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30101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5 、訪客IP:52.14.151.45
姓名 鍾麗秋(Li-chiu Chu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山海經》中的龍神話研究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俞大綱劇作研究★ 《風月錦囊》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中文摘要
龍為古時傳說中的神異動物,龍具有威武奮發、勇往直前和無所畏懼的精神,這正是我中華民族理想的象徵。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龍也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見證。而華人們也常以「龍的傳人」自居,這對遍居世界各地的華人來說,具有相當的凝聚力。
本文之主旨在研究《山海經》中的龍神話,主要以袁珂《山海經校注》、郝懿行《山海經箋疏》、郭璞《山海經傳》等書為依據。研究方法主要是採文獻分析法及歷史研究法。首先,從《山海經》中條列出相關的龍神話資料,並參酌結合古籍文獻,互為論證、比較,歸納整理,來進行《山海經》中的龍神話研究。對於龍的起源、形象演變及發展提出看法,並對歷史文物上的龍紋含義,進行探究。經由龍神話的探討,以窺龍神話全貌,並闡述中華幽遠深長之龍文化。理析出龍文化對中華文化影響之鉅,甚至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論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及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探析龍的起源、龍形象之演變與發展、龍的分類。第三章先略述《山海經》、再論述《山經》中與龍有關的山神、以龍命名的山水、多產與龍有關的動植物之山水。第四章先探論《海經》中乘兩龍的四方之神、夏後啟(開)、冰夷,再研究龍魚、陵魚之間的關係,最後討論燭龍、燭陰神話、及闡述對燭龍的各種解釋、批評和說法。
第五章研究《海經》中的窫窳,雷神、雷獸,應龍。主要依據《山海經》所載,並運用古籍文獻中的龍神話資料,加以探索《山海經》中的龍神話之原始性及其價值。第六章分析、比較「龍生九子」的各種說法。第七章為結論,歸納上述各章重點,重新探討其研究價值,並檢討缺失,及展望未來。

【關鍵詞】山海經、龍、神話、龍形象、龍生九子
摘要(英) Abstract
Being the mythical animal in the ancient legend, the dragon has fearless spirit, always striving and striding forward, which is the ideal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dragon symbolizes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 the dragon has witnessed the great fusion of Chinese nation. And Chinese people are often proud of being the 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 which is the cohesion for the Chinese all over the world.
The keynote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dragon myth in “Shan Hai Jing," based on "Notes of Shan Hai Jing” by Yuan Ke, “Commentaries on Shan Hai Jing” by Hao Yi , and "Classics of Shan Hai Jing" by Guo Pu.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mainly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First, find out from the "Shan Hai Jing" the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dragon myths, deliberately combin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then analyze the dragon myth of " Shan Hai Jing" through mutual argument, comparison, and generalization.. The thesis is to present viewpoints on the origin of the dragon, the revolution of its image and its development. Also, it will explore the meaning of the dragon on historical relics in the hope of glimpsing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dragon myth through discussions, expounding the profound Chinese dragon culture, and then pointing out its great effect on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people’s live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discussing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the scope of the study,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origin of the drago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ragon image,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dragons.The third chapter first outlines "Shan Hai Jing", and then discusses mountain gods associated with dragons, landscapes named after dragons, which are prolific in animals and plants. Chapter Four focuses on the god riding on two dragons, the Xiahou Qi (ON), the ice barbarians, and the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agon fish and Ling fish. Finally the discussion goes to dragon candle, candle shade myth, and the elaboration on their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criticism and argument.
Chapter 5 focuses on Ye ropy, Raytheon, Brontotherium, should dragon appearing on "Hai Jing". Based on "Shan Hai Jing", this chapter uses the information on dragon myth in ancient literature to explore the origin and the value of the dragon myth in "Shan Hai Jing". The sixth chapter analyzes the various versions of “The Dragon’s nine sons.” The seven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ing the main points of the preceding chapters, re-examining its research value, reviewing the defects, and looking to the future.
