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30101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1 、訪客IP:3.144.118.122
姓名 吳庚雲(KENG-YUN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屈大均及其山水詩研究
(On Qu Dajun and His Landscape Poetry)
相關論文
★ 汪端詠史詩研究★ 席佩蘭詩作及其性靈的表現
★ 隨園女弟子金逸及《瘦吟樓詩集》研究★ 柳永其人與其詞之研究
★ 陳子龍詞中的「春」意象探析★ 元末隱逸詞研究
★ 許學夷《詩源辯體》的詩學體系重構★ 杜文瀾及其《憩園詞話》研究
★ 清代常州派四部詞選評點唐宋詞研究★ 董士錫生平及其詞學研究
★ 書寫之後:反叛回憶的夢窗詞★ 清人選清詞研究
★ 《綠窗新話》的通俗化及其影響★ 女性詞清代批評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清代詩歌有其時代的風貌與特色,其中清初山水詩尤其能體現動蕩時代的情感思想及審美意識,確實有研究的價值。近年來學者已對清代山水詩多有研究,並有了可觀的研究成果,不過多集中在對少數大家的研究,實際上仍有其他詩人值得投入與開展,例如本論文作為研究主題的屈大均是清初頗具特色的山水詩詩人,享譽詩壇,被推為「嶺南三大家」之首。故筆者於此議題上拋磚引玉,以屈大均及其山水詩作為研究主題。
本論文主要分為兩大方面展開,第一部分為以屈大均其人作為主要研究議題:第二章論述屈大均的生平,由其家世經歷、交遊、著述等,以了解其忠貞思想及高潔人格。第三章探討屈大均文學創作之背景,分別從時代、遺民身分、地域文化、屈大均之文學觀及其師法對象,以了解其詩歌創作之特色。
第二部分以屈大均山水詩作為主要研究議題:第四章論述屈大均山水詩之承繼,由歷代山水詩之特色及清初遺民山水詩特有的風貌,以見屈大均山水詩之承繼。第五章分析屈大均山水詩之內容,將詩人之經歷、情志與遊覽地域相照應聯繫,以探索其山水詩豐富深沉的內蘊。第六章分析屈大均山水詩之藝術特色,由創作技巧、意象表達、詩作風格三方面論述,以更具體且深刻地認識其山水詩靈活多變的藝術手法,浪漫色彩濃厚是其詩最突出的特色。第七章綜論屈大均詩作的評價與地位,屈大均之山水詩成就堪為一代之才,不僅繼承傳統,亦有所開展,影響後來山水詩之創作。在詩壇的地位上,屈大均不僅是嶺南三大家之首,在清初詩壇也能獨樹一格,在清初遺民詩人中是可與顧炎武、吳嘉紀鼎足而立的。
摘要(英) The poetry of Qing Dynasty has its style and features in time. The landscape poetry of early Qing, in particular, was able to embody the emotional thinking and aesthetic sense of the age of turmoil, and deserves research. There has been research in the landscape poetry of Qing Dynasty with considerable amount of findings; yet most of the efforts have focused on a small number of major poets and left others, who are worth dedicating oneself to and uncovering, untouched. And example is Qu Dajun,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of this paper, who was a distinctive poet of landscape poetry in early Qing. Well known in the circle of poetry, Qu was recognized as the leader of the “Main three in Ling-nan”. This is what the author bases on to set a research theme of Qu Dajun and his landscape poetry.
This paper unfolds in two directions, the first focuses on Qu the person: Chapter Two depicts Qu’s life,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his thinking of loyalty and noble character from his family background, association with people and writing. Chapter Three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for Qu’s literature creation,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features of his poem writing from his era, being a survivor of the previous dynasty, the local cultural, his literary perspective and of whom he followed in creation.
The second focuses on Qu’s landscape poetry: Chapter Four discourses Qu’s inheritance to landscape poetry, illustrat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poetry of the previous periods and what was unique to that of the early Qing. Chapter Five analyzes the contents of his landscape poetry, probing its deep and profound filling by comparing his experiences, devotion and the places he had traveled. Chapter Six analyze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his landscape poetry, discussing in the dimensions of creating skills, ideological expression and style to understand his flexible artistic skills of landscape poetry more specifically and in depth, and that the intense romantic color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feature of his poetry. Chapter Seven generalizes the evaluation, including the importance, of Qu’s poetry; his achievement in landscape poetry was literally brilliant, with which Qu both carried on the tradition and made development enough to affect the subsequent creation of landscape poetry. In terms of importance in the field of poetry, Qu was not only the leader of the Main three in Ling-nan, but also made a distinct existence among poets of the early Qing, occupying a place equally significant as those of Gu Yan-Wu and Wu Chia-Chi.
