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7203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7 、訪客IP:18.191.33.207
姓名 鄭忠烜(Jhong-Syuan Jh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客庄觀光永續發展之研究 -以苗栗縣獅潭鄉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廟宇的形成與地方聚落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廟宇可謂一聚落之信仰中心,亦係地方社會活動之場域。臺灣為一移民社會,先民們冒險渡海來台拓墾,同時亦帶來了原鄉之宗教信仰,此些宗教信仰除了係移民精神上之慰藉與寄託,更轉化為移民凝聚共同意識之根本,舉凡經濟、教育、娛樂等,皆是透過廟宇推行,一部臺灣史可謂濃縮於廟宇歷史中。
又廟宇經常形成一地方聚落之市集中心,當廟宇舉辦重大慶典活動時,更能活絡地方經濟,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另外,民主時代選舉競爭激烈,政治人物深知廟宇及其信眾對選情的影響力,參與當地廟宇宗教活動能獲得選民認同,使寺廟具有政治影響力。再加上廟宇本身建築及雕刻壁畫裝飾皆為忠孝節義之事蹟,廟外之戲台,於節慶酬神還願時亦演出勸人向善、教化人心之故事,廟內也不時有信徒贈閱之善書,有社會教化和文化傳承之功能。
三官大帝信仰為客家民間信仰之一,其廟宇的重要性乃在於其為客家聚落中之信仰中心,與地方聚落發展更是密不可分,地方居民亦透過三官大帝信仰聯繫著彼此之族群情感。又桃園縣平鎮市共有六間重要之三官大帝廟宇,此些廟宇之歷史背景及發展沿革均呈現不同之樣貌。故本文即以平鎮市三官信仰對地方政治、經濟及社會教育發展之關係作為論述重點,並強化其宗教信仰的地位。
摘要(英) The birth of a temple is inseparably tied to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Temples not only serve as religious centers for human settlements, they also provide a
venue for local social activities. Taiwan is an immigrant society. The immigrants took adventures and sailed across the sea to come to Taiwan for exploration. They also brought original religious belief. This religious belief is not only the spiritual consolation of migrants , but also transformed into a place where immigrants become united and help each other. Almost every activity such as public economy,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is promoted by templ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history of a temple is the miniature of the history of Taiwan. Markets and fairs are usually formed aroud temples. It helps to vitalize local commerce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enever major religious activities take place. Also, in the wake of political deregulation, intense electoral campaigns drew politicians, who were aware of the impact that temples and local believers had on the elections, participated in religious activities fervently. San Guan Da Di Belief has melted into the culture of the Hakka. The temple is inseparably tied to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The Pingjen City has six San Guan Da Di templ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relations between San Guan Da Di Temples of Pingjen City and local politics as well a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al culture, with discussions covering how it strengthens its status as the core of local residents’ religious belief.
關鍵字(中) ★ 廟宇
★ 宗教信仰
★ 地方聚落
★ 三官大帝
關鍵字(英) ★ temple
★ religious belief
★ local settlements
★ San Guan Da Di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2
第二節 研究方法....................................6
第三節 研究範圍....................................9
第四節 研究限制...................................10
第五節 研究流程...................................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北臺灣客家民間信仰相關文獻回顧................13
第二節 信仰之文化意涵..............................30
第三節 祭祀圈相關理論..............................35
第三章 平鎮市開發歷程及重要信仰中心概況.................39
第一節 平鎮市開發歷程..............................39
第二節 平鎮市重要信仰中心歷史沿革....................43
第三節 各三官廟宇陪祀神祇及慶典活動..................50
第四節 小結.......................................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55
第一節 發展前期(無廟期)與聚落發展之關聯...............55
第二節 發展中期(建廟期)與聚落發展之關聯...............57
第三節 發展後期(平鎮市都市化時期)與聚落發展之關聯......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1
第一節 研究發現....................................71
第二節 研究建議....................................75
參考文獻.............................................77
附錄一:各三官廟宇廟方人員訪談稿........................84
附錄二:地方耆老與文史工作者訪談稿......................93
表目錄
表1-2-1訪談對象一覽表..................................8
表3-1-1 平鎮市舊街庄別與現行里別對照表..................42
表3-3-1平鎮市各三官廟宇陪祀神祇及慶典活動列表............53
圖目錄
圖1-3-1平鎮市三官廟宇位置圖.............................9
圖1-5-1 研究架構流程圖.................................11
圖3-1-1 平鎮市行政區域圖...............................42
圖3-2-1 平鎮褒忠祠義民節祭祀盛況........................45
圖3-2-2 三崇宮........................................46
