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30501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9 、訪客IP:3.129.249.105
姓名 丁世宗(Shyh-tzong Di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明代泉州地區伊斯蘭文化之研究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元代泉州為世界第一大港,有眾多穆斯林生活在泉州,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
為主,當時伊斯蘭文化曾經盛極一時。元未明初時代劇變,進入明代時空背景不
同以往,穆斯林必需隱姓埋名過生活。明代政策與社會氛圍趨向保守,不利泉州
港持續的發展,與泉州港命運息息相關的伊斯蘭文化,也只能保持守勢與趨向弱
化。
明代是伊斯蘭文化弱化的開始,也是穆斯林後裔漢化成為回族的起點。明代
泉州地區有不少回族家族,以陳埭丁氏回族和百崎郭氏回族最知名。明代回族漢
化開始編族譜,從明代泉州回族所留下的族譜資料,得知其祖先多數為阿拉伯人
或波斯人。明代泉州地區伊斯蘭文化雖然弱化,仍保存運用在回族日常生活中。
明代泉州僅存的伊斯蘭教聖友寺和伊斯蘭教靈山「聖墓」,史料記載明代期間仍
不斷重修,回族也積極參與重修。從回族積極參與重修,証明明代泉州回族對伊
斯蘭教的重視。
明代泉州地區回族,積極融入生活在泉州,從婚姻關係不設限教內婚姻,到
積極參加科舉考試,以及建立宗祠,都是奮鬥過生活的過程。不設限教內婚姻,
回族才能順勢壯大,更能自然了解漢文化。積極參加科舉考試,晉升上層階級,
也能盡力低調保存伊斯蘭文化。回族建立宗祠是漢化的標誌,也是一種生存的保
護色,也只有在外觀與漢人無異,才更能維護自己的祖教﹙伊斯蘭教﹚,保存自
己的伊斯蘭文化。
摘要(英) The biggest sea port in the world, and at that time many Muslims live there. Mainly are Arabs and Persian; and Islamic culture was also very popular at that time. After the China moved to Ming Dynasty from Yuan Dynasty, Muslims were forced to live incognito due to the change of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Ming Dynasty is the era with conservation on the political policy as well as the atmosphere in the society. It was the disadvanta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a port at Quanzhou , and the Islamic culture that lean on the Quanzhou sea port was also became conservative and weak.
Ming Dynasty is the time that Islamic culture starting the weakness and also the time Muslims descendant becoming Chinese-Characterizing. There are many Hui Families in Quanzhou area at Ming Dynasty, Chendai Ding Clan Hui and Baici Guo Clan Hui are two of the famous Hui families at that time. At Ming Dynasty, Hui people have Chinese-Characterizing and starting to editing their own pedigree of clan. Base one these pedigrees of clan left from Hui family from Quanzhou at Ming Dynasty; we learned most of their ancestors were Arabs and Persian. Though the Islamic culture was becoming weak since Ming Dynasty at Quanzhou area, the Chinese-Characterizing Hui people still keep some culture in their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s. From the historiography, Ashab Mosque of Islam and the (Holy Tombs) at Islam Holy Hill that lest from Ming Dynasty at Quanzhou were substantially repair for many times at Ming Dynaty. And Hui people were also attending these activities. From these substantially repairs, it approved that at Ming Dynasty, people still valued Islam.
The Hui people at Quanzhou in Ming Dynasty, they tried hard to mainstream themselves into the lives at Quanzhou. From no limitation for marrying couple with same religion, and very aggressive to attend national examinations, build their own ancestral hall; they were the approve how hard they fought for their lives. With no limitation for marrying same religion people, Hui people can take the advantage to make it more strong and bigger, and also understand Han people more. More aggressive to attend the national examinations,
tried to promote themselves to high level in the society. And was then able to keep low key to preserve Islamic culture. To build their own ancestral hall, it is the symbolic of Chinese-Characterizing, it is also the protection for them to live here. Only to keep the
appearance same Han people, they will then be able to keep their own religion(Islam), and Islamic culture.
