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7201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2 、訪客IP:3.129.45.92
姓名 林柔辰(Jou-chen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枋寮義民廟義民爺信仰之擴張與演變
(The extension ahd the evolution of the Fangliao Yi-min temple's Yi-min Ye Belief)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臺灣客家認同之研究:以《客家風雲雜誌》和《客家雜誌》為探討中心
★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以枋寮義民廟的21座分香廟為研究主軸,探討義民爺信仰由清領時期、經日治時期到戰後的變異,其發展機制、傳播媒介與傳播動力,而在在地化的過程中,保留了哪些義民爺信仰「原鄉」的內涵,又做了何種改變以適應大環境,希望能進一步呈現臺灣客家義民爺信仰多樣化的史實,以及此多樣文化形成的背景知識及其所體現的時代意義。
影響分香廟在新移居地發展的因素,包括:北客是否為優佔群體、信仰人群如何處理祖籍神與聚落中其他神明的關係、靈媒(鸞生、乩童)及其辦事能力等。其中,乩童的有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做為締結北客、義民爺信仰與新移居地居民三者的關係間,具有穿針引線的功能,強化義民爺信仰的凝聚力。
分香廟呈現義民爺信仰的演變方面,本文以枋寮義民廟為比較基礎,從牌位的分化、義民爺神像、配合聚落改變祭典活動,與模仿祖廟設立墳塚四方面進行討論。21座分香廟「創造」出的義民爺信仰的諸多變異,可視為一種在地化的現象,亦是信徒將義民爺神格化的表現。
1980年代末期,客家文化社會運動興起,將義民精神與客家精神畫上等號,以及1999年褒忠義民廟聯誼會的組成,使原本分香廟獨自發展的義民爺信仰,加入變動因子。聯誼活動提供各義民廟間交流的舞台,其中上演著枋寮祖廟與分香廟、義民爺信仰大傳統與小傳統間的協商和對話。總之,義民爺信仰是因地制宜、與時俱進且持續在發展中的。
摘要(英) The current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the 21-branches of Fangliao Yi-min Temple and its differences of the Yi-min Ye Belief from Qing dynasty, Japanese ruled period, and the Postwar Era.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Yi-min Temple branch has been localized from time to time and slightly changed from place to place. How followers kept the “original” concept of Yi-min Ye Belief and what they did to chang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local society have been studied. We hope to provide more historical facts of Taiwan Hakka Yi-min Ye Belief and its diversification. Hence, by presenting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of the 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we will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ra differences.
Whether North Hakka is the superior group; how Yi-min Ye believers dealt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own religion and other beliefs of the area, and the ability to manage effect and expansion of a Yi-min Temple branch to new location. Therefore, the presence and/or absence of the psychic medium become a main character connect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North Hakka, Yi-min Ye Belief, and the new immigrants. They also solidify the Yi-min Ye Belief.
Based on the Fangliao Yi-min Temple’s standard, the branches of Yi-min Temple have partially changed into four aspects: the deity emblem, the statue of Yi-min Ye, the ceremony, and the grave mimicked from Fangliao Yi-min Temple. Its 21 branches “created” the variation of Yi-min Ye Belief. Under such condition, it represents the localizational phenomenon and the divinization of the Yi-min Ye Belief.
At the end of 1980, because The Hakka Culture Social Movement was aroused, the spirit of Yi-min was labeled as the Hakka spirit. In 1999, Yi-min Temple Association was form. Its formation infused new variables into the Fangliao Yi-min Temple branches. Fellowship activities not only provided a stage for the branch’s communication, but also tied up the connection between original Temple (Fangliao Yi-min Temple) and its branches. This type of fellowship activity is known as great tradition and little tradition of Yi-min Ye Belief. In short, Yi-min Ye Belief is still changed by the society and times.
