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201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 、訪客IP:3.145.51.115
姓名 徐禎苓(Chen-Ling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現代臺灣文學媽祖的編寫與解讀
(The Nar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atsu in Modern Taiwanese Literature)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媽祖信仰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源出於人民對於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然而,媽祖信仰因應現代社會產生微調,已不單純是神壇所賦予形而上的意涵,而是涉入世俗社會,成為統合人民集體經驗的紐帶。相較於人類學家重視實證性的資料論述,本論文主要勘探常民信仰轉變為文學之後,文學媽祖所展現出的多重風貌,並進一步將其擘分為跨文化想像、漢人社會診斷、媽祖形象設立、國族寓言建構四大敘述類別,具體表現出文學媽祖的主要關懷和實踐,融合辯證出多元向度與論述。可以說,現代台灣文學媽祖在政治、社會、文化與身分認同等多元複雜的條件因素中相互激盪、影響而生成,創作者藉由媽祖傳達個人對台灣地域、文化、身分和記憶的託喻和詮釋。循此,不僅為把握台灣文學進程的一個側面,亦為媽祖研究的一條徑路。
摘要(英) Matsu belief has been regarded as a social phenomenon. It originates from the value of life that people concerning about. However, in modern society, Matsu belief changes from spiritual meaning to the collective memory when Matsu’s place is shifted from temple to secular place. The way of interpretation differs from anthropologists who value empirical materials, reports or thesis. The main theme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Matsu in modern Taiwanese Literature developing multiple narration types—intercultural imagination, diagnosis of Han society, Matsu image-making, and nation allegory; these not only demonstrate concern and practice in Matsu narration specifically, but also combine multicultural point of views. Matsu in Modern Taiwanese Literature influences by and generates from politics, society, culture, and self-identity. Writers use Matsu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bout Taiwan, culture, status, and memory in their tex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it may reflect on the sid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one research way in Matsu’s study.
關鍵字(中) ★ 媽祖
★ 除魅
★ 鄉土
★ 台灣文學
★ 國族建構
關鍵字(英) ★ nation building
★ Taiwanese Literature
★ Matsu
★ disenchantment
★ the indigenous of xiang-tu
論文目次 緒論 迓媽祖,寫媽祖 01
第一節 神壇至文壇,應有可觀──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 01
一、從海神崇拜到在地象徵 01
二、現代的信仰寫卅讀 05
三、相關敘述的缺乏 09
第二節 媽祖探源與傳說考古──靈女、天妃到聖母 11
一、媽祖來歷和思想意涵 12
二、神職屬性和功能 18
三、傳說軼聞和俗諺 21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取徑 23
一、文本的限定與取樣:「現代」、「台灣」與「文學媽祖」
的界說 23
二、相關理論的援引與勘探:一種對文本的諦視 26
第一章 東洋與西方──跨文化的想像 33
第一節 風俗獵奇──日本殖民者的華麗島異想 35
一、文化誤讀與觀光展示(display):佐藤春夫〈天上聖母〉、
〈社寮島旅情記〉 38
二、浪漫「視」域下的異色卅國想像:西川滿〈媽祖廟〉、
〈天上聖母〉 43
三、南國再現,神祕現代:戰後西川滿〈青鯤廟的艷婆〉 48
第二節 橫的移植──六○年代知識青年的西潮接受與影響 54
一、原始精神的展呈 55
二、疏離、蒼白的渲染 58
三、悲劇藝術的演繹 66
第三節 神聖解構──八○年代以降學院典範的傳承與移轉 71
一、顛覆權威的力道:一種浪蕩頹廢的基型 73
二、華麗的淫猥與悲傷:駱以軍《西夏旅館》 79
第四節 小結 89
第二章 理性與感性──漢人社會的診斷 93
第一節 除舊佈新──日治台人作家的國故新貌 95
一、迷信與殖民的批判:賴和〈鬥鬧熱〉、楊守愚〈美人照
鏡〉 97
二、諸神卅官僚的戲擬:許丙丁《小封神》 101
三、女性意識的萌發:許丙丁《小封神》、朱點人〈媽祖的廢
親〉、張文環〈媽祖的親事〉 103
第二節 政治諷諭──官方威權之怨刺 107
一、情慾、殖民與媽祖:葉石濤〈幻想〉、〈三月的媽祖〉、
〈天上聖母的祭典〉 109
二、地域鄉情,省籍隱喻:王拓〈吊人樹〉 116
附、陰性化的威權敘述:泛政治詩中的女神修辭 122
第三節 鄉土治療──「台灣」的再現與重建 130
一、家園組曲的譜寫:林海音與鄭清文 131
二、民族意識的標舉:反日到抗美 139
第四節 小結 151
第三章 神聖與淫邪──靈卅慾媽祖的形構 155
第一節 聖卅母行傳──七○年代鄉土文學中的理想女性 156
一、地母原型:畸零人物的升格 158
二、救苦精神:意志力的彰顯 167
三、成聖之道:差異地點(heterotopias)與神聖空間 172
第二節 香爐物語──九○年代後現代書寫中的廢人與惡女 182
一、遺忘與備忘:駱以軍〈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的犬儒者
私語 184
二、肉身媽祖: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的美杜莎笑聲 192
第三節 小結 206
第四章 中華與台灣──建國神話的砌築 209