關鍵字(中) ★ 山水詩
★ 清初遺民
★ 屈大均
★ 嶺南詩人
關鍵字(英) ★ Qu Dajun
★ survivors in early Qing
★ poets of Ling-nan
★ landscape poetry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v
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3
第二章 屈大均之生平‥‥‥‥‥‥‥‥‥‥‥‥‥‥‥‥‥‥17
第一節 家世經歷‥‥‥‥‥‥‥‥‥‥‥‥‥‥‥‥‥‥17
第二節 交遊‥‥‥‥‥‥‥‥‥‥‥‥‥‥‥‥‥‥‥‥30
第三節 著述‥‥‥‥‥‥‥‥‥‥‥‥‥‥‥‥‥‥‥‥59
第四節 著述禁燬‥‥‥‥‥‥‥‥‥‥‥‥‥‥‥‥‥‥67
第三章 屈大均文學創作之背景‥‥‥‥‥‥‥‥‥‥‥‥‥‥77
第一節 時代與遺民身分的影響‥‥‥‥‥‥‥‥‥‥‥‥77
第二節 嶺南之詩歌創作與特色‥‥‥‥‥‥‥‥‥‥‥‥91
第三節 屈大均之文學觀‥‥‥‥‥‥‥‥‥‥‥‥‥‥‥109
第四章 屈大均山水詩之承繼‥‥‥‥‥‥‥‥‥‥‥‥‥‥‥135
第一節 山水詩之義界‥‥‥‥‥‥‥‥‥‥‥‥‥‥‥‥135
第二節 山水詩之發展‥‥‥‥‥‥‥‥‥‥‥‥‥‥‥‥141
第三節 清初遺民之山水詩‥‥‥‥‥‥‥‥‥‥‥‥‥‥153
第五章 屈大均山水詩之內容分析‥‥‥‥‥‥‥‥‥‥‥‥‥169
第一節 嶺南山水‥‥‥‥‥‥‥‥‥‥‥‥‥‥‥‥‥‥174
第二節 吳越風光‥‥‥‥‥‥‥‥‥‥‥‥‥‥‥‥‥‥184
第三節 華北關塞‥‥‥‥‥‥‥‥‥‥‥‥‥‥‥‥‥‥195
第四節 贛湘桂奇勝‥‥‥‥‥‥‥‥‥‥‥‥‥‥‥‥‥207
第六章 屈大均山水詩之藝術特色‥‥‥‥‥‥‥‥‥‥‥‥‥219
第一節 創作技巧‥‥‥‥‥‥‥‥‥‥‥‥‥‥‥‥‥‥219
第二節 意象表達‥‥‥‥‥‥‥‥‥‥‥‥‥‥‥‥‥‥231
第三節 風格特色‥‥‥‥‥‥‥‥‥‥‥‥‥‥‥‥‥‥243
第七章 屈大均詩之地位與評價‥‥‥‥‥‥‥‥‥‥‥‥‥‥251
第一節 屈大均山水詩之繼承與影響‥‥‥‥‥‥‥‥‥‥251
第二節 屈大均詩之評價‥‥‥‥‥‥‥‥‥‥‥‥‥‥‥258
第八章 結論‥‥‥‥‥‥‥‥‥‥‥‥‥‥‥‥‥‥‥‥‥‥273
參考文獻‥‥‥‥‥‥‥‥‥‥‥‥‥‥‥‥‥‥‥‥‥‥‥‥279
參考文獻 屈大均著作
《屈翁山詩集八卷詞一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2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清康熙李肇元等刻本。
《翁山詩外》,《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20~121,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清康熙刻凌鳳翔補修本。
《翁山詩外》,《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11、14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清康熙刻凌鳳翔補修本影印。
《翁山文鈔》,《達觀樓遺著》,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78。
《道援堂詩集十二卷詞一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52,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清刻本。
《廣東文選》,《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3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皇明四朝成仁錄》,《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歐初、王貴忱編,《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李育中等注,《廣東新語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陳永正主編,《屈大均詩詞編年箋校》,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
葉恭綽校,《皇明四朝成仁錄》,臺北:明文書局,民80年。
史籍、史料
明‧戴璟、張岳等纂修,《廣東通志》,《北京圖書館古籍本叢刊》38,書目文獻出版社。
《宋書》,臺北:鼎文書局,民82年。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張廷玉,《明史列傳》,臺北:明文書局,民80年。
清‧趙爾巽,《清史稿》,國史館印,民75。
清‧阮元,《廣東通志》,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年。
王鍾漢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梁鼎芬等修,丁仁長等纂,《廣東省番禺縣續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57年。
陳伯陶,《勝朝粵東遺民錄》,臺北:明文書局印行,198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版。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清代文字獄檔》,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
(美)司徒琳著,李榮慶等譯,《南明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孫殿,《清代禁書知見錄》,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錢海岳,《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魏千志著,《明清史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學術史、文學史、詩史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民75年。
朱則杰,《清詩史》,蘇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李文初等著,《中國山水詩史》,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學生書局,民77年2月第1版。
徐朔方,《明代文學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新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年9月。
郭英德,《明清文學史演講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唐富齡編著,《明清文學史--(清代卷)》,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4月第1 版。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馬亞中,《中國近代詩歌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1年6月。
陳伯海主編,《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史》,北京: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10月第1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附清代學術概論)》,臺北:里仁書局,民84。
