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201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0 、訪客IP:18.221.68.196
姓名 劉芳瑜(Fang-Yu L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地誌與記憶:南宋地方百詠組詩之研究
(Topography and Memory: A Study Of “One Hundred Poems of Localitie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相關論文
★ 太康英彥—三張詩文研究★ 錢起山水田園詩研究
★ 謝枋得之散文及《文章軌範》研究★ 南朝贈答詩與士人文化研究
★ 南宋遺民道教詩歌研究★ 宋元之際逸民畫家題畫詩研究
★ 兩晉政論文研究★ 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研究
★ 海濱鄒魯的區域印記——北宋蔡襄詩歌研究★ 李綱詩歌研究
★ 劉辰翁《須溪四景詩集》研究★ 胡安國《春秋傳》研究
★ 宋代女性詩歌中的禁錮與追尋★ 執志與保真:王荊公詩歌主題研究
★ 六朝哀挽詩文研究★ 謝枋得詩歌及其詩學觀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地方百詠組詩」是以百首絕句或律詩品題同一地區範圍內的各式地景,或山水名勝,古蹟遺址,植栽名物的詩歌形式。此詩歌形式能使讀者得以概觀一地方之風物,在南宋時被廣泛運用。本論文以地誌研究與記憶研究為徑路,以地方百詠組詩在宋代勃興的原因為研究之起點。而論文主要探勘南宋詩人方信孺、曾極、董嗣杲三人皆以地方百詠組詩形式分別歌詠南海、金陵、西湖之意識、三組地方百詠組詩之內容特色與文本中呈現的地方記憶與地方感。地方百詠組詩之文本脈絡歷經魏晉、唐與北宋,融合園林題詠、行旅古蹟題詠與詠史組詩之文化底蘊。其興盛的原因有:一、宋代旅行活動盛行,名勝景點興起;二、南宋疆域改易,造成南宋詩人的地域認同呈現多元複雜的心理;三、南宋出版業興盛,讀者對於地誌文本有可供資鑑與再現地景的要求。而方信孺南海百詠、曾極金陵百詠、董嗣杲西湖百詠分別記憶了南宋中晚期廣州、金陵、西湖三地的自然景觀與其人文歷史,亦在其中寄託了個人情志與記憶。
摘要(英) “One Hundred Poems of Localities” is a form of poetry that described every kind of landscapes, including high spots, historic interest, plants or ancient objects in the same place by using hundreds of quatrains and verses. This poetic form can let readers know the overview of these place and it was used extensively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course of topography and memory research and the reason of the prospering of “One Hundred Poems of Localities” in the Song dynasty. It mainly probed that Fang SinJu(方信孺), Tseng Chi(曾極), and Tung SzuKao(董嗣杲) chanted the local spirit of Nanhai(南海), Jinling(金陵), and Xihu(西湖),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hree groups of One Hundred Poems of Localities, and the memory of the place, sense of these place by using One Hundred Poems of Localities.
The approach of One Hundred of Local Composed Poems passed through the culture heritage of Wei, Jin, Tang, and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its flourish contains the reasons as follow: First, the traveling activities was in vogue in Song dynasty and it brings up the rise of scenic spots; Second, the changing of the territory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made multi mentalities of the local recognition of Southern Song poets; Third, the prevalent of publishing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made readers have ability to request the reference providing and landscape reappearing.
The Nanhai poems of Fang SinJu, Jinling poems of Tseng Chi, and Xihu poems of Tung SzuKao, not only recorded the natural landscapes and human history of Nanhai, Jinling, and Xihu, but also had personal emotions and memory in their poems.
