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730501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2 、訪客IP:18.119.162.106
姓名 曾燕春(Yann-chuen Tz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話詈罵語研究
(Hakka language studies curse curse)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客家話詈罵語是客家方言中最有生命力的語言,它的範疇界定在詞彙系統固定結構中的慣用語。龐雜紛紜的客家話詈罵慣用語,因為詞語邊界的模糊性,兩值邏輯的分類系統顯得不合適,只能以認知連續體的震驚值為標準分類,並以後設語言統整為開屌(罵)、謔罵、評罵、喝咄(罵)、咒罵、辱罵及口頭禪七類。作為概念思維與人際交際功能的客家話詈罵語,兼有表層義、深層義、語法義和文化義。表層義與深層義是透過詈罵語的慣用搭配,及概念隱喻的轉換同時而層次的呈現,表層義是中介,深層義才是主要的表達內涵。語法影響著語義,語義也制約著語法。包含著實詞、虛詞,而以同詞素類型構成的客家話詈罵語,有一定的詈罵範疇,同時又因為貶抑性語尾綴詞的加入,語義改變了語法,使得北方的逆行結構變成南方的順形結構,這是客家方言與眾不同的語源特色,也是客家方言緣起南方的佐證。語言不僅是文化的載體,更是文化的樣態。無論是客體指涉、主體語用還是特徵詞彙,客家話詈罵語負載的文化訊息是:語言遊戲的模式、是自我存在的辯明、是語言鬥爭的戰鬥詞語與招數、是社會禁忌語的反動、是權力意志的展現、是客家社會的交際工具、詈罵語中的性話語是極樂的取代,而這一切無非是客家人是山居族群的映現。語詞只有在句子中才有意義。客家話詈罵語不僅要罵得精準恰當,更要罵得巧、罵得妙,那麼直接罵詈式、間接批判式、詰問斥責式、感嘆自責式、反語意會式、嘻笑怒罵式、反語疑問式等句式的選用,自然能罵得鏗鏘有力、饒有韻味。
摘要(英) Curses expression is the most vivacious language in Hakka dialects, which is defined as idioms in the fixed structure of vocabulary system. Because of ambiguity of the word boundary, the classification of two-valued logic system seems inappropriate. Therefore curse expression can only be classified, in terms of continuum of shock value , into seven categories: Swearwords, ridiculing curse, criticizing curse, berating curse, imprecation and insulting curse. With its conceptual and interpersonal function, Hakka curse expression possesses surface meaning, deep meaning, semantic meaning and cultural meaning. Curse words in Hakka dialects are represented by the simple meaning, in which the concept of the words implies the deep meaning. In other words, it is the deep meaning that carries out the content, while the surface meaning is just served as a medium. Syntax affects semantics, while semantics also limits syntax. The curse expression with the same morpheme, which could be a content word or a function word, forms a group. Some curse expression with a pejorative suffix changes the syntax, in which northern retrograde structure transforms to southern anterograde fine. Thi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 provides evidence that Hakka dialects originate from the south. Language is not only the medium of culture, but also the form of it. No matter it is referent object、 pragmatic of subject or characteristic vocabulary, the cultural message that curse expression convey is a game of the language; a statement of self-existence; a fighting weapon in the verbal battle; a challenge to social taboo; a display of individual’s will power; a tool in social intercourse and a replacement to express sexual pleasure, which all reflect characteristics of a mountain tribe. Words show their meaning only when they are expressed in a sentence. Hakka people also use different syntax for curse expression, which displays the art and sophistication of the language.