張敬文,《中國詩歌史》,臺北:幼獅書店,民國59年12月第1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9月第5版。
趙義山、李修生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錢穆,《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8月第1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劉世南,《清詩流派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84年11月。
劉誠著,陳伯海、蔣哲倫主編,《中國詩學史‧清代卷》,廈門:鷺江出版社,
2002年9月。
霍有明,《清代詩歌發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11月。
嚴迪昌,《清詩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民87年10月第一版。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年譜、傳記
工思治,《清代人物傳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張穆,《清顧亭林先生炎武年譜》,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7年。
鄔慶時,《屈大均年譜》,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
溫肅,《陳獨漉先生年譜》,收入陳恭尹著,郭培忠校點:《獨漉堂集》,廣州:
中山大學,1988年。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陳伯陶,《勝朝粵東遺民錄》,臺北:明文書局印行,1986年。
黃海章,《明末廣東抗清詩人評傳》,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第
1版。
管林主編,《廣東歷史人物辭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謝正光編著,王德毅校訂,《明遺民傳記資料索引》,臺北:新文豐書局,1981
年。
楊蔭深,《中國文學家列傳》,臺北:中華書局,民73年6月第1版。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8年。
詩總集、別集、選集
屈原等著,宋‧朱熹注,《楚辭集注》,臺北:藝文出版社,1983年。
東晉‧陶潛著,《靖節先生集》,臺北:華正書局,民71。
唐‧王維著,趙殿成箋註,《王右丞集箋註》,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4。
唐‧王昌齡著,胡問濤、羅琴校注,《王昌齡集編年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唐‧白居易著,《白居易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73。
唐‧李白著,清‧王琦編,《李太白全集》,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
唐‧李白,《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局,1990年。
唐‧杜甫,清‧楊倫注,《杜詩鏡詮》,台北:華正書局, 民國89年2月。
北宋‧蘇軾,《蘇東坡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4。
南宋‧朱熹,《詩經集傳》,臺北:學海出版社,民81年。
清‧王士禎,《王士禎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清‧王夫之,《王船山詩文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4。
清‧王隼輯,《嶺南三家詩選》,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3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清康熙刻本影印。
清‧金天羽,《天放樓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1990年。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臺北:世界書局,1937年。
清‧吳嘉紀,《陋軒詩》,《四庫全書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清‧吳偉業著,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清‧徐枋,《居易堂集》,《續修四庫全書》140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曹溶,《靜惕堂詩集》,雍正三年李維均刻本。
清‧陳恭尹,《獨漉堂詩集十五卷文集十五卷》(原缺卷九),《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1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沈德潛,《清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吳之振、呂留良、吳爾堯編,《宋詩鈔》,臺北:世界書局,民72。
清‧周篔《采山堂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陳田,《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卓爾堪選輯,《遺民詩》,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2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清康熙刻本影印。
清‧溫汝能纂輯,呂永光等整理,《粵東詩海》,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清‧黃節,《屈翁山先生年浦》,收入《三編清代稿鈔本》,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
清‧錢謙益,《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康熙御定,《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清‧趙翼,《甌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73。
徐世昌編,《清詩匯》,臺北:世界書局,民52年。
陳永正選注,《嶺南歷代詩選》,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臺北:中華書局,民59 年。
錢仲聯選、錢學增注:《清詩三百首》,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詩論、詩學
清‧王士禎,《王士禎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民72年。