第一節 故事新編與文化興寄──南宮搏《媽祖》 212
一、傳說、歷史的演義 214
二、親情與愛情的試煉 218
三、原鄉的移轉與再生 225
第二節 地理方志與殖民史話──媽祖廟的幾種論述 232
一、市鎮商貿的發源地:地方感的建構 234
二、原鄉記憶的集散地:家卅國誌異 238
第三節 女性譜牒與國族寓言──陳玉慧《海神家族》 246
一、邊緣、女性、在地史觀的編織 248
二、審父意識的開展 253
三、家與愛的追尋 258
第四節 小結 265
結論 從民間信仰到文學經典 269
第一節 文學媽祖的回顧與復述 270
第二節 研究成果的囿限與瞻望 274
附錄一 媽祖封號表 277
附錄二 戰後台灣文學媽祖舉要 281
參考書目 289
參考文獻 以下參考書目依編著者筆劃排序。
一、文本
王文興,《十五篇小說》,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6。
王文興,《背海的人》,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9。
王文興,《背海的人》,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0。
王文興,《家變》,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0。
王拓,《金水嬸》,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王拓,《望君早歸》,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王禎和,《三春記》,台北:晨鐘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75。
王禎和,《香格里拉》,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4。
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3。
王禎和,《大車拚》,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4。
西川滿著,致良日語工作室編譯,《華麗島顯風錄》,台北:致良出版社,1999。
西川滿著,陳千武譯,《西川滿小說集2》,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佐藤春夫著,邱若山譯,《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台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
吳豐秋,《後山日先照》,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李昂,《李昂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李昂,《附身》,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
李榮春,《和平街》,台北:晨星出版社,2002。
李榮春,《海角歸人》,台北:晨星出版社,2002。
李榮春,《祖國與同胞》,台北:晨星出版社,2002。
李榮春等著,《李榮春的文學世界》,台北:晨星出版社,2002。
李潼,《尋人啟事》,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李獻璋編,《台灣民間文學集》,台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89。
林海音,《兩地》,台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6。
林海音,《我的京味兒回憶錄》,台北:遊目族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林海音,《英子的鄉戀》,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
林懷民,《蟬》,台北:大地出版社,1974。
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南宮搏,《媽祖》,台北:台灣新生報社,1963。
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
施叔青,《琉璃瓦》,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8。
施叔青,《韭菜命的人》,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9。
施叔青,《施叔青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
施叔青,《維多利亞俱樂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
施叔青,《她名叫蝴蝶》,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7。
施叔青,《行過洛津》,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施叔青,《風前塵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施叔青,《三世人》,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張文環,〈媽祖的親事〉,林川夫編《民俗台灣》第一輯,台北:武陵出版社,1990,頁128-130。
張文環著,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卷六)隨筆集(一)》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許丙丁,《小封神》,出版地不詳,1951。
陳千武,《媽祖的纏足》,台中:笠詩刊社,1974。
陳玉慧,《失火》,台北:三三書坊,1990。
陳玉慧,《巴伐利亞的藍光:一個台灣女子的德國日記》,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陳玉慧,《海神家族》: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
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黃春明,《放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葉石濤,《舊城瑣記》,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
葉石濤,《三月的媽祖:戰後初期(一九四六〜一九五○年)葉石濤小說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
葉石濤著,彭瑞金編,《葉石濤全集1‧小說卷一》,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共同出版,2008。
葉石濤著,彭瑞金編,《葉石濤全集7‧隨筆卷二》,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共同出版,2008。