關鍵字(中) ★ 枋寮義民廟
★ 義民爺信仰
★ 分香廟
★ 再移民
★ 在地化
★ 神格化
關鍵字(英) ★ Branches
★ Fangliao Yi-min Temple
★ Yi-min Ye Belief
★ Re-immigrant
★ Localization
★ Divinization
論文目次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運用 9
第一章 義民爺信仰的起源、發展與傳播 13
第一節 義民與義民信仰 13
第二節 枋寮義民廟義民爺信仰的形成 17
第三節 義民爺信仰的擴張 27
第二章 清領時期分香廟之發展 33
第一節 移墾社會與義民爺信仰 33
第二節 桃園南崁褒忠亭、苗栗頭份義民廟、苗栗南湖護安廟 38
第三節 南投埔里南村義民祠、南投魚池德龍宮 69
第三章 日治時期分香廟之發展 85
第一節 再移民的拓墾與義民爺信仰 85
第二節 苗栗獅潭義民廟、南投中寮義民宮 91
第三節 南投國姓南港褒雄宮、南投國姓乾溝義民祠 105
第四章 戰後分香廟之發展 119
第一節 義民爺信仰的多元面向 119
第二節 公共祭祀到建廟:新竹關西金錦山義民廟、花蓮鳳林長橋褒忠亭 124
第三節 神壇到宮廟(一):花蓮富里竹田義民亭、高雄旗美褒忠義民廟、高雄甲仙褒忠亭、高雄褒忠義民廟 142
第四節 神壇到宮廟(二):南投埔里廣福宮、南投水里義民廟、南投草屯中原褒忠宮、南投草屯無極褒忠義民宮 176
第五節 客家共同體的想像:嘉義褒忠義民廟、臺北褒忠義民廟 201
第五章 發展中的義民爺信仰 221
第一節 義民爺分香廟發展的特色 221
第二節 義民爺信仰的演變 228
第三節 中華民國褒忠義民廟聯誼協會與義民爺信仰 243
結  論 257
參考文獻 261
附錄一  〈義民寶誥〉與〈義民真經〉 273
附錄二 分香廟義民爺信仰之綜合比較表 274
參考文獻 一、 史料與方志
仇德哉,《臺灣之寺廟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年。
伊志宗主編,《水里鄉志》,南投:水里鄉公所,2007年。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年。
林百川、林學源等,《樹杞林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3種,1962年。
林理傑主修,《甲仙鄉志》,高雄:甲仙鄉公所,1984年。
南投廳編,《南投廳寺廟調查書》,南投:南投廳, 1915年。
洪敏麟編,《草屯鎮志》,南投: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年。
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美濃鎮誌》,高雄:美濃鎮公所,1997年。
高雄褒忠義民亭第十屆祭典委員會編,《褒忠義民誌》,編者自印,1955年。
桃園廳編,《桃園廳寺廟調查書》,桃園:桃園廳,1915年。
清‧丁曰健(輯),《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75種,1959年。
清‧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胡傳,《臺東州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81種,1960年。
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陳哲三主編,《集集鎮志》,南投:集集鎮公所,1998年。
魚池鄉公所鄉誌編纂組,《魚池鄉誌》,南投:魚池鄉公所,2001年。
張正昌編纂,《蘆竹鄉志》,桃園:蘆竹鄉公所,1995年。
張振岳主撰,《富里鄉誌》,花蓮:富里鄉公所,2002年。
曾桂龍總編纂,《獅潭鄉志》,苗栗:獅潭鄉公所,1998年。
黃建雄錡編,《鎮平黃氏:其輝公派下族譜》,編者自印,1980年。
黃鼎松編,《重修苗栗縣志‧卷八‧宗教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7年。
黃碧忠主持,吳兆玉總編纂,《大湖鄉誌》,苗栗:大湖鄉公所,1999年。
新竹廳編,《寺廟調查書‧新竹廳》,新竹:新竹廳,1915年。
新竹州編,《新竹州第五統計書》,新竹:新竹州廳,1927年。
劉枝萬,《南投縣志稿‧風俗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新埔鎮誌編輯委員會編,《新埔鎮誌》,新竹:新埔鎮公所,199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新竹縣志初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甲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文獻叢刊第31種,199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庚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明清史料戊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捷幼出版社,1993年(1919年原刊)。
蔡正松主編,《旗山鎮誌》,高雄:旗山鎮公所,2006年。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土地申告書》(手稿影印本),1904年。
頭份鎮誌編纂委員會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鎮公所,1980年。
關西鎮誌編纂委員會,《關西鎮誌(稿本)》,關西:關西鎮公所,2003年。
蘆竹庄役場編,《蘆竹庄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1933年原刊)。
二、專書
王正芬主編,《臺北市義民祭典20週年回顧》,臺北:臺北市客家委員會,2007年。
王志宇,《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王甫昌,《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內政部民政司編印,《全國寺廟名冊》,臺北:內政部民政司,2001年。