關鍵字(中) ★ 回族
★ 穆斯林
★ 明代
★ 泉州
★ 伊斯蘭文化
關鍵字(英) ★ Ming Dynasty
★ Quanzhou
★ Islamic culture
★ Muslims
★ Hui
論文目次 章節目錄
緒論 1
第一章、明代泉州地區伊斯蘭文化的背景 6
第一節、元末明初回漢衝突 9
第二節、明初民族政策與泉州港衰落 14
第三節、「倭寇」侵擾沿海回族 20
第二章、明代泉州地區伊斯蘭文化的傳承 23
第一節、泉州穆斯林後裔 23
第二節、伊斯蘭教聖友寺 38
第三節、伊斯蘭教靈山「聖墓」 42
第三章、明代泉州地區伊斯蘭文化的轉變 47
第一節、婚姻關係47
第二節、參加科舉52
第三節、建立宗祠 57
結論 63
參考書目 65
參考文獻 一、正史
夏原吉等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校堪,《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所,1970 年﹚。
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劉咰,《舊唐書》﹙台北:中華書居,1966 年﹚。
二、經典
《古蘭經》﹙麥地納:法赫德國王古蘭經印製廠出版,1986 年﹚。
劉智,《天方至聖實錄》﹙台北︰廣文書局,1975﹚。
三、地方志
方鼎修、朱升元籑,《晉江縣志》﹙台北:成文書局,1967 年﹚。
何喬遠,《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年﹚。
莫尚簡修、張岳籑,《惠安縣志》﹙台北:新文豐,1985 年﹚。
陽思謙等撰,《泉州府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四、族譜
台北市郭氏宗親會編,《環球郭氏宗譜》﹙台北:郭氏宗親會,1981 年﹚。
泉州市歷史研究會編,《泉州回族譜牒資料選編》﹙泉州:泉州市歷史研究會,1980
年﹚。
莊景輝,《陳埭丁氏回族宗譜》﹙香港:綠葉教育出版社,1994 年﹚。
五、筆記
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沈括著,《夢溪筆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5 年﹚。
周密撰、吳企明點校,《葵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陳祥裔,《蜀都碎事》,﹙台南:莊嚴文化,1997 年﹚。
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1978 年﹚。
釋贊寧,《宋高僧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年﹚。
六、文集
朱熹,《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年﹚。
林之奇《拙齋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6 年)。
張居正,《張太岳先生文集》﹙台南:莊嚴文化,1997 年﹚。
蔡清,《蔡文莊公集》﹙台南:莊嚴文化,1997 年﹚。
蘇頌,《蘇魏公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七、現代專書
中國回族伊斯蘭教中心處書編委會編,《中國與回族伊斯蘭文化》﹙銀川:寧夏人
民出版社,2005 年﹚。
中國航海協會、泉州市人民政府編,《泉州港與海上絲綢之路》(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2002 年)
王懷德、郭寶華著,《伊斯蘭教簡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91
年)。
甘肅民族研究所編,《伊斯蘭教在中國》(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 年)。
伊本.伊卜拉欣,《搭救》(台北:出版社不詳,1995 年)。
朱維幹,《福建史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年)。
余政貴,《中國歷代政權與伊斯蘭教》(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96
年)。
宋溓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元史并附編兩種》﹙台北:鼎文書局,1977 年﹚。
李耳著、趙雅博編,《白話老子》(台北:星光出版社,1982 年)。
吳晗,《朱元璋大傳》﹙台北:遠流出版,1991 年﹚。
那速爾(Seyyed Hossein Nasr)著,王建平議,林長寬導讀,《伊斯蘭》,﹙台北:
麥田出版,2002 年﹚。
阿克巴‧阿赫美德(Akbar S.Ahmed)著,蔡百銓譯,《今日的伊斯蘭:穆斯林
世界導論》﹙台北:城邦出版,2003 年﹚。
林長寬編著《中國回教之發展及運動》﹙台北:中華民國阿拉伯文化經濟協會,
1996 年﹚。
法士拉.葛蘭(M.Fethullah Gulen)著,彭廣愷、馬顯光、黃恩思譯,《最後的
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命面貌》﹙台北:希泉出版,2004 年﹚。
法士拉.葛蘭(M.Fethullah Gulen)著,丁迺靜譯《蘇非思想-伊斯蘭的心靈旅
程(一)》﹙台北:希泉出版,2005 年﹚。
哈特穆特.包柏清(Hartmut Bozin)著,李中文譯,《神秘古蘭經》﹙台中:辰星出
版有限公司,2005 年﹚。
泉州與古代海外交通編號組,《泉州與古代海外交通》﹙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年﹚。
