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305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6 、訪客IP:3.129.45.185
姓名 王菁華(Ching-hua W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擺接義塚大墓公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Great Tomb Spirits,Justice Graves In Peitsie)
相關論文
★ 從「大義覺迷」到「五族共和」 ——近代中國民族思想的形成與演變★ 胡光墉與南幫票商之研究,1823~1885
★ 清代捐納制度與台灣士紳之研究★ 嚴慶齡與台灣汽車工業之發展(1953-1981)
★ 中壢仁海宮與地方社會的發展★ 明將李如松與朝鮮之役研究
★ 輪轉鍊生:臺灣自行車產業史(1972-2005)★ 中國佛教會在臺灣之發展(1945-1955)
★ 雲南反共救國軍的探討, 1949~1954★ 東港漁業的發展與變遷,1948-2008
★ 日治時期「新竹州」之發展與演變(1895—1945)★ 國民政府對戰後世界秩序之構想 -以「國際問題討論會」為例
★ 台中加工出口區與潭子鄉社會變遷(1971-1994)★ 清領時期台閩地區米榖貿易與商人(1685-1850)
★ 新莊社會變遷的研究★ 台灣舞蹈表演藝術之發展與當代社會之關係(1930年代至2000年)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義塚大墓公是先民入臺開墾過程中所形成的地方信仰,其所在的擺接平原位於臺灣北部大漢溪、新店溪及清水坑山脈所環繞的地區,歷史上自西荷時期起即有行政區劃的編制。漢人的入墾約在康熙末年雍正初年間,且最晚應在乾隆中葉就已完成開發;並陸續興築了八股大圳、永豐圳及大安圳等水利設施,這三條水圳流經範圍與義塚大墓公的祭祀圈有相當重疊之處,顯示其與祭祀圈形成有密切之關係。
義塚大墓公所為何人?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為林爽文事件中之難民或義民,另為漳泉械鬥時的犧牲者,不論何種說法,均有相關史料或地方耆老口述歷史的支持。其如何形成龐大的祭祀圈,成為擺接地區的信仰中心之一,是值得研究的議題。就其留存之墓碑而言,與林爽文事件相關,且有相關史料可為印證;但地方耆老集體記憶中的漳泉械鬥說,也不能排除其與大墓公的關係,應是兩者兼而有之,只是時間先後順序不同罷了。其信仰本質原為厲鬼信仰,因赫赫有靈而轉變成有應公的信仰,進而成為擺接地區之共同信仰。
龐大祭祀圈之形成則包含了信仰的結合、水利的結合及同祖籍結合三項要素,地域範圍涵蓋清時多為漳人聚落之擺接十三莊(今板橋、土城、中和之大部分地區),其結合呈現出先民在開發拓墾的過程中,所凝聚出互相照應之情誼。從廟體建築之演變、管理組織之遞嬗、經費之有效運用及稽核,可知其運作越來越制度化,也呈現出先人永續經營的理念。年度行事祭典中最重要的是中元普度祭典,不僅在日治時期相當盛大,至今仍保留了傳統科儀與精神,也因而在2012年獲選為新北市第6個文化資產。
摘要(英) Great Tomb Spirits of Justice Graves, a local belief which wa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land reclamation by the ancestors coming to Taiwan. It’’s located in Peitsie Plains of the northern Taiwan, and it’’s surrounded by Dahan River, Hsientien River and Chingshuei Pit Mountains. Historically, since the Spanish and Dutch colonial era, there have been establishments of Adminstrative Regions. Approximately, the Han people’’s reclamation started between the late period of Kangxi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Yongzheng; at the latest,they finished developing in the middle era of Qianlong. Besides, they successively built several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including Bagu Great Canal, Yongfeng Canal, and Daan Canal. The flowing ranges of these three canals are overlapping the religious sphere of the Great Tomb Spirits of Justice Graves. This reveals it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religious sphere.