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李明賢,《鹹菜甕鄉街的空間演變》,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00年。
李乾朗,《臺灣建築閱覽》,臺北:玉山社出版社,1996年。
宋光宇,《臺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香出版社,1992年。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0年。
何明星,《陳朝綱家族史》,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7年。
松下芳三郎編,《臺灣樟腦專賣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4年。
卓克華,《從寺廟發現歷史:臺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臺北:揚智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
邱彥貴,《雙和客家,古往今來》,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7年。
邱彥貴計畫主持,林怡靚等撰述,《發現客家:宜蘭客家移民的研究》,臺北市:客委會,2006年。
林文龍,《臺灣中部的開發》,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8年。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林秀昭,《臺灣北客南遷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林美容,《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臺北:臺原出版社,2000年。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施添福總編纂,林聖欽等撰述,《臺灣地名辭書‧苗栗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年。
施添福總編纂,潘文富等撰述,《臺灣地名辭書‧花蓮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
施添福總編纂,羅美娥撰述,《臺灣地名辭書‧南投縣》,南投:國史館臺灣省文獻會,2001年。
范正義,《保生大帝信仰與閩臺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南投縣政府編印,《南投縣寺廟名錄》,南投:南投縣政府民政局,1997年。
國姓鄉文史采風協會,《從南港走到北港─國姓地名初探》,南投:南投縣國姓鄉文史采風協會,2006年。
陳志豪,《機會之庄-十九、二十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10年。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社,1992年。
陳俊傑,《國姓鄉福佬化客家裔漢人的族群關係調查》,南投市:南投縣文化局,2003年。
彭明輝,《歷史花蓮》,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1995年。
辜神徹,《臺灣清水祖師信仰:落鼻祖師的歷史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黃卓權總編,《義魄千秋:2005褒忠亭義民節大隘聯庄祭典專輯》,北埔:2005褒忠亭義民節大隘聯庄祭典委員會,2006年。
黃卓權,《跨時代的臺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臺北: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2004年
黃萍瑛,《臺灣民間信仰「孤娘」的奉祀:一個社會史的考察》,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年。
黃運喜,《新竹縣寺廟傳統與現代對話專輯》,新竹:新竹縣政府,2005年。
溫紹炳、葉茂榮,《臺灣樟腦產業與客家人散佈研究》,臺南:臺南市客家文化協會,2003年。
楊慶堃著,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鄧相揚,《臺灣的心臟》,南投:日月潭風景區管理處,2008年。
褒忠義民廟特刊編輯委員會,《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刊》,新竹: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慶典籌備委員會,1989年。
增田福太郎著,古亭書屋譯,《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的體係》,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蔡淵洯,《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年。
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
鍾仁嫻主編,《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等著,陳思文等譯,《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出版社,2005年。
謝榮宗,《臺灣傳統宗教藝術》,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
顔尚文,陳至德撰,《嘉義忠義民廟硏究計劃結案報告書》,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年。