鄭清文,《鄭清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鄭清文,《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卷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鄭清文,《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卷三》,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鄭清文,《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卷四》,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鄭清文,《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別卷》,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鄭清文,《鄭清文短篇小說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賴和著,林瑞明編,《賴和全集‧小說》,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
賴和著,林瑞明編,《賴和全集‧漢詩(上)》,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
賴和著,林瑞明編,《賴和全集‧漢詩(下)》,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
賴和著,林瑞明編,《賴和全集‧雜文卷》,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
錦連,《守夜的壁虎:錦連詩集(一九五二~一九五七)》,高雄:春暉出版社,2002。
錦連著,岩上編,《錦連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08。
駱以軍,《紅字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
駱以軍,《我愛羅》,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
駱以軍,《西夏旅館》,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
二、古典專書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叢書集成續編‧宗教類》,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己酉春仲郋園校刊。
《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經》,藝文印書館,1962。
《孟子》,《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清內府藏宋刊本。
《荀子》,《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古逸叢書本。
《墨子》,《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嘉靖唐堯臣本。
中國歷史博物館編,《天后聖母事蹟圖誌、天津天后宮行會圖合輯》,香港: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1992。
天然癡叟,《石頭點》,台北:廣文書局,1980。
何晏集解,《論語集解》,《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長沙葉氏藏日本覆刻古卷子本。
吳子光,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紀事》,台北:台灣銀行,1959。
李俊甫,《莆陽比事》,《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萬曆三十年刻本。
洪楩編輯,石昌渝校點,《清平山堂話本》,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台灣銀行印刷所,1959。
曹雪芹著,馮其庸編注,《紅樓夢》,台北:地球出版社,2000。
梁啟超著,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第二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郭璞,《山海經》,《叢書集成新編》第九○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4。
陶潛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馮夢龍編,嚴敦易校注,《警世通言》,台北:里仁書局,1991。
僧昭乘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天妃顯聖錄》,台北:台灣銀行,1960。
鄭振滿、丁荷生編纂,《福建宗教碑銘匯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三、專書
(一)中文專著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天下編輯(殷允芃、尹萍、周慧菁、李瑟、林昭武)著,《發現台灣(上)、(下)》,台北:天下雜誌,1992。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王見川、李世偉,《台灣媽祖廟閱覽》,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王詩琅著,王灝圖,《台灣民間故事》,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王銘銘,《想像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王德威,《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
王德威、陳思和、許子東主編,《一九四九以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平路,《行道天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0。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白楊,《台港文學:文化生態與寫作範式考察》,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伍蠡甫、林驤華編著,《現代西方文論選》,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
江寶釵、林鎮山主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何春蕤編,《性工作:妓權觀點》,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
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
