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7201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 、訪客IP:3.142.197.212
姓名 鍾春枝(Chun-Jhih Jho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現階段客家文化資產傳承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
(The Current Hakka Culture Inheritance:A Case Study of Taoyuan Country Guanyin Township)
相關論文
★ 新埔地區的產業變遷★ 流域與區域:鳳山溪流域交通發展史
★ 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 儀式中身份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
★ 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 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
★ 越南籍配偶眼中的閩客族群意象★ 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
★ 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 博物館展示與客家記憶
★ 閑聊(Gossip)中客家常民的歷史意識★ 新加坡當鋪業與客家
★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標準作業程序(SOP)建立之研究★ 「文化治理」中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例
★ 客家採茶婦女的勞動意識 ─以新竹縣峨眉鄉為例★ 東南亞的「客家」意涵:英殖民馬來亞的華人分類過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以觀音鄉的社區故事為背景,從地理位置、海島型氣候環境等自然景觀,加上人文色彩的環境因素,自然與人文兩者的條件,形構社區歷史發展的軌跡。有如:海岸線的千年藻礁生態、海水浴場的觀光休憩、養殖魚貨產業、農業耕作開墾、後現代工業的文明、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族群政治經濟的地位和立場、大環境的教育政令..這些都是推動觀音鄉社區發展的主因,也是觀音鄉重要的文化資產寶藏。再者,全文主要探討客家人佔多數的觀音鄉社區發展中,客家人如何主導社區發展?客家人扮演的角色?客家文化對社區發展的影響及客家文化的消長情形。至於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作更深入地探究現階段觀音鄉的社區發展與客家文化資產傳承議題之間的互動關係,唯有深刻的體認客家文化資產傳承的意義,才能夠更加了解客家文化資產在社區發展的價值。
摘要(英) This essay reports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Guanyin Township. It is composed of: first, its natural landscapes, given its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marine climate; and second, its cultural environment. Such elements as its rising beach tourism, growing agricultural economy, emerging postmodern creative industries, its millennial algal reef along the coastline, aquaculture industry, its ethnic politico-economic condi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policy in Taiwan, to name a few, are critical cul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township, thus have constituted the major factors of the community’s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explores, by showing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Guanyin Township, how Hakka as a majority lead their community, the role they played, the impact of their culture on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the vicissitude of the culture. Its purpose i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of the township and issues of the heritage of Hakka Culture. The author finally argues that we shall be unable to capture the value of Hakka Culture in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unless we can realize the meaning of its heritage.
關鍵字(中) ★ 客家文化資產
★ 傳承
★ 觀音鄉社區發展