【Keywords】:山海經 Shan Hai Jing、龍 dragon、神話 myth、龍形象 dragon image、龍生九子 the dragon’s nine sons
關鍵字(中) ★ 山海經
★ 龍
★ 神話
★ 龍形象
★ 龍生九子
關鍵字(英) ★ Shan Hai Jing
★ dragon
★ myth
★ dragon image
★ the dragon’s nine sons
論文目次 《山海經》中的龍神話研究
目 錄
頁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辭 ………………………………………………………………………… iv
目錄 …………………………………………………………………………… v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5
第四節 前人研究回顧 …………………………………………………… 5
第二章 龍的淵源與流變 …………………………………………………… 12
第一節 古籍中關於龍的記載 ………………………………………… 12
第二節 龍字的演變與龍圖騰文化 …………………………………… 17
第三節 龍形象之演變與發展 ………………………………………… 24
第四節 龍的分類 ……………………………………………………… 45
第三章 乘兩龍者、燭龍(燭陰)、龍魚(陵魚) ……………………… 64
第一節 乘兩龍者 …………………………………………………… 64 第二節 龍魚、陵魚 ………………………………………………… 79 第三節 燭陰、燭龍 ………………………………………………………… 87
第四節 結語 ………………………………………………………………… 95
第四章 窫窳、雷神(雷獸)、應龍 ………………………………………… 98
第一節 窫窳 …………………………………………………………… 98
第二節 雷神、雷獸 ………………………………………………… 105
第三節 應龍 ………………………………………………………… 109
第四節 其他 …………………………………………………………… 124
第五節 結語 …………………………………………………………… 126
第五章 具龍形象的山神及其他龍神話 …………………………………… 128
第一節 山神 …………………………………………………………… 128
第二節 以龍命名之山、水 ……………………………………… 140
第三節 諸山、水中多產與龍有關的動物 …………………………… 143
第四節 諸山中多產與龍有關的植物 ………………………………… 150
第五節 結語 …………………………………………………………… 151
第六章 龍神話的繁衍與附會─龍生九子說法探析 ……………………… 153
第一節 龍生九子說法一 ……………………………………………… 153
第二節 龍生九子說法二 ……………………………………………… 154
第三節 龍生九子說法三 ……………………………………………… 161
第四節 其他說法 …………………………………………………… 164
第七章 結論 ………………………………………………………………… 168
參考書目 ……………………………………………………………………… 176
參考文獻 參 考 書 目
一、古籍:(依朝代順序排列)
《十三經注疏》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九版。
《新編諸子集成》,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新2版。
徐子宏註譯:《周易》,台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春秋﹞左丘明撰,韋昭注:《國語》,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2月31日。
﹝戰國﹞尸佼撰:《尸子》,收錄於《百子全書》法家類,台北:古今文化出版社,1969年。
﹝戰國﹞莊周撰、張耿光注譯:《莊子》,台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2月。
﹝秦﹞呂不韋撰、高誘注:《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0月1日。
﹝西漢﹞司馬遷撰:《史記》,收錄於《四部備要》武英殿本史部,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一版。
﹝西漢﹞劉安撰:《淮南子》,收錄於《百子全書》雜家類,台北:古今文化出版社,1969年9月初版。
﹝西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5年。
﹝西漢﹞劉向撰:《說苑》,收錄於《四部備要》明刻本史部二二,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東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東漢﹞王充撰:《論衡》,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東漢﹞王充撰,袁華忠、方家常注:《論衡》,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
﹝東漢﹞王充撰:《論衡》,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東漢﹞王逸章句:《楚辭章句》,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3月初版。
﹝東漢﹞王逸注,﹝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東漢﹞辛氏撰,劉慶柱輯注:《三秦記輯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1日。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收錄於《四部備要》武英殿本史類,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一版。
﹝東漢﹞袁康、吳平撰,鐵如意館主校注,楊家駱編:《越絕書》,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第3版。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東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王宏源新勘:《說文解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刷。
﹝東漢﹞許慎撰,湯可敬釋:《說文解字今釋》,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12月6刷。
﹝東漢﹞郭憲撰:《洞冥記》,收錄於《百子全書》小說家雜事類,台北:古今文化出版社,1969年9月初版。
﹝三國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廣雅疏證》,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1月再版。
﹝三國魏﹞張揖撰,﹝清﹞錢大昕疏:《廣雅疏義》,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三國吳﹞徐整撰:《五運歷年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晉﹞干寶撰:《搜神記》,收錄於《百子全書》小說家異聞類,台北:古今文化出版社,1969年9月初版。
﹝東晉﹞王嘉撰:《拾遺記》,收錄於《百子全書》小說家異聞類,台北:古今文化出版社,1969年9月初版。
﹝晉﹞荀勗、和嶠編譯,﹝清﹞朱右曾輯:《竹書紀年》,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三編年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五二小說家類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晉﹞郭璞傳,﹝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清嘉慶十四年儀徵阮氏琅嬛仙館刻本,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月日1。
