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7201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 、訪客IP:3.145.89.181
姓名 杜立偉(Li-Wei T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清代芎林地區漢人社會的建構
(The Establishment of Han Chinese society in Qionglin in Qing Dynasty)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臺灣客家認同之研究:以《客家風雲雜誌》和《客家雜誌》為探討中心
★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清代的芎林地區,原稱九芎林。原為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人的生活領域,乾隆末葉姜勝智、劉承豪等人進墾九芎林,二人被稱為九芎林開墾始祖。乾隆五十五年,番屯制度實行,姜勝智以佃首身份負責督導墾務工作。嘉慶年間,由於撥給麻薯舊社屯租的契機,拓墾範圍轉移至番界外的猴洞、山豬湖等地。
九芎林地方劃歸為隘墾區的部分有二:一為山豬湖,當時隸屬於中興庄,石壁潭劉朝珍家族主導此區的墾務。二為王爺坑、鹿寮坑等地,隸屬於合興庄,由塹城殷戶陳長順家族主導此區的墾務。
隨著拓墾工作的進行,九芎林地方遂建立以漢人為主的社會,特別是在文教方面的發展頗為鼎盛。而嘗會組織、社會事業等在本區亦蓬勃發展,本文透過討論九芎林居於漢人進入內山拓墾中繼站的區域,除了瞭解土地拓墾的過程以外,更試圖釐清本區所呈現出來的漢人社會面貌。
摘要(英) Jiuqionglin in Qing Dynasty used to be the living realm of Zhu Qian She people, who were Taokas. Taokas were one of the plains aboriginal groups. In the late years of Qian-Long Emperor’s reign, Jiang Shengzhi, Liu Chenghao, etc. began to cultivate land in Jiuqionglin. Therefore, they were viewed as the pioneers of cultivating land in Jiuqionglin. In 1790 (55th year of Qian-Long Emperor), the Qing government actualized the Fantun System and Jiang Shengzhi, the head of tenant farmers, took charge of supervising the cultivating affairs. During the years of Jia-Qing Emperor’s reign, because the Qing officials assigned Jiuqionglin’s tenant farmers to pay taxes to Ma Shu Jiou She, the cultivating territory transferred to Hou Dong, Shan Zhu Hu and so on beyond the land boundary between Han settlers and Taiwanese aborigines.
The Ai Ken territory in Jiuqionglin we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was Shan Zhu Hu, which were located in Zhong Xing Village. Liu Chaozhen’s family in Shi Bi Tan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cultivating affairs. The other was Wang Ye Keng, Lu Liao Keng, which were located in He Xing Village. Chen Changshun’s family, the merchant of Zhu Qian Cheng,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cultivating affairs.
Following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land, Qionglin gradually formed a society mainly consisting of Han Chinese and developed quite well, especially in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spects. Besides, the Chang Hui and social businesses, etc. were under prosperous development as well. Through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area where Jiuqionglin was the supply depot of Han Chinese cultivating the inside mountains, the thesis not only helps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land, but also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n Chinese society showed in the region.
