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壹、中文部分
a-hauˇ-guˋ。(2011)。新北市客家社團34位理事長令人尊敬。客家雜誌, 252,55。
內政部人民團體全球資訊網。全國性人民團體數。
2012年6月24日。取自 http://cois.moi.gov.tw/moiweb/web/frmForm.aspx?FunID=e89adb5e8b5b4b81。
方崇雄譯(2005)。Thomas G. Cummings&Christopher G. Worley著。組織發展與變革。臺北市:華泰文化。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 42 ,5,139-164。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仕圖(2004)。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資源網絡之研究:以嘉義 市為例。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3,25-44。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臺北市:南天。
王德馨(1982)。現代人事管理。臺北:三民書局
丘昌泰(2006)。臺灣客家族群的自我隱形化行為:顯性與隱性客家 人的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客家研究, 創刊號,45-96。
丘昌泰(2009)。臺灣客家的社團參與和族群認同。載於江明修、丘 昌泰(主編),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頁3-23)。臺北市:智勝。
史美強、王光旭(2008)。臺灣府際財政治理的競合關係:一個網絡分析的實證研究。公共行政學報,28,39-83。
司徒達賢(1981)。組織診斷與組織發展。臺北:商略印書館。
任慶宗、胡訓立、劉士銘(2010)。社會資本對創新績效之影響— 知識資本的中介效果。輔仁管理評論,17,1,103-120。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臺北:五南。
江明修、鄭勝分(2002)。非營利管理之協力關係。載於江明修主編,
非營利管理。臺北市:智勝。
江明修、鄭勝分(2004)。從政府與第三部門互動的觀點析探臺灣社會資本之內涵及其發展策略。理論與政策,17,3,37-58。
江明修、陳欽春(2005)。 充實社會資本之研究。新世紀第二期國家計畫研擬,專題研究系列III:社會法政篇,(頁177-252)。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吳定(2005)。組織發展的意義與本質。載於吳定、鄭勝分、李盈盈合著(2005)。組織發展應用技術。臺北市:智勝。
吳明隆(2011)。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英明(1994)。公私部門協力推動都市發展-高雄21美國考察報告,空間,第56 期,頁61-67。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市:復文。
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 臺灣經濟, 208,1-15。
李中敬(2010)。客家社團與溝通媒介之研究—以臺灣客家教師協會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宗勳(2004)。安全社區新視野與社區管理的機構。公共行政學報,10,25-62。
李宗勳(2009)。治安網絡與社區治理―公民參與的整合途徑初探。中央警察大學學報,46,133-168。
李珺樺(2010)。臺北縣客家社團部門互動與網絡分析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阮奕婷(2008)。知識網絡屬性對團隊績效之影響─以社會資本異質性與人力資本同質性為干擾效果。國防管理學院後勤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功尉(2011)。非營利組織與推廣地方文化活動之探討-以屏東縣 五個客家社團為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未出版, 屏東縣。
林妙雀(2009)。社會資本對知識分享與智慧資本影響之研究。組織與管理, 2(1), 91-143。
林祐聖、葉欣怡譯(2005)。林南著。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臺北市:弘智。
林偉人(1997)。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聰吉、楊湘齡(2008)。臺灣社會資本的分佈及其民主效果。東吳政治學報,26,2,39-83。
邱瑜瑾(2000)。非營利組織的資源網絡與應用。載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頁339-383)。臺北市:巨流。
客家委員會。2010年―2011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2012年5月5日。取自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43944&ctNode=518&mp=298&ps=
客家委員會。使命與任務。2012年5月6日。取自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26452&ctNode=2016&mp=2013&ps=
客家委員會。海外客家網建置之宗旨。2012年4月22日。取自
http://global.ihakka.net/taiwan/hakka/sub_about_01.php
客家委員會。推動客家語言復甦 建立客語無障礙環境。
2012年5月6日。取自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26452&ctNode=2016&mp=2013&ps=
客家委員會。推動海內外合作交流 連結國際客家 建設臺灣成為全球客家文化交流中心。2012年4月1日。取自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26452&ctNode=2016&mp=2013&ps=
客家委員會。都會隱形客家人。2012年4月17日。取自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0747&ctNode=1031&mp=298
客家委員會。黃玉振主委出席「台北縣客家義民祭」。
2012年6月28日。取自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91324&ctNode=2162&mp=2013
施正鋒(2008)。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客家運動。載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頁71-94)。 臺北市:南天。
施淑惠(2000)。人際關係對電腦態度之影響—以臺北市政府基層公務員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范振乾(2008)。從臺灣發展史看客裔之未來。載於張維安、徐正光、 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頁35-70)。 臺北市:南天。