韓森(Valerie Hansen),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蕭新煌等人編纂,《臺灣全志‧住民志─族群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1年。
簡炯仁、陳謹瑛、林秀昭,《高雄市客家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9年。
Jordan, David K 1972,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the Folk Religion of a Taiwanese Vill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三、論文
(一)期刊與會議論文
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第23卷第3期(1972年9月),頁1-38。
王志宇,〈臺灣的無祀孤魂信仰新論─以竹山地區祠廟為中心的探討〉,《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年5月),頁183-210。
宋光宇,〈當前臺灣民間信仰的發展趨勢〉,《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頁227--253。
吳學明,〈客家的地域社會與宗教活動─楊梅地區的土地開墾與義民信仰的形成〉,「地方社會比較研究工作坊研討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國際客家中心,2007年10月5日,頁1-19。
李豐楙,〈苗栗義民爺信仰的形成、衍變與客家社會─一個中國式信仰的個案研究〉,《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建館七十八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3年,頁91-116。
李豐楙,〈臺灣雲林舊金湖萬善祠及其牽輚習俗:一個自然/非自然觀點的結構分析〉,收入林富士、傅飛嵐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允晨出版社,1999年,頁11-57。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宗教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年,頁261-288。
林文龍,〈竹山紅旗公考〉,《臺灣風物》,第25卷第1期(1975年),頁19-21。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62期(1986年12月),頁53-114。
林美容,〈從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年,頁95-125。
林富士,〈臺灣的義民廟與義民爺〉,www.ihp.sinica.edu.tw/~linfs/fslin/temp.PDF (2008/8/15 上網)。
林瑋嬪,〈臺灣廟宇的發展:從一個地方庄廟的神明信仰、企業化經營以及國家文化政策的影響談起〉,《考古人類學刊》,第62期(2004年6月),頁56-92。
林瑋嬪,〈臺灣漢人的神像:談神如何具象〉,收入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2004年,頁335-377。
林會承,〈澎湖社里的領域〉,《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87期(1999年12月),頁41-96。
林衡道,〈褒忠亭義民廟〉,《臺北文獻》,第19期(1971年),頁138-156。
松平誠,〈褒忠亭義民節祭典─日本人眼裡的客家祭禮及其比較文化論的考察〉,收入《臺灣史研究論文集(一)》,臺北:臺灣史研究會,1988年,頁185-210。
岡田謙著,陳乃蘖譯,〈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物》,第9卷第4期(1960年12月),頁14-29。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36期(1973年9月),頁191-208。
邱彥貴,〈嘉義廣寧宮二百年史(1752~1952)勾勒─一座三山國王廟的社會史廟貌初探〉,《臺灣史料研究》,第6期(1995年8月),頁69-89。
客家風雲編輯部,〈發刊詞 確立客家人的新價值〉,《客家風雲雜誌》,第1期(1987年10月),頁1。
范燕秋,〈醫學與殖民擴張─以日治時期臺灣瘧疾研究為例〉,《新史學》,第7卷第3期(1996年9月),頁133-171。
莊英章、陳運棟,〈清代頭份的宗族與社會發展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0期(1982年6月),頁162-164。
菊仙,〈枋寮義民廟沿革〉,《新竹文獻會通訊》,第009號(1953年12月),頁1-2。
郭文華、黃文鴻,〈臺灣醫療衛生發展百年大事記〉,《臺灣史料研究》,第6號(1995年8月),頁130-141。
戚長慧,〈從鬼格到神格:古寧頭戰役後金門西浦頭軍魂崇拜的時間與空間探討〉,收入李豐楙、朱榮貴主編,《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年,頁169-187。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6期,1978年6月,頁59-68。
張忠良,〈南臺灣的濟公廟宇及其信仰〉,《成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6月),頁211-238。
張珣,〈打破圈圈─「祭祀圈」研究的反省〉,收入氏著,《媽祖‧信仰的追尋(續編)》,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頁339-380。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的結構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9期(1980年3月),頁115-147。