關鍵字(中) ★ 番屯
★ 神明會
★ 姜勝智
★ 劉承豪
★ 劉朝珍
★ 陳長順
★ 竹塹社
★ 芎林
★ 九芎林
關鍵字(英) ★ Shenming Hui
★ Fantun
★ Chen Changshun
★ Liu Chaozhen
★ Liu Chenghao
★ Jiang Shengzhi
★ Zhu Qian She
★ Qionglin
★ Jiuqionglin
論文目次 緒論………………………………………………………………………1
第一章 芎林地區的自然環境………………………………………19
第一節 地形…………………………………………………………20
第二節 氣候…………………………………………………………26
第三節 水文…………………………………………………………31
小 結…………………………………………………………………36
第二章 芎林地區前期的拓墾………………………………………37
第一節 清領以前的芎林地區………………………………………37
第二節 保留區的開發………………………………………………41
小 結…………………………………………………………………89
第三章 芎林地區後期的拓墾………………………………………91
第一節 隘墾區的開發………………………………………………91
第二節 水利的發展…………………………………………………114
小 結…………………………………………………………………130
第四章 芎林地區漢人社會的發展…………………………………131
第一節 街庄的形成與運作…………………………………………131
第二節 神明會的發展………………………………………………143
第三節 文教的發展…………………………………………………170
小 結…………………………………………………………………190
結論……………………………………………………………………191
參考書目………………………………………………………………193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檔案、統計書
戴炎輝整理,《淡新檔案》,微捲,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1969年複製。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土地申告書》,手稿本,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年,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臺灣總督府第一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1899年。
(二)古文書
〈乾隆五十八年姜勝智立給屋地基字〉,劉世湧先生提供。
〈乾隆六十年陳德閏立退管耕契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室古文書,編號T0093D0093-0008-001。
〈嘉慶元年二月臺灣北路淡防分府何茹連示諭〉,《淡防分府公文記錄》,無頁碼。國家文化資料庫古文書,編號AH2318_002、AH2318_003。
〈嘉慶元年三月立請九芎林原佃首姜勝智為管事帖〉,《淡防分府公文記錄》,無頁碼。國家文化資料庫古文書,編號AH2318_004、AH2318_005。
〈嘉慶九年麻薯舊社屯租收支〉《淡防分府公文記錄》,無頁碼。國家文化資料庫古文書,編號AH2318_008。
〈嘉慶九年麻薯舊社屯租收支〉《淡防分府公文記錄》,無頁碼。國家文化資料庫古文書,編號AH2318_010。
〈嘉慶十三年十月竹塹社通事荖萊湘江立永給墾批字〉,國家文化資料庫古文書,編號cca100003-od-bk_isbn9576711436_l2071_1000-0002-u.doc。
〈嘉慶十三年竹塹社通事荖萊湘江等立給佃批字〉,陳作東先生提供。
〈嘉慶十年七月九芎林庄佃首姜勝智立招佃墾耕字〉,國家文化資料庫古文書,編號cca100003-od-ta_05647_000193。
〈嘉慶十九年六月阿興義順立鬮分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室古文書,編號T0005D0005-0048-000。
〈嘉慶二十一年劉朝珍立轉典東興庄佃租契〉,國家文化資料庫古文書,編號od-ta_04239_000112。
〈嘉慶二十三年八月林國寶林特魁立遜賣山埔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古文書,編號733.7301 4463 1818。
〈嘉慶二十四年三月典主林秀春與林茂堂立鬮分庄租合約〉,國家文化資料庫古文書,編號od-ta_04239_000110。
〈道光元年正月林慶頂立杜賣盡斷根田園契立杜賣盡斷根田園契字〉,劉名揚先生提供。
〈道光四年十二月曹陳氏仝男阿立杜賣盡斷根田屋契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古文書,編號733.7301 5577 1824 v.1。
〈道光十一年三月林詹氏仝男林芝蓮、仝孫林齡立杜賣圳路契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古文書,編號730.7301 4427 1831。
〈道光十一年四月劉科捷、姜懷岳、姜秀鑾立定界各管山田業合約字〉,《金廣福文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藏,編號ET2240。
〈道光十四年五月合興庄墾戶陳長順立給丈單〉,關西鄭家古文書。
〈咸豐四年竹塹社潘坤華立借銀單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室古文書,編號T0077D0077-0216-000。
〈咸豐六年九月合興庄墾戶陳長順立給丈單〉,關西鄭家古文書。
〈咸豐六年十月合興庄墾戶陳長順立給墾批字〉,國家文化資料庫古文書,編號cca100003-od-ta_05647_000208-0001-i。
〈光緒十三年三月劉子謙、金福昌、劉文良立杜賣盡斷根水田山林埔園契字〉,國家文化資料庫古文書,編號cca100003-od-ta_05566_000280-0001-u.doc。
〈光緒十五年四月劉子謙仝侄家合立杜賣盡根山林埔地水田契字〉,國家文化資料庫古文書,編號cca100003-od-ta_05566_000274-0001-u.doc。
〈光緒十六年二月立杜賣盡斷根水田山林埔園契字隘首金福昌〉,國家文化資料庫古文書,編號cca100003-od-ta_05566_000259-0001-u.doc。
〈明治三十年二月賴久奎父子立杜賣盡斷根水田山園埔地契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古文書,編號733.7301 5724 1897V.02。
〈明治三十年十二月黃坤南立分撥鬮書字〉,黃坤南家族古文書。黃士洋先生提供。
〈明治三十一年黃傳茂等立分撥鬮書字〉,黃坤南家族古文書。黃士洋先生提供。