范貴玉(2007)。非營利組織知識分享策略及其對組織發展影響之研究―以荒野保護協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孫本初、吳復新、夏學理、許道然(2000)。組織發展。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孫煒(2008)。民主治理與非多數機構:公民社會的觀點。公共行政學報,26,1-35。
徐正光(2002)。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臺北市:正中書局。
徐正光、鄭力軒(2002)。當代台灣客家社會生活,載於徐正光(召集人),臺灣客家族群(社會篇)(頁271-405)。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2012年5月5日。取自http://www.ncl.edu.tw/mp.asp?mp=2
張介立(2007)。臺北縣客家社會團體推動客家文化活動現況與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火燦、劉淑寧(2002 秋季號)。從社會網絡理論探討員工知識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3,101-113。
張芳全(2009)。問卷就是要這樣編。臺北市:心理出版。
張奕華、許正妹(2010)。質化資料分析:MAXQDA軟體的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
畢恆達(2009)。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北市:學富。
陳伯璋(1980)。組織發展理論及其在學校組織革新上的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臺北:商鼎文化。
陳定銘(2004)。第三部門與國家發展—以全國性社會團體為例。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18,85-119。
陳定銘(2006)。政府與第三部門協力關係探討。理論與實務,研習論壇月刊,62,1-11。
陳定銘(2010)。客家社區治理。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 濟(頁101-134)。臺北市:智勝。
陳定銘、陳樺潔、游靖宇(2012)。政府與客家社團協力指標之析探。 行政暨政策學報,54,42-82。
陳康宏(1998a)。臺灣客家社團的概況研究(上)。客家雜誌,93,11-16。
陳康宏(1998b)。臺灣客家社團的概況研究(下)。客家雜誌,94,50-52。
陳康宏(2011)。邱榮舉 客家先鋒 客研戰士。客家雜誌,251,23-25。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 2,3,17-71。
陳欽春(2009)。建構社會資本內涵的社會福利工作:彭婉如基金會「居 家服務方案」之個案分析。發表於「信任、效能,社會創新―邁向普及照顧服務模式研討會」(12月18日),臺北: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陳樺潔(2011)。新北市客家社團公民社會化之研究:CIVICUS公民社會指標的初探。國立中央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佩君(1999)。公私部門協力理論及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宛蘋(2000)。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規劃與管理。載於蕭新煌主編, 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頁205-225)。臺北市:巨流。
彭欽清(2002)。臺灣客家社團之發展。載於徐正光等,臺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頁117-184)。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馮燕(2000)。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載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頁1-41)。臺北市:巨流
黃子堯(1998)。認識客家族群。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館刊,9,15-18。
黃克先、黃惠茹譯(2008)。David Halpern著。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臺北市:巨流。
黃美容(2008)。客家社區非營利組織治理原則之研究:以新竹縣某協會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碩士專班 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淑芬(2010)。非營利事業組織公私協力行銷城市永續環境—以愛. 地球博為例。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8,52-77。
黃源協、劉素珍(2009)。社會資本對臺灣社區發展之政策意涵。行政暨政策學報,48,155-192。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北市:巨流。
新北市板橋客屬會(2011)。 第九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大會手冊。
新北市板橋客屬會(2011)。 第九屆第二次會員大會 大會手冊。
新北市板橋客屬會。2009-2011社團活動。2012年3月3日。取自 http://hakkaorg.hakka.tpc.gov.tw/indexs.php?selectpage=mainpagelist&pid=18&itemid=29&flag=94964599
新北市板橋客屬會。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假日戲棚《客藝風華、精采 一 百》展演。2012年3月6日。取自 http://hakkaorg.hakka.tpc.gov.tw/indexs.php?selectpage=mainpagelist&pageid=1396&pid=18&itemid=29&flag=73266601
新北市板橋區公所。細說板橋。2012年2月29日。取自 http://www.banqiao.ntpc.gov.tw/_file/2990/SG/39254/D.html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2010)。北客園,10~12月藝文活動。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2011冬春)。北客園,1~3月藝文活動。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2011年假日戲棚。
2011年8月30日。取自 http://www.hakka.tpc.gov.tw/index.php?selectpage=bodymainpagelist&pageid=1150&pid=1&mid=2&flag=2200928
新北市政府(2011)。新北市客家文化會議手冊 局長序(頁3)。