陳其南,〈土著化與內地化:論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發展模式〉,收入《中國海洋史發展論文集(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年,頁337-338。
陳運棟,〈三灣墾戶張肇基考〉,《史聯》,第13期(1988年12月),頁26-32。
陳漢光,〈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第23卷第1期(1972年3月),頁85-104。
康豹(Paul R. Katz)、邱正略,〈鸞務再興—戰後初期埔里地區鸞堂練乩、著書活動〉,發表於2008年10月18-19日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主辦「水沙連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劉枝萬先生與水沙連區域研究」。
黃大展,〈嘉義義民爺信仰初探─從嘉義市粵東褒忠義民廟談起(上)、(下)〉,《客家雜誌》,第67、68期(1996年1、2月),頁68-73、頁62-63。
黃尚煃、張民光,〈苗栗縣內義民廟設置源起的研究〉,《第一屆「苗栗學:啟蒙、扎根、開創研討會」論文集》,苗栗:國立聯合大學,2005年。
黃卓權,〈內山開墾的界定及其族群關係〉,《苗栗文獻》,第33期(2005年9月),頁6-12。
黃卓權,〈義民廟早期歷史的原貌、傳說與記載─歷史文本與敘事的探討〉,《臺灣文獻》,第59卷第3期(2008年9月),頁99-104。
彭賢權、陳運棟,〈苗栗縣寺廟概況表〉,《苗栗文獻》,第1卷第3期(1982年11月),頁47-94。
廖迪生,〈創建新廟宇─神媒的塑造與信眾的參與〉,收入漢學研究中心編,《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下)》,臺北:文建會,1995年,頁691-705。
廖漢臣,〈有應公〉,《臺灣風物》,第17卷第2期(1967年4月),頁17-20。
劉枝萬,〈臺灣的靈媒─童乩〉,《臺灣風物》,第31卷第1期(1981年3月),頁104-115。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事件中的義民問題〉,《臺灣風物》,第32卷第3期(1982年9月),頁3-21。
蔡承豪,〈流感與出草─臺中地區的泰雅族動亂(1918-1923)〉,《臺灣文獻》,第56卷第1期(1995年3月),頁171-205。
賴亮郡、許葉鳴,〈私壇信仰的當事人觀點:以臺灣中部慈惠堂信眾言說為中心〉,《臺灣文獻》,第60卷第1期(2009年3月),頁479-536。
戴文鋒,〈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考實〉,《臺灣風物》,第46卷第4期(1996年12月),頁53-109。
戴文鋒,〈臺南地區民間無祀孤魂轉化為神明的考察〉,《臺灣史研究》,第18卷第3期(2011年9月),頁141-173。
Paul R. Katz, “Spirit-writing and Hakka Migration in Taiwan – A Case Study of the Canzan Tang 參贊堂in Puli 埔里, Nantou 南投 Coun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arative Study of Ritual in Chinese Local Society 「(中國地方社會儀式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Hong Kong ,May 5-7, 2008.
(二)學位論文
王鈺涵,〈功德與長生:新埔廟宇祿位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王彩霞,〈民間信仰與族群關係─以竹南頭份造橋五穀宮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與社會文化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江金瑞,〈清代臺灣義民爺信仰與下淡水六堆移墾活動〉,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碩士論文,1998年。
邱正略,〈清代臺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拓墾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日治時期的殖民統治與地方發展〉,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林欣怡,〈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建立─以南投平林溪流域為例〉,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恩睦,〈清代苗栗大湖地區的土地開發(1861-1895)〉,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吳勇宏,〈一個「英雄」的誕生─多元文本下的廖添丁敘事差異與文化政治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莊芳榮,〈臺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周怡然,〈終戰前苗栗客家地區鸞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范玉玲,〈義民信仰在頭份地方社會脈絡下的轉變〉,國立交通大學客家與社會文化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范國銓,〈褒忠義民信仰調查〉,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徐啟智,〈新埔褒忠亭義民爺的神格屬性