林明燦等,《岸裡大社文書》(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1998年。
王世慶,《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
高賢治,《大臺北古契字三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5年。
張炎憲等編,《臺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1993年。
張德南編著,《鄭吉利號古契約文書研究》,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劉澤民編,《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編》(下冊),南投:臺灣文獻館,2004年。
劉澤民編著,《關西坪林范家古文書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年。
鄭華生口述、鄭炯輝整理,《新竹鄭利源號典藏古文書》,南投:臺灣文獻館,2005年。
(三)族譜、神明會簿
何信近編,《何家宗譜》,1991年。何信橋先生提供。
林保萱主編,《西河林氏六屋大族譜》,新竹:林氏六屋大族譜編輯委員會,1982年。林伯殷先生提供。
林礽池抄寫,《林氏族譜》,林桂玲小姐提供。
官德鑑編,《官氏族譜》,官九和族譜編輯委員會,197年6。官有進先生提供。
官有進編修,《衍慶堂官氏第十七世德洞公派下家譜》,2009年。官有進先生提供。
姜欽圳編修,《天水堂十一世渡臺祖姜朝鳳派下族系譜》,臺北:祭祀公業姜朝鳳,2003年。
姜坤賢等主編,《十二世祖姜勝智公派下族譜》,十二世祖姜勝智公派下族譜編輯委員會編印,1988年。姜雙鼎先生提供。
徐元通主編,《徐氏大族譜》,桃園:徐氏大族譜編輯委員會印,1978年。
族譜增修委員會編,《彭城劉氏族譜》,廣傳公派下第六房第一五八代祖族譜增修委員會發行,1972年。劉世聲先生提供。
陳國材,《鰲城陳氏分傳本房系誌》,手稿本,1913年,無頁碼。
彭永鈞編,《彭氏來臺祖開耀公第五房—乾順公家系表》,年代不詳。彭永鈞先生提供。
詹前湧編,《詹氏祖譜》,手抄本。詹前湧先生提供。
詹家茂編纂,《詹氏族譜》鉛印本,年代不詳。詹前榮先生提供。
鄭紹燕,《滎陽族譜》手抄本,依光緒十五年重修本抄寫,1931年。鄭香隆先生提供。
鄭昌照,《滎陽堂族譜》,大歲壬申年重抄,無頁碼。鄭香隆先生提供。
鄧緒馨主編,《鄧氏族譜》,臺中:創譯出版社,1973年。鄧仁春先生提供。
鄧奇峯編纂《鄧氏族譜》,臺北:世界鄧氏宗親總會,1985年。鄧仁春先生提供。
鄧族聯譜編委會,《鄧族聯譜》,韶關:韶關暨各省市合作編委會,2007年。鄧仁春先生提供。
劉家水編,《劉氏族譜》,無出版項,1920年。楊秋賢先生提供。
劉輝清增修,《劉氏家譜》,1961年。劉世偉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林氏族譜》,年代不詳,無頁碼。林雙祿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官家世代祖號〉,手抄本,無頁碼。官有進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鄧氏族譜》,手抄本,無頁碼。鄧仁春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陳氏族譜》,手抄本,無頁碼。陳作東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魏氏族譜》,手抄本,無頁碼。魏祺祉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姜氏族譜》,年代不詳。張秀琪小姐提供。
編者不詳,《黃氏家藏》,手抄本,無頁碼。黃士洋、黃士勳提供。
臺灣區鍾姓宗親總會,《鍾姓大宗譜》,中壢:百族姓譜社,1999年。
編者不詳,《義民祀簿》,手稿本,1863。羅文生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聖母會會份簿》,手稿本,1971。彭雲玉小姐提供。
編者不詳,《廣合祀祭典簿》,手稿本,1857。鄭復寧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廣合祀祭典簿》,手稿本,1918。鄭復寧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廣合祀祭典簿》,手稿本,1918。張永金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廣合祀連續簿》,手稿本,1975。林欣雨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復興嘗簿》,手稿本,1861,李瑞金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昌盛祠簿》,手稿本,1877。劉世湧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春和祀簿》,手稿本,劉世湧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元昌祀簿》,手稿本,劉世湧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顯湄祀簿》,手稿本,劉世湧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福隆祀簿》,手稿本,劉世湧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應善祀簿》,手稿本,劉世湧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成福祀簿》,手稿本,劉世湧先生提供。
魏成光,《魏氏大宗譜》,臺北:地球出版社,1973。魏祺祉先生提供。
(四)方志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沈茂蔭纂修,《苗栗縣志》,臺灣文獻叢刊15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林豪,《澎湖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波越重之,《新竹廳志》,新竹:新竹廳總務課,1907年。
周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莊興惠總編輯,《芎林鄉志》,芎林:芎林鄉公所,2004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陳炎正主編,《后里鄉志》,后里:后里鄉公所,1989年。
陳壽祺纂、魏敬中重纂,《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9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張福壽編,《樹林鄉土誌》,樹林信利購販組合,1938年。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6年。