新北市政府。客家文化傳承。2012年4月19日。取自 http://www.ntpc.gov.tw/web/News?command=showDetail&postId=238262&groupId=8742
新北市政府施政成果網。扶植文化團體推展客家文化-新北客都.遍地開班。2012年5月3日。取自 http://wedid.ntpc.gov.tw/Content/SearchResult/ResultIn.aspx?PlanId=714。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100年度新北市政府辦理人民團體績效評鑑實 施計畫。2012年3月18日。取自 http://www.ntpc.gov.tw/web/AB?command=showDetail&postId=242041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人民團體名冊。2011年8月15日。取自http://www.sw.ntpc.gov.tw/_file/1588/SG/24745/D.html
新北市客家事務局。客屬社團。2011年8月15日。取自http://www.hakka-affairs.ntpc.gov.tw/_file/1447/SG/47710/D.html
新北市客家事務局。新北市客家事務局工作報告。
2012年5月3日。取自http://www.ntpc.gov.tw/web66/_file/1397/upload/10455/work100-1/01-10-26.pdf。
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101年度「扶植客家人民團體推展客家文化—新北客都•文化立市」補助計畫。2012 年5月4日。取自http://www.hakka-affairs.ntpc.gov.tw/web/RSS?GID=11594
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101年度辦理「客家社團參訪交流活動」補助計畫。2012年5月4日。取自http://www.hakka-affairs.ntpc.gov.tw/web/News?command=showDetai l&postId=240149&groupId=11594
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成立宗旨。2012年4月25日。取自 http://www.hakka-affairs.ntpc.gov.tw/_file/1447/SG/29648/D.html
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新北市客家義民祭。
2011年8月15日。取自http://www.hakka-affairs.ntpc.gov.tw/web/News?command=showDetail&postId=228139&groupId=11597
新北市客家事務局。紀念 國父誕辰 新北市萬客團結。
2011年11月12日。取自
http://www.hakka-affairs.ntpc.gov.tw/web/News?command=showDetail&postId=235097&groupId=
楊忠龍(2008)。從母語運動到社區營造:初探臺灣客家運動的擴展。 載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頁204-224)。臺北市:南天。
楊逸民(2000)。資訊化組織員工人際關係網絡對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的影響—與科層式組織之比較。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楊賢惠(2005)。非營利組織領導藝術之研究―以五位女性領導人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賢惠(2008)。以社會資本論述社區型非營利組織的運作與發展。非政府組織學刊,4,63-80。
葉日嘉(2006)。兩岸客家研究與客家社團之政治分析-以「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春文(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組織發展策略。國民教育研究集刊,4,81-102。
廖繼暉(2011)。臺中市客家社團參與客家公共事務協力關係之研究— 以哈客文化藝術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維基百科。板橋區(新北市)。2012年2月29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BF%E6%A9%8B%E5%8D%80_(%E6%96%B0%E5%8C%97%E5%B8%82)
維基百科。新北市。2012年3月18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5%8C%97%E5%B8%82
臺北縣板橋市客屬會(1998)。 十三週年會員大會 大會會刊。
臺北縣板橋市客屬會(2000)。 十四週年會員大會 大會會刊。
臺北縣板橋市客屬會(2000)。 十五週年會員大會 大會會刊。
臺北縣板橋市客屬會(2002)。 十七週年會員大會 大會會刊。
臺北縣板橋市客屬會(2005)。 二十週年會員大會 大會會刊。
臺北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2007)。臺北縣的客家人。臺北:愛華。
劉建宏(2010)。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歐炯杕(2009)。錢從哪裡來:臺灣非營利組織之社會資本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潘文章(1984)。組織發展理論、方法、實務。臺北:三民書局
潘淑滿(2008)。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
蔡毓智(2008)。社會網絡:社會學研究的新取向。思與言,46,1, 1-34。
鄭淑惠(2000)。學校組織發展歷程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37,89-97。
鄭錫鍇(2002)。社會資本與組織再造。載於蘇永欽主編,政府再造:政府角色功能的新定位(頁41-46)。臺北:新臺灣人文教基金會。
蕭新煌(1992)。我國文教基金會發展之研究。臺北:文化建設管理基金會。
蕭新煌、孫志慧(2000)。結論:臺灣非營利部門的未來。載於蕭新煌主編(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臺北市:巨流。
賴玉霞(2008)。苗栗縣社區大學客家文化課程推動成效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碩士在職碩士專班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戴寶村、溫振華(1998)。大臺北都會區客家史。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謝劍(1981)。香港的惠州社團―從人類學看客家文化的持續。香港: 中文大學。
鍾國允(2004)。中壢客家社團之研究—族群網絡與客家意識。行政院客家委員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1-25。
鍾肇政(1991)。我們不是「隱藏」人―龍潭鄉客家文化大展後的省思。載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个客家人(頁22-25)。臺北市:臺原。