泉州市歷史研究會編,《泉州文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
泉州伊斯蘭教史跡保護委員會、中國文化史跡研究中心編,《泉州伊斯蘭教史跡》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
晉江市陳埭鎮回族事務委員會編,《陳埭回族史館》(晉江:嘉桓印務有限公司印,
2002 年)。
晉江文化叢書(第三輯)編篡委員會編,《晉江史話》﹙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馬明道編著,《伊斯蘭教》(台北:中國回教協會,1975 年)。
馬可波羅著,張星烺譯,《馬可波羅遊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70年)。
莊景輝,《陳埭丁氏回族移民台灣的調查與研究》﹙香港:綠葉教育出版社,1997
年﹚。
高惠珠,《阿拉伯的智慧》﹙台北: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
許雪姬撰,《鹿港鎮志宗教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 年﹚。
張中復,《清代西北回民事變》﹙台北:聯經出版,2001 年﹚。
晁中辰,《明成祖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1996 年﹚。
桑原驣藏著,馮攸譯,《中國阿拉伯海上交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1970
年﹚。
海維諒,《穆斯林手冊》﹙台北:中國回教協會發行,2000 年﹚。
陳自強,《泉漳集》﹙福州:國際華文出版社,2004 年﹚。
陳漱石,《文明的交會》﹙台北:商周出版,2003 年﹚。
陳國強、陳清嚴主編,《百崎回族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 年﹚。
陳埭回族史研究編委會,《陳埭回族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社,1990 年﹚。
黃大受主編,《中阿關係史料初編》﹙台北: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歷史組,1990
年﹚。
黃天柱,《泉州稽古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年﹚。
黃梅雨,《話說泉州》,﹙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1991 年﹚。
張星烺編注、朱志勤校定,《中西交通史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77 年)。
賈福康編著,《台灣回教史》﹙台北:伊斯蘭文化社,2002 年﹚。
楊國才等著,《中國少數民族革命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年﹚。
鄭和與福建編輯組編,《鄭和與福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 年﹚。
趙汝适著、楊博文校釋,《諸蕃志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
葛狀,《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市歷史研究會編,《泉州伊斯蘭研究論文選》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
福建省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編,《泉州伊斯蘭教石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年)。
福建文史研究館編,《景璧集》(揚州市 :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謝松濤著,《回教概論》﹙台北:華岡出版部,1973 年﹚。
謝沛霖等編,《明清曆科進士題名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 年﹚。
八、期刊論文
王銘銘,〈泉州學-跨文化研究文化並存〉,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
市歷史研究會編,《海交史研究》(泉州:海交史研究發行組,2003 年),
第1 期,頁81-90。
李光斌,〈論伊本.白圖泰和他的旅遊各國奇風異俗珍聞記〉,福建省泉州海外交
通史博物館、泉州市歷史研究會編,《海交史研究》(泉州:海交史研究
發行組,2003 年),第1 期,頁16-29。
李金明,〈明初泉州港衰落原因新論〉,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市歷
史研究會編,《海交史研究》(泉州:海交史研究發行組,1996 年),第1 期,頁57-61。
汪毅夫,〈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與泉州歷史文化研究〉,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
物館、泉州市歷史研究會編,《海交史研究》(泉州:海交史研究發行組,
2002 年),第2 期,頁97-105。
林翠茹、莊景輝,〈泉州伊斯蘭教聖墓年代及其墓主人身份考證〉,福建省泉州海
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市歷史研究會編,《海交史研究》(泉州:海交史
研究發行組,2000 年),第1 期,頁110-121。