關鍵字(中) ★ 董嗣杲
★ 地方百詠
★ 南宋
★ 地方
★ 記憶
★ 方信孺
★ 曾極
關鍵字(英) ★ One Hundred Poems of Localities
★ Southern Song
★ place
★ memory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4 第二節 研究範圍 ………………………………………………1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3 第四節 文獻探討 ………………………………………………14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9
第二章 南宋地方百詠詩歌之興盛背景 23
第一節 先秦至魏晉南北朝之地景並列式組詩 ………………25 第二節 唐、五代之地景並列組詩 ……………………………27
一、園林郡齋類題詠組詩 ……………………………………28
二、名勝古蹟題詠組詩 ………………………………………32
三、詠史類組詩 ………………………………………………38
第三節 北宋之地方百詠組詩 …………………………………41
一、金陵:朱存《金陵覽古詩》、楊備《金陵覽古百題》……42
二、西湖:楊蟠《西湖百詠》、郭祥正《和楊蟠西湖百詠》…47
三、郴江:阮閱《郴江百詠》……………………………………52
小結 ……………………………………………………………57
第三章 地方百詠組詩的淵源及流變 59
第一節 宋代「旅行活動」的盛行 ……………………………61
一、南宋經濟、交通的發達與城市、名勝的興起 …………62
二、宋代士人的宦遊與宴遊 …………………………………65
第二節 疆域改易與南宋士人的地方認同 ……………………69
一、北客心態與京城依戀 ……………………………………71
二、在地經營意識的形成 ……………………………………74
第三節 地誌文本的功能性 …………………………………79
一、具「尚博」與「資鑑」之功能性 ………………………80
二、「再現地景」之創作要求 ………………………………83
小結 ……………………………………………………………87
第四章 南宋地方百詠組詩的地方記憶 89
第一節 方信孺與《南海百詠》 ……………………………91 第二節 曾極與《金陵百詠》 …………………………………107
第三節 董嗣杲與《西湖百詠》 ………………………………124
小結 ……………………………………………………………150
第五章 結論 151
文獻參考 15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古籍(依作者時代先後排序)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魏)王弼,《周易略例》,臺北:大化出版社,民國72年。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晉)陸機著;楊牧點校,《陸機文賦校釋》,臺北:洪範書局,1985年。
(南朝宋)劉義慶編;劉開驊、柳士鎮譯註,《世說新語》,台北:台灣書房,2008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二版。
(唐)許嵩,《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聶世美點校,《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胡曾,《詠史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劉昫,《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宋)樂史,《宋本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宋庠,《元憲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宋祁,《景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歐陽脩,《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宋)歐陽脩,《文忠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楊蟠,《西湖百詠》,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蔡襄,《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程頤,《程氏遺書》,收錄於《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王安石,《臨川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魏泰著;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不著撰人,《宣和畫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李清照著;徐北文主編,《李清照全集評注》,山東:濟南出版社,1990年。
(宋)阮閱,《郴江百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胡仔,《漁隱叢話》,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宋)龔明之,《中吳紀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江少虞,《皇宋事實類苑》,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83年。
(宋)王十朋,《東坡詩集註》,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呂祖謙,《麗澤論說集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呂祖謙,《東萊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周輝,《清波雜志》,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陸游,《渭南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朱熹,《易經集註》,香港:文光書局印行,出版年不明。
(宋)朱熹,《楚辭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晦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許尚,《華亭百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張堯同,《嘉禾百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葉適,《水心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臺北:廣文出版社,1987年。
(宋)蔡戡,《定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周必大,《文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宋)戴復古,《石屏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方信孺,《南海百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曾極,《金陵百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宋)劉克莊,《後村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羅大經;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馬光祖修、周應合撰,《景定建康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祝穆編,《宋本方輿勝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史鑄,《百菊集譜》,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鄭虎臣編,《吳都文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董嗣杲,《西湖百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董嗣杲,《廬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董嗣杲,《英溪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黃岩孫,《保祐仙溪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周密,《雲煙過眼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周密,《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二刷。
(宋)周密,《武林舊事》,收錄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宋)吳自牧,《夢梁錄》,收錄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元)張鉉,《至大金陵新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李有,《古杭雜記》,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世界出版社,2009年。