關鍵字(中) ★ 震驚值
★ 客家話
★ 詈罵語
關鍵字(英) ★ hakka
★ curse word
★ shock vaiue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壹、收集與紀錄客家話的詈罵語------------------------------------------------------6
貳、釐清客家話詈罵語的確切意涵---------------------------------------------------7
叁、辨識客家話詈罵語的語義背景或語用目的------------------------------------7
肆、比較客家話詈罵語在漢語方言的異同------------------------------------------8
伍、歸納客家話詈罵語的後設語言---------------------------------------------------8
陸、溯源客家話詈罵語的特徵詞彙---------------------------------------------------9
柒、闡釋客家話詈罵語的文化映現---------------------------------------------------9
捌、為客家源流的探究提出旁證------------------------------------------------------9
第三節 研究資料與方法----------------------------------------------------------------10
壹、資料來源----------------------------------------------------------------------------10
貳、研究方法----------------------------------------------------------------------------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6
壹、研究範圍----------------------------------------------------------------------------16
貳、研究限制----------------------------------------------------------------------------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9
第一節 題解義釋-------------------------------------------------------------------------19
壹、客家話-------------------------------------------------------------------------------19
貳、詈罵語-------------------------------------------------------------------------------20
第二節 詈罵故實的文獻探討----------------------------------------------------------24
壹、傳統經典裡的詈罵故實----------------------------------------------------------24
貳、諸子思想裡的詈罵故實----------------------------------------------------------29
參、歷代小說裡的詈罵故實----------------------------------------------------------30
肆、雜劇戲曲裡的詈罵故實----------------------------------------------------------35
伍、釋氏典籍裡的詈罵故實----------------------------------------------------------36
陸、客家典籍裡的詈罵故實----------------------------------------------------------37
第三節 客家話詈罵語研究的學理基礎----------------------------------------------39
壹、客家話詈罵語的「範疇化」闡釋----------------------------------------------39
貳、客家話詈罵語的語義理論-------------------------------------------------------46
第三章 客家話詈罵語與後設語言分析-------------------------------------------------53
第一節 開屌(罵)----------------------------------------------------------------------55
壹、一般性說法-------------------------------------------------------------------------55
貳、變異性說法-------------------------------------------------------------------------55
參、粗穢性說法-------------------------------------------------------------------------56
第二節 謔罵-------------------------------------------------------------------------------58
壹、寓褒於貶的-------------------------------------------------------------------------58
貳、寄憐於責的-------------------------------------------------------------------------66
參、寓貶於褒的-------------------------------------------------------------------------67
肆、寄謔於詈的-------------------------------------------------------------------------68
第三節 評罵-------------------------------------------------------------------------------69
壹、言語類-------------------------------------------------------------------------------71
貳、德行類-------------------------------------------------------------------------------87
參、才學類-----------------------------------------------------------------------------179
肆、器識類-----------------------------------------------------------------------------189
第四節 喝咄(罵)--------------------------------------------------------------------195
壹、重斥類-----------------------------------------------------------------------------196
貳、輕喝類-----------------------------------------------------------------------------200
參、侮蔑類-----------------------------------------------------------------------------202