For whom were Great Tomb Spirits of Justice Graves built? There are two statements: one is for the refugees or the righteous during Lin Shuangwen Events; the other is for the victims of fighting between Zhangzhou people and Quanzhou people. No matter which is true, they have been supported by the local seniors dictating the history and its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How can the huge religious sphere be organized? How can it become one of the belief centers in Peitsie? This issue is worthy of being researched. Concerning the tombstones being retained till now, they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Lin Shuangwen Events; furthermore, they are also confirmed by some related historical data. However,through the collective memories of local seniors in groups,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the statement of fighting between Zhang and Quan has the relationship with Great Tomb Spirits. Therefore, both the facts are sure, but they’’re different in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The nature of the belief was thought to be the ghost belief, but because it has been so famous and efficacious that it has become the common belief in Peitsie regions.
The conformation of such a tremendous religious sphere includes the three elements: belief combination, water conservancy combination, and the same ancestral combination. The area range covers Peitsie Thirteen Villages where most Zhangzhou people inhabited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and these places are now most areas for Banqiao, Tucheng,and Zhonghe. All the combinations show the ancestors’’ mutual friendship of taking care of each other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development and reclamation on land. In addition; the judgment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temple architecture,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and the effective use and audit of funds reveals the institutionalized operation and the ancestors’’ideas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all the annual routine rituals,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Ghost Festival, not only has been grand since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but also has retained its spirit and technical equipment until today.Thus, it has been selected as the sixth cultural assets of New Taipei City in 2012.
關鍵字(中) ★ 中元普度
★ 文化資產
★ 大墓公
★ 義塚
★ 擺接
★ 祭祀圈
關鍵字(英) ★ Peitsie,Justice Graves,Great Tomb Spirits,Religi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擺接平原的開發…………………………………………………15
第一節 地理環境與行政沿革…………………………………………15
第二節 土地的拓墾……………………………………………………………39
第三節 水利的開發……………………………………………………………59
第二章 大墓公的起源與信仰探索…………………………………74
第一節 林爽文事件與大墓公─難民?義民?………………74
第二節 漳泉械鬥與大墓公………………………………………………90
第三節 大墓公信仰探索…………………………………………………105
第三章 祭祀圈的形成、組織運作與祭典……………………121
第一節 祭祀圈的形成………………………………………………………121
第二節 建廟沿革與管理組織之遞嬗……………………………134
第三節 財產來源與經費運用…………………………………………152
第四節 祭典與中元普渡活動…………………………………………171
結論…………………………………………………………………………………………201
參考文獻…………………………………………………………………………………209
附錄…………………………………………………………………………………………224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一)檔案、史料
丁日健,《治臺必告錄》,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土城市志編輯委員會,《土城市志》,臺北縣:土城市公所,1994。