﹝晉﹞郭璞注,袁珂校注:《山海經》,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1月。
﹝西晉﹞張華撰:《博物志》,收錄於《百子全書》小說家異聞類,台北:古今文化出版社,1969年9月初版。
﹝西晉﹞張華撰:《博物志》,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刷。
﹝晉﹞崔豹撰:《古今注》,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八雜家類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宋紹熙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10月。
﹝東晉﹞葛洪撰,陳飛龍注譯:《抱朴子》,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五六道家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收錄於《四部備要》武英殿本史類,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一版。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收錄於《百子全書》小說家異聞類,台北:古今文化出版社,1969年9月初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0月初版9刷。
﹝北魏﹞酈道元撰,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第1版第1刷。
﹝唐﹞白居易撰,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月1日。
﹝唐﹞白居易撰,﹝清﹞汪立名編:《白香山詩集》,台北:世界書局,2006年9月10日。
﹝唐﹞令狐德棻撰:《周書》,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一正史類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詮》,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唐﹞杜佑撰:《通典》,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三七政書類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五二小說家類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唐﹞徐堅撰:《初學記》,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四五類書類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虞世南撰:《北堂書鈔》,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四五類書類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五六道家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王安石撰:《臨川集》,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六別集類六,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朱熹撰:《楚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1日。
﹝宋﹞李昉撰:《太平御覽》,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第1版第7刷。
﹝宋﹞李昉撰:《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再版。
﹝宋﹞張君房撰:《雲笈七籤》,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五六道家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郭若虛撰:《圖畫見聞誌》,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彭乘撰:《墨客揮犀》,收錄於《全宋筆記》第三編一,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刷。
﹝宋﹞鄭樵:《通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3月。
﹝宋﹞羅願:《爾雅翼》,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2月第1版第1刷。
﹝明﹞李東陽撰:《懷麓堂集》,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三別集類二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台北:文化圖書出版社,1997年10月再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四醫家類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陸容撰:《菽園雜記》,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董斯張撰:《廣博物志》,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四六類書類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楊慎撰:《升庵集》,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三七九~三八O,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明﹞羅貫中撰:《三國演義》,台北:俊嘉文化,2011年3月1日。
﹝清﹞毛奇齡撰,原舛編:《河圖洛書》,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吳任臣撰:《山海經廣注》十八卷,清乾隆五十一四年今閶書業堂刻本。
﹝清﹞紀昀編:《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清﹞胡薇元撰:《詩緯含神霧訓纂》,收錄於《玉津閣叢書》甲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
﹝清﹞馬驌撰:《繹史》,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五記事本末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畢沅撰,孫星衍校:《山海經新校正》一卷,清乾隆四十六年畢沅靈巖山館刻《經訓堂叢書》本。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1日。
﹝清﹞錢穆、王國維撰:《古今本竹書紀年》,台北:世界書局,2009年3月1日。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文‧歸藏啟筮》,台北:世界書局,2012年3月23日。
二、專著: (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第1刷。
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月第1版。
丁允衍等編:《龍》,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
小川琢治:《支那歷史地理研究》,京都:弘文堂書房,昭和三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寶雞北首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尤銘:《中國民間故事珍藏系列‧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2月再版。