肆、喟嘆類-----------------------------------------------------------------------------204
第五節 咒罵-----------------------------------------------------------------------------205
壹、詛咒壽命類-----------------------------------------------------------------------206
貳、詛咒子嗣類-----------------------------------------------------------------------208
參、詛咒殘缺類-----------------------------------------------------------------------210
肆、詛咒傷病類-----------------------------------------------------------------------211
伍、詛咒災祥類-----------------------------------------------------------------------214
第六節 辱罵-----------------------------------------------------------------------------214
壹、族群類-----------------------------------------------------------------------------215
貳、身份類-----------------------------------------------------------------------------218
參、惡辱類-----------------------------------------------------------------------------226
第七節 口頭禪--------------------------------------------------------------------------243
壹、男性性器類-----------------------------------------------------------------------244
貳、女性性器類-----------------------------------------------------------------------245
參、性交類-----------------------------------------------------------------------------245
肆、穢物類-----------------------------------------------------------------------------245
伍、其他類-----------------------------------------------------------------------------246
第四章 客話詈罵語的語法類型分析--------------------------------------------------249
第一節 客家話詈罵語的同素詞類型義--------------------------------------------249
壹、形述類-----------------------------------------------------------------------------250
貳、名物類-----------------------------------------------------------------------------254
叁、詞綴類-----------------------------------------------------------------------------260
第二節 客家話詈罵語的特殊語法義-----------------------------------------------261
壹、客家話詈罵語語尾綴詞的貶抑與鄙視意味--------------------------------261
貳、客家話詈罵語的順行結構語法義--------------------------------------------262
參、客家話語尾綴詞「嫲」的貶抑與詈罵意味的語法化--------------------264
肆、客家話具貶抑與詈罵意味的構詞方式--------------------------------------265
第三節 客家話詈罵語的應用句式--------------------------------------------------268
壹、直接罵詈式-----------------------------------------------------------------------269
貳、間接批判式-----------------------------------------------------------------------270
參、詰問式斥責-----------------------------------------------------------------------271
肆、感嘆自責式-----------------------------------------------------------------------271
伍、反語意會式-----------------------------------------------------------------------272
陸、嘻笑怒罵式-----------------------------------------------------------------------273
柒、反語疑問式-----------------------------------------------------------------------273
第四節 客家話詈罵語的修辭探析--------------------------------------------------274
壹、客家話詈罵語的內容意蘊修辭格--------------------------------------------275
貳、客家話詈罵語的形式技巧修辭格--------------------------------------------280
第五章 客家話詈罵語的社會文化映現-----------------------------------------------283
第一節 客家話詈罵語客體指涉的文化刻痕--------------------------------------284
壹、客家話詈罵語客體指涉的範疇-----------------------------------------------292
貳、客家話詈罵語的稱代形式反映了社會指稱意義--------------------------296
參、客家話詈罵語非對稱形式的性別標記--------------------------------------299
肆、客家話詈罵語的客體指涉是客家族群生活範圍具體而微的反映-----304
伍、客家話疾病名稱詈罵化--------------------------------------------------------305
第二節 客家話詈罵語主體語用的文化印記--------------------------------------306
壹、客家話詈罵語是語言遊戲的模式--------------------------------------------307
貳、客家話詈罵語是自我存在的辯明--------------------------------------------310
參、客家話詈罵語是語言鬥爭的戰鬥詞語與招數-----------------------------312
肆、客家話詈罵語的性話語是極樂(jouissance)的取代-------------------314
伍、客家話詈罵語是社會禁忌語的反動-----------------------------------------315
陸、客家話詈罵語是權力意志的展現--------------------------------------------317