何春蕤編,《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何鳳嬌編,《台灣省警務檔案彙編──民俗宗教篇》,台北:國史館,1996。
何懷宏,《倫理學是什麼》,台北:揚智文化,2002。
余英時,《余英時全集‧中國思想傳統及其現代變遷》第二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吳密察、吳瑞雲之譯文,見吳密察、吳瑞雲編譯,《台灣民報社論》,台北:稻香出版社,1992。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北京:三聯書店,2010。
呂秀蓮,《台灣:過去與未來》,台北:知本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宋雅姿,《作家身影──12位作家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宋澤萊,《台灣文學三百年》,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1。
李永平,《吉陵春秋》,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6。
李玉珍、林美玫合編,《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里仁書局,2003。
李汝和主修,《台灣省通志‧人民志‧宗教篇》卷二,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
李喬,《寒夜》,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6。
李勤岸、陳龍廷主編,《台灣文學的大河:歷史、土地與新文化》,高雄:春暉出版社,2009。
李瑞騰編,《2009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杜正勝,《台灣心 台灣魂》,高雄:河畔出版社,2000。
沈從文,《湘行散記》,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沈從文,《邊城》,台北:里仁書局,2000。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孟樊、林燿德主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
宗教文學獎編輯委員,《喜歡生命:宗教文學獎得獎作品精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
東方白,《浪淘沙》,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
林川夫編,《民俗台灣》,台北:武陵出版社,1990。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府份有限公司,2006。
林美容編,《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台北:博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林美容,《台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台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林瑤棋編,《兩岸學者論媽祖》,台中:臺灣各姓淵源硏究學會,1998。
林耀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邱福海,《媽祖信仰探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
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中的社會──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施懿琳、楊翠合撰,《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胡友鳴、馬欣來,《台灣文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范銘如,《眾裏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
夏志清著,劉紹銘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奚淞,《姆媽,看這片繁花!》,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
徐明福計畫主持,《台南市古蹟使用調查與評估》,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徐曉望,《媽祖的子民:閩台海洋文化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台北:唐山出版社,1998。
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0。
康來新編,《王文興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出版社,1990。
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張大春,《大說謊家》,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
張珣,《文化媽祖:台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2003。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6。
張愛玲,《第一爐香》,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
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莫言,《豐乳肥臀》,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6。
許雪姬主持,鹿港鎮志纂修委員會編纂,《鹿港鎮志‧宗教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
陳志聲編,《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媽祖、民間信仰與文物論文集》,台中:台中縣文化局,2009。
陳明台編,《桓夫詩評論資料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陳芳明,《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
陳芳明,《楓香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論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
