學〉,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潘富堅,〈明末黨爭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1984年。
蔡慶順,〈明代宦官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1992年。
鄭冠榮,〈從鄭貴妃到客氏:晚明政爭中的幾個宮闈女性〉,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楊圓圓,〈東林運動與明士大夫政治的終結〉,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三)期刊論文
王止夌,〈東林黨與明朝國運〉,《醒獅》,卷14,期7,1976年,頁18-20。
王為東、李鳳鳴,〈明代六科給事中制度試探〉,《洛陽大學學報》,卷19,期1,2004年,頁78-82。
王世華,〈論魏忠賢專權〉,《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期4,1980年,頁73-79。
王偉,〈明代宦官專權成因考略〉,《湖南科技學院學報》,期2,2006年,頁84-87。
牛建強,〈明後期政爭之紛爭—兼論東林學派政爭之非直接介入〉,《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1995年,頁19-24。
朱子彥,〈論明代內閣與黨爭〉,《歷史學研究》(社會科學版),1期,1996年,頁149-155。
冷東,〈葉向高與東林黨〉,《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1998
年,頁156-169。
冷東,〈葉向高與宦官關係論略〉,《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卷11,期2,
1995年,頁45-52。
冷東,〈葉向高與東林黨〉,《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71,1998年,頁46-55。
冷東,〈葉向高「東林黨魁」考辨〉,《明史研究專刊》,期12,1978年,頁177-222。
冷東,〈明代思想家與宦官制度論略〉,《學術月刊》,期10,1994年,頁56-6。冷東,〈明代政治家與宦官關係論略〉,《廣東社會科學》,期2,1995年,頁60-66。
何孝榮,〈葉向高與明末政局〉,《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期3,1994年,頁62-66。
李葆鴻,〈對明朝天啟年間魏忠賢專權的研究〉,《宜春學院學報》,期5,2010年,頁68-69。
李洵,〈東林黨的政治主張—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政治鬥爭〉,《歷史教學》,
期1,1957年,頁8-13。
李洵,〈明末東林黨的形成及其政治主張〉,《東北師範大學科學集刊》,期3,1957
年,頁156-169。
李焯然,〈論東林黨爭與晚明政治〉,《明清史季刊》,卷1,1985年,頁63-76。
李慶,〈“東林非黨論”質疑〉,《中國典籍與文化》,期3,2004年,頁9-14。
呂士朋,〈明代的黨爭〉,《明史研究》,1997年,頁77-89。
步近智,〈東林學派與明清之際的實學思潮〉,《浙江學刊》,期4,1991年,頁
73-79。
易彪,〈明代宦官權力擴張及原因〉,《文教資料》,期24,2007年,頁151-178。
林麗月,〈李三才與東林黨〉,《師大歷史學報》,期9,1981年,頁95-110。
林麗月,〈「擊內」抑或「調和」?--試論東林領袖的制宦策略〉,《師大歷史學報》
期14,1986年,頁35-55。
林麗月,〈明末東林派的幾個政治觀念〉,《師大歷史學報》,期11,1983年,頁21-42。
姜曉萍,〈為人磊落負奇氣 激揚諷議真君子—明末東林名士楊漣〉,《文史知識》,頁84-89。
馬楚堅,〈明政由治入亂之關鍵〉,《明史研究專刊》,期5,1982年,頁30-62。
商傳,〈從朋黨到黨社—明代黨爭之淺見〉,《學習與探索》,期1,2007年,頁
222-227。
許大齡,〈試論明後期的東林黨人〉,收入《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
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頁126-157。
陳寶良,〈明人文集之學政史料及其價值〉,收入中國明代研究學會主編《明代文
集與文人研究》,台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01年,頁339-357。
陳梧桐,〈明人文集的史學價值〉,《明代研究通訊》,期3,2000年,頁21-29。
張秉國,〈“「東林非黨論」質疑”的質疑〉,《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5,2006年,頁59-61。
張永剛,〈東林黨“六君子”及其節義詩〉,《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期4,2008年,頁57-60。
張永剛,〈東林黨“七君子”的節義詩創作〉,《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期3,2008年,頁82-84。
傅同欽,〈魏忠賢亂政和客氏〉,《故宮博物院院刊》,期3,1981年,頁95-101。
傅瑛,〈楊漣〉,《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4,2001年,頁122。
蔡明倫,〈明萬曆中後期言官對神宗的批判〉,《史學月刊》,期4,1996年,頁
31-37。
蔡明倫,〈從對立到合流明代言官群體與宦官的互動〉,《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
會科學版),卷30,期6,2008年,頁75-78。
蔡明倫,〈明代言官與黨爭—以封疆案為個案〉,《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卷28,期5,2008年,頁80-83。
鄭澤森,〈試論東林黨人在晚明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江漢大學學報》,期1,1994
年,頁95-102。
劉志琴,〈論東林黨的興亡〉,《中國史研究》,期3,1979年,頁114-128。
劉軍,〈東林黨與東林學派辨析—關于東林是否為黨的另外一種思路〉,《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3,2010年,頁28-32。
樊樹志,〈東林非黨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期1,2001年,頁56-72。
歐陽琛,〈明代的司禮監〉,《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4,1983年,頁12-21。
繞龍隼,〈葉向高與東林黨議〉,《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1995年,
頁28-32。
鍾來茵,〈論紅丸案〉,《明清小說研究》,期3,1997年,頁45-56。
Hucker, Charles O. 著,張永堂譯,〈明末的東林運動〉,收入《中國思想與制度
論集》,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76 年,頁163-211。
(四)日文專書、論文
小野和子編,《明清時代の政治と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3年。
小野和子,《明季黨社考—東林黨と復社》,收入《東洋史研究叢刊》之五十,京
都:同朋舍,1996年。
野田徹,〈明朝宦官政治的地位について〉,《東洋史論集》,期21,1993年,頁47-64。
進藤尊信,〈明代の司礼監とその周辺〉,《秋大史學》,期48,2002年,頁15-40。
三、工具書
大化書局編,《明代地方志傳記索引》,台北,大化書局,1986年。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明代政治制度史》全體研究生編,《明代政治制度
史類目初稿》,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中國近八十年明史論著目錄》, 江
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四庫全書索引編纂小組,《四庫全書傳記資料索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年。
田繼綜編,《八十九種明代傳記資料綜合引得》,北平:燕京大學圖書館引得編纂
處,1966年。
朱保炯、謝沛霖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周駿富,《明代傳記叢刊索引》,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5-1966
年。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12-6-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