黃旺成主修,《新竹縣志》,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鄭鹏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文獻叢刊6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劉良璧纂輯,《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樹林市志編審及諮詢委員會,《樹林市志》,樹林:樹林市公所,2001年。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五)文集、雜著、其他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919年。
江日昇,《臺灣外記》,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竹東郡役所編,《竹東郡勢要覽》,竹東:竹東郡役所,1937年。
芎林文林閣管理委員會編,《新竹縣芎林鄉文林閣》,新竹:芎林文林閣管理委員會,2002年。
芎林鄉公所,《芎林鄉祭祀公業表》。芎林鄉公所提供。
吳子光,《小草拾遺》,板橋:龍文出版社,2001年
吳子光,《芸閣山人集》,板橋:龍文出版社,2001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3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陳朝龍,《合校足本新竹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1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9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連橫,《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新竹州役所編,《新竹州要覽》,新竹:新竹州役所,1923年。
程家潁,《臺灣土地制度考察報告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楊英,《從征實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詹前榮撰,〈祭祀公業法人新竹縣詹瑞業沿革〉,2009年,無頁碼。詹前榮先生提供。
鄧盛材,〈回憶先祖來臺兩百年〉,手稿,無頁碼。鄧仁春先生提供。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甲集》,臺灣文獻叢刊第3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嘉義管內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5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新竹縣制度考》,臺灣文獻叢刊10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高宗實錄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8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文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8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壬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2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8年。
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臺灣氣象表》,臺北:臺灣總督府,1903年。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纂,《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省文獻會譯,《臺灣慣習記事》,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年。
編者不詳,《神明會贊元社會員表》,手稿本,無頁碼。劉世湧先生提供。
劉煥麟,〈六祀創始紀事〉,手稿,1981。劉世湧先生提供。
謝金蘭編,新竹縣文獻委員會譯,《咸菜硼地方沿革史》,新竹:新竹縣文獻會,1953年。手稿本。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年。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中譯本,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
篠原哲次郎編,《臺灣市街庄便覽》,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2年。
(六)地圖
洪敏麟、陳漢光、廖漢臣編,《臺灣堡圖集》,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9年。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圖幅第七號:中壢》,中和: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1年。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堡圖》,明治三十七年調製,臺灣日日新報大正四年出版,臺北:遠流出版事業,1996年。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C.B.卡列斯尼克著,《自然地理基礎知識》,臺北:地景,1997年。
Paul Claval著,鄭勝華等譯,《地理學思想史》第二版,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王禎,《農書》,臺北:商務,1975年。
王道成,《科舉史話》,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王洪文,《地理思想》,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王光遠,《農業概論》,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