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11:中國結》,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陳映真,《陳映真全集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5。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9。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
彭小妍,《「歷史很多漏洞」:張我軍到李昂》,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2。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彭瑞金,《葉石濤評傳》,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9。
童偉格,《無傷時代》,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
黃英哲編,涂翠花譯,《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楊照,《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台北:本事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1。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一九二○─一九三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
楊澤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
楊澤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葉渭渠、唐月梅著,《日本現代文學思潮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董芳苑,《台灣漢文化之本土化》(台北:前衛出版社,2003。
廖炳惠,《台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台北:聯合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聞一多,《神話與詩》,台中: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
舞鶴,《舞鶴淡水》,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劉春城,《黃春明前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閱讀》,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劉寧顏總纂,《重修台灣省通志‧住民志‧宗教篇》卷三,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3。
歐陽子,《歐陽子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蔡泰山編,《媽祖文化學術論文集》,台北:立得出版社,2006。
鄭志明,《台灣神明的由來》,台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鄭志明,《台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台北:大元書局,2005。
鄭志明,《台灣全志‧社會志‧宗教與社會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6。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鄭烱明編,《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2。
魯迅著,周錫山評註,《中國小說史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謝春德攝影,古蒙仁等人撰作,《作家之旅》,台北:爾雅出版社,1984。
鍾文音,《女島紀行》,台北: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鍾文音,《昨日重現》,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
(二)翻譯專著
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王淳隆譯,《實存‧空間‧建築》(台北:台隆書店,1984。
Donald Richie著,李春發譯,《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美學》,台北: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1983。
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
巴赫汀(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著,李兆林等譯,《拉伯雷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著,白春仁、曉河譯,《小說理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卡繆(Albert Camus)著,莫渝譯,《異鄉人》,台北:志文出版社,1987。
司馬遼太郎著,李金松譯,《台灣紀行》,台北: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1995。
弗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5。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1987。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吳潛誠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安‧比爾基埃(A. Burguiere)等主編,袁樹仁等譯,《家庭史:遙遠的世界,古老的世界》第一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ddens)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台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學科學出版社,1995。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台北:志文出版社,1994。