圖3-2-3 鎮安宮........................................47
圖3-2-4 福林宮........................................48
圖3-2-5 福林宮改建前面貌...............................48
圖3-2-6 福明宮.......................................49
圖3-2-7 南蒼宮........................................5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1.中壢郡祭祀聯盟編(1938)。《郡下に於ける寺廟整理に就て》,中壢:編者。
2.中壢褒忠祠重建委員會編(1951)。《褒忠祠誌》,桃園:編者。
3.中壢郡役所編(1985)。《中壢郡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昭和9 年(1934 年)排印本影印。
4.中壢街役場編(1934)。《中壢街勢要覽》,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5.王世慶(1991)。〈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1914~1937)〉,《思與言》,卷29期4,頁5-63。
6.王世慶(1994)。<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頁295-372。
7.王逢振(2000)。《文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頁5。
8.王佳煌等譯,W.Lawrence Neuman 原著(2000)。《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文化。
9.平鎮市志編纂委員會編(1994)。《平鎮市志》,桃園:平鎮市公所。
10.田金昌(2005)。〈北臺灣客家人的三官大帝信仰初探〉。《新竹文獻》,第18期,頁92-106。
11.田金昌(2005)。《台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2.何培夫主編(1999)。《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市桃園縣篇》,台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
13.江明修(1994)。《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14.江燦騰等(2003)。《研究典範的追尋: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 台北:南天。
15.朱若柔譯,W.Lawrence Neumen著(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
化取向》,台北:揚智。
16.阮昌銳(1990)。<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宗教研究》,頁 261-288,台北:臺灣省博物館。
17.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臺灣史研究》,卷2期2,頁5-52。
18.吳學明(1998)。《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19.吳學明(2000),《金廣福墾隘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20.吳學明、陳雪娟(2006)。〈南桃園的義民信仰與地方社會-以平鎮褒忠祠為例〉,「2006年族群歷史與文化亞洲聯合論壇:人物與地域研究研討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頁1-39。
21.吳學明(2007)。〈客家的地域社會與宗教活動—楊梅地區的土地開墾與義民信仰的形成〉,「客家地方社會比較研究工作坊研討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國際客家中心,頁1-19。
22.陳乃蘗譯,岡田謙著(1960)。〈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物》,第9期,頁14-29。
23.陳永寬譯,岡田謙著(1938)。〈村落與家族─臺灣北部村落生活〉,《社會學》,《日本社會學年報》,頁38─55。
24.岩崎潔治編(1912)。《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
25.林進發編著(1999)。《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成文出版社。
26.林秀幸(2003)。 <以社群概念探討祭祀組織與文化—以大湖鄉北六村的台灣客家聚落為例>,《民俗曲藝》,142,頁55-102。
27.林秀幸(2007) <界線、認同和忠實性:進香,一個客家地方社群理解和認知他者的社會過程>,《臺灣人類學刊》,5 (1),頁109-153。
28.林美容(1986)。《由祭祀圈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2期,頁53-114。
29.林美容(1991)。<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資料叢刊之三》,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0.林美容(1991)。<台灣區域性宗教組織的社會文化基礎>,《東方宗教研究》,第2期,頁345-364。
31.林美容(1993)。《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自立晚報。
32.林美容(1996)。<祭祀圈、信仰圈與民俗宗教文化活動的空間形構>,《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編,台北:文建會。
33.林美容(1996)。〈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玉山社。
34.林美容(1997)。〈臺灣區域性祭典組織的社會空間與文化意涵〉,發表於「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35.林美容(1997)。《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36.林美容(2002)。〈從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刊於張炎憲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研究所,頁95-125。
37.林美容(2006)。《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台北中和:博揚文化。
38.林桂玲(2005)。《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39.林衡道(1971)。《褒忠亭義民廟》,新竹:縣文化中心。
40.林衡道主編(1977)。《臺灣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1.邱彥貴(2001)。〈從祭典儀式看北臺灣義民信仰─以枋寮褒忠亭丁丑年湖 口聯庄值年中元為例〉,林光華主編,《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局,頁150-185。
42.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43.桃園廳編(1985)。《桃園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日本明治三十九年(1906 年)排印本影印。
44.桃園廳編(1916)。《桃園廳寺廟調查書》,手稿本,桃園:編者,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圖書館藏。
45.范明煥(2005)。<臺灣客家三官大帝信仰文化>,《臺灣史學雜誌》,第1期,頁67-91。
46.姚燕譯(1998)。《跨文化管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頁5。
47.徐麗霞(1999)。<開漳聖王與臺北縣板橋、中和開漳聖王信仰(上)>,《中國語文》85(3),頁105-114。
48.徐麗霞(1999)。<開漳聖王與臺北縣板橋、中和開漳聖王信仰(下)>,《中國語文》85(5),頁104-113。