內政部,《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台灣地區宗教團體普查報告》,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1995。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王明義,《三峽鎮鎮志》,臺北縣:三峽鎮公所,1993。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中和庄役場,《中和庄誌》,臺北市:共榮社印刷所,昭和6年(1931)。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中和市志》,臺北縣:中和市公所,1998。
不著撰者,《平臺紀事本末》,臺灣文獻叢刊第16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不著撰者,《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不著撰者,《法軍侵臺檔》,臺灣文獻叢刊第192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不著撰者,《清德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93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不著撰者,《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2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不著撰者,《臺案彙錄己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牘》,臺灣文獻叢刊第88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古舜仁、陳存良譯,《臺北州街庄誌彙編》,臺北縣:臺北縣文化局,1998。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李汝和,《臺灣省通誌》,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
李添春,《臺灣省通志稿》,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
沈茂蔭,《苗栗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9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灣文獻叢刊第29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吳學明,《永和市志》,臺北縣:永和市公所,1986。
林清山,《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沿革》手抄本,臺北縣:大墓公管理委員會,1939。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周 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姚 瑩,《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胡清正、陳存良、林彩紋譯,《臺北廳誌》,臺北縣:臺北縣文化局,1998。
胡建偉,《澎湖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9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洪安全主編,《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九),臺北市:故宮博物院,2001。
───── 《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十),臺北市:故宮博物院,2001。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桃園廳編,《桃園廳誌》,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5(依日治明治39年(1906)排印本影印)。
桃園農田水利會,《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桃園縣:該會,1984。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灣文獻叢刊第87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陳炯倫,《海國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陳盛韶,《問俗錄》,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縣:臺灣省文獻會,1997。
陳壽祺,《福建省通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連 橫,《臺灣通史》下册,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盛清沂,《重修永和鎮志》,臺北縣:永和鎮公所,1973。
─── 《臺北縣志》,臺北縣: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59-1960。
盛清沂、吳基瑞,《重修中和鄉志》,臺北縣:中和鄉公所,1977。
─────── 《板橋市志》,臺北縣:板橋市公所,1988。
張炎憲主編,陳存良譯,《文山、海山郡彙編》,臺北縣:臺北縣文化局,2001。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尋俠堂國際創意有限公司,《土城市志》,新北市:土城區公所,2011。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劉克明編,洪文慶、李宜森譯,《中和庄誌》,臺北縣: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1996。
臺北廳總務課編,《臺北廳誌》,臺北市:該課,1903(明治36年)。
臺北廳編,《臺北廳志》(二),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5。(依日治大正8年(1919)排印本影印)
蔣毓英,《臺灣府志》,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二),臺北市: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
瞿海源,《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二)專書
丁光玲,《清代臺灣義民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
王志宇,《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8。
片岡巖撰,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尹章義,《台灣開發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江燦騰編;增田福太郎原著;黃有興中譯,《臺灣宗教信仰》,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05。
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縣篇》,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