〉,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雪娟,〈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緯華,〈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清代彰化平原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許碧雲,〈頭份永貞宮媽祖信仰的社會文化意義〉,國立交通大學客家與社會文化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張正田,〈從族群關係看清代臺灣桃竹苗地區義民信仰區域差異─以清代苗栗堡為觀察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張婉菁,〈水裡坑林業地景與生活空間之社會建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清漢,〈新埔義民廟祭祀圈結構之研究〉,文化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1987年。
黃教峰,〈何謂「公共領域」:從桃園東勢地域社會史與社群組織談公共概念〉,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蔡相煇,〈臺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碩士論文,1976年。 
鄭寶珍,〈日治時期客家地區鸞堂發展:以新竹九芎林飛鳳山代勸堂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謝佳玲,〈從開山防蕃到保境安民─南投縣慚愧祖師信仰研究〉,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2009年。 
謝宜臻,〈高屏溪治理運動的政策網絡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謝錦綉,〈義民信仰與族群互動─以嘉義褒忠義民廟為例〉,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憶芳,〈義民爺的神格多樣性─以苗栗市義民廟為例〉,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羅烈師,〈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四、其他
(一)新聞報導
李鴻祺,〈建廟140周年德龍宮祭祀大典〉,《客家電視CH17》,http://web.pts.org.tw/hakka/news/detail.php?id=63671(2010/10/23上網)。
李鴻祺,〈草屯義民廟58年慶 「九獻禮」祭拜〉,《客家電視─客庄新聞》。http://web.pts.org.tw/hakka/news/detail.php?id=68272(2011/2/17上網)。
曾宏智,〈旗美褒忠廟祭典 感念義民爺庇佑〉,《客家電視臺CH17》,http://web.pts.org.tw/hakka/news/detail.php?id=61509(2010/9/5上網)。
韓筆鋒紀錄片,〈義民禮讚─竹田的故事〉,《臺東客家社區影音紀錄中心》)http://wholesun.now.to/(2010/5/19上網)。
游永福,〈腦─樟樹的歷史旅程〉,《中國時報》,2010.2.28。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臺北:編者,1898-1944 年。
(二)其他
枋寮義民廟編,《中華民國褒忠義民廟聯誼協會第一屆第九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會議手冊》,新竹新埔:枋寮義民廟,2010年。
高雄褒忠義民廟編,〈中華民國褒忠義民廟聯誼協會成立大會手冊─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2008年。
南湖護安廟印,《褒忠義民真經》,苗栗大湖:南湖護安廟,2000年。
埔里參贊堂編印,《參贊碎錦集》,南投埔里:真元宮參贊堂,1971年。
五、口述人資料
王富亮先生,金錦山義民廟總幹事。
田基堯先生,1962年生,現任乾溝村村長、義民祠主委。
李春榮先生,1948年生,水里義民廟委員。
吳泰燈先生,1949年生,現任臺北褒忠義民廟主委。
周梅鶯女士,1955年生,原居高雄市橋頭區,甲仙褒忠亭信徒。
林玉桂先生,1938年生,富里竹田義民亭主委。
林邦雄先生,枋寮義民廟廟公。
林福海先生,國姓褒雄宮前主委。
邱特青先生,魚池德龍宮委員兼乩童。
姜義興先生,中和溥濟宮桌頭。
姜義峰先生,中和溥濟宮住持。
洪耀清先生,無極褒忠義民宮負責人。
徐天來先生,1927年生,原籍桃園楊梅,中寮義民宮住持、解籤人。
徐義雄先生,1941年生,富里竹田義民亭委員,前乩童之後裔。
徐錦豐先生,1941年生,曾擔任廣福宮桌頭,翻譯乩童的語言。
郭阿龍先生,嘉義褒忠義民廟委員。
許秀貞女士,1951年生,高雄義民廟總務,已在廟裡服務35年。
陳秋田先生,1942年生,埔里南村義民祠主委。
陳保志先生,1963年生,富里竹田義民亭陣頭「義民組」新手隊指揮。
陳兔妹女士,無極褒忠義民宮發起人,女乩童。
陳德來先生,1929年生,頭份義民廟委員。
張森漢先生,1942年生,魚池德龍宮委員。
張貴華先生,金錦山義民廟主任委員。
張賜福先生,1963年生,現任甲仙褒忠亭廟公。
彭阿喜先生,1935年生,南湖護安廟住持。
彭榮華先生,1949年生,埔里廣福宮前主委。
彭耀星先生,1955年生,臺南市客家文化協會總幹事。
曾文通先生,南崁褒忠亭前主委。
黃存先先生,魚池德龍宮信徒。
黃庚癸先生,1932年生,水里義民廟副主任委員。
黃萬主先生,埔里廣福宮主委。
廖景淵先生,1929年生,其父親廖金科曾在1936年擔任上大隘派出所的警察。
劉喜漢先生,1945年生,原籍苗栗市,2003年開始擔任長橋褒忠亭主委。
鄭瑞文先生,魚池德龍宮主委。
蕭玉印先生,1957年生,中寮義民宮委員。
指導教授 吳學明 審核日期 2012-6-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