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著,孟祥森譯,《地下室手記》,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彼得‧布魯克斯(Peter Brooks)著,朱生堅譯,《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欲望對象》,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彼得‧蓋伊(Peter Gay)著,梁永安譯,《現代主義》,台北:國立編譯館和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易卜生(Henrik Ibsen)著,劉森堯譯,《玩偶之家》,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2。
芥川龍之介著,楊夢周譯,《芥川語錄》,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垂水千惠著,凃翠花譯,《台灣的日本語文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埃利希‧諾伊曼(Erich.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特里錫德(JackTresidder)著,石毅、劉珩譯,《象徵之旅──符號及其意義》,北京:中央編譯,2001。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王炳鈞譯,《經驗與貧乏》,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索雅(Edward W. Soja)著,王志弘等譯,《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著,《普通語言學教程》,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
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著,楊耐冬譯,《百年孤寂》,台北:志文出版社,2001。
勒內‧吉拉爾(Rene Girard)著,馮壽農譯,《替罪羊》,台北:臉譜出版,2004。
傅柯(Micha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傅柯(Micha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博哀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斯蒂芬‧亨特(Stephen Hunt)著,王修曉譯,《宗教與日常生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菲爾‧柯西諾(Phil Cousineau)主編,梁永安譯,《英雄的旅程》(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著,單得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王淑燕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張京媛譯,《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瑪麗‧伊凡絲(Mary Evans)著,廖仁義譯,《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福原泰平著,王小峰、李濯凡譯,《拉康──鏡像階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維琴妮亞‧吳爾夫(Virginia Woolf)著,陳惠華、孔繁雲譯,《戴洛維夫人‧航向燈塔》,台北:志文出版社,1988。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著,歐陽景根譯,《流動的現代性》,上海:三聯書店,2002。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Bauman)著,張成崗譯,《後現代倫理學》,南京:江蘇人民,2003。
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
盧卡奇(Gyorgy Lukacs)著,楊恆達編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
諾斯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著,盛寧譯,《現代百年》,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諾斯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等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
賽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大地》,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
四、專書期刊論文
王文興撰稿,柯慶明補充,〈王文興大事記〉,《中外文學》第30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396-399。
王志弘,〈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第55期(2009年4月),頁1-24。
何欣,〈七○年代的使命文學──論楊青矗和王拓〉,《中外文學》第6卷第11期(1978年4月),頁28-45。
何欣,〈論黃春明〉,收於氏著,《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頁74-150。
余光弘,〈臺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資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3期(1982年春季),頁67-103。
吳叡人,〈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台灣史研究》第16卷第3期(2009年9月),頁133-163。
李筱峰,〈從《民報》看戰後初期台灣的政經與社會〉,《台灣史料研究》第8號(1996年8月),頁98-122。
李豐楙,〈台灣民間禮俗中的生死關懷──一個中國式結構意義的考察〉,《哲學雜誌》第八期(1994年4月),頁32-53。
李豐楙,〈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台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第四期(1994年10月),頁184-208。
李豐楙,〈媽祖與儒、釋、道三教〉,《歷史月刊》第六十三期(1993年4月),頁34-42。
李麗美,〈論《海神家族》裡的媽祖信仰〉,《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1期(2006年3月),頁237-246。
言叔夏,〈崛起九○(系列(一)我的哭牆我的罪:訪卅評駱以軍〉,《幼獅文藝》第605期(2004年5月),頁42-45。
阮斐娜(Faye Yuan Kleeman)著,張季琳譯,〈西川滿和《台灣文藝》──東方主義的視線〉,《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一卷第一期(2001年3月),頁135-145。