伊能嘉矩,《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李亦園,《田野圖像》,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李乾朗,《臺灣的寺廟》,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6。
李豐楙、賴政育、葉亭妤《鬼府神宮-基隆市陰廟調查》,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0。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上)》,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
林文龍,《臺灣史蹟叢論》上冊,〈信仰篇〉,臺中市:國彰出版社,1987年。
林玉茹,《吾愛吾市-中和市》,臺北縣:錦和國民小學,1987。
林美容編,《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縣:臺北縣文化局,1995。
林偉盛,《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市:自立晚報社,1993。
林衡道、郭喜雄,《台灣古蹟集》第一輯,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地理研究叢書第15號,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87。
卓克華,《從寺廟發現歷史─臺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 《寺廟與臺灣開發史》,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洪英聖,《畫說乾隆台灣輿圖》,南投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1999。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彭明輝,《舉頭三尺有神明─中和地區的寺廟與聚落發展》,臺北縣:臺北縣文化局,1985。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縣:臺北縣文化局,1998。
馬路灣,《大台北全覽百科地圖》,臺北市:戶外生活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
高賢治編,《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譯自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8。
──── 《大臺北古契字集》,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
──── 《大臺北古契字二集》,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3。
許佩賢譯,《攻臺戰記:日清戰史、台灣篇》,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康鍩錫,《板橋接雲寺建築藝術與歷史》,臺北縣:板橋接雲寺管委會,2007年。
戚嘉林,《臺灣史》,臺北縣:農學股份有限公司,1998。
黃文博,《臺灣信仰傳奇》,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89。
─── 《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2。
─── 《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7。
黃政瑞編輯,《庶民歷史事件調查-大眾爺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臺北縣: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2010。
黃慶生,《寺廟經營與管理》,臺北市: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
郭正雄、李汪燦,《來去大安圳.回首大墓公》,臺北縣:土城市公所,1997。
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
莊英章,《林圯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八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1977。
陳井星,《台灣祭祀公業新論》,臺北市:文笙書局,1982。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市:自立晚報社,1992。
陳瑞堂,《臺灣寺廟法律關係之研究》,臺北市:司法院行政部,1974。
許獻平,《七股鄉有應公廟採訪錄》,臺南縣:鹽鄉文史工作室,2004。
─── 《佳里鎮有應公廟採訪錄》,臺南縣:臺南縣政府,2006。
─── 《將軍鄉有應公廟採訪錄》,臺南縣:臺南縣政府,2006。
─── 《學甲鎮有應公廟採訪錄》,臺南縣:臺南縣政府,2006。
鈴木清一郎原著,馮作民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頁68。
楊萬全,《台灣水文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0。
詹素娟、劉益昌,《大臺北地區原住民歷史專輯》,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
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臺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 《台灣宗教論集》,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8。
廖風德,《清代之噶瑪蘭》,臺北市:正中書局,199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臺北縣鄉土史料》上冊,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日據時期祭祀公業及在臺灣特殊法律之研究》,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金融之研究》第一冊,臺灣研究叢刊第10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1969。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壹卷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蔡丁財,《擺接史話-土城人文史蹟導覽》,臺北縣:土城市公所,2005年。
蔡相煇,《臺灣的祠祀與宗教》,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89。