(清)季振宜編,《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嵇璜、劉墉等編撰,《欽定續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
(清)厲鴞著;楊家駱主編,《宋詩紀事》,臺灣:鼎文出版社,1971年。
(清)郝玉麟等監修,《廣東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謝旻等,《江西通志》,收錄於戴逸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清史資料匯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
(清)宮兆麟等編撰,《乾隆興化府莆田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清)梁詩正等編撰,《西湖志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邁柱等監修,《湖廣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臺北:藝文出版社,2005年。
貳、近人專著(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臺灣與大陸論著 (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美秀,《歷史‧空間‧身分:洛陽伽藍記的文化論述》,臺北:里仁初版,2007年。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書店,1983年。
王福鑫,《宋代旅遊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
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宋代城市風情圖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李春青,《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春棠,《坊牆倒塌以後:宋代城市生活長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二版。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何忠禮,《南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何忠禮,《南宋科舉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何忠禮,《南宋史及南宋都城臨安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吳松弟,《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吳松弟,《南宋人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0年。
范立舟,《宋代理學與中國統歷史觀念》,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胡阿祥等編,《南京通史六朝卷》,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
侯迺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侯迺慧,《宋代園林及其生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祝尚書,《宋人總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馬茂軍、張海沙,《困境與超越──宋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馬潤朝著;馬德程譯,《宋代的商業與城市》,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5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出版社,1993年。
張宏生,《江湖詩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出版社,1995年。
張高評,《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張劍、呂肖奐、周揚波合著,《宋代家族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張錦鵬,《南宋交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陳代光,《廣州城市發展史》,山東: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平原,《文學的周邊》,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曹淑娟,《世變中的書寫: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臺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
黃忠慎編著,《詩經新注》,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三版。
黃寬重,《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楊慶存,《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廖炳惠,《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漢學研究中心主編,《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2008年。
漆俠,《宋學的發展與演變》,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趙望秦、潘曉玲,《胡曾「詠史詩」研究》,北京:新華書店,2008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劉子鍵,《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劉方,《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
劉方,《文化視域中的宋代文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
劉方,《唐宋變革與宋代審美文化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年。
薛正超,《五代金陵史研究》,北京:新華書店,2011年。
燕永成,《南宋史學研究》,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
謝納,《空間生產與文化表徵:空間轉向視閾中的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譚朝炎,《紅塵佛道覓輞川:王維的全體性詮釋》,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4年。
羅炳良,《南宋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國外譯著(依姓名字母排列)
﹝日﹞淺見洋二著,金程宇譯,《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日﹞內山精也著,朱剛等譯,《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英﹞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美﹞Paul Cloke, Philip Crang, Mark Goodwin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出版社,2006年。
﹝美﹞Stephen Owen (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美﹞Stephen Owen (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盛唐詩》,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英﹞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
﹝美﹞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1998年。
三、辭書、索引類(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左大康主編,《現代地理學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出版社,2001年。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
