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7203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8 、訪客IP:3.22.81.215
姓名 賴彥澄(Yen-Cheng L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客家族群都會隱形化與公民參與—以臺北市為例
(Urban silence and Civic engagement of Hakka Ethnic : A Study of Taipei City)
相關論文
★ 客家特色產業發展之回應性評估★ 休閒生態園區體驗行銷之研究—以新竹老頭擺客家美食休閒生態園區為例
★ 屏東六堆地區邱氏家族變遷之研究:政治菁英觀點★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
★ 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紫金礦業與上杭縣之發展
★ 新北市客家文創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 泰國客家女性與客家文化推動之研究: 以泰國客家之音啟芳論壇為例
★ 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 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
★ 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 桃園縣高齡者學習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
★ 南桃園國小客家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與文化再製理論★ 兩蔣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兼論其對客家文化園區的啟示
★ 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學校支持系統觀點★ 寶島客家電台志工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公民參與」在民主國家的治理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於凝聚族群的共榮關係來說更是不可或缺。本研究係探究現階段臺灣民主發展已臻成熟的情形下,客家族群的公民參與的程度為何?有別於過去的客家文獻多探討在鄉村型客家庄、鎮區域,本研究聚焦於臺灣政治經濟的重心、人文薈萃的首善之都—臺北市,欲呈現客家族群隱形化現象下的公民參與情形。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針對國內外理論的爬梳,以及問卷調查法分析409份有效樣本,交叉驗證後發現:(ㄧ)臺北市客家族群慣性隱形於都會區:調查顯示五成的臺北市客家族群呈現被動顯性,亦即「被詢問才會告知客家身份」;(二)公民參與及客家都會隱形兩者有關連性:公民參與的「公共事務」、「社區團體」、「慈善志願」及都會隱形化的「表態程度」、「外顯程度」,構面間彼此存在「低度相關」的正向影響關係,亦即臺北市客家族群公民參與程度越高,對於表態與外顯客家身份的程度也越高;(三)臺北市客家族群的公民參與類型多集中在政治型與情感連結型:呼應客家族群扮演越來越明顯的政治性關鍵角色,以及客家社團的重要性。
綜言之,有鑒於臺灣客家族群面臨都會隱形化的危機,本研究認為臺北市客家族群應該要從自身的社會參與開始積極做起,透過多元的社會參與與關係網絡的構築,累積客家族群在社會上的互惠性、依賴性與信任感,穩固客家族群在社會上的凝聚力,進而擺脫隱形化的姿態與身段,發揮客家族群的影響力。
摘要(英) “Civic eng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governance in a democracy country, needless to say about the concentration of ethnic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valuate the condition of Hakka ethnic civic engagement which is the metropolitan city that developing mature democracy. Being different to most of the studies which are mainly focusing on Hakka town, this study emphasis on the most critical capital city—Taipei, which lots of Hakka ethnic hide in. By cross-validated between literature reviews and 409 samples questionnaire survey, verifying whether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is between the
Hakka civic engagement and urban silence. The result of research is: (a) Taipei Hakka ethnic accustoms to being silence in the urban lif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half of Taipei Hakka ethnic is presenting a passive attitude. (b) There is a direct proportion between Hakka’s urban silence and civic engagement. It means the more civic engagement it becomes, the higher positive attitude be
presented. (c) The type of civic engagement of Taipei Hakka ethnic is political and emotion bonding group, which means Hakka ethnic plays a crucial role to the politic. Overall, due to the crisis of Hakka ethnic vanishing, this study recommends that Hakka ethnic should take social engagement more aggressively. By diversifying social engagement and social network, accumulating the sense of trust, so that Hakka ethnic could stabilize the affection and coherence.