增田福太郎,《臺灣宗教論集》,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鄭玉波,《民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
劉家謀,《校注海音詩全卷》,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3。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劉寧顏,《臺灣土地改革紀實》,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
劉還月,《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節慶卷﹞》,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4。
─── 《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4。
─── 《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醮事卷﹞》,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4。
─── 《臺灣人的祀神與祭禮》,臺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劉澤民,《平埔百族古文書》,南投縣:臺灣文獻館,2002。
賴永祥,《臺灣史研究-初集》,臺北市:三民書局,1970。
謝宗榮,《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臺北縣: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謝國興,《官逼民反-清代臺灣三大民變》,臺北市:自立晚報社,1993。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
藍美雅、謝慧謹,《土城記憶》,臺北縣:土城市公所,1997年。
(三)期刊論文
王力修,〈談有應公〉,《臺灣風物》,19:03、04,1969,頁30。
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23:3,1972.9,頁1-38。
─── 〈林本源的農田水利事業〉,《臺灣風物》,46:2,1996,頁66-94。
王志宇,〈臺灣的無祀孤魂信仰新論-以竹山地區祠廟為中心的探討〉,《逢甲人文社會學報》06,臺中市: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3,頁183-210。
尹章義,〈天地會在林爽文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臺北土城大墓公的起源為中心所做的探索〉,《臺北文獻》,直字第174期,2011,頁235。
李國祁,〈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2,1978.7,頁131-159。
李豐楙,〈行瘟與送瘟─道教與民眾瘟疫觀的交流與分歧〉,收入漢學研究中心編,《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4,頁373-422。
─── 〈臺灣民間禮俗中的生死關懷〉,《哲學雜誌》,第8期,1994,頁32-53。
宋天瀚,〈「祭祀圈」理論的再思考-一個歷史學觀點的考察以清水巖為例〉,《中州學報》24,2006.12,頁23-46。
呂理政,〈禁忌與神聖:臺灣漢人鬼神信仰的兩面性〉,《臺灣風物》,39:04,1989,頁112。
─── 〈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47-191。
林美容,〈從祭祀圈來看臺灣民間信仰的社會面〉,《臺灣風物》,37:4,1987,頁143-168。
─── 〈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62,1987,頁53-114。
───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於戴寶村、李筱峯、張炎憲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市:玉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頁289-355。
林偉盛,〈分類械鬥蔓延全臺的分析〉,《臺灣風物》,38:3,1988,頁27-51。
林衡道,〈臺灣現存的名墓〉,《台灣風物》,第19卷3/4期,1969,頁54-55。
岡田謙,〈臺灣北部村落に於ける祭祀圈〉,陳乃蘗譯〈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物》,9:4,1960,頁15-29。
施芳瓏,〈姑娘仔「污穢」的信仰與社會建構-以北臺灣三間廟宇為例〉,發表於「婦女與宗教小型研討會系列一」(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6.8),頁1-31。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36,1973,頁191-205。
高賢治,〈台灣幽冥界特殊的神祇-大眾爺、有應公、崩敗爺及池頭婦人〉,《臺灣風物》,39:03,1989,頁125-150。
袁璧文〈臺灣貨幣之發行〉,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金融之研究》第一冊,臺灣研究叢刊第10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1969),頁27-65。
張 菼,〈清代分類械鬥頻繁之主因〉,《臺灣風物》,24:4,1974,頁75-85。
張 珣,〈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8,2002,頁78-111。
許毓良,〈清代臺灣社會中武力問題之初探(1684~1840)-以擺接地區為例〉,收錄《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0頁245-278。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1978,頁61。
陳緯華,〈漢人社會的整體論觀點與祭祀圈研究〉,《臺灣宗教研究》,3:1,2004,頁129-160。
盛清沂,〈清代本省之喪葬救濟事業〉,《臺灣文獻》,22:2,1971,頁28-48。
康 豹,〈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6,1997,頁123-159。
黃克武,〈清時板橋的開發〉,《臺北文獻》,直字45/46,1978,頁387-410。
黃秀政,〈清代臺灣分類械鬥事件之探討〉,《臺北文獻》,直字49/50,1979,頁329-414。
董芳苑,〈臺灣民間的鬼魂信仰〉,《臺灣風物》,36:02,1986,頁52-56。
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漢人社會祭祀圈之演變〉,《臺北文獻》,直字88,1979,頁1-42。
─── 〈清代一個臺灣鄉村宗教組織的演變〉,《史聯雜誌》,1:1,1980,頁91-107。
─── 〈北港媽祖信仰大中心形成試探〉,《史聯雜誌》,5:4,1984,頁10-20。
─── 〈清代擺接平原一帶的族群關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2,1997,頁15-24。