王文源:《中國吉祥圖說》,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年1月1日。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
王孝廉:《華夏諸神》,台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第1刷。
王東:《中國龍的新發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王紅旗:《圖說山海經》,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1月第1版第6刷。
王維堤:《龍的踪跡》,大連:大連出版社,1990年。
王增水:《神話學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王興義、楊克興:《中國神話故事》,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1刷。
王靈錚:《中國民間故事珍藏系列‧怪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2月再版。
印順:《中國古代民俗神話與文化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社,1994年5月4版。
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第3刷。
田哲益:《十二生肖與動物信仰》,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0月第1版第1刷。
甘肅博物館等:《甘肅彩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司馬悟明:《龍的傳說》,台北:可筑書房,1991年1月初版。
吉成名:《中國崇龍習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江紹原著,陳泳超整理:《民俗與迷信》,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5月。
李之亮編選:《唐宋名家文集‧王安石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5月1日。
何新:《談龍》,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10月。
何新:《諸神的起源》,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刷。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3月10日第1版第8刷。
李西興:《黃帝陵與龍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李霖燦等編:《龍在故宮》,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8月初版。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10月再版。
杜而未:《鳳麟龜龍考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沈廷昊:《中國民間故事珍藏系列‧佛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吳裕成:《生肖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吳天明:《中國神話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刷。
金麥田:《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全集》,北京:京華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刷。
林泊佑、蘇啟明主編:《龍文化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1月。
苑崎透作,安然譯:《幻獸‧龍事典》,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14日第1版第8刷。
苑利:《龍王信仰探秘》,台北:東大圖書,2003年10月。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台北:蓋亞文化有限公司,2011年6月初版第3刷。
徐乃湘、崔岩峋:《說龍》,台北:丹青出版社,1986年。
夏征農:《辭海》,台北:東華書局,1992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8月25日。
袁珂:《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4月第1版第1刷。
袁珂:《神話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第1刷。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
孫作雲:《天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陶陽、鍾秀:《中國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張明華:〈燭龍與北極光〉,《學林漫錄》八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張鴻釗:《三靈解》,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程曼超:《諸神由來》,河南出版社,1983年。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出版社,1992年。
傅錫壬:《白話山海經》,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4年5月5日再版。
湖南省博物館等:《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年。
楊惠臨:《龍的傳說》,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第1刷。
楊新、李毅華、徐乃湘主編:《龍的藝術》,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3月初版。
楊錫鵬注譯:《山海經》,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9月第2版第1刷。
董叢林:《龍與上帝—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
臺靜農:〈佛書中龍的故事對唐人的影響〉,《靜農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6月。
聞一多:《伏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1刷。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4月初版。
劉大澄:《唐詩三百首欣賞》,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81年1月5日。
劉志雄、楊靜榮:《龍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劉志雄、楊靜榮:《龍的身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第2刷。
潛明茲:《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第1刷。
鍾怡陽:《流傳千年的中國神話故事》,台北:知青頻道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9月第1版第1刷。
譚達先:《中國神話研究》,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6月。
羅二虎:《龍與中國文化》,成都:三環出版社,1990年10月。
賴阿勝:《中國神話故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6月再版。