關鍵字(中) ★ 客家族群
★ 都會隱形化
★ 公民參與
★ 臺北市
關鍵字(英) ★ Civic engagement
★ Urban silence
★ Hakka ethnic
★ Taipei city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辭………………………………………………………………………iii
目次………………………………………………………………………iv
圖次………………………………………………………………………vi
表次………………………………………………………………………viii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0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05
第四節 相關文獻檢閱…………………………………………… 07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2
第六節 研究流程與限制………………………………………… 17
第二章 臺北市客家族群析探…………………………………………19
第一節 客家族群概述…………………………………………… 19
第二節 臺北市客家族群移墾史………………………………… 22
第三節 客家族群都會隱形現象………………………………… 28
第四節 臺北市客家族群分布概況……………………………… 32
第三章 公民參與理論與量表建構……………………………………37
第一節 公民參與意涵與理論基礎……………………………… 37
第二節 公民參與類型與困境…………………………………… 44
第三節 客家族群的公民參與…………………………………… 53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量表建構…………………………………… 55
第四章 客家族群隱形化與公民參與之實證分析……………………63
第一節 樣本結構分析…………………………………………… 63
第二節 客家族群隱形化實證分析……………………………… 82
第三節 公民參與實證分析……………………………………… 95
第四節 隱形化與公民參與之交叉分析………………………… 104
第五節 綜合歸納………………………………………………… 106
第五章 結論……………………………………………………………11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1
第二節 理論對話………………………………………………… 114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9
附錄……………………………………………………………………… 12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學群出版社。
王甫昌(2004)。由民主化到族群政治:臺灣民主運動的發展(1970s- 1990s)。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臺北市:國史館。
王明珂(1993)。民族史的邊緣研究:一個史學與人類學的中介點。新史學,4 (2),95-120。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丘昌泰(2002)。政策分析。蘆洲:國立空中大學。
丘昌泰(2006)。2004年桃竹苗地區客家族群的社會文化調查報告。客家研究期刊,創刊號,183-210。
丘昌泰(2006)。臺灣都會客家影形化現象-臺北市與高雄市比較研究。客家研究輯刊,29,23-38。
丘昌泰(2006)。臺灣客家族群的自我隱形化行為:顯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客家研究期刊,創刊號,45-96。
丘昌泰(2007)。政策篇。載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委會與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丘昌泰(2011)。臺灣客家。廣西:師範大學
臺北市政府(2010)。臺北市年鑒。臺北:臺北市政府。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研究方法論。臺北:政大書城總經銷。
吳 定(1999) 。公共行政論叢。臺北:天一圖書公司。
吳 定(2000) 。政策執行失敗實例舉述。空專學訊,87,44-49。
吳統雄(1990) 。電話調查理論與方法。臺北:聯經出版社。
呂亞力(1991)。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
李明珠(2003)。志工服務學習與公民參與行為之研究:以臺中市祥和計畫志工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麗(2006)。公民參與理論與實務:以臺北市文山區社區巡守隊組織運作為個案。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杜文苓(2010)。環評決策中公民參與的省思:以中科三期開發爭議為例。公共行政學報,35,29-60。
林水波(1999)。政策問題的建構與決策議程的啟動。公共政策新論。臺北:智勝。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3,177-178。
林火旺(1998)。公民身份:認同和差異。收錄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臺北:中研院社科所。
林鉦琴(1996)。組織公正、信任、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社會交換理論的觀點。管理科學學報,13(3),391-411。
邱彥貴、吳中杰(1998)。臺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雨青(1996)。客家人尋根。臺北:武陵。
施正鋒(2004)。臺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中:新新臺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施永昭(2001)。公民資格與公民參與之研究-以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民力整合運用為例。國立中正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群傑(2011)。公民參與導向之政策個案教學實證研究:名義群體技術的應用。政治科學論叢,50,37-94。
范振乾(2002)。臺灣客家社會運動初探-從客家發聲運動面向說起。臺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南投:國立臺灣文獻館。
徐正光(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
徐正光 (1998)。臺灣客家族群關係研究的回顧。客家文化研究,創刊號,30-33。
張秀雄、李琪明(2000) 。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臺灣地區個案研究。新世紀的公民教育與價值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主辦。
張苙雲(1997)。臺灣社會的信任與不信任.張苙雲等主編。九0年代的臺灣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張苙雲(2000)。制度信任即其行為意涵。臺灣社會學刊,23,179-222。
高一菁(2002)。我國地方教育審議委員會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 (2004)。地方治理與公民參與的實踐:政治後現代性危機的反思與解決,公共行政學報,10,63-94。
許道然(2001)。公部門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陳板(2000)。族群與地域:臺灣客家在地化的文化觀察,收錄於除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24,95-128。
陳運棟(1996)。客家文化的源流。苗栗文獻,11,142-157。
陳文海(1999)。公民參與之研究:在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上的限制及其突破策略。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定銘(2001)。臺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曾金玉(1999)。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曾逸昌(2003)。客家概論:蛻變中的客家人。臺北:曾逸昌出版。
游振明(2001)。當客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的社會變遷研究(1684-1920)。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傅麗英(1994)。公民參與之理論與實踐教育改革類民間公益團體之個案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黃子堯(1998)。認識客家族群。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館刊,9,15-18。
黃子堯(2002)。客家民俗文化。臺北:愛華出版社。
黃銘惇譯(2000)。社會科學研究法。臺北:桂冠圖書。