楊士賢,〈玉里鎮協天宮乙酉年慶讚中元祭典記實〉,《民俗與文化》5,臺北縣: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12,頁185-213。
廖漢臣,〈有應公〉,《臺灣風物》,17:02,1967,頁17-20。
蔡懋棠,〈樹蘭花黃談中元〉,《臺灣風物》,24:1,1974,頁62-63。
劉枝萬原著,余萬居譯,〈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01,1989,頁79-107。
劉枝萬,〈清代臺灣之寺廟(一)〉,《臺北文獻》,第4期,1963,頁101-120。
─── 〈臺灣臺北縣中和鄉建醮祭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3,1973,頁135-164。
─── 〈臺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臺灣風物》,44:01,1994,頁15-29。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事件中的義民問題〉,《臺灣風物》,32:3,1982,頁3-22。
臺灣風物社,〈板橋鎮鄉土史座談會紀錄〉,《臺灣風物》,17:5,1967,頁1-8。
謝金選,〈臺灣的道士「紅頭」與「烏頭」司公〉上,《臺灣風物》,2:4,1952,頁8-9。
─── 〈臺灣的道士「紅頭」與「烏頭」司公〉下,《臺灣風物》,2:5,1952,頁6-7。
戴文鋒,〈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考實〉,《臺灣風物》,46:04,1996,頁53-102。
(四)學位論文
李鳳華,〈由祭祀圈看區域的整合與發展-以松山十三街庄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林志龍,《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郭慈欣,〈清代苗栗地區的開發與漢人社會的建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莊淑菁,〈清代溪湖鎮的開發與社會變遷〉,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黃萍瑛,〈臺灣民間信仰「孤娘」的奉祀-一個臺灣社會史的考察〉,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黃清漢,〈新埔義民廟祭祀圈結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蔡金蓉,〈「跨部落」的祭祀活動及其人群結合;以雲林縣「國姓公過股」為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蔡明雲,〈由祭祀圈看北斗地區漢人聚落的形成與發展〉,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潘楚婷,〈板橋之開發與發展〉,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龍玉芬,〈北埔慈天宮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羅烈師,〈新竹大湖口的社會經濟結構:一個客家農村的歷史人類學探討〉,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五)其他
土城三元宮管理委員會,〈三元宮沿革〉,碑文,1994。
土城永寧福德宮管理委員會,〈福德爺萬善堂沿革〉,碑文,1995。
土城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土城保安宮沿革〉,碑文,1977。
土城震安宮管理委員會,〈震安宮創宮沿革〉,碑文,2009。
王菁華,〈大墓公管理委員會總務林雲騰先生訪談記錄〉,2011.1.3。
─── 〈道士李禮和先生訪談紀錄〉,2011.8.12。
─── 〈土城耆老黃永吉先生訪談記錄〉,2011.8.13。
─── 〈土城耆老呂理雄先生訪談記錄〉,2011.8.16。
神明會大墓公義塚公管理委員會,《神明會大墓公章程》,臺北縣:該會,1981。
─── 〈民國七十年份委員會會議紀錄〉,1981。
─── 〈民國七十一年份委員會會議紀錄〉,1982。
─── 〈民國七十二年份委員會會議紀錄〉,1983。
─── 〈民國七十三年份委員會會議紀錄〉,1984。
─── 〈民國七十四年份委員會會議紀錄〉,1985。
─── 《中華民國八十年度(農曆)資產負債報告表暨損益計算書》,1992。
───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度(農曆)資產負債報告表暨損益計算書》,1993。
───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度(農曆)資產負債報告表暨損益計算書》,1994。
───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度(農曆)資產負債報告表暨損益計算書》,1995。
───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度(國曆)資產負債報告表暨損益計算書》,1996。
───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度(國曆)資產負債報告表暨損益計算書》,1997。
───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度(國曆)資產負債報告表暨損益計算書》,1998。
───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度(國曆)資產負債報告表暨損益計算書》,1999。
───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度(國曆)資產負債報告表暨損益計算書》,2000。
───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度(國曆)資產負債報告表暨損益計算書》,2001。
─── 《中華民國九十年度(國曆)資產負債報告表暨損益計算書》,2002。
───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度(國曆)資產負債報告表暨損益計算書》,2003。
───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度(國曆)資產負債報告表暨損益計算書》,2004。
───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度(國曆)資產負債報告表暨損益計算書》,2005。
───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度(國曆)資產負債報告表暨損益計算書》,2006。
───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度(國曆)資產負債報告表暨損益計算書》,2007。
───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度(國曆)資產負債報告表暨損益計算書》,2008。
財團法人臺北縣神明會義塚大墓公基金會,《財團法人臺北縣神明會義塚大墓公基金會捐助暨組織章程》,臺北縣:該會,2010。
祭祀公業大墓公役員會,〈民國四十一年份役員會會議決書類編〉,1952。