龐進:《八千年中國龍文化》,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年。
龐進:《呼風喚雨八千年:中國龍文化探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龐燼:《龍的習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
蘇志宏:《聞一多新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三、論文:
(一)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王方霓:《龍女故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3年)。
白春霞:《戰國秦漢時期龍蛇信仰的比較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李到炯:《龍宮故事系統研究—從古到唐代之龍宮故事體系的淵源考察》(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沈梅麗:《古代小說與龍王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洪白蓉:《中國龍女故事類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紀曉建:《楚辭山海經神話比較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張貞海:《宋前神話小說中龍的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陳昭吟:《唐小說中龍故事類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蔡佩芳:《西遊記中龍王世界的探究》(台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鄭純英:《中國古玉紋飾的研究—龍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80年)。
蘇敏如:《中國水界神異動物象徵研究─以太平廣記魚、龜、蛇、龍為例》(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王暉:〈龍可招雲致雨的性能成因考〉,《人文雜誌》,1992年第3期。
王楠毓、張孟祥:〈龍─由圖騰崇拜到皇權象徵〉,《濮陽教育學報》,1998年第3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一九七八~一九八○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發掘簡報〉,《考古》,1983年一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內蒙古敖漢旗小山遺址〉,《考古》,1987年第6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內蒙古敖漢旗趙寶溝一號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8年第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報〉,《考古》,1994年12期。
吉成名:〈龍崇拜起源新論〉,《民俗研究》,2000年第1期。
李龍:〈中國龍文化研究題綱〉,《理論觀察》,2000年第4期。
方酉生:〈濮陽西水坡M45蚌殼擺塑龍虎圖的發現及重大學術意義〉,《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
何星亮:〈中國龍文化的特徵〉,《思想戰線─雲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5卷,1999年第1期。
何星亮:〈中國龍文化的發展階段〉,《雲南社會科學》,1999年第6期。
武文:〈龍神龍人龍文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1998年1月。
林琳:〈龍的起源與神話演變〉,《文史雜志》,2000年3月。
尚民杰:〈中國古代龍形探源〉,《文博》,1995年第4期。
洛陽博物館:〈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壁畫發掘簡報〉,《文物》,1977年六期。
洛陽博物館:〈洛陽北魏畫像石〉,《考古》,1980年三期。
俞偉超:〈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內容考〉,《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北京:文物出版 社,1985年。
故宮博物院:〈龍年文物大觀〉,《故宮文物月刊》,1988年第5卷第11期。
段勇:〈從考古發現看龍的起源及早期面貌〉,《北方文物》第61期,2001年1月。
苑利、顧軍:〈從龍王信仰看研究民間信仰的學術價值與意義〉,《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4年1月。
翁牛特旗文化館:〈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發現玉龍〉,《文物》,1984年六期。
袁德星:〈龍的原始〉,《故宮文物月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5卷第12期,1988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隊:〈浙江餘杭反山良渚墓地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一期。
孫守道:〈三星他拉紅山文化玉龍考〉,《文物》,1984年六期。
孫德萱、李忠義:〈中華第一龍─濮陽西水坡蚌殼龍虎圖案的發現與研究〉,《尋根》,2002年第1期。
孫機:〈神龍出世六千年--龍的形象之出現、演變和定型〉,《龍文化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年。
徐文武:〈《尸子》辨〉,《孔子研究》,2005年第4期。
張文彬、秦文生:〈龍淵源考〉,《中華第一龍’95濮陽「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曾堉:〈雍容華貴的唐龍--龍的探索之二〉,《故宮文物月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年第2卷第2期。
曾堉:〈魚龍變-龍的探索之三〉,《故宮文物月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年第2卷第3期。
楊式昭:〈青龍與四象的探討〉,《龍文化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年。
楊東晨:〈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與龍的形成〉,《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7卷,1996年第2期。
楊綉綠:〈龍文化新探〉,《人文學報》,第24期,2000年8月。
劉志雄:〈中國遠古神話中的人類始祖及其原型〉,《歷史大觀園》,1991年三期。
蔡哲茂:〈燭龍神話研究─以現代天文學來印證〉,《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類》,第68期上冊,1994年。
謝青山、楊紹舜:〈山西呂梁縣石樓鎮又發現銅器〉,《文物》,1960年七期。
瀋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河南濮陽西水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三期。
魏源:〈源遠流長的動物圖騰文化〉,《生命世界期刊》,2009年8期。
蘇啟明:〈龍源龍象與龍文化〉,《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0卷第1期,2000年1月。
蘇開華:〈圖騰崇拜與龍崇拜之比較研究〉,《江海學刊》,1994年第3期。
龔維英:〈燭龍神話溯源〉,《民間文學論壇》,1986年第2期。
指導教授 李國俊 審核日期 2013-6-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