黃美玲(2009)。環境影響評估與公民參與機制之研究:以竹科宜蘭園區城南基地開發案為例。宜蘭: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楊文山(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妥會。
楊國樞(1985)。機率與取樣: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東華。
溫振華(1988)。臺北市志城市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粱世武(2003)。臺北都會區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熊欣華(2003)。組織間信任。組織行為研究在臺灣三十年回顧與展望。臺北:桂冠。
管仁健(1995)。忍見客家成「隱形」。客家,66,34-36。
劉環月(2002)。臺灣客家風土志。臺北:常民。
鄭慧蘭(2002)。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高中為例。公民訓育學報,11,233-250。
鄭錫鍇(1999)。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
楊錦雀(2001)。公民參與我國節約能源政策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仁釗 (1998) 。安寧療護專業人員之壓力問題。安寧療護雜誌:心理篇,10,21-26。
蕭新煌(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蕭新煌、黃世明(1998)。「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研究撰述綱要。客家文化研究通訊,1,68-77。
蕭新煌、黃世明(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地方社會與族群政治的分析。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蕭鈺(2002)。「公共性」概念意涵之探索性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戴寶村、溫振華(1998) 。大臺北都會圈客家史。臺北:北市文獻會。
賴綉妮(2002) 。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南投: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
謝重光(1999)。客家源流新探。臺北:武陵。
謝孟椒(2010)。社區營造與公民參與之研究─以鹿港鎮南勢社區與花壇鄉橋頭社區發展協會比較為例。彰化: 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肇錦(1992)。臺灣的客家話。臺北:臺原。
羅肇錦(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文獻會。
貳、英文部分
Adler, P. S., & Kwon, S. W. (2002).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1), 17-40.
Adler, R. P., & Judy, G. (2005). What Do We Mean By Civic Engagement? Journal of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 3(3), 236-253.
Advisory Commission 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1980).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American Federal System. Washington, DC: ACIR.
Almond, G. A., & Sidney, V. (1963). The Civic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arber, B. (1983). The Logic and Limits of Trust.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Barth, F,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Long Grove,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Inc.
Bhattacharya, R., Devinney, T. M., & Pillutla, M. M. (1998). A formal model of trust based on outcom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459-472.
Blau, P. M.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Brehm, J., & Rahn, W. (1997). Individual-Level Evidence for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1(3), 999.
Bourdieu, P., & Wacquant, L. J. D. (1992). Réponses: pour une anthropologie réfléxive. Paris: Seuil.
Burt, R. S. (1992).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rnevale , D. G. (1995). Trustworthy Government: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Trust and High Performance. California : Jossey-Bass.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Supplement to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uie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Ted, G. (1992). 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Delgua, R. J. (1994). Supervisor Trust Building, Leader-Member Exchang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67, 315-326.
Denhardt, R. B., & Denhardt, J. V. (2003).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not Steering. New York: M. E. Sharpe.
Doney, P. M., Cannon, J. P., & Mullen, M. R. (1998).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us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601-620.
Fine, B. (2002). The World Bank’’s Speculation on Social Capital: Bursting the Bubble. In Pincus, Jonathan and Winters, Jeffrey, (eds.), Reinventing the World Bank.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Fishkin, J. S. (1991). Democracy and Deliber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Democratic Refor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Fukuyama, F. (1995).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Heywood, J. L. (2002). The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omponents of Behavior Norms in Outdoor Recreation. Leisure :Sciences.
Hanifan , L. (1920). The Community Center. Boston: Silver & Burdette.
Kehoe, S. M., & Ponting, J. R. (2003). Value Importance and Value Congruence as Determinants of Trust in Health Policy Actors.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57(6), 1065-1075.
Kenneth, N. (1997). Social Capital and Democracy.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0( 5), 575-586.
Kramer, R. M., & Tyler, T. R. (1996). Trust in Organizations. Oaks, California: Sage.