49.徐麗霞(1999)。<桃園縣開漳聖王廟與漳民拓墾(上)>,《中國語文》85(6),頁103-113。
50.徐麗霞(2000)。<桃園縣開漳聖王廟與漳民拓墾(下)>,《中國語文》86(2),頁96-105。
51.莊英章(1989)。〈新竹枋寮義民廟的建立及社會文化意義〉,《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國出版社,頁223-239
52.盛清沂(1980)。〈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墾史(上)〉,《臺灣文獻》,卷31 期4,頁154-176。
53.盛清沂(1981)。〈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墾史(下)〉,《臺灣文獻》,卷32 期1,頁136-157。
54.張珣(1996)。<光復後臺灣人類學漢人宗教研究之回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頁163-215。
55.張珣、江燦騰(2003)。《研究典範的追尋: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
56.曾齡祺(2009)。《祭祀社群、儀式與祭品-平鎮建安宮個案分析》,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碩士論文。
57.黃厚源(2005)。《我家鄉桃園縣》,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
58.黃朝進(1995)。《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台北:國史館。
59.黃榮洛(1996)。〈台灣客家人和三官大帝廟(一)(二)(三)〉,《客家雜誌》。
60.黃淑貞(2010)。《桃園地區三官大帝廟宇楹聯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61.黃清漢(1987)。《新埔義民廟祭祀圈結構之研究》,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2.陳培桂(1987)。《淡水廳志》,臺北:大通書局年。
63.陳文達(1993)。《臺灣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220。
64.陳世榮(1999)。〈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65.陳申(2001)。《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頁2。
66.陳雪娟(2008)。《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67.陳建宏(2004)。〈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68.陳運棟(1994)。〈從歷史與族群觀點看義民信仰〉,收入徐正光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69.游振明(2001)。〈當客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的社會變遷研究(1684-192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70.許蘇民(1998)。《文化哲學》,上海:上海人民,頁36。
71.彭慧芬(2011)。《寺廟與地方聚落之發展─以桃園縣保障宮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2.新竹州編(1927)。《新竹州管內戶口》,新竹:編者。
73.新竹州編(1933)。《新竹州統計一覽》,新竹:編者。
74.臺灣總督府編(1916)。《臺灣列紳傳》,台北:編者。
75.臺灣新民報社編(1934)。《臺灣人士鑑》,東京:湘南堂。
76.臺灣日日新報社(1898-1944)。《臺灣日日新報》,台北:編者。
77.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22)。《大正九年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要覽表》,台北:編者。
78.臺灣總督府臨時國勢調查部(1927)。《大正十四年國勢調查結果表》,台北:編者。
79.臺灣總督府臨時國勢調查部(1932)。《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台北:編者。
80臺灣總督府臨時國勢調查部(1934)。《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表》,台北:編者。
81.臺灣總督府臨時國勢調查部(1941)。《昭和十四年臨時國勢調查結果表》(第一卷,州廳編,新竹州の部),臺北:編者。
82.楊雪青(2009)。《寺廟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桃園縣景福宮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83.鄭用錫(1999)。《淡水廳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84.董芳苑(1983)。《臺灣民間信仰之認識》,台北:永望,頁41。
85.董芳苑(1996)。《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
86.蔡相輝、吳永猛(2001)。《臺灣民間信仰》,台北:空大。
87.賴玉玲 (2001)。《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88.賴玉玲(2005)。《褒忠亭義民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89.賴澤涵主編(2005)。《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台北:南天書局。
90.劉澤民編(2004)。《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編(下)》,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91.劉還月(1994)。《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台北:台原。
92.劉枝萬(1983)。《臺灣民間信仰論文集》,台北:聯經。
93.劉枝萬(1994)。〈臺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臺灣風物》,卷44 期1,頁15-29。
94.謝宗榮(2003)。《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台北:博揚文化,頁6。
95.戴炎輝整理(1969)。《淡新檔案》,微捲,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96.瞿海源(2006)。《宗教、數術與社會變遷(一)》,台北:桂冠,頁63-68。
97.羅烈師(2001)。〈客家族群與客家社會:台灣竹塹地區客家社會之形成〉,刊於徐正光主編《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98.羅烈師(2005)。〈竹塹客家地方社會之拱頂石:義民廟〉,刊於鍾仁嫻編《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局,頁136-149。
99.羅烈師(2005)。〈信仰、族群與政治-臺灣枋寮義民廟十五大庄形成史及其傳播〉,《客家研究輯刊》,第1期,頁37-43。
100.羅烈師(2006)。〈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01.羅烈師(2006)。〈臺灣枋寮義民廟階序體系之形成〉,刊於《客家研究》,第1期,頁97-145。
102.羅烈師(2007)。〈宗教信仰篇〉,《臺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行政院客委會及臺灣客家研究學會,2007年。
貳、英文部份
1. Sangren,Paul Steven(1979). A Chinese Marketing Community:An Historical Ethnography of Ta-Chi,Taiwan.Ph.D.Dissertation,Stanford University.
參、網站檢索
1.平鎮市公所全球資訊網─http://www.pingj.gov.tw/wel_news.asp
指導教授 周錦宏 審核日期 2013-1-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