王雙懷,《明代華南農業地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王鑫,《臺灣的地形景觀》,臺北:渡假出版社,1997年。
王銘銘主編,《西方人類學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石再添主編,《臺灣地理概論》三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5年。
石再添等著,《地學通論》,臺北:固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司徒尚紀,《廣東文化地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史光華,《經濟地理—農業之部》,臺北:三民書局,1972年。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台灣,東京:冨山房,1909年。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
吳學明,《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竹北: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李長年,《中國農業史話》,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李龍潛,《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新竹縣市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印,1998年。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林雪美等撰述,《臺灣地區水資源史》第二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林朝棨,《臺灣地形》,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年。
林白、朱梅芳著,《中國科舉史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周雪香,《明清閩粵邊客家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周宏偉,《清代兩廣農業地理》,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郭正民編著,《竹塹文風》,新竹:新竹縣立圖書館,1961年。
陳正祥,《臺灣地誌》二版,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1987年。
陳憲明等編撰,《臺灣的地理》,臺北:玉山社,2004年。
陳國川撰述,《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八‧新竹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陳炎正主編,《台中縣岸裡社開發史》,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86年。
畢慶昌,《新竹新志》,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年。
張勝彥等編著,《臺灣開發史》,蘆洲: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
張谷誠,《新竹叢誌》,新竹:新竹市文化中心,1996年。
張建民,《明清長江中游農村社會經濟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盛承禹編著,《世界氣候》,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戚啟勳編著,《普通氣象學》,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1966年。
許友根,《武舉制度史略》,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新店:國史館,1995年。
費爾南‧布羅岱爾著,蕭昶等譯,《文明史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楊錫福等著,《臺灣新志》,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
塗明寬、邵屏華,《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說明書》圖幅第七號—中壢(第二版),中和: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1年。
趙冬梅,《武道徬徨:歷史上的武舉和武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齊如山,《中國的科名》,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年。
廖風德,《清代之噶瑪蘭》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廖風德,《臺灣史探索》,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鄭振滿,《鄉族與國家:多元視野中的閩台傳統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鄭藩派編撰,《開臺進士鄭用錫》,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7年。
蔡志展,《明清臺灣水利開發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蔣丙然,《臺灣氣候誌》,臺北:臺灣銀行,1954年。
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劉鴻喜編著,《世界氣候》,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1975年。
劉名揚,《客籍劉承豪家族與新竹頭前溪之開發》,臺中:白象文化,2010年。
冀朝鼎著、朱詩鰲譯,《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二)西文專書
Clifford Geertz, Negara : the theatre state in nineteenth-century Bali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Jonathan B. Mabry, Canals and communities : small-scale irrigation systems(Tucson :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96)。