Kweit, R. W., & Kweit, M. G. (1981). Implement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Bureaucratic Society.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
Lewicki, R. J., & Bunker B. B. (1995). Trust in Relationships: A Model of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in, N. (2001). Social Capital: Social Networks, Civic Engagement or Trust? Hong Kong Journal of Sociology,2,1-38.
Luhmann, N. (1979). Trust and Power. New York: JohnWiley.
Marshall, G. (1994).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C., Davis, J. H. & Schoorman, F. D. (1995).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 709-734.
Midgley, J. (1996).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History, 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e, James Midgley, et al. London: Methuen.
Mistzal, B. A. (1996). Trust in Modern Societie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Nahapiet, J., & Ghoshal, S. (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2), 242-266.
Newton, K. (2001). Trust, Social Capital, Civil Society, and Democracy.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2(2), 201-214.
Norris, P. (1999). Critical Citizen: Global Support for Democratic Govern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akley,P, & Marseden, D. (1984). Approaches to Participation in Rural Development.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Patterson, D. J. (1999). The Diversity of Eukaryotes. American Naturalist, 154, 96-124.
Putnam, R, D. (1993). Making Democracy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N.J.: Princeton Univ. Press.
Putnam, R, D. (1995). Bowling Alone: American’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61, 65-78.
Putnam, R, D.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Y.: Simon & Schuster, Ins.
Rosenbaum, D. A. (1978). Command Neurons and Effects of Movement Context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 32-33.
Sabel, C. (1993). Studied Trust: Building New Forms of Cooperation in a Volatile. Economy Human Relations ,46 (9), 1133-1170.
Stolle, D., & Rochon, T. R. (1999). The Myth of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In J.W. van Deth, M. Maraffi, P. F. Whiteley and K. Newton (eds.). Social capital and European democracy. London: Routledge.
Sztompka, P. (2005). Trust: A Sociological Theory. New York: Cracow.
Thomas, R. (1998). An Update on the Four-Color Theorem. Notice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45 (7), 848–859.
Uslaner, E. M. (1999). Trust But Verify: Social Capital and Moral Behavior.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38, 29-56.
Uslaner, E. M. (2001).Volunteer-ing and Social Capital: How Trust and Religion ShapeCivic Particip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Paul Dekker and Eric M. Uslaner, eds.,Social Capital and Participation in Everyday Life. London: Routledge.
Zucker, L. G. (1986). Production of Trust: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 1840-1920. In B. M. Staw & L.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 (pp.53-111). Greenwich, CT: JAI.
參、網站部分
公民參與世界聯盟官方網站http://csi.civicus.org/,最後參閱日期為
2011/9/15。
公民參與世界聯盟官方網站http://csi.civicus.org/,最後參閱日期為
2011/9/15。
內政部官方網站,http://www.ris.gov.tw/,最後參閱日期2012/4/25。
世界價值調查官方網站http://www.worldvaluessurvey.org/,最後參閱日期為2011/9/15。
世界銀行官方網站http://www.worldbank.org/,最後參閱日期為2011/9/15。
臺北市客家文化會館官方網站http://www.hac.taipei.gov.tw/,最後參閱日期
2012/4/17。
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官網站http://www.worldbank.org/participation/civicengagement/civic.htm,最後參閱日期:2011/9/20。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官方網站http://ssrc.sinica.edu.tw/ssrc-home/,最後參閱日期為2011/9/22。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www.rdec.gov.tw/mp100.htm,最後參閱日期為2011/9/22。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www.hakka.gov.tw/,最後參閱日
2012/3/30。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官方網站http://erarc.epa.gov.tw,最後參閱日期
2012/4/2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官方網站,http://erarc.epa.gov.tw,最後參閱日期
2012/4/25。
英國社會研究中心官方網站http://www.ipsos-mori.com/,最後參閱日期為2011/9/15。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官方網站http://www.gongguan.taipei.gov.tw/,最後參閱日期2011/9/19。
客家圖書影音中心官方網站http://www.hac.taipei.gov.tw/,最後參閱日期
2012/4/17。
客家藝文活動中心官方網站http://www.hac.taipei.gov.tw/,最後參閱日期
2012/4/17。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官方網站
http://ssrc.sinica.edu.tw/ssrc-home/,最後參閱日期為2011/9/22。
美國社會總體調查官方網站http://www3.norc.org/GSS+Website/,最後參閱日
期為2011/9/15。
指導教授 陳定銘(Ting-Ming Chen) 審核日期 2012-7-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