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14冊,影印康熙五十年程哲七略書堂刻本。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85年7月初版。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方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古遠清、孫光萱著,《詩歌修辭學》,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民86年6月。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續修四庫全書》170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朱曉江,《山水清音:晉宋山水詩的藝術世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朱德發主編,《中國山水詩論稿》,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年12月。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續修四庫全書》169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何日愈,《退庵詩話》,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牧童出版社,民66年2月初版。
吳戰壘,《中國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吳晟,《中國意象詩探索》,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昌彝,《海天琴思錄.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古今詩話叢編》,廣文書局,民60。
周黎庵,《清詩的春夏》,臺北:漢欣文化出版社,1990年。
胡曉明,《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
年3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
高人雄,《山水詩詞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11月。
章尚正,《中國山水文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9月。
時志明,《山魂水魄:明末清初節烈詩人山水詩論》,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年。
孫立,《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張仲謀著,《清代文化與浙派詩》,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張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
黃季耕,《姚瑩論詩絕句六十首注》,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美)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美)葉維廉,〈中國古典詩中山水美感意識的演變〉,《中國詩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臺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紅葉文化出版社,1995年初版。
楊義,《李杜詩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端木橋,《清初嶺南三大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蕭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南朝‧劉勰著,張立齋註訂,《文心雕龍》,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4月,
南朝‧鍾嶸,《詩品》,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81年。
魏中林著,《清代詩學與中國文化》,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4月地1版。
魏中林整理,《錢仲聯講論清詩》,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嚴明,《清代廣東詩歌研究》,臺北:文津,1991年。
蘇州大學明清詩文研究室編,《明清詩文論文集》,蘇州:江蘇古藉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文學、學術及其他論著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先霈,《文學心理學概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王富鵬,《嶺南三大家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7月。
清‧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民76年。。
清‧全祖望,《全祖望集匯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成偉鈞,《修辭通鑑》,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1月。
伍蠡甫編,《山水與美學》,臺北:丹青圖書出版公司,民76年1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5年。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
南宋‧朱熹著,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2003年。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研究》,臺北:學生書局,民80年2月第1版。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臺北:國立編譯館,民92。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文初,《中國山水文化》,佛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民81。
李豐楙,《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0月。
宋德華,《嶺南人物與近代思潮》,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沈謙,《修辭學》,國立空中大學,1992年9月3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純文學出版,民73。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清‧邵廷釆,《思復堂文集》,臺北:華世出版社,民66。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公司,2007年。
陳水雲,《中國山水文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長安出版社,民77。