Karl A. Wittfogel, Oriental despotism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7)。
Prasenjit Duara,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Clifford Geertz,The wet and the dry:traditional irrigation in Bali and Morocco,Human ecology ,vol1 No1,1972,p.23-39。
三浦唯宣,〈臺灣地誌の研究〉,《地學研究》No1-2(1933年),頁15-23。
王崧興,〈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5年2月),頁1-10。
王業鍵,〈近代中國農業成長及其危機〉,《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第7期(1978年6月),頁355-370。
王銘銘,〈“水利社會”的類型〉,《讀書》第11期(2004年),頁18-23。
王世慶、李季樺,〈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與采田福地〉,收入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頁121-171。
王益厓,〈臺灣之氣候區〉,《臺灣銀行季刊》第5卷第3期(1952年12月),頁1-25。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的階段論和類型論〉,收入氏著《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1989),頁1-28。
丹桂之助,〈臺灣新竹州竹東台地の地形に就ての考察〉,《地學雜誌》第46卷539號(1933年),頁35-43。
中村孝志,〈蘭人時代の蕃社戶口表(一)〉,《南方土俗》第4卷第1號(1936年7月),頁42-59。
中村孝志,〈蘭人時代の蕃社戶口表(二)〉,《南方土俗》第4卷第3號(1937年5月),頁181-196。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許賢瑤譯,〈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四十四卷一期,(1994年3月),頁208-234。
李瑞麟,〈臺灣都市之形成與發展〉,《臺灣銀行季刊》第24卷第3期(1973年9月),頁1-29。
李國祁,〈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第5卷第2期(1978年7月),頁131-159。
李宜洵〈「土地申告書」內容要項介紹〉,《臺灣風物》第38卷第1期(1988年3月),頁113-119;
花井重次,〈地形區(臺灣地方)〉,《岩波講座》(1934年),頁7-12。
林秀幸,〈臺灣北部客家地區民間社團組織與地方社會發展之關係〉,《臺灣文獻》第52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341-376。
林文凱,〈清代臺灣熟番地權的創設與流失:以竹塹社為個案的歷史分析〉,收於詹素娟主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1),頁133-183。
林偉盛,〈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臺灣風物》第52卷第2期(2002年6月),頁17-56。
范明煥,〈清代新竹縣猴洞庄探源〉,《臺灣風物》第40卷第3期(1990年9月),頁137-147。
施添福,〈臺灣堡圖—日本治臺的基本圖〉,收於《臺灣堡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
施添福,〈臺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以日治時期的地形圖為例〉,收入張炎憲、陳美蓉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灣史料評析講座紀錄(一)》,(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頁131-184。
施添福,〈日治時代的陸地測量部和臺灣地形圖〉,《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頁4-26。
施添福,〈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第6期,(1980年1月),頁203-242。
徐鐵良,〈臺灣之地形〉,《臺灣銀行季刊》第7卷第2期(1955年),頁8-25。
陳秋坤,〈清初臺灣土地的開發(公元一六八四—一八五五年)〉,《臺北文獻》直字第38期,(1976年12月),頁23-32。
陳孔立,〈清代臺灣械鬥史事辨誤〉,《台灣研究集刊》第4期(1985年4月),頁68-72。
陳其南,〈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開墾組織與土地制度之形成〉,《食貨》第9卷第10期,(1980年1月),頁12-30。
陳華,〈歷史解釋中之地理因素〉,《食貨》,復刊第4卷第10期(1975年1月),頁22-26。
陳正祥,〈臺灣之地理區域〉,《臺灣銀行季刊》,第8卷第1期(1956年),頁1-5。
莊興惠,〈從三山國王、義民爺到文昌帝君—看清治代芎林客家族群信仰特質與歷史文化的變遷〉,《新竹文獻》第23期(2005年11月),頁31-52。
莊英章,〈日據時期「土地申告書」檔案資料評介〉,《臺灣風物》第35卷第1期(1985年3月),頁91-104。
張瑞津、劉明錡,〈頭前溪階地之地形學研究〉,收於《跨世紀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地理學會,1999),頁乙九3-1~3-11。
張勝彥,〈清代臺灣漢人土地所有型態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4期(1981年),頁49-76。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第31卷第4期(1980年12月),頁154-176。
黃富三,〈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食貨》復刊第11卷第1期(1981年4月),頁19-36。
黃富三,〈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下)〉,《食貨》復刊第11卷第2期(1981年5月),頁26-46。