鍾肇政。開啟客家運動新境界—賀臺北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
2012年6月1日。取自http://www.hakkaworld.com.tw/tphapa/openhakka.htm
簡亨棣(2010)。人力資源外包與組織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社會資本為中介變項。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藍佩嘉(2000)。人際網絡與經濟活動的辯證:傳銷商的網絡建構、行動意義與權力關係。臺灣社會學研究,4:1-50。
魏名彥(2003)。國民小學行政組織發展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羅家德(2005)。社會網分析講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羅肇錦(1995)。看不見的族群—只能做隱忍為生的弱勢人民嗎?載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臺灣客家人新論(頁31-36)。臺北 市:臺原。
羅盛國(2007)。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顧忠華(2000)。二十一世紀非營利與非政府組織的全球化。新世紀智庫論壇季刊,11,17-24。
顧忠華(2001)。社會信任、社會資本與非營利組織。發表於非營利組織管理與發展系列研討會,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等主辦。
龔平邦(1983)。組織發展。臺北市:正中書局
貳、西文部分
Adler, P., & Kwon, S. (2002).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1), 17-40.
Adrich, H., & Whetten, D. A. (1981). Organizational sets, action sets and networks: making the most if simplicity. In P. Nystrom and W. Starbuck (ed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design. (Vol.1).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banese, R., & Van Fleet, D. D. (1983).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A Managerial Viewpoint. New York: CBS College Publishing.
Beckhard, R. (1969).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Model.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Beer, M. (1980). Organization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 Systems View. Santa Monica, CA: Goodyear Publishing.
Bennis, W. (1969).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Its Nature, Origins and Prospect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Blake, R., & Mouton, J. S. (1969). Building a Dynamic Corporation Through Gri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Booth, J. A., & Patricia, B. R. (1998). Civil Society, Political Capital, and Democratization in Central America.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60(3), 780-800.
Bourdieu, P. (1985).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241-258). New York: Greenwood.
Bradford, C. (1983). Private Sector Initiatives and Public Sector Accountability-A Case of Contracting with City Venture Corpor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49(3), 326-335.
Brass, D. J., & Burkhardt, M. E. (1992). Centrality and Power in Organization. In N. Noria, & R. G. Eccles (Eds.),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 (pp.191-215). Boston. Mas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urke, W. W. (1994).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Changing.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Burke, W., & Hornstein, H. A. (1972). The Social Technology of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Fairfax, VA: Learning Resoueces Corp.
Burt, R. S. (1992).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rt, R. S. (1997).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 339-365.
Coleman, J.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S1), 95.
Coleman, J.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genne, A. & Forse, M. (1999). Introducing social network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Emirbayer, M., & Goodwin, J. (1994). Network analysis, culture, and the problem of agenc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6), 1411-1454.
Freeman, L. C. (1979).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Social Networks, 1, 215-239.