關鍵字(英) ★ Guany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 Hakka culture assets
★ inheritance
論文目次 摘要…………………………………………………………………………………...I
Abstract………………………………………………………………………………II
謝辭…………………………………………………………………………………..III
目錄………………………………………………………………………………… .IV
圖目錄…………………………………………………………………………..........VI
表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問題、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5
第三節 研究架構流程與研究方法……………………………………………9
第四節 名詞釋義……………………………………………………………..13
第二章 理論論述與文獻回顧……………………………………………………..17
第一節 相關文獻回顧………………………………………………………..17
第二節 社區發展議題 ……………………………………………………....22
第三節 「客家文化」議題在社區發展中的定位……………………………34
第四節 文化資產保存與分類………………………………………..………44
第三章 現階段客家文化資產傳承個案研究……………………………………..56
第一節 精神資產……………………………………………………………..57
第二節 物質資產………………………………….………………………...104
第三節 附加價值資產………………………………………………………11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131
第一節 觀音鄉社區發展的變遷與現況……………………………………131
第二節 觀音鄉社區中的客家文化資產傳承………………………………142
第三節 客家文化資產主導社區發展………………………………………1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60
第一節 研究發現……………………………………………………………160
第二節 研究建議……………………………………………………………171
參考書目……………………………………………………………………………174
附錄一 觀音鄉客籍人口統計(一)…………………………………………….. 186
附錄二 觀音鄉客籍人口統計(二)…………………………………………….. 187
附錄三 文建會推行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歷程簡表……………………………..188
附錄四 相關部會推行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歷程簡表…………………………..191
附錄五 客家基本法……………………………………………………………..193
附錄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遺產的執行歷程相關計畫與公約簡表..195
附錄七 觀音鄉民間信仰的祭祀圈……………………………………………..198
附錄八 訪談大綱………………………………………………………………..199
圖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9
圖2-1 觀音鄉第三部門在「社區發展」中的功能……………………………31
表目錄
表 1-1 2011年9月~2012年3月桃園縣觀音鄉訪談對象表……………………7
表 2-1 相關文獻回顧………………………………………………………….....17
表 2-2 觀音鄉「客家文化資產」分類表一……………………………………….50
表 2-3 觀音鄉「客家文化資產」分類表二……………………………………….5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卜正珉(2003)。《公共關係—政府公共議題決策管理》,頁27,46,300-302。
(台北:揚智)。
于宗先、王金利(2009)。《台灣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頁17。(台北:聯經)。
文建會(1997)。《社區總體營造行政能源手冊》,頁1-39。(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2004)。《2004年文化白皮書》,頁48,187。(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2005)。<文化概念篇>,《文建會網路學院case智庫3台灣文化系列》,
頁10-11。(台北:文建會)。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頁12。(台北:群學)。
內政部編(2003)。《台閩地區推展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頁4-6。(台
北:內政部)。
內政部編(2006)。《台閩地區推展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頁13-14。(台
北:內政部)。
內政部編(2007)。《96年度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頁17-19。(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編(2008)。《97年度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頁5-6。(台北:內政部)。
中國科技大學(2006)。《關照@文資保存超連結:全國新文資元年特展》,頁11。
(台北:文建會)。
尹章義(2008)。《新屋鄉志》,下冊,頁572。(桃園:新屋鄉公所)。
日創社編(2010)。《斑斕行腳:觀音鄉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頁2-10,34-85,
116,135,141。(台北:客委會)。
台灣總督府(1896)。<本島在來ノ社寺保護ニ關スㄦ諭告>,《台灣總督府公