努爾,〈亦思巴奚〉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市歷史研究會編,《泉州
伊斯蘭研究論文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頁48-52。
吳幼雄,〈論元末泉州亦思巴奚戰亂〉,中國航海協會、泉州人民政府編,《泉州
港與海上絲綢之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頁311-323。
許金頂,〈倭寇之患與福建風俗〉,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市歷史研
究會編,《海交史研究》(泉州:海交史研究發行組,1996 年),第1 期,
頁96-102。
馬堅,〈齊墩、橄欖、刺桐與泉州城〉,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市歷
史研究會編,《泉州伊斯蘭研究論文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頁18-21。
莊為機,〈泉州清淨寺的歷史問題〉,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市歷史
研究會編,《泉州伊斯蘭研究論文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頁65-82。
莊為機、莊景輝,〈泉州宋船香料與蒲家香業〉,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泉州市歷史研究會編,《泉州伊斯蘭研究論文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1983 年),頁227-238
許在金,〈泉州港與海上絲綢之路〉,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市歷史
研究會編,《海交史研究》(泉州:海交史研究發行組,1991 年),第1
期,頁64-73。
郭志超,〈伊斯蘭教在白琦回族文化變遷中的地位〉,陳國強,陳清發主編,《百
崎回族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1993 年﹚,頁183-195。
唐宏杰,〈泉州德濟門遺址出土宗教石刻淺析〉,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泉州市歷史研究會編,《海交史研究》(泉州:海交史研究發行組,2003
年),第1 期,頁76-80。
黃天柱,〈惠安百崎郭姓回民族源、分布與人物述略〉,陳國強,陳清發主編,《百
崎回族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1993 年﹚,頁134-144。
傅宗文,〈刺桐港史初探〉,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市歷史研究會編,
《海交史研究》(泉州:海交史研究發行組,1991 年),第2 期,頁105-151。
楊鴻勳,〈初論泉州「聖墓的建造年代兼及傳說的真實性問題」〉中國航海協會、
泉州人民政府編,《泉州港與海上絲綢之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2 年),頁324-336。
廖大珂,〈亦思巴奚初探〉,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市歷史研究會編,
《海交史研究》(泉州:海交史研究發行組,1997 年),第1 期,頁75-81。
潘宏立,〈陳埭回族文化涵化的研究〉,陳埭鎮回族史研究編委會會編,《陳埭鎮
回族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年),頁258-273。
蔣柄劍,〈論泉州回族的來源與形成〉,陳埭鎮回族史研究編委會會編,《陳埭鎮
回族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年),頁76-92。
韓振華,〈宋元時代傳入泉州的外國宗教古跡〉,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泉州市歷史研究會編,《海交史研究》(泉州:海交史研究發行組,1995
年),第1 期,頁96-108。
韓振華,〈泉州涂門街清真寺與通淮街清真寺〉,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泉州市歷史研究會編,《海交史研究》(泉州:海交史研究發行組,1996
年),第1 期,頁62-71。
韓振華,〈宋代泉州伊斯蘭的清真寺〉,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市歷
史研究會編,《海交史研究》(泉州:海交史研究發行組,1997 年),第
1 期,頁68-74。
九、學位論文
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台南: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郭雅瑜,〈歷史記憶與社群建構-以鹿港郭姓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蘇怡文,〈伊斯蘭教在台灣的發展與變遷〉,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2 年。
十、工具書
金宜久主編,《伊斯蘭教小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1 年)。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12-6-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