柒、客家話詈罵語是客家社會的交際工具--------------------------------------319
捌、客家話詈罵語是客家族群的意識與世界觀的反應-----------------------320
第三節 客家話詈罵語特徵詞彙的文化闡幽--------------------------------------322
壹、客家話謔罵特徵詞包蘊著謔虐轉換的語言機制--------------------------322
貳、客家話詈罵特徵詞揭示著客家山居與農耕的生活習性-----------------322
參、客家話詈罵特徵詞殘留著閩客械鬥的歷史情結--------------------------322
肆、客家話詈罵特徵詞顯露著客家族群的心理歸因--------------------------323
伍、客家話詈罵特徵詞傾吐著客家族群的伯公傳說--------------------------323
第六章 客家話詈罵語的演變與特色--------------------------------------------------331
第一節 客家話詈罵語的演變--------------------------------------------------------331
壹、客家話詈罵語形式的變異------------------------------------------------------332
貳、客家話詈罵語語義的流變------------------------------------------------------333
第二節 客家話詈罵語謔虐轉換的機轉---------------------------------------------334
壹、客家話詈罵語謔虐轉換的實例顯示------------------------------------------334
貳、客家話詈罵語謔虐轉換的語言要素------------------------------------------336
參、客家話詈罵語謔虐轉換的社會底蘊------------------------------------------337
第三節 客家話詈罵語的特色---------------------------------------------------------338
壹、罵得鏗鏘有力的陽聲韻與入聲韻---------------------------------------------338
貳、韻律與節奏分明的短語韻律詞------------------------------------------------339
叁、逆行結構加上仔之後還原為順行結構---------------------------------------340
肆、客家話詈罵語特徵詞充滿著「山」話的氣息------------------------------340
伍、客家話詈罵語形象化、譬喻性的詞彙豐富---------------------------------341
陸、客家話詈罵語具有概念隱喻的「慣用搭配」------------------------------341
第七章 結論---------------------------------------------------------------------------------343
第一節 結語------------------------------------------------------------------------------343
第二節 省思------------------------------------------------------------------------------348
參考文獻 參 考 文 獻
大陸書店,1979,《大陸簡明英漢辭典》。臺北:大陸書店。
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辭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臺北市:南天書局。
王先謙,2006a,《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6b,《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王弼等,1999,《老子四種》。臺北市:大安出版社。
王銀泉,1996,〈禁忌語與委婉語關係之初探〉,收於《四川外語學院學報(重慶)》,1996年第2期(總第60期),頁60-65。
王昭,2002,〈禁忌語和委婉語文化蘊涵透析〉,收於《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2002年5月,頁106-108。
王軍,2009,〈漢語詞匯的動態發展變化探析〉,收於葛本儀主編《漢語詞匯 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頁633-800。
王建華,2009,《語用研究的探索與拓展》。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世凱,2009,《語言資源與語言研究------修辭與語體風格問題》。上海:學林出版社。
王鐵琨,2009,〈序1〉,載于王世凱,2009,《語言資源與語言研究------修辭與語體風格問題》。上海:學林出版社。頁1-8。
孔尚任,1977,《桃花扇》。臺北:文光圖書公司。
孔服農,1999,《修福積德造命法---了凡四訓講記》。臺北市:佛陀教育基金 會。
司馬光,1975,《資治通鑑》。臺南:平平出版社。
石玉崐,1994,《七俠五義》。臺北:文化圖書公司。
古國順,2002,〈客語的詞彙特色〉刊於《北市師院語文學刊》第6期,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頁1-34。
申小龍,2008,〈序三〉收錄於蘇新春《漢語詞義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 究出版社,頁7-11。
丘秀芷原作龔萬灶客語文改寫,2003,〈雞湯倒到水溝肚〉收錄於李喬主編《
台灣客家文學選集1》,臺北:前衛出版社,頁1-9。
冉永平,2006,《語用學:現象與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甘陽,1987,〈從「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代序〉,收錄於恩斯特‧ 卡西勒著,于曉譯,1990,《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公司,頁ⅩⅩⅤ。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9,《客諺趣語------大隘地區客家民間文學》。臺北市:客委會。
────────,2010,《98至99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江天芳,2000,〈禁忌語、委婉語和詞的聯想意義〉,收於《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第16卷(總第58期),頁49-52。
米歇爾‧福柯,2009,《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阮元校刻,2009,《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何大安,1996,《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7,《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呂嵩雁,2005,〈臺灣客語的次方言〉,收於古國順,《臺灣客語概論》,臺 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193-222。
何石松,1996,〈脧子與傻子〉,收錄於《客家》第69期,1996-3-1,臺北:客家雜誌社,頁75。
───,2010,〈中藥店个甘草麼介人都合的著------國父紀錄片,請加客語發 音〉,收錄於《客家》第245期,2010-11-245,臺北:客家雜誌社,頁54。