文類纂》,冊號00003,文號53。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1991)。伊能嘉矩著《台灣文化志》,(中譯本中卷,頁195,235,409。(台中:台灣文獻)。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1991)。伊能嘉矩著《台灣文化志》,(中譯本上卷),
頁92-118。(台中:台灣文獻)。
台灣人民俗編輯小組編(2000)。《台灣人民俗》,頁10-37。(台北:橋宏)。
石田浩(1985)。《臺灣漢人村落の社會經濟構造》。(日本大阪府:關西大學)。
石元康(1993)。<文化認同與民族自決>,《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16期,頁25-2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頁289,298-306。(台北:巨流)。
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頁368,378,391,404-408。
(台北:元照)。
丘昌泰(2005)。<台灣客家族群的自我隱形化行為:顯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2005年全國客家學術研討會—學術定位、社會脈絡與經驗探索》論文集。頁163-164。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舉辦。
丘昌泰(2007)。《鄰避情結與社區治理:台灣環保抗爭的困局與出路》,頁42-43。(台北:韋伯文化)。
丘昌泰(2010)。《公共管理》,頁596。(台北:智勝)。
田基武等編(2004)。《台閩地區推展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頁5-6。(台
北:內政部)。
田金昌(2005)。《台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頁
23-28,126。(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哲榮、司徒懿譯(2010)。《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頁334-347。(台北:韋伯文化)。(原David Silverman著,譯自: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杉山靖憲(1916)。《台灣名勝舊蹟誌》。(台北:台灣總督府)。
李豐楙(1994)。〈台灣中部『客仔師』與客家社會---一種社會變遷中信仰習俗
的起伏與消失〉,《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度全國文藝季系列活動--客家文化討
會論文集》,主編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文建會主辦。頁217-240。(台
北:客家雜誌社)。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頁454-464,484-500。(台北:時英)。(原Earl Babbie 著,譯自:The practice of socialresearch,8thedition.)。
李乾朗(2005)。《桃園縣縣定古蹟觀音白沙岬燈塔調查研究暨修護計劃》,頁19,23-37,113-125。(台北:燕樓古建築)。
李汾陽(2010)。《文化資產概論》,頁12-39。(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李仁芳編(2010)。《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頁23-25,141,145。(台北:文建會)。
杜奉賢(2004)。《文化資源的調查研究與利用規畫:實例探討》,頁3。(台北:
唐山)。
何傳坤、曾美華(2004)。《世界遺產學習手冊:文建會認識世界遺產教師研習
營》,頁4。(台北:文建會)。
何立德(2010)。王鑫審查,《世界遺產公約履行指南》,頁1-93。(台中:文化
資產籌備處)。譯自: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吳定(2005)。《公共政策》,頁354-359,502-503。(台北:空大)。
辛晚教、古宜靈、廖淑蓉〈200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頁8。(台北:詹氏)。
呂玫鍰、廖經庭(2006)。<丙戌2006年觀音客家村落的中元遶境與放水燈>,
《台灣文獻》,冊別19,頁52-60。(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呂玫鍰(2006)。<南桃園客家保生大帝信仰初探:兼談閩客關係與族群認同 >,《台灣客家民間信仰研討會論文彙編》,頁72。(台北:台北縣文化局)。
余佩蓉編(2008)。《石觀音》,13期,頁1-2。(桃園:石觀音愛鄉會)。
余佩蓉編(2010)。《石觀音》,23期,頁11-12。(桃園:石觀音愛鄉會)。
房學嘉(2000)。〈客家女性在宗族中的地位:以梅縣丙村溫氏仁厚祠為例〉,《第
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徐正光主編,頁261。(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林光華等著(2001)。《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頁67。(新竹:
新竹文化局)。
林詩偉(2002)。〈論客家還我母語運動-政治過程論的觀點〉,《第二屆「客家研
究」研究生論文研討會—族群建構與論述》,頁50-51。中央大學客家研究
中心主辦。
林將財等著(2005)。《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之成效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頁8-10。(台北:監察院)。