───〈民國四十二年份役員會會議決書類編〉,1953。
───〈民國四十三年份役員會會議決書類編〉,1954。
───〈民國四十四年份役員會會議決書類編〉,1955。
───〈民國四十五年份役員會會議決書類編〉,1956。
───〈民國四十六年份役員會會議決書類編〉,1957。
───〈民國四十七年份役員會會議決書類編〉,1958。
───〈民國四十八年份役員會會議決書類編〉,1959。
祭祀公業大墓公委員會,〈民國四十九年份委員會會議紀錄〉,1960。
───〈民國五十年份委員會會議紀錄〉,1961。
───〈民國六十一年份委員會會議紀錄〉,1972。
───〈民國六十二年份委員會會議紀錄〉,1973。
───〈民國六十三年份委員會會議紀錄〉,1974。
───〈民國六十四年份委員會會議紀錄〉,1975。
───〈民國六十五年份委員會會議紀錄〉,1976。
───〈民國六十六年份委員會會議紀錄〉,1977。
───〈民國六十七年份委員會會議紀錄〉,1978。
───〈民國六十八年份委員會會議紀錄〉,1979。
───〈民國六十九年份委員會會議紀錄〉,1980。
祭祀公業陂塘大墓公管理人會,《陂塘大墓公祭祀公業辦理章程》,臺北縣:該會,1946。
───《民國卅五年度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收支決算書》,1947。
───《民國卅六年度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收支決算書》,1948。
───《民國卅七年度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收支決算書》,1949。
───《民國卅八年度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收支決算書》,1950。
───《民國卅九年度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收支決算書》,1951。
───《民國四十年度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收支決算書》,1952。
───《民國四十一年度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收支決算書》,1953。
───《民國四十二年度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收支決算書》,1954。
───《民國四十三年度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收支決算書》,1955。
───《民國四十四年度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收支決算書》,1956。
───《民國四十五年度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收支決算書》,1957。
───《民國四十六年度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收支決算書》,1958。
───《民國四十七年度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收支決算書》,1959。
二、日文書目:
山田伸吾,《臺北縣下農家經濟調查書》,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明治32年(1899)。
丸井圭治郎,《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臺北市:臺灣總督府,大正8年(1919)。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卷,東京:刀江書院,昭和3年(1928)。
《臺灣慣習記事》,臺北市:臺灣慣習研究會,明治34年(1901)。
姉齒松平,《祭祀公業竝臺灣ニ於ケル特殊法律ノ研究》,臺北市:臺灣總督府官房法務課,昭和9年(1934)。
曾景來,《臺灣宗教と迷信陋習》,臺北市:臺灣宗教研究會,昭和12年(1937)。
海山郡教育會編,《鄉土讀本 我等の海山》,臺北市:吉村商會印刷部,昭和9年(1934)。
臺灣日日新報社,〈公項檢舉〉,《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0.05.31,第5版。
─── 〈神祀有賴〉,《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01.28,第3版。
臺灣日日新報社,〈普渡遇雨〉,《臺灣日日新報》,1898.09.03,第5版。
─── 〈大墓公之改善〉,《臺灣日日新報》,1913.09.12,第6版。
─── 〈搶孤蠻俗〉,《臺灣日日新報》,1926.08.24,第4版。
─── 〈大墓公祭〉,《臺灣日日新報》,1927.08.09,第4版。
─── 〈土城大墓公普渡搶孤〉,《臺灣日日新報》,1929.08.18,第4版。
─── 〈陂塘大墓公協議事項〉,《臺灣日日新報》,1933.08.09,第4版。
─── 〈埤塘大墓公準備中元〉,《臺灣日日新報》,1935.08.10,第4版。
─── 〈土城埤塘大墓公普度增發合車〉,《臺灣日日新報》,1936.08.29,第4版。
增田福太郎,《臺灣宗教論集》,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三、網路資料:
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社寺廟宇と關スル調查》,引自該館日治時期圖書影像全文系統。
20081125臺視新聞,2010年12月20日引自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系統,新聞影音資料。
中華民國內政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glrs.moi.gov.tw/LawContent.aspx?id=FL042639),2012年3月25日。
新北市中和區公所網頁,http://www.zhonghe.ntpc.gov.tw/_file/2988/SG/45236/D.html,2012,02,16。
內政部《祭祀公業條例》,內政部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20063),2012.04.17。
桃園農田水利會網頁,http://www.tia.org.tw/intro.asp#,2012.01.30。
新北市土城區公所網頁,http://www.tucheng.ntpc.gov.tw/_file/1315/SG/39773/FG0000001315000000_1_2.html,2012,02.16。
新北市永和區公所網頁,http://www.yonghe.ntpc.gov.tw/_file/1257/SG/42353/D.html,2012.02.16。
新北市文化局網站http://www.culture.ntpc.gov.tw/web/News?command=showDetail&postId=241267,2012.03.15。
新北市板橋區公所網頁,http://www.banqiao.ntpc.gov.tw/web/SG?command=display&pageID=39336,2012,02.16。
指導教授 賴澤涵(Jeh-Hang Lai) 審核日期 2012-6-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