何石松、劉醇鑫,2007,《客語詞庫》。臺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何容,1992,《國語日報辭典》。臺北:國語日報社。
何定生,1983,〈宋儒對於詩經的解釋態度〉,收於林慶彰編著《詩經研究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頁409-422。
何秀煌譯,1986,《知識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何三本、王玲玲,1995,《現代語義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沈清松,2005a,〈語言與邏輯〉,收於鄔昆如《理則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頁13-24。
───,2005b,〈語言與知識〉,收於鄔昆如《理則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頁25-38。
───,2005c,〈語言的功能與限制〉,收於鄔昆如《理則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頁39-50。
沈錫倫,2001,《民俗文化中的語言奇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管。
杜預,1979,《春秋經傳集解》。臺北:新興書局。
李福印,2006,《語義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認知語言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敖,2007,《中國性研究》。臺北縣板橋市:展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子瑄、曹逢甫,2009,《漢語語言學》。臺北縣新店市:正中書局。
李德津、金德厚,2009,《漢語語法教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李河,1998,《文化是一個故事》。臺北市:書林書局。
李銀河,2009,《福柯與性------解讀福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汪毅夫,2006,《客家民間信仰》。臺北:水牛出版社。
吳雲、李春台校注,2010,《賈誼集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吳穎,1996,〈關於禁忌語與委婉語的區別與聯繫〉,收於《洛陽大學學報》,第11卷第1期1996年3月,頁36-39。
阮元校刻,2009,《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著;張祖建譯,2006,《結構人類學1-2》。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臺北:武陵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杰,1990,《方言與中國文化》。臺北:南天書局。
周何注譯,2000,《新譯春秋穀梁傳》。臺北市:三民書局。
周淑清,1996,〈禁忌語和委婉語〉收於《佛山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1996年2月,頁72-76。
周光慶,2009,《從認知到哲學:漢語詞匯研究新思考》。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周金水,2007,《年節禮俗》。桃園:伯公岡客家文化協會。
林尹、高明,1985,《中文大辭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林尹、林炯陽註釋,1983,《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易君博,1977,《政治學論文集:理論與方法》。臺北:三民書局。
邵海清,2006,〈引言〉,收於湯顯祖《牡丹亭》,臺北:三民書局,頁1-19。
拉比著、王曼君譯,1988,《如何想得清楚和正確》。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房玄齡等,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金克木,2006,《文化卮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初版社。
胡萬川、周慶塘,1998,《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10》。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胡萬川、黃晴文,1996,《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三》。臺中縣:臺中縣客家文化協會。
胡萬川,1996,《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二》。臺中縣:東勢國小。
段玉裁,2005,《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施耐庵,1987,《水滸傳》。臺北:聯經出版社。
施旭,2010,《文化話語研究------探索中國的理論、方法與問題》。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
星雲大師講述,2000,《六祖壇經講話》。臺北:香海文化出版。
范姜灴欽,2005,《臺灣客家民間傳說之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亞里斯多德著,劉效鵬譯,2008,《詩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夏征農主編,1992,《辭海》。臺北:東華書局。
凌紹雯等,1987,《新修康熙字典》。臺北:啟業書局。
荀子,1983,《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
笑笑生,1992,《金瓶梅》。臺南:世一文化公司。
涂春景,2002,《聽算無窮漢》。臺北:涂春景。
索緒爾著,劉麗譯,2007,《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九州出版社。
徐道鄰,2002,《語意學概要》。臺北:三民書局。
徐兆泉,2009,《臺灣四縣腔海陸腔客家話辭典》。臺北:南天書局。
徐通鏘,2007,《語言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等譯,1990,《語言與神話》。臺 北:桂冠圖書公司。
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2009,《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高明,1975,〈高序〉,收於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5,頁 Ⅲ。
座談會,1993,〈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收於《客家台灣文學論》。臺北縣: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頁42-62。
郭慶藩,1985,《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陳運棟,2007,〈源流篇〉,收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2007,頁19-41。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
張北海,1980,《遠東國語辭典》,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張愛玲,2004,《張看》。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張聯榮,2009,《漢語詞匯的流變》。鄭州:大象出版社。