林水波、張世賢著(2006)。《公共政策》,頁434-439。(台北:五南)。
林會承(2006)。<「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新思維及新作法>,《文化資產執
行手冊》,頁1-2、1-3。(台北:文建會)。
林昕(2006)。<行政院台灣社區六星計畫介紹>,盧思岳編,《社區營造研
習教材—心訣要義篇》,頁39-43。(台北:內政部)。
林志恆(2009)。《世界遺產知識大學堂》,頁12-14。(台北:墨刻)。
林志宏(2010)。《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頁25-47。(台北:台灣商務)。
沈中元、夏學禮(2009)。《文化行政》,頁13-23。(台北:空大)。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2011)。《文創產業興中華:2011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調查報告》,頁72。(台北:文化創意產業協會)。
施正鋒(2004)。<客家族群與國家—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頁3-4,146-149,161-163。(台北: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
金會)。
客委會編(2007)。《驚艷客家》,導文,頁59。(台北:客委會)。
姜錦增(2010)。《石觀音》,20期,頁14。(桃園:石觀音愛鄉會)。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頁36。(台北:正中)。
徐震(2004)。<台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
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期,頁22-31。
徐正光(2002)。<塑造台灣社會新秩序>,《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頁5-7。
(台北:正中)。
徐源暄(2007)。《觀音人與埤塘》,頁40-48,55,85-86,125。(台北:客委會)。
徐源暄編(2011)。《石觀音》,第24期,頁10;第25期,頁1-6。(桃園:石
觀音愛鄉會)。
夏鑄九(1995)。<全球經濟中的台灣城市與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2期,頁57-101。
夏鑄九等譯(2002)。《認同的力量》,頁9。(台北:唐山)。譯自Manuel
Castells,1997.The Power of Identity.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編著(2004)。《文化行政》,頁13。(台北:五南)。
夏學理(2008)。《文化創意產業概論》,頁10-21。(台北:五南)。
宮崎清(1995)。《全國文藝季》論文集,頁9。『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
體營造中日交流展。
花松村(1996)。《台灣鄉土全誌》,第三冊,頁545。(台北:中一)。
翁徐得(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鎮展演設施—經營管理相鎮長座談會》,
頁46-47。(台北:文建會)。
翁徐得(1999)。《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頁35-37。(台北:文建會)。
孫治本(2004)。《個人化與生活風格社群》,頁103。(台北:唐山)。
孫本初(2005)。《公共管理》,頁255,275,287,292-293,383-394。(台北:
智勝)。
洪泉湖(2006)。〈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談台灣原住民教育中的師資問題—以
原住民地區國中為例〉,《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張秀雄、鄧毓浩主編,頁364-367。(台北:韋伯)。
洪健榮(2008)。〈落地生根:清代台灣客家族群的風水葬俗〉,《台灣文獻—客家歷史文化與產業專輯》第59卷,第3期,頁9-14。(台北:台灣文獻)。
高明瑞、蔡依輪、黃章育(2008)。<第三部門組織參與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
之可能性與限制—部門互動觀點>,《喜新、戀舊—創造產業文化資產新
價值》,頁123。(台中:文建會文化資產籌備處)。
范玉梅(1998)。《關於觀音「大潭」:一個聚落的生活空間史的研究》。(中原
大學室內設計碩士論文)。
張世賢、陳恆鈞(2001)。《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頁10-20。(台北:
商鼎文化)。
張茂桂、吳忻怡(2002)。<關於民族與族群論述中的認同與情緒:尊重與承
認的問題>,《百年來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反省》,頁197,202。主編:洪泉湖、謝政諭。(台北:東大)。
張吉成、周談輝(2004)。《知識管理與創新》,頁67。(台北:全華)。
張墩卿等編(2005)。《台閩地區推展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頁17-18。
(台北:內政部)。
張旭東(2006)。《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西方普遍主義話語的歷史批判》,頁59,66。(北京:北京大學)。
張維安(2006)。〈客家與台灣多元文化社會的發展〉,《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
育》,張秀雄、鄧毓浩主編,頁168。(台北:韋伯)。
張秀雄(2006)。〈民主公民教育的內涵與發展〉,《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
