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130101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0 、訪客IP:18.216.233.58
姓名 張孟玲(Meng -li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THE RESEARCH OF PLANT ELFS AND MONSTERS I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唐代令曲研究
★ 壇經版本考★ 俞大綱劇作研究
★ 《風月錦囊》研究★ 女相聲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植物精怪角色在《聊齋誌異》中一直是獨特而鮮明的存在,本論文以《聊齋誌異》中出現的植物——荷花、牡丹、菊花、柳樹——為主,探討其在文學中所呈現的多樣意涵,有詩歌的抒情方式,有散文的敘事特點,更有小說對人物塑造、性格特色的描繪,展現上列植物在歷朝社會思想的演變和文人的筆墨下交融而出的豐富意象。
透過文本分析,大部分的植物精怪皆是溫柔婉約的女性,投射出作者男性的情愛觀點和理想中的女性塑造,藉由非人類的女性來安撫男子的懷才不遇,隱含作者本身對功名利祿的期盼。故本論文亦試圖將作品和作家聯繫起來,在女性主義的思考點上重新檢視社會的價值觀,從中反思男權體制下的女性處境。
整體而言,作者以獨特的藝術手法與審美眼光,將精怪幻化成人的形象,寓意深遠地描摹了精怪的「性情」與「特色」,除了表達出文學形式及內容的精彩外,並從中寄託了作者對理想女性的摹寫和對己身遭遇的憤懣之情。
摘要(英) The characters i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have always been so unique and vivid. As the resul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multiple meanings by the plants like lotuses, peonies, chrysanthemums and willows appearing i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The study compared the expressions of emotion in lyric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tement in proses, even the descriptions of characters building and features in novels toward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multiple meanings from the transformed images of the plants in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blended descriptions of the plants written by the scholars.
Through the analyzing of the texts, the researcher realized that the most plant elfs and monsters are gentle female. This reflected the viewpoints of love and the ideal female figure constructions in the male writer’s thoughts. Moreover, the men who had talents but no opportunities to use them could be encouraged by these nonhuman female characters. And this also reflected the writer’s expectations of high official positions and riches. The study adopted the method like joining the writer and the work to survey the social values on feminism and the women’s situations in the society controlled by men.
Totally speaking, the writer utilized the unique art skills and eyesight of beauty to make the elfs and monsters get human features. The writer also meaningfully described the tempers and characters of the elfs and monsters. Above these not only expressed the form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wonderful contents of the work, but also entrusted the writer’s description of ideal female and his own depression.
關鍵字(中) ★ 聊齋誌異
★ 植物
★ 女性書寫
★ 文學意象
★ 精怪
關鍵字(英) ★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 plant
論文目次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二、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1
一、研究方法 11
二、論文架構說明 12
第三節 研究範疇 13
一、「植物精怪故事」之定義與範圍 13
二、《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概說 16
第二章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之形象 20
第一節 蒲松齡生平經歷與《聊齋誌異》成書背景 20
一、蒲松齡與《聊齋誌異》概說 20
二、《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題材來源 25
第二節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意義 30
一、植物精怪的生命意義 30
二、異類幻化的獨特性 34
第三節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類別 35
一、花卉精怪 36
1、荷花〈荷花三娘子〉 36
2、牡丹〈葛巾〉、〈香玉〉 38
3、菊花〈黃英〉 41
4、未具名花神〈絳妃〉 42
二、草木精怪 43
1、柳樹〈柳秀才〉 44
2、耐冬樹〈香玉〉 45
第四節 小結 46
第三章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之解析 48
第一節 主角特質 51
一、男子特質 52
二、花精特質 55
第二節 相遇緣由、時機與地點 64
一、相遇緣由 64
二、相遇時機與地點 66
第三節 精怪與人之關係 69
一、妻或妾 69
二、情人或性伴侶 69
三、其他 70
第四節 小結 -----------------------------------------------------------------------------70
第四章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呈現的美感 72
第一節 精怪之美 72
一、形體外貌 72
二、儀態風姿 75
第二節 情愛之美 76
一、堅貞不渝,生死相許 76
二、男女相戀,浪漫綺麗 78
三、知己難得,情深義重 79
四、因猜疑而分離 80
第三節 虛實之美 80
一、夢境與現實的交錯 81
二、精怪與人生的揉合 82
第四節 小結 83
第五章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蘊含意蘊 85
第一節 蒲氏的創作意圖 85
一、才子自憐的肯定 86
二、亦儒亦商的矛盾 87
第二節 謳歌愛情 89
一、中國人對婚姻的傳統觀念 90
二、《聊齋誌異》中植物精怪的真愛追求 92
第三節 《聊齋誌異》中的女性植物精怪地位 94
一、從屬於夫 94
二、女尊男卑 96
第四節 晚明性慾的啟蒙 97
一、明末清初性意識的轉變 97
二、女性情慾解放 101
三、男權意識的埋伏 103
第五節 小結 108
第六章 結論 111