周芬伶,〈後退與拾遺──小說世紀初〉,「百年小說研討會」,台灣:國家圖書館、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合辦,2011年5月21日,頁91-104。
周芷伃、石欣樺,〈專訪駱以軍──《西夏旅館》的偽歷史光房〉,《幼獅文藝》第662期(2009年2月),頁70-71。
松永正義著,葉石濤譯,〈台灣文學的歷史與個性〉,收於白先勇等著,《彩鳳的心願(台灣現代小說選Ⅰ)》(台北:名流出版社,1986),頁117-149。
林巾力,〈西川滿「糞寫實主義」論述中的西方、日本與台灣〉,《中外文學》第34卷第7期(2005年12月),頁145-174。
林秀玲,〈王文興《背海的人》與南方澳:台灣的後現代性與在地性〉,「演繹現代主義:王文興國際研討會」,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辦,2010年6月4-5日。
林秀玲,〈林秀玲專訪王文興:談《背海的人》與南方澳〉,《中外文學》第30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32-50。
林芳玫,〈雅俗之分與象徵性權力鬥爭──由文學生產與消費結構的改變談知識分子的定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6期(1994年3月),頁55-78。
近藤正已,〈西川滿札記(上)〉,《台灣風物》(1980年9月),頁1-28。
近藤正已,〈西川滿札記(下)〉,《台灣風物》(1980年12月),頁80-130。
厚道夫,〈出國主義〉,收於台灣大學學生編著,《台大人的十字架》(台北:志文出版社,1980),頁79-85。
洛楓,〈歷史想像與文化身分的建構──論西西的《飛氈》與董啟章的《地圖集》〉,《中外文學》第28卷第10期(2000年3月),頁183-204。
范銘如,〈合縱連橫──六○年代台灣小說〉,《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八期(2003年7月),頁37-48。
島田謹二著,葉笛譯,〈台灣文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上)〉,《文學台灣》22期(1997年4月),頁159-169。
島田謹二著,葉笛譯,〈台灣文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下)〉,《文學台灣》23期(1997年7月),頁174-192。
徐亞湘,〈戲曲創作中媽祖形象的選擇分析──以國光劇團《媽祖》為例〉,收於
高振宏,〈許丙丁《小封神》文學研究〉,收於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編,《第四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頁189-213。
康來新,〈南方澳的春之祭:王文興的地方感知及其文本實踐〉,「中文敘事語言的藝術:王文興國際研討會」,加拿大卡加利大學主辦,2009年2月19-21日。
張珣,〈信仰與文化:李亦園先生與臺灣人類學漢人宗教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1990年6月),頁1-34。
陳芳明,〈歷史.小說.女性──施叔青的大河巨構〉,《聯合文學》第317期(2011年3月),頁84-89。
陳芳明演講,馮子純紀錄整理,〈小說的百年盛世〉,《文訊》第309期(2011年7月),頁61-65。
陳建忠,〈神秘經驗的啟示與鄉土倫理的復歸──論黃春明小說中的人間、神鬼與自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七期(2008年10月),頁147-175。
陳建忠,〈鄉土即救贖:沈從文與張文環鄉土小說中的烏托邦寓意(上)〉,《文學台灣》第43期(2002年7月),頁275-305。
陳建忠,〈鄉土即救贖:沈從文與張文環鄉土小說中的烏托邦寓意(下)〉,《文學台灣》第44期(2002年10月),頁288-324。
陳建忠,〈解構殖民主義神話:論賴和文學的反殖民主義思想〉,《中外文學》第31卷第6期(2002年11月),頁93-131。
陳皇旭,〈戰後台灣外省小說家文本中的「文化身分」問題〉,《中極學刊》第五輯(2005年12月),頁213-231。
陳國強、林瑞霞著,〈鄭成功登陸台灣與媽祖文化〉,《台灣源流》第15期(1999年9月),頁98-105。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與中國文學〉,收於氏著,《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頁13-38。
彭小妍,〈百無禁忌──解嚴後小說面面觀〉,《文訊》第61期(1994年2月),頁20-22。
游勝冠,〈戰後台灣的反殖民文學〉,《台灣史料研究》第3號(1994年2月),頁94-113。
黃美英,〈訪李亦園教授從比較宗教學觀點談朝聖進香〉,《民俗曲藝》第25期(1983年7月),頁1-22。
黃美娥,〈從詩歌到小說──日治初期台灣文學知識新秩序的生成〉,《當代》221期(2006年1月),頁42-65。
黃錦樹,〈神的屍骸──論駱以軍的傷害美學〉,《中外文學》第38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9-39。
楊光紀錄整理,〈我的小說是寫給兩千萬同胞看的──李瑞騰專訪李昂〉,《文訊》第132期(1996年10月),頁72-76。
楊湘玲,〈音樂與舞蹈關係舉隅──以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和《阿貢》為例〉,《關渡音樂學刊》第二期(2005年6月),頁145-165。
楊照,〈迷戀「華麗島」的西川滿〉,《新新聞周刊》第629期(1999年3月25--3月31日),頁84-85。
楊翠,〈文化中國‧地理台灣──蕭麗紅一九七○年代小說中的鄉土語境〉,《台灣文學學報》第七期(2005年12月),頁1-42。
楊翠,〈裂變的地圖──百年小說中的家卅國敘事〉,「百年小說研討會」,台灣:國家圖書館、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合辦,2011年5月22日,頁11-17。
葉俊谷,〈迷信下的反動──試析賴和的迷信書寫〉,《中外文學》第32卷第1期(2003年6月),頁127-143。
廖炳惠,〈打開帝國藏書:文化記憶、殖民現代、感性知識〉,《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12月),頁57-75。
聞天祥,〈外行人說戲──我看國光劇團的新編京劇〉,《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第10期(2010年6月),頁168-172。
劉乃慈,〈九○年代台灣小說與「類菁英」文化趨向〉,《台灣文學學報》第十一期(2007年12月),頁51-74。
劉思坊,〈陳芳明v.s陳玉慧:《海神家族》與台灣歷史記憶的書寫〉,《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六卷第四期(2009年12月),頁155-159。
蔡秀菊,〈媽祖的宰制與再生──評陳千武詩集「媽祖的纏足」〉,《台灣文藝》第115期(1996年6月),頁53-63。