張秀雄、鄧毓浩主編,頁26。(台北:韋伯)。
張貴美(2010)。《桃園縣觀音鄉白玉村閩式客家話之研究》。(中央大學碩士論
文)。
許有仁等著(2010)。《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簡介》,頁10,40-41。(台中:文建
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梁婉玲譯(2010)。《質性研究的品質控管》,頁38,142,156-159。(台北:韋伯文化)。(原Uwe Flick著,譯自:Managing Qual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黃金春(1985)。《觀音鄉志》,頁50-54,56-58,91,197,205-206,210,265。
(桃園:觀音鄉公所)。
黃有志(1995)。<民族主義與族群認同>,(主編者:中華民族主義學會),《民
族主義論文系列之二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頁83。(台北:中華民族主義
學會)。
黃世輝(2001)。《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頁66。(台北:建築情報
季刊雜誌社)。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調查報告書》,頁
12-18,250-252。(台北:遠流)。
黃榮洛(2002)。《台灣客家傳統山歌詞》,第2版,頁10。(新竹:文化局)。
黃宣範(2004)。《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頁85,156。
(台北:文鶴)。
黃城、周維萱(2004)。<都市原住民之生活適應與文化傳承之分析—從紐西
蘭毛利人集會中心Marae談起>,(主編:洪泉湖),《2003年海峽兩岸「少
數民族文化傳承與休閒旅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93-294。(台北:
師大書苑)。
黃俊銘(2007)。《桃園縣文化景觀文化資產普查報告書》,頁28。(桃園:文
化局)。
黃松林(2010)。〈評鑑總論(二)社區發展協會部分〉,台北內政部編,《99
年度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頁5--16,80。(台北:內政部)。
彭瑞金(2002)。<從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化的發展>,《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
間》,徐正光主編。頁137-140。(台北:正中)。
邱彥貴、吳中杰(2004)。《台灣客家地圖》,頁27,90-95。(台北:貓頭鷹)。
邱繼智(2007)。《建構學習型組織》,頁231,246-247。(台北:華立)。
曾旭正(2004)。《行政院「挑戰二OO八:國家發展重點計劃」新故鄉社區營
造計畫政策說明書》,頁55,107-109,127-133。(台北:內政部)。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頁40-57。(台北:遠足文化)。
程文騰(2005)。《桃園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頁27。(桃園:文化局)。
舒詩偉(2006)。《客音:大隘ㄉㄚ ㄉ一行八音》,第1版,頁22。(台北:客
委會)。
傅朝卿(2006)。<國際性與國外全國性文化遺產組織概述>,《2005社區文化
性資產守護網,參考與學習讀本系列(讀本一)》,頁21。(台北:文建會)。
傅朝卿、榮芳杰(2009)。《建築學報》,第67期,頁57-80。(台北:中華民國
建築學會)。
傅朝卿(2010)。<從土耳其世界遺產暫列名單,看台灣世界遺產前例點努力
之路>《世界遺產》,第9號,頁10-13。(台北:世界遺產出版有限公司)。
盛治仁(2010)。《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暨相關子法彙編》,頁18-21。(台北:
文建會)。
楊長鎮(1989)。《客家風雲》。1月份,第15期,頁16。(台北:客家風雲)。
楊聰榮(2004)。《一個客家單姓村的形成與發展-以武威廖姓村為例》。(客家
委員會客家學術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書)。
莊文松(2008)。《寶貝觀音》,頁48,60,95-96,134-5。(台北:客委會)。
經建會編(2008)。《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頁3-4。(台北:經建會)。
塗嘉欣(2008)。《桃園縣觀音鄉蓮花季休閒觀光事業之研究》,頁54。成功大
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秋娥(1988)。《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族組識與生活方式》。(台灣師範大學地
理碩士論文)。
廖石(2003)。<從「地方治理」的思潮變遷,探討「社區賦權」在鄉村發展
政策中的定位與課題>,《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5/第16期,頁98-99。(台
北:都市設計學會)。
廖文欣(2008)。《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旭東、方文譯(1998)。《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現代晚期的自我與社會》,
頁15。(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譯自:Anthony,Giddens,
(1991)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趙俊祥(2003)。《台灣古蹟的歷史形成過程─以清代志書「古蹟」為探討》,