張祖基等,1986,《客家舊禮俗》。臺北市:眾文圖書。
張再紅,2010,《詞匯文化語義的認知研究》。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符淮青,2004,《現代漢語詞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曹雪芹,1992,《紅樓夢》。臺南:世一文化事業公司。
陳勝粦, 〈序〉,收於房學家《客家源流探奧》,臺北:武陵出版社。1996,頁11-16。
陳修,〈跋〉,收於房學家《客家源流探奧》。臺北:武陵出版社。1996,頁339-343。
──,2009,《客方言點校》。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陳錦芳,1978,《十八家詩鈔》。臺北:臺灣文源書局。
陳漱渝,2006,《魯迅罵語》。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陳玉英等編,2003,《客語大不同001---食》。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4a,《客語大不同007---日常生活用語》。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4b,《客語大不同007---育》。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陸儉明,2005,《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雲錦,2004a,〈留住苗栗客話〉,收於陳雲錦編《苗栗客話圖解》,臺北市:集合群文化出版,頁Ⅲ。
───,2004b,《苗栗客話圖解》。臺北市:集合群文化出版。
陳之藩,2006,《陳之藩文集1》。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望道,1989,《修辭學發凡》。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許葵花,2007,《認知語境語義闡釋功能的實證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許力生,2007,《跨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彭欽清,1990,〈死鹹、唶(音柞)心甜〉,《客家雜誌》第七期(編號30期),88-89頁。
───,1994,〈客家話「現代化」〉,收於施玉惠等編《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頁217-227。
溫昌衍,2002,〈從外區罕見詞看客家方言的“山話”特性〉。《嘉應大學學報》,第20卷,第1期,32-35頁。
───,2006,《客家方言》。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湯顯祖,2006,《牡丹亭》。臺北:三民書局。
黃榮洛,1989,《渡台悲歌》。臺北:台原出版。
黃永達,2008,《客家諺語漫畫:師傅話》。臺北市:全威創意媒體。
───,2006,《客家諺語漫畫:諷世類》。臺北市:全威創意媒體。
黃慶萱,2005,《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黃忠天,1999,〈台灣閩南方言中罵語的考察〉。《高雄師大學報》,第十 期,175-186頁。
馮輝岳,1999,《客家謠諺賞析》,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馮勝利,2009,《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程祥徽,1991,《語言風格初探》。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程曉,2000,〈也談禁忌語〉,收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第
6期(總第100期),頁52-54。
曾彩金,2005,《六堆人講猴話》。屏東市: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協會。
詹伯慧主編,2006,《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賈寶書,2009,〈漢語的詞和詞匯探析〉,收於葛本儀主編《漢語詞匯學》。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頁1-118。
葉蜚聲、徐通鏘,1993,《語言學綱要》。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葉闖,2010,《語言‧意義‧指稱:自主的意義與實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福柯著,佘碧平譯,2005,《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大春,2007,《語言身體他者------當代法國哲學的三大主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楊端志,2009,〈漢語的詞義探析〉,收於葛本儀主編《漢語詞匯學》。濟 南:山東大學出版社,頁251-444。
楊振蘭,2009,〈漢語詞匯的語用探析〉,收於葛本儀主編《漢語詞匯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頁445-632。
楊永林,2004,《社會語言學研究:功能‧稱謂‧性別篇》。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葛本儀 ,2006,《漢語詞匯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語研究出版社。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2009,《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裴普賢,1982,《詩經評註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趙蓉暉,2003,《語言與性別------口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 教育出版社。
趙旭東,2009,《文化的表達:人類學的視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廖元華,1983,〈聞一多與詩經研究〉,收於林慶彰編著《詩經研究論集》。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頁445-468。
廖倫光、徐藍萍,2008,《伯公------客家民間信仰》。臺北縣:臺北縣客家事務局。
臺灣聖經公會,2008,《聖經------新約全書》。臺北:臺灣聖經公會。
蔣伯潛廣解,朱熹集註,2008a,《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學庸》。臺北:啟明書局。
──────────,2008b,《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論語》。臺北:啟明書局。
──────────,2008c,《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孟子》。臺北:啟明書局。
鄧榮坤,2007,《客家話的智慧》。臺北縣深坑鄉:新朝社。
魯迅,2009a,《吶喊》。香港:三聯書店。
──,2009b,《阿Q正傳》。香港:三聯書店。
潘小慧,2003,〈邏輯------知識工具〉,收於鄔昆如主編《哲學入門》。臺北 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37-56。