覃光廣等編,《文化學辭典》,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
漢語大辭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辭典》,臺北:東華書局,1997年。
參、碩博士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毛建軍,《郭祥正交遊考述》,河南:鄭州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宋仁正,《宋代西湖與杭州》,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2004)年。
吳雅婷,《移動的風貌:宋代旅行活動的社會文化內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6(2007)年。
林宜陵,《郭祥正青山集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民國85(1996)年。
林郁迢,《南宋士人思維中的南朝影像》,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民國92(2003)年。
陳宜伶,《南宋詞人心中之理想都城》,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2004)年。
許靖卿,《南宋日記體遊記研究:以入蜀記與吳船錄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7(2008)年。
黃夙慧,《宋高宗朝家國意識的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2003)年。
黃靖玫,《陸游入蜀記探討:兼談南宋的日記式遊記》,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民國97(2008)年。
湯佩津,《宋代廣州的建置及其社會文化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2005)年。
楊方婷,《蘇軾文學作品中的「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民國96(2007)年。
楊貞莉,《北宋士大夫的城居與生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2007)年。
戴華芬,《西湖的美麗與哀愁:試論南宋時期西湖旅遊活動的各式風貌》,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2001)年。
肆、論文集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美﹞Stephen Owen (宇文所安)著,〈地:金陵懷古〉;收錄於樂黛雲、陳珏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138-169。
衣若芬,〈閱讀風景:蘇軾與「瀟湘八景圖」的興起〉,收錄於黃濤鈞等編,《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1年,頁689-717。
廖蔚卿,〈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兩大主題〉,收錄於廖蔚卿著,《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頁47-97。
伍、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王宇,〈江湖詩人曾極生平事蹟考論〉,《文學前沿》,2007年第0期,頁45-49。
毛炳漢,〈論胡曾的詠史詩〉,《古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4期,頁33-40。
孔凡禮,〈陸游五題──關於陸游生平的若干資料〉,收錄於《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2期,1996年6月,頁碼不明。
李吉光,〈元代詩人董嗣杲的朝代歸屬及作品輯錄〉,《文獻季刊》,2006年1月第1期,頁163-168。
吳晟,〈聯章: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言說體式〉,《文學前沿》,2005年第1期,頁211-229。
林明珠,〈論劉禹錫兩首虛擬遊記詩的藝術表現〉,《花蓮師院學報》,第14期,2002年4月,頁97-121。
林家驪、楊東睿,〈楊蟠生平與詩歌考論〉,收錄於《文學遺產》,2006年第6期,頁 131-134。
周裕鍇、孫烈鵬、吳婭,〈20世紀宋詩研究綜評〉,《陰山學刊》,第13卷第3期,2000年9月,頁17-21。
侯迺慧,〈從西湖看宋人的造園與遊園活動──以文學範疇為主〉(上),《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9期,1994年6月,頁47-87。
侯迺慧,〈從西湖看宋人的造園與遊園活動──以文學範疇為主〉(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0期,1995年9月,頁15-33。
洪再新,〈「十詠圖」及其對宋元吳興文化圈的影響〉,《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1期,頁25-37。
馬強,〈論宋代歷史地理學文獻興盛的原因〉,《圖書與情報》,2005年2月,頁82-85。
唐佳文,〈從中國古代文人宦遊看文學與旅遊的互動〉,《古典文學知識》,2003年第6期,頁44-65。
夏春祥,〈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臺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臺灣社會季刊》,第31期,1998年9月,頁57-96。
莫道才,〈唐宋文人的遊歷與人文山水名勝的形成〉,《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5期,2004年9月,頁59-63。
莫礪鋒,陶文鵬,程杰,〈回顧、評價與展望——關於本世紀宋詩研究的談話〉,《文學遺產》,1998年第5期,頁6-18。
郭聲波,〈唐宋地理總志地記到勝覽的演變〉,《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頁85-92。
張吉,〈從王維《輞川圖》到「輞川現象」——文化史與繪畫史互動的個案研究〉,《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9年4月,頁71-76。
張志勇,〈北宋詩人郭祥正研究述評〉,《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8期,2009年8月,頁89-93。
張高評,〈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漢學研究通訊》,第77期,2001年2月,頁6-19
張高評,〈臺灣宋詩研究的現況與展望〉,《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04年8月,頁18-27。
張晨在,〈傳統詩體的文化透析──〈詠史〉組詩與類書編纂及蒙學的關係〉,《修辭與學習》1999年第5期,頁1-9。
張蜀蕙,〈現實經驗與文本經驗的真實──由歐陽修、蘇軾作品探究北宋地誌書寫與閱讀〉,《東華人文學報》第11期,2007年7月,頁85-119。
張蜀蕙,〈誰在地景上寫字──由「大唐中興頌」碑探究宋代地誌書寫的銘刻與對話〉,《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5卷第2期,2010年9月,頁29-76。
陳大為,〈空間釋名與味覺的錨定──馬華都市散文地誌書寫〉,《人文集刊》,2004年第2期,頁103-122。
費君清,〈詩工命窮──論南宋江湖詩人的悲劇人生〉,《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143-151。
陳友冰,〈20世紀大陸的宋詩總論研究回顧〉,《漢學研究通訊》,第24卷第2期,2005年,頁1-16。
葉幫義,〈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宋詩研究〉,《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報)》,第22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78-83。
熊偉、李雅琴,〈沈約〈八詠詩〉的藝術風格〉,《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頁18-20。
劉衛英、王立,〈懷古詩的詩學本質及其精神史意義〉,《求索》,1998年第6期,頁93-97。
瀟瀟,〈試析地域文化環境對郭祥正創作的影響〉,《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08年1月,頁88-91。
瀟瀟,〈析友朋唱和對郭祥正山水景觀題詠的影響〉,《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9年4月,頁66-69。
陸、電子資源
《文淵閣版四庫全書電子版》,臺北: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指導教授 王次澄(Tzi-cheng Wang) 審核日期 2012-7-1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