頁312。(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齊士崢(2002)。<課程:世界遺產與台灣的自然保留區>,《『二OO二年文建
會文化環境年:暑期文化營系列---文化資產種子教師研習營』成果專輯》,
頁66。(台北:文建會)。
榮芳杰(2007)。〈威尼斯憲章〉,《Dialogue建築雜誌》,第111期,頁80-87。
(台北:美兆)。
連瑞枝(2010)。〈發現「客家」--從《三灣鄉誌》的客家論述談起〉,《客家書
寫—方志、展演與認同》,莊英章、羅烈師主編,頁65。(苗栗:台灣客家
研究學會)。
郭薰風主編(1979)。《桃園縣志》,卷二,人民志,頁5-6。(桃園:桃園文獻
委員會)。
葉肅科(2006)。〈多元文化與外籍配偶弱勢團體問題—社會排除與社會資本
觀點〉,《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張秀雄、鄧毓浩主編,頁192。(台
北:韋伯)。
劉大可(2009)。〈族群認同與符號—以客家地區中心的考察〉,《客家族群與
文化再現》,頁430,443,451。江明修、丘昌泰主編。(台北:智勝文化)。
陳漢光譯(1971)。〈日據時代台灣漢族組及調查〉,頁55-106。譯自《台灣文獻》,
23(1),(台北:台灣省文獻會)。
陳培桂(1987)。《淡水廳志》,頁前圖。(台北:大通)。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頁11,13。(台北:
詹氏書局)。
陳運棟(2002)。<客家學研究導論>,《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徐正光主
編。頁15。(台北:正中)。
陳春聲(2005)。《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頁280。(台
北:稻鄉)。
陳子淳(2009)。《桃園縣古蹟保存區涵蓋範圍劃設與執行之調查研究》,頁228,
236-237。(桃園:文化局)。
陳胤安(2010)。〈族群、文化與認同的形成—從「客庄」教會到「客家」教
會〉,《客家書寫—方志、展演與認同》,莊英章、羅烈師主編,頁449,
460。(苗栗: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陳朝龍等纂輯(2011)。《新竹縣采訪冊》,頁184,186,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
員會編。(臺南:台灣史博館)。
潘英(1992)。《台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頁175-177。(台北:自立晚
報)。
陶蕃瀛(1993)。<博物館與社區的結合>,《博物館學季刊》,V01.7,No.2,頁9-10。(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賴玉玲(2001)。《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
頁52-57,80,156-160,221。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奇廷(2008)。《新屋鄉埤圳空間、水利社群與祭祀圈變遷之研究》,頁
118-121。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賴兩陽(2010)。〈地方政治人物對推動社區工作的影響性分析:桃園縣觀音
鄉社區工作者的觀點>,《社會政策與社會學刊》,第14卷第1期,頁
39-79。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頁26-58。(台北:
自立晚報社)。
謝俊逢(2000)。<從客家傳承音樂看客家人>,《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
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徐正光編,頁381。(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謝俊逢(2002)。<客家的音樂與文化—以山歌為中心>,《徘徊於族群與現
實之間》,徐正光主編。頁49。(台北:正中)。
謝東山(2009)。〈茶與品味—台灣當代陶瓷茶具設計的文化認同〉,《文物、
文化遺產與文化認同》,頁235。(南投:台灣文獻)。
謝榮坤編(2010)。《石觀音》,22期,頁6-7,15。(桃園:石觀音愛鄉會)。
鍾榮富(1994)。〈客家童謠的文化觀〉,《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度全國文藝季系
列活動--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文建
會主辦。頁140。(台北:客家雜誌社)。
鍾振章編(2009)。《石觀音》,16期,頁2,6,15。(桃園:石觀音愛鄉會)。
鍾梁玉里編(2009)。《石觀音》,第17期,頁13。(桃園:石觀音愛鄉會)。
鍾振章編(2010)。《石觀音》,21期,頁4,6,10-11。(桃園:石觀音愛鄉會)。
蔡宏進(2003)。《台灣新鄉村社會學》,頁46-49,60,161-162,185,252。(台
北:全華)。
蔡東源(2007)。《文化行政通論》,頁33-35。(台南:古印文化)。
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 107 期,
頁243。
簡顯光、王識仁著(2010)。《斑斕行腳:觀音鄉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
頁2,6。(台北:客委會)。
鄭榮興(1994)。〈台灣客家戲劇的現況與展望〉,《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度全國
文藝季系列活動--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
編,文建會主辦。頁113-122。(台北:客家雜誌社)。
鄭榮興(2002)。<客家戲曲音樂的概述>,《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徐
正光主編。頁76-77。(台北:正中)。