French, W. L., & Bell, C. H. (1999).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Behavioral Science Interventions for Organization Improv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French, W. L., Bell, C. H.. & Zawacki, R. A. (2000).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Managing Effective Change.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Fukuyama, F. (1995).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Fukuyama, F. (1997). Social Capital. 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 19, 375-484.
Galaskiewicz, J. (1979). Exchange Networks and Community Polit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ardner, J. W. (1965). The Individual and the Innovative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 Row, Pulishers.
Gardner, J. W. (1990). On leadership. New York: Free Press.
Granovetter, M.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78, 1360-1380.
Granovetter, M. (1992). Problems of Explanation in Economic Sociology. In N. Nohria and R. Eccles(Eds),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 (pp.25-62).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Hanifan, L. J. (1916). The Rural School Community Center.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67, 130-138.
Ibarra, H. (1993). Network Centrality, Power and Innovation Involvement: Determinants of Technical and Administrative Rol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6(3), 471-501.
Ikeda, Ken’ich et al. (2003). Influence of Social Capital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Asian Cultural Context. Democracy,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 Series 10 (pp.1-30). Taipei: Asian Barometer Project Offi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Academia Sinica.
Johnston, G., & Smith, J. P. (2003). In search of social capital. Policy and Politics, 31(3), 321-34.
Kearns, A. (2003). Social Capital, regeneration and urban policy. In. Raco, M. and R. Imrie (eds.), Urban Renaissance? New Labour, Community and Urban Policy (pp.37-60). Bristol: Policy Press.
Knoke, D., & Kuklinski, J. H. (1982). Network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Kooiman, J. (1993). Governance and Governability: Using Complexity, Dynamics and Diversity. In Jan Kooiman (eds.),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pp.34-48). Lodon: Sage Publication.
Kouwenhoven, V. (1993). The rise of the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A model for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In Jan Kooiman (eds.),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pp.119-130). Lodon: Sage Publication.
Kwasi, A.G., & Acquaah, A. M. (2008). Manufacturing strategy, 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firm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in a developing economy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11(2), 575-592.
Langton, S. (1983).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Hope or Hoax?National Civic Review, 72, 256-261.
Lin, N. (2000).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ppitt, G. L. (1971). Organizational Renewal. New York: McGraw-Hill Co.
Middleton, A., Murie, A., & Groves, R. (2005). Social Capital and Neighbourhoods that Work. Urban Studies, 42(10), 1711-1738.
Mitchell, J. C. (1973). Networks, Norms & Institutions. In Boissevain, J. & J. C. Mitchell (Eds.), Network Analysis: Studies in Human Interaction. The Hague: Mouton.
Nahapiet, J., & Ghoshal, S. (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2), 242-266.
Newman, L., & Dale, A. (2005). The Role of Agency in Sustainable Lo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cal Environment, 10(5), 477-486.
Newton, K. (1999). Social Capital and European Democracy in Modern Europe. In Jan W. van Deth et al.(eds.), Social Capital and European Democracy (pp.3-24). London: Routledge.
Pawlak, E. J. (1992). NPO developments in USA. Taipei: Seminar on NPO and management.
Porras, J. I., & Robertson, P. J. (1992).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Theory,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Marvin D. Dunnette and Leaetta M. Hough (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Vol.3).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Portes, A. (1998).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4(1), 1-24.
Putnam, R. D.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utnam, R. D. (1995). Bowling Alone: American’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6(1), 65-78.
Putnam, R. D. (1995). Tuning in, tuning out: 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28, 1-20.
Putnam, R. D.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Schmuck, R., & Miles, M. (1971).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Schools. Palo Alto, CA: National Press Books.
Talbot, L., & Walker, R. (2007).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impact of policy change on linking social capital in a rural community. Health and Place, 13, 482-492.
Uzzi, B. (1996). The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 The Network Effe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 674-698.
Vaill, P. B. (1989). Seven Process Frontiers for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Walter Sikes, Allan B. Drexler, & Jack Gant (eds.), The Emerging Practice of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La Jolla, CA: NTL Institute and University Associates.
Woolcock, M. (2001). The Place of Social Capital in Understanding Social and Economic Outcome.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cy Research, 2(1), 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