參考文獻 11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依照姓氏筆劃順序升冪排列)
一、原典
(一)蒲松齡著作
1、全集
【清】蒲松齡著、路大荒編:《蒲松齡集》 (全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一版一刷。
【清】蒲松齡著、盛偉編:《蒲松齡全集》 (全三冊),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12月一版一刷。
1、 聊齋誌異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手稿本》(全二冊),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3月初版。
【清】蒲松齡著,劉階平編:《聊齋全集選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5年。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全三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第二版。
【清】蒲松齡著,孫通海等譯:《新白話聊齋誌異》(全三冊),台北: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
3、蒲松齡詩詞
【清】蒲松齡著,劉階平選注:《聊齋詞集選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12月初版。
【清】蒲松齡著,劉階平選注:《聊齋編年詩集選注》,台北:中華書局,1974年。
【清】蒲松齡著,趙蔚芝箋注:《聊齋詩集箋注》,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
4、研究蒲松齡之著述
于天池:《蒲松齡與《聊齋志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枝忠:《蒲松齡論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王溢嘉:《聊齋搜鬼》,台北:野鵝出版社,1999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史繼中:《談鬼說狐話聊齋》,台北:旺文社,1994年。
朱一玄編:《聊齋志異資料匯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何天傑:《聊齋的幻幻真真》,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汪玢玲:《蒲松齡與民間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李靈年:《蒲松齡與聊齋誌異》,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徐君慧:《聊齋志異縱橫談》,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唐富齡:《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志異》縱橫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
馬振芳:《聊齋志異評賞大成》,廣西:灕江出版社,1992年。
馬振芳:《蒲松齡》,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年。
袁世碩:《蒲松齡事跡著述新考》,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袁世碩、徐仲傳:《蒲松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孫一珍:《聊齋誌異叢論》,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孫光浩:《聊齋志異是與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陸又新:《聊齋志異中的愛情》,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陳香:《聊齋志異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
盛瑞裕:《聊齋人物塑造藝術研究》,湖北:武漢出版社,1991年。
盛瑞裕:《蒲松齡話聊齋:花妖狐魅》,台北:生智出版社,1995年。
盛源北嬰選編:《名家解讀聊齋志異》,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辜美高、王枝忠編:《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
楊昌年:《聊齋誌異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楊柳:《聊齋誌異研究》,常州: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
雷群明:《聊齋藝術談》,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雷群明:《聊齋藝術通論》,上海:三聯書局,1990年。
葉惠齡:《聊齋誌異中鬼狐故事的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廖苾光:《聊話聊齋》,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劉烈茂:《靈狐妙鬼話聊齋》,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階平:《蒲留仙傳:集聊齋誌異手稿》,台北:學生書局,1970年。
聶紺弩等:《聊齋志異的藝術》,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顏清洋:《蒲松齡的宗教世界》,台北:新化圖書公司,1996年。
羅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羅敬之:《蒲松齡年譜》,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宋記遠編著:《翫.聊齋——66個你所不知道的聊齋誌異之謎》,台北:咖啡田文化館,2006年。
陳葆文:《聊齋誌異癡狂士人類型析論》,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二)其他原典
【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漢】王充:《論衡》,台北:中華書局,1976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97年。
【宋】朱熹:《詩集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清】李汝珍:《鏡花緣》,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
【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明】李贄:《焚書/續焚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清】阮元審定:《十三經注疏.周易》,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南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印
書館,1972年。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台北:新興出版社,1967年。
【晉】郭璞注:《爾雅》,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晉】郭璞著,【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漢】班固著,【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6年。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唐】舒元輿:〈牡丹賦 并序〉,收錄於【清】董誥等奉勒撰:《全唐文》,台北:
大通出版社,1979年。
【宋】程顥、程頤著,【宋】朱熹編:《二程遺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程顥、程頤著,【宋】楊時編:《二程粹言》,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馮夢龍:《情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5 年。.