鄭秋玄(2007)。《觀音的美麗與哀愁》,頁35-52。(桃園:文化局)。
羅肇錦(2002)。<客家的語言—台灣客家話的本質和變異>,《徘徊於族群
和現實之間》,徐正光主編。頁17-26。(台北:正中)。
羅烈師(2007)。〈客家概念的起源、形成與傳播〉,《臺灣客家研究的反思:學
術與運動的雙重觀點》,頁1。(城流鄉動:2007年文化研究會議)。(台北:
台灣大學城鄉所),此為其修改前篇。
羅盛國(2007)。《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
為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羅香林(2010)。《客家研究導論》,頁174-175,180。(台北:南天)。
龔平邦(1984)。《行銷學通論》,頁1-2,46-59。(台北:三民)。
觀音文化工作陣編(1994)。《觀音人》,18期,第1版;28期,第1版,29
期,第1版;30期,第1版;32期,第1版;33期,第4,8版。(桃
園:觀音文化工作陣)。
觀音文化工作陣編(1995)。《觀音人》,37期,第1版;38期,第1版;40期,第2版;44期,第7版。(桃園:觀音文化工作陣)。
觀音文化工作陣編(1996)。《觀音人》,46期,第2版;48期,第3版;50期,第5版;55期,第4版;58期,第2版。(桃園:觀音文化工作陣)。
觀音文化工作陣編(1997)。《觀音人》,60期,第2,4-5版;62期,第5版;64期,第2版。(桃園:觀音文化工作陣)。
觀音文化工作陣編(1998)。《觀音人》,76期,第4版。(桃園:觀音文化工作陣)。
觀音文化工作陣(1999)。《觀音人》,85期,第3版;87期,第4-5版;88期,第4-5版。(桃園:觀音文化工作陣)。
觀音文化工作陣(2000)。《觀音人》,100期,第2-3版。(桃園:觀音文化工
作陣)。
觀音文化工作陣編(2002)。《觀音人》,119期,第4-5版;120-121期,第2-3版。(桃園:觀音文化工作陣)。
觀音文化工作陣(2007)。《觀音人》,第127期,第6-7版。(桃園:觀音文化
工作陣)。
觀音文化工作陣編(2008)。《觀音人》,第129期,第2版。(桃園:觀音文
化工作陣)。
二、中文網頁
中大客家學院電子報(2008)。第80期,上網時間2011年10月23日,取
http://140.115.170.1/hakka/modules/tinycontent/content/paper/paper80/02_01.html。
文化部組織及職掌(2012),文化部網頁,上網時間2012年7月20日。
http://www.moc.gov.tw/about.do?method=list&id=3。
客委會(2011)。《客委會網站》。上網時間2011年4月26日,取自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241&CtNode=2018&mp=2013&ps=。
客委會(2012)。《客委會網站》。上網時間2012年8月8日,取自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27057&ctNode=2159&mp=2013。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27059&ctNode=2159&mp=2013。
公共電視(2008)。 <重返我們的島-虛幻新世界>,《公共電視_我們的島.mht》,
節目內容集數468, 2008年8月25日。上網時間2011年7月19日取
自http://web.pts.org.tw/php/html/island/list.php?pbeno=1201。
農委會(2011)。《農委會網站》上網時間2011年4月30日,取自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8715。
農委會(2011)。《農委會網站》上網時間2011年4月30日,取自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4。
賴兩陽、謝登旺《從單打獨鬥到互助合作:桃園縣觀音鄉聯合社區工作經
驗分享》。上網時間2011年2月19日。取自
http://tycflagship.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5034.html。
三、英文部分
Adorno, T. & M.Horkheimer(1979).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London:New
Left Books.
Bennett,P.(2000)“Environment governance and private actors:enrolling insurers in
maritime regulation.”Polirical Geography 19:875-899..
Evers, Adalbert and laville,Jean-Louis,2004.“Defining the Third Sector in Europe.
”Pp.11-42, in Third Sector in Europe, edited by Adalbert Everts and Jean-Louis Laville, Glos:Edward Elgar.
Hall,Stuart.1990.“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in J.Rutherford,ed.,Identity, 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London,Lawrence & Wishart.
McCracken,G.(1988)Culture and Consumption,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Miller,D.(1987)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nsumption,Oxford:Basil Blackwell.
指導教授 張翰璧、閔宇經 審核日期 2012-8-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