黃富三,〈清代臺灣漢人之耕地取得問題〉,收入黃富三、曹永和主編,《臺灣史論叢》第1輯(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頁193-220。
黃奇烈,〈芎林鄉文獻採訪錄〉,《新竹文獻會通訊》第11號(1954年2月),頁1-20。
惠邨,〈清代臺灣之租賦〉,《臺灣文獻》第10卷第2期(1959年6月),頁91-147。
萬寶康,〈臺灣分區氣候與天氣之研究〉(一),《氣象學報》第19卷第4期,(1973年12月),頁1-19。
萬寶康,〈臺灣分區氣候與天氣之研究〉(續),《氣象學報》第20卷第1期,(1974年3月),頁15-32。
劉育嘉,〈清代臺北盆地的水利開發〉,《臺灣文獻》第47卷第3期(1996年9月),頁193-214。
劉衍淮,〈臺灣區域氣候之研究〉,《師大學報》第8期(1963年6月),頁255-299。
羅文生,〈「竹塹社土目潘文起研究」田野筆記〉,《新竹文獻》第33期(2008年8月),頁77-93。
羅文生,〈義民嘗文獻搜尋初稿〉,收於《臺灣客家文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客家臺灣文化學會,2004),頁39-52。
蕭正洪,〈歷史時期關中地區農田灌溉中的水權問題〉,《中國經濟史研究》第1期(1999年),頁48-64。
(二)學位論文
王德財,〈客家芎林地區燒炭窩聚落之生活空間研究〉,臺北:私立華梵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王君竹,〈新竹縣芎林鄉華龍社區營造之人地關係探討〉,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朝凱,〈清代至日治時期臺灣文昌信仰與地方社會〉,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思全,〈『綠村』共生生態的集村規劃-以新竹縣竹北市、芎林鄉為例〉,中壢: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陳美鈴,〈天主教會在客家村落的發展—以芎林聖心堂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曾春鎂,〈新埔地區的經濟與社會變遷(1684-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秋賢,〈水利開發與地區發展互動之研究:以頭前溪北岸九芎林為例(1775-1945)〉,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2011年。
萬玟岑,〈我國鄉鎮市調解委員會組織與運作之研究—以新竹縣芎林鄉調解委員會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素瑤,〈新竹縣湖口鄉的聚落型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劉湘櫻,〈落地生拓—桃園龍潭鍾家的定根與生拓〉,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詩敏,〈芎林劉承豪家族之研究(1751-1945)〉,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劉康成,〈綠資源管理觀之鄉村社區開放空間規劃規範-以新竹縣芎林、文林社區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劉玉嬌,〈從明復堂到存仁院--財團法人存仁院慈善事業基金會研究 (1900-1945)〉,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劉慧雯,〈從語言學角度探討客語地名—以新埔關西芎林地區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鄭寶珍,〈日治時期客家地區鸞堂發展:以新竹九芎林飛鳯山代勸堂為例〉,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四、口述
錢漢昌,2009年1月17日,錢漢昌宅。
邱秀珠、三仁壽,2009年3月19日,芎林鄉公所。
姜雙鼎、楊秋賢,2009年3月19日,姜雙鼎宅。
魏祺祉,2009年3月21日,魏祺祉宅。
官有權,2009年3月22日,官有權宅。
官金松、官有山,2009年3月22日,官金松宅。
彭正章,2009年3月24日,彭正章宅。
劉邦武,2009年3月25日,劉邦武宅。
詹德波,2009年3月27日,詹德波宅。
劉世偉,2009年3月28日,劉世偉宅。
劉世聲,2009年3月28日,劉世聲宅。
劉名揚,2009年3月28日,劉名揚宅。
張榮陞,2009年3月28日,張榮陞宅。
詹前湧,2009年3月28日,芎林廣福宮。
張阿勝、張敬祺,2009年3月31日,張敬祺宅。
陳作東,2009年4月2日,陳作東宅。
陳滿妹,2009年4月2日,陳滿妹宅。
盧鎮邦,2009年4月2日,盧鎮邦宅。
鄭香隆,2009年4月5日,鄭香隆宅。
劉阿鋉,2009年4月5日,芎林文林閣。
劉世湧,2009年4月8日,劉世湧宅。
何信橋,2009年4月10日,何信橋宅。
曾敬炎,2009年4月11日,曾敬炎宅。
李瑞金,2009年4月15日,李瑞金宅。
林煥坤,2009年4月19日,林煥坤宅。
鄭東嶽,2009年4月19日,鄭東嶽宅。
林雙祿,2009年4月22日,林雙祿宅。
鄭保寧、鄭復寧,2009年4月26日,鄭保寧宅。
張永金,2009年4月26日,張永金宅。
黃士洋、黃士勳,2009年4月30日,黃士勳宅。
林欣雨,2009年5月1日,林欣雨宅。
林礽麟,2009年5月2日,林礽麟宅。
陳義宏,2009年5月3日,陳義宏宅。
林伯殷,2009年5月10日,林伯殷宅
羅文生,2009年5月10日,羅文生宅。
張正堂,2009年5月11日,張正堂宅。
張仕梅,2009年5月13日,張仕梅宅。
劉仁添,彭月萍,2009年5月14日,芎林廣福宮。
楊秋賢,2009年5月15日,楊秋賢宅。
彭永鈞,2009年5月16日,新埔義民廟。
鍾營梓,2009年5月16日,鍾營梓宅。
官有位,2009年5月17日,官家衍慶堂。
彭雲玉,2009年5月18日,芎林鄉農會。
莊興惠,2009年5月19日,莊興惠宅。
魏鏡銘,2009年6月4日,魏鏡銘宅。
鄧仁春,2009年6月7日,龍潭雨賢館。
鄭文虎,2009年6月9日,鄭文虎宅。
蘇仁科,2009年6月19日,蘇仁科宅。
陳役州,2009年6月22日,陳役州宅。
官有進,2009年6月21日,官家衍慶堂。
劉邦明,2009年6月24日,劉邦明宅。
劉錫邦,2009年6月25日,劉錫邦宅。
劉廣義,2009年7月4日,劉廣義宅。
林邦雄,2009年7月10日,新埔義民廟。
詹前榮,2009年7月12日,下圓山詹家大夫第。
指導教授 吳學明(Hsueh-Ming Wu) 審核日期 2012-7-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