蔡振念,〈叫母親太沉重──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母親及母女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20期(2000年2月),頁510-540。
蕭阿勤,〈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家國暴力〉,《文化研究》創刊號(2005年9月),頁97-129。
駱以軍,〈從《紅字團》到《西夏旅館》──答總編輯初安民〉,《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二卷第四期(2005年12月),頁32-47。
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第26期(1998年4月),頁236-269。
謝宗榮,〈媽祖的神格及其造像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76期(2008年3月),頁52-59。
謝斐紋,〈原始主義在繪畫與音樂的兩面性〉,《藝術學報》第78期(2006年4月),頁143-164。
謝貴文,〈傳說、性別與神格──從「大道公風,媽祖婆雨」談起〉,《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九卷第四期(2011年6月),頁85-112。
簡素琤,〈日治時期理性宗教觀的建立:西方啟蒙思想與日本佛教對本土宗教的影響〉,《台灣史料研究》第36號(2010年12月),頁44-72。
蘇偉貞主持,王拓、陳若曦、阿來、林文義與談,高鈺昌紀錄整理,〈我的小說創作原鄉:小說家對話(一)〉,《文訊》第309期(2011年7月),頁96-100。
五、學位論文
李友煌,〈異質的存在──錦連詩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
林唯莉,〈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以《逆旅》、《漫遊者》、《海神家族》唯分析對象〉,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柯喬文,〈《三六九小報》古典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洪珊慧,〈新刻的石像──王文興與同世代現代主義作家及作品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1。
徐秀慧,〈黃春明小說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台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6。
楊雅儒,〈台灣小說中民間信仰書寫特色之研究──以九○年代後八本小說為觀察對象〉,台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
鄭千慈,〈崩解的自我──現代主義、畸零人與戰後台灣鄉土小說〉,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六、報章雜誌
〈台灣婦女解放運動的先聲〉,《台灣民報》第一百十七號(大正15年8月8日)。
〈作家南宮搏今自港返國〉,《經濟日報‧綜合版》(1967年7月19日),5版。
〈卷頭之辭〉,《台灣青年》創刊號(大正9年7月16日)。
〈宜速破除迷信的陋風〉,《台灣民報》第3卷第17號(大正14年6月11日)。
〈笨港進香〉,《台灣新報》第百四十二號(明治30年3月3日)。
〈尊重植民地的國民性就不是同化主義了〉,《台灣民報》第3卷第6號(大正14年2月21日)。
〈歡迎國內記者團〉,《民報‧社論》第四百六十四號(1946年10月13日)。
李瑞騰,〈九七倒數,文化雙身──香港vs台灣 始於反共 終於回歸〉,《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7年5月12日),46版。
林群浩報導,〈尋求台灣文學史上的定位:文壇獨孤俠李榮春作品集結出版〉,《自由時報新聞網》(2003年1月3日)。
胡適,〈鏡花緣是一部討論婦女問題的書〉,《台灣民報》第六六號(大正14年8月23日)。
郝譽翔,〈傾注生命的集大成之作〉,《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8年11月9日),B2版。
連橫,〈雅言(十八)〉,《三六九小報》一百五十九號(1932年3月3日),4版。
陳文芬報導,〈葉石濤:西川滿對台灣文學有貢獻〉,《中國時報》(1999年2月26)。
陳映真主講,宇文正紀錄,〈文學的世界已經變了?〉,《聯合報‧副刊》(2000年4月11日),37版。
陳嘉寧、高凌雲報導,〈新港媽赴美 拚入聯公投〉,《聯合晚報》(2007年9月12日),1版。
葉瑞榕,〈評『三月的媽祖』〉,《台灣民生報》「橋」副刊第216期(1949年2月23日)。
董保中,〈「金水嬸」與「金水嬸」批評〉,《聯合報‧副刊》(1977年10月4日),12版。
漢寶德,〈琉璃瓦與土瓦──自施叔青的「琉璃瓦」談鄉土藝術的保存〉,《聯合報‧副刊》(1976年8月20日),12版。
漢寶德,〈琉璃瓦與土瓦──自施叔青的「琉璃瓦」談鄉土藝術的保存〉,《聯合報‧副刊》(1976年8月21日),12版。
魏可風,〈故事裡的故事──專訪作家鄭清文〉,《自由時報‧副刊》(2000年3月18日),39版。
七、網路資料
七葉佛教書舍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663&cid=55&page=16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 http://info.gio.gov.tw
內政部統計處 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
文學、帝國與醫學想像 http://web2.tmu.edu.tw/cameralove/literature/index.html
台灣文學作家系列‧陳玉慧http://www.rti.org.tw/ajax/recommend/Literator_content.aspx?id=222
周桂田,〈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現代的弔詭〉,《中央日報》http://www2.tku.edu.tw/~tddx/center/link/grobole_and_ginland.htm
紅樓夢獎網站 http://arts.hkbu.edu.hk/~Red_Chamber/
高達瑪的詮釋學 http://mail.nhu.edu.tw/~sts/class/class_03_3.htm
梵諦岡電台 http://storico.radiovaticana.org/ci1/storico/2009-12/340554.html
新舊神譜 http://blog.udn.com/toobean/4815215
廖大慶,〈南方澳的宗教概況〉 http://nanfangao.freetzi.com/g0.html
八、影視資料
林靖傑導演,《小說聖徒》,台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9。
指導教授 康來新(Lai-shin Kang) 審核日期 2012-7-1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