國立編譯館主編,《清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張立偉,《歸去來兮:隱逸的文化透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張秉戍主編,《山水詩歌鑒賞辭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89年10月。
明‧瞿式耜,《瞿式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詹海云,《清初學術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民77。
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嶠嶺春秋:嶺南文化論集(一)》,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4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五)(八),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5。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臺北:仲信出版社,1980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學生書局,民78。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禁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史部921,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德)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撰、朱光潛譯,《美學》,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7年。
學位論文
卜慶安,《屈大均詩歌意象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王富鵬,《嶺南三大家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何淑蘋,《屈大均《翁山易外》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03
年。
宋景愛,《明末清初遺民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碩論,2001年。
吳兆路,《生存困境中的精神探尋—明末清初的遺民詩歌思想探析》,上海:復旦大學碩論,2007年。
林雅韻,《杜甫山水紀遊詩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碩論,2001年。
岳林海,《論屈大均遺民心態之變對其詞作的影響》,重慶:西南大學學報,2007
年。
章玳,《屈大均人格及其詩歌創作》,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陳美,《明末忠義詞人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陳珈琪,《屈大均及其《騷屑詞》研究》,臺北: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06年。
陳敏祥,《李白山水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程美珍,《屈大均及其詞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07年。
黃俊傑,《明清之際詠史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論,2001年。
黃雅歆,《清初山水詩研究》,臺北:輔大中文博論,1998年。
張智昌,《南方英雄的歷程:屈大均(1630—1696)自我形象釋讀 》,新竹: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碩論,2007年。
張靜尹,《屈翁山忠愛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論,1993年。
賀艷蕓,《不朽的歌吟—屈大均詩歌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論,2007年。
廖肇亨,《明末清初遺民逃禪之風研究》,臺北:台大中文碩論,1994年。
期刊論文
卜慶安,〈論屈大均「逃禪」〉,《海南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2 年,02期,頁130-133。
卜慶安,〈屈大均詩歌意象類型探析〉,《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王英志,〈論屈大均的山水詩〉,《文學遺產》,1996年,第六期,頁78-86。
王英志,〈龔自珍山水詩與準山水詩初探〉,《文學遺產》,2004年第四期,頁127。
王鴻泰,〈俠少之游——明清士人的城市交游與尚俠風氣〉,收入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毛慶耆,〈屈大均文藝思想的內容〉,《嶺南文史》,1997年1月。
毛慶耆,〈屈大均「三外」風骨述評〉,《文化雜誌》,1997年。
毛慶耆,〈屈大均文藝思想的內容〉,《嶺南文史》,1997年,1月,頁30-3。
方芳,〈山水詩的界定〉,《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二期,2004年4月。
朱則杰,〈朱彝尊生平事跡編年叢考〉,收入《明清詩文研究資料集(第二輯)》,
上海:上海古籍,1986年。
朱則杰,〈清代傳奇和清代詩歌中的特殊意象:南京、江南、南方〉,《文藝研究》1994年第3期,頁154-156。
朱則杰,〈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日」與「月」〉,《學術研究》1994年第6期,頁131-133。
朱則杰,〈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秦」與「漢」〉,《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4期,頁114-119。
朱則杰,〈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漢」與「胡」〉,《學術研究》2003年第2期,頁113-116。
朱則杰,〈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朱、紅、赤、丹、花、落花〉,《中
國詩學》第4輯。
朱則杰,〈清詩劄記〉,《浙江大學學報(社科版)》,1995年3月。
朱則杰,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
年。
朱則杰,〈清詩叢考〉,《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0年8月。
何天杰,〈屈大均的儒學情結〉,《學術研究》,1997年,08期,頁73--77。
何淑蘋,〈民國以來屈大均研究著作目錄〉,《書目季刊》,2004年12月第38卷第3期。
何侃基,〈屈大均字翁山考〉,收入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嶺嶠春秋——嶺南文化論集(四)》下冊,韶關:廣東人民。
孔定芳,〈明清易代與明遺民的心理氛圍〉,《歷史檔案》, 2004年4期。
李文約、陳子雄,〈屈大均著作版本述略〉,《嶠嶺春秋:嶺南文化論集(一)》,1994年11月。