鄭振鐸,2006,《中國俗文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鄭祥福,1999,《後現代主義》。臺北市:揚智文化。
劉澤民,2005,《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劉蘭英、孫全洲主編,2002,《語法與修辭》。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劉綸鑫,2001,《江西客家方言概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劉熙撰,畢沅疏證,王先謙補,2008,《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
劉大杰,2005,《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
劉昫等,2007,《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1985,《文心雕龍讀本下》。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劉其偉,1991,《文化人類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惠萍、范姜灴欽,2009,《花蓮客家民間文學集》。花蓮市:花縣文化局。
增田福太郎,2008,《臺灣宗教信仰》。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橋本萬太郎,1983,《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鍾榮富,2004,《台灣客家語音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謝國平,2007,《語言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謝宗先,1994,〈淺析委婉語------兼談禁忌語〉收於《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總第54期),頁87-91。
鍾理和原作龔萬灶客語文改寫,2003,〈做田〉收錄於李喬主編《臺灣客家文 學選集1》,臺北:前衛出版社,頁49-52。
魏文帝,1984,〈典論論文〉收於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市:華正 書局,1984,頁720。
蕭銀嬌原作龔萬灶客語改寫,2003,〈龍岡道上个濛煙〉收錄於李喬主編《臺灣客家文學選集1》,臺北:前衛出版社,頁27-33。
關紹箕,2003,《後設語言概論》。臺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
羅肇錦,1984,《客語語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990a,《台灣的客家話》。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1990b,〈用禽獸來比喻〉,《客家雜誌》第8期(編號31期),91-94頁。
───,1990c,〈客家話與客家特性〉,《文訊》第12期(總號51期),18-20頁。
───,1991,〈客家的語言------台灣客家話的本質和變異〉,收錄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臺北:正中書局,頁16-29。
───,1994,《言與思》。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8,〈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初探〉刊於《臺灣文獻》49:4,1998.12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73-185。
───,2003,〈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再探〉刊於《臺灣文獻》54:1,2003.03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05-132。
───,2007a,〈語言文化篇〉,收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237-263。
───,2007b,〈客家話「嫲」(ma)的語法化過程〉,收於《第八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會前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語所編印,頁415-416。
───,2007c,〈以「祭國父文」反襯中山先生與客家運動的破與立〉,收於《臺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國立台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頁1-15。
羅貫中,1991,《三國演義》。臺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羅思容,2007,〈孤毛頭〉,收錄於《每日》專輯,臺北:大大樹音樂圖像製作出版。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
羅常培著,胡雙寶注,2009,《語言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藍小玲,1999,《閩西客家方言》。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羅美珍、鄧曉華,1997,《客家方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美珍、林立芳、饒長溶主編,2004,《客家話通用詞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2008,《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
羅少卿注譯,2009,《新譯說苑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
瀧川龜太郎,1982,《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
蘇新春,2006,《文化語言學教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8,《漢語詞義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蘇以文,2005,《隱喻與認知》。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嚴修鴻,1999,〈客家方言中的言語禁忌及委婉表達〉,收於《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5卷第3期,頁59-62。
露絲‧韋津利(Ruth Wajnryb)著;嚴韻譯2006,《髒話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
D.Maciver,2007,《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客英大辭典)》。臺北市:南天書局。
Marina Rakovay,2004,《The Extent of the Literal:Metaphor,Polysemy and Theories of Concepts(字面意義的疆域:隱喻、一詞多義以及概念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7.30 http://hakka.dict.edutw/
指導教授 曾燕春(Yann-chuen Tzeng) 審核日期 2012-1-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