【漢】趙曄:《吳越春秋》,收錄於《叢書集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 附校刊記》,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漢】鄭玄注:《儀禮》,收錄於《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鄭氏(陳邈妻):《女孝經》,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1990年。
【漢】劉向著,張敬註譯:《列女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漢】劉熙:《釋名》,收錄於《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南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出版社,1998年。
【漢】戴德撰,【北周】盧辯注:《大戴禮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
【周】韓非著,【清】顧實圻識誤:《韓非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7年。
【南梁】釋道世:《法苑珠林》,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二、專書
(一) 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小說理論、美學)
Keith Green and Jill Le Bihan.:《Cri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A Coursebook 》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6)。
Bonnie Klomp 、Stevens、Larry L. Stewart.:《A Guide to Literary Criticism andResearch 》(Fort Worth, Tex.: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1992)。
E.M.Forster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
Wilfred L. Guerin:《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William Kenney 著,陳迺臣譯:《小說的分析》,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朱光潛:《談美》,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94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俞汝捷:《小說二十四美》,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
姚一葦:《詩學箋註》,臺北:中華書局,1993年。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樂黛雲、葉朗、倪培耕編:《世界詩學大辭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3年。
(二)小說史、小說評論、小說主題研究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3月。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王先霈、周偉民:《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廣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
王夢鷗編:《唐人小說校釋》,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林以亮編:《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一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6年。
胡小偉等著:《中國古典小說戲劇賞析》,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張俊、沈治鈞:《清代小說簡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小說戲曲研究第一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小說戲曲研究第五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葉慶炳:《古典小說論評》,台北:幼獅出版社,1985年。
葉慶炳:《談小說妖》,台北:洪範書店,1973年。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2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劉衛英:《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1995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三)心理學、社會學
Fromm Erich(佛洛姆)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年。
Havelock Ellis(靄理士):《性心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Robert A. Baron(巴龍)著,邱大昕等譯:《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2年。
Schopenhauer Arthur (叔本華)著,陳曉南譯:《愛與生的苦惱》,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 年。
S .Freud(佛洛伊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
S .Freud(佛洛伊德)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 年。
朱光潛:《變態心理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四)植物相關研究
何小顏:《花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孝廉:《花與花神》,台北:洪範書局,1986年。
潘富俊:《唐詩植物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0年。
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0年。
潘富俊:《楚辭植物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0年。
潘富俊:《中國文學植物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1年。
(五)性別研究
Gayle Greene(格蕾.格林)、Coppelia Kahn(考比里亞.庫恩)著,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年。
Jean Baker Miller(珍.貝克.米勒)著,鄭至慧等譯:女性新心理學》(Toward A New
Psychology of Woman),台北:女書文化,1997年。
Joy Magezis(裘伊.瑪姬西絲)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Lynn Margulis(馬基利斯)、Dorion Sagan(沙岡)著,潘勛譯:《性的歷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年。
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e 著,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
Rosemarie Tong(羅絲瑪莉.佟恩)著,刁曉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著,歐陽子、楊美惠、楊翠屏譯:《第二性》(The Second Sex),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年。
Toril Moi(扥里.莫伊)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Sexual/Textual Politics )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山川麗著,高大倫、范勇譯:《中國女性史》,三秦出版社,1987年。
吳存存:《明清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妙清等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體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
學院,1998年。
陳平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趙元信、何錫蓉:《中國歷代女性悲劇大觀》,台北:旺文社,1995年。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
鄭明娳編:《貪嗔痴愛-從古典小說看中國女性》,台北:師大書苑,1989年。
劉惠英:《走出男權傳統的藩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評》,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劉達臨:《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寧元編:《中國女性史類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六)其他
中國思想研究委員會編:《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李立:《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話演變》,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0年。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聯書局,1988年。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岑家梧:《圖騰藝術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周伯乃:《古典與現代》,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姚雨薌原纂,胡仰山增輯:《大清律例會通新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年。
徐中舒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孫琴安:《中國性文學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
婁子匡主編:《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台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69 年),冊十六、一二一。
陳慶浩、王秋桂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劉仲宇:《中國精怪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盧潤祥:《談狐說鬼錄》,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顧鑒塘、顧鳴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龔維英:《原始崇拜綱要》,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年。
三、學位論文
朴正道:《聊齋誌異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88年6月。
周正娟:《《聊齋誌異》婦女形象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柯淑惠:《《聊齋志異》之物類變化故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6 月。
崔相翼:《聊齋志異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76年6月。
劉惠華:《《聊齋志異》女性人物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6月。
蔡雅薰:《六朝志怪妖故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0年5月。
張嘉惠:《《聊齋志異》女妖故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7月。
藍慧如:《從《聊齋志異》論蒲松齡的女性觀》,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陳慧婷:《《聊齋誌異》的文類研究——志怪、傳奇之類型考察》,私立靜宜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7月。
吳俞嫻:《地方、性別、記憶——《聊齋誌異》中的鬼魅考察》,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黃錦珠:《《聊齋誌異》中神祇形象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四、期刊論文
張火慶:〈聊齋誌異的靈異與愛情〉,《中外文學》第9卷第5期,1980年10月。
黃盛雄:〈有情有義——論《聊齋志異》的愛情觀〉,《台中師院學報》第7期,1993年6月。
李國彤:〈明清之際的婦女解放思想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
王令儀:〈由女性觀點淺談《聊齋誌異》的愛情〉,《社教資料雜誌》第187期,1994年 2月。
李怡芬:〈《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形象析探〉,《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6卷第1期,1997年6月。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第15卷第5期,1986 年10月。
蔡美麗:〈女性主義哲學——人類文化新紀元之拓開〉,《當代》第5期,1996年9月。
蔡雲雀:〈淺談聊齋的愛情理念〉,《國文天地》第12卷第5期,1996年10月。
羅紐金:〈談《聊齋志異》中三篇花妖作品〉,《鵝湖月刊》第21卷第11期,1996年5月。
蕭義玲:〈李贄「童心說」的再詮釋及其在美學史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年7月。
王麗華:〈論《聊齋志異》中女性獨立的愛情意識〉,《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0年12月。
徐大軍:〈男權意識視野中的女性——《聊齋志異》中女性形象掃瞄〉,《蒲松齡研究》第1期,2001年3月。
陶祝婉:〈德與色,貞女賢婦與“自由女性”一一 《聊齋志異》“人類”與“非人類”正面女性形象比較〉,《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9月第5期。
指導教授 李國俊 審核日期 2012-7-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