李世英,〈論清初詩歌思想的特點〉,《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年4月。
李宗桂,〈中國文化名人與澳門—湯顯祖、吳漁山、屈大均合論〉,《鵝湖》358, 民94年4月,頁50-55。
李宗桂,〈中國文化名人與澳門—湯顯祖、吳漁山、屈大均合論〉,《鵝湖》359,
民94年5月,頁32-37。
李瑄,〈清初五十年間明遺民群體之嬗變〉,《漢學研究》, 2005年6月第23
卷第1期。
李緒柏:〈屈大均與清廣東遺民〉,收入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嶺嶠春秋——
嶺南文化論集(四)》,韶關:廣東人民,1997年。
李建華,〈多面人生──屈大均氣節淺析〉,《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 年第15卷第12期。
李建華,〈多面人生——屈大均人格內涵〉,《嶺南文史》,2002年,01期,頁 25--30。
吳宏一,〈清代世變中的文學世界〉,收入李豐楙主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文學、文化與世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
汪泰陵,<論明未清初的遺民詞>,《貴州師範大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四期。
周錫韋,〈論嶺南詩風的形成及其特長〉,《明清文學國際學術研究會》2000
年,頁1--33。
邱樹森,〈屈大均論廣東南宋遺民〉,《文化雜誌》,1997年。
林舉英,〈屈大均雜體詩初探〉,《深圳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2月。
林麗月,〈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2年6月),頁39-56。
侯月祥,〈屈大均文字獄案及其影響〉,收入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嶺嶠春秋——嶺南文化論集(四)》,下冊,韶關:廣東人民,1997年。
姜小平,〈翁山先生的「屈姓」情結〉,收入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嶺嶠春秋——嶺南文化論集(四)》上冊,韶關:廣東人民,1997年。
洗劍民,〈試論屈大均對嶺南文化的傑出貢獻〉,《暨南學報》,1996年第4期。
范松義,〈論清初「嶺南三家」詞——兼論「嶺南詞派」〉,《韶關學院學報》, 2008
年01期。
孫立,〈屈大均的逃禪與明遺民的思想困境〉,《廣州中山大學學報》, 2003年第5期。
柳作梅,〈屈大均之生平與著述(上)〉,《東海大學圖書館學報》,1967年4月。
柳作梅,〈屈大均之生平與著述(下)〉,《東海大學圖書館學報》,1968年5月。
陳香,<閩奧兩詩雄(鄭所南與屈大均)>,《藝文志》,1974年5月。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第3卷第1期(1992年3月),頁69-94。
袁美麗,〈僧服儒心,以儒為本──記王朝鼎革與學術轉型中的屈大均〉,《徐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4年 10期。
袁美麗,〈論清初遺民詞創作的主題傾向〉,《徐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6年 02期。
時志明,〈山水詩,一個不應模糊的概念──淺說山水詩的界限〉,《蘇州職業大學學報》, 1999年 03期。
梁守中,〈南宋時期的嶺南詞〉, 《中山大學學報》, 1994年第1期。
崔向榮,〈以「遣有」到「即有」──論玄言詩轉入山水詩的內理路〉,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院,2009年第五期。
章岱,〈論屈大均之詠物詩〉,《玉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 第26卷 第4 期。
章玳,〈論屈大均的婦女詩〉,《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6期。
覃召文,〈尋根的心跡──論屈大均〉,《文學遺產》,1995年第6期。
黃雅歆,〈清初遺人詩人吳嘉紀的山水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民92年9月,頁49-64。
黃雅歆,〈山水有神韻—王士禎的山水詩(上):遊歷與山水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藝術類》,民93年9月,頁35-63。
黃雅歆,〈王士禎的山水詩(下):神韻與山水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民95年3月,頁23-49。
黃崑堯,〈騷屑詞研究〉,《嶺嶠春秋.嶺南文化論集(四)》,1997年。
張金耀,〈山水詩的界定新探〉,《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4卷第二期,2008年6月。
楊子怡,〈屈大均詩歌的文化精神與美學品格〉,《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8年第14卷第4期。
楊皚,〈從屈大均的詩文看他與兩廣總督吳興祚的關系〉,《廣東史志》, 2002年第4期。
董就雄,〈杜甫對屈大均詩論的影響〉《杜甫研究學刊》,2006年,第二期,頁0-26。
董就雄,〈論屈大均對明代主要詩論之繼承與修正〉《新亞學報》,2008年1月,259-309。
蔡國頌,〈海峭明珠──略論屈大均的《騷屑詞》〉,《嶺嶠春秋.嶺南文化論集四)》,1997年。
舉英,〈屈大均雜體詩初探〉,《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學報)》,第13卷,第2期,1995年,5月,頁30-36。
趙福壇,〈略論屈大均及其詩的源流風格〉,《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嚴志雄,〈屈翁山《翁山詩外》版本考略〉,《國立中央圖書館刊》,1990年12月,新23卷,第2期,頁197-212。
嚴志雄:〈屈翁山〈詠史〉詩試解〉,《大陸雜誌》第84卷第1期,1992年1月,頁5-13。
嚴志雄,〈體物、記憶與遺民情境---屈大均一六五九年詠梅詩探究〉,《中國哲學研究集刊,第二十一期,2002年9月,頁43--88。
賴惠敏,〈明末清初士族的形成與興衰----若干個案的研究〉,《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續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0。
賴漢屏,〈遺氏淚盡胡塵:說宋、明兩代的遺民詩〉,《明道文藝》,1994年1月。
羅子英,〈屈翁山騷屑詞讀後記〉,《廣東文獻》,1982年9月第9卷第3期。
關照祺,〈讀屈翁山騷屑詞〉,《廣東文獻》,1982年9月。
關漢華、洗劍民,〈屈大均及其史學〉,《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7年4月第19卷第2期。
魏傳強,〈不才多祖離騷辭─由意象的運用看屈大均詩受屈原的影響〉,《濟南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6月第3期。
劉平波,〈國內近20年來屈大均研究綜述〉, 《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2月第12卷第1期。
指導教授 卓清芬 審核日期 2012-7-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