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45004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0 、訪客IP:18.223.108.186
姓名 蘇勇(Yung 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
論文名稱 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市場取得競爭優勢之關鍵要素與策略分析
相關論文
★ 電腦CPU散熱模組的技術發展策略★ 探討台灣印刷電路板產業經營策略-以A公司競爭策略為例
★ LED照明市場進入策略探討—以M公司為例★ 集團企業多角化對總部管控模式影響之研究 -以W集團企業為例-
★ 安全注射器中國專利授權模式研究★ 中國大陸房地產投資評估決策之研究 -以上海地區服務式公寓之投資為例-
★ 臺灣電子企業組織架構運作模式在中國之競爭優勢分析★ 小型台灣建築設計事務所於中國之發展策略探討
★ 半導體測試設備公司成長策略之個案分析★ 台灣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於中國發展策略研討
★ 軟體能力成熟度專案導入之個案研究-以某研發機構為例★ 新巴賽爾協定(Basel II)對中小型銀行授信風險管理政策的影響 -以U銀行為例
★ 價值投資法實證之研究-以臺灣證券市場為例★ 委外生產評估與執行之研究-以冷卻塔製造業個案為例
★ 企業多角化經營對供應鏈管理的決策影響★ 新產品導入量產流程之探討-以W公司衛星接收器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在全球金融市場整合的潮流中,國際化之路已經成爲銀行發展的必要選擇。在中國大陸加入世貿組織後,金融服務業逐步開放,因此爲外資銀行提供了更多的市場發展空間。普華永道(2012)第七次《外資銀行在中國》年度調查報告顯示,經過多年的掙扎努力,在中國大陸經營的外資銀行終於找到了立足的一席之地。過去的三年時間內,在中國大陸的181家外資銀行的總利潤翻了一倍,從2008年的77.8億元增加至2011年的167.3億元人民幣。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的競爭地位正逐步從原本的邊緣逐漸向中心靠攏,外資銀行的進入對中國大陸金融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市場取得快速發展的驅動力是中國大陸企業信貸的强勁需求,主因是:跨國企業在中國大陸的擴張、國營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增加、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引發企業客戶對於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增加。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利潤增長的同時,其資產總額增長了24%,達到2.15萬億元人民幣(普華永道,2012)。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外資銀行中,早期進入的大型外資銀行已具備較大的市場規模,財務結構較佳,市場狀況也較爲穩定;但對於小型或新進的外資銀行而言,將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與挑戰。
基於此,本文探討了中國大陸的金融體制與金融環境,對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的發展與市場競爭進行比較,並選擇上海地區三家經營較爲成功的外資銀行作爲研究對象,研究分析顯示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市場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分別爲:(1) 外部環境的核心要素爲:地主國的金融開放政策、兩國金融監管協商機制、地主國金融環境的市場化程度。 (2) 內部環境的核心要素爲:明確的企業定位、公司發展策略、公司管理型態,人力資源政策。 (3) 獲取競爭優勢的核心經營策略爲:目標市場的定位與區分策略、品牌的塑造與宣傳策略、競爭優勢的應用與市場開發能力、本土化經營策略的應用於開發、差異性競爭策略的服務或產品的競爭能力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等指標。以上研究爲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提供了一個基本架構,藉此爲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經營與策略規劃提供建議。
摘要(英) As the financial markets integration continues,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necessary for the banking industry to grow. Since joined the WTO, the Chines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has gradually opened to foreign banks to provide more areas fo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7th edition of P.W.C. (2012)’s “Foreign Banks in China,” an annual survey report shows that after years of struggles, foreign banks in China have finally found a foothold in Chinese market. Over the past three years, the total profit of China’s 181 foreign-invested banks doubled from 77.8 million RMB in 2008 to 16.73 billion RMB in 2011. As foreign banks have gained the importance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 market, entries of new foreign banks can further impact the financial markets as well as the national economy of China. The motive behind the rapid growth of foreign banks in China is China’s strong demand for corporate credit, mainly due to: the expansion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increasing numbers of state-owned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the increased derivatives transactions as RMB appreciates. Foreign banks have enjoyed the profit growth as total assets increased by 24% to reach 2.15 trillion RMB (P.W.C., 2012). Currently, large foreign banks that entered China early already have had larger market shares, better financial structure, as well as more stable market conditions. On the other hand, small or new foreign banks face fierce competition and challenges.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financial systems and financial environment of foreign banks in China. The subjects of the research are three successful foreign banks located in the Shanghai reg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y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foreign banks in China are: (1) core elements for external environment: host country’s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policies, financial regulation consultation mechanisms between two countries, and host country’s market-oriented financial environment; (2) core elements for internal environment: clear corporate positioning, corporate development strategy, corporate management style, and human resources policies; (3) core strategies for ob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arget market positioning and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brand building, and publicity strategy,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market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localized business strategies, competitive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service or product competitiveness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other indicators. This study provides a basic framework for foreign banks preparing to enter the Chinese market, as well as provide strategic advices for foreign banks already operating in China.
關鍵字(中) ★ 外資銀行
★ 品牌戰略
★ 市場行銷
★ 競爭優勢
★ 發展規劃
關鍵字(英) ★ foreign banks
★ brand strategy
★ marketing
★ competitive advantage
★ development planning
論文目次 第一章 前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3
1.3 研究目的 4
1.4 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2.1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大陸金融市場的動機和策略 6
2.1.1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大陸金融市場的動機 6
2.1.2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大陸金融市場的選擇戰略 8
2.2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大陸金融市場的方式和影響因素 10
2.2.1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方式 10
2.2.2 影響外資銀行進入方式選擇之宏觀和微觀因素 12
2.3 企業經營關鍵成功要素相關理論 14
2.3.1 關鍵成功因素的定義 14
2.3.2 關鍵成功因素的特性及功能 15
2.3.3 關鍵成功因素的構成 16
2.3.4 關鍵成功因素與核心資源及競爭優勢的關係 18
2.4 外資銀行跨國經營相關理論 19
2.4.1 國際投資理論 19
2.4.2 外資銀行實施跨國行銷的方式 20
2.4.3 中國大陸學者對外資銀行跨國行銷之研究 21
2.5 外資銀行經營中的關鍵要素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6
3.1 資料來源與分析方法 26
3.2 研究構架 27
3.3 統計與調查分析 28
第四章 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分析 30
4.1外資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經營的實證分析 30
4.1.1匯豐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的案例分析 30
4.1.2花旗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的案例分析 33
4.1.3渣打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的案例分析 36
4.1.4外資銀行(匯豐、花旗、渣打)行銷策略的比較分析 39
4.2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經營之關鍵要素的調查分析 43
4.2.1調查內容的選擇與調查項目的擬定 43
4.2.2調查安排與調查結果的處理方式 45
4.2.3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經營之關鍵要素調查結果的可信度檢驗 46
4.2.4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經營之關鍵要素調查結果 48
4.3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大陸金融市場選擇方式的影響因素 51
4.4外資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的策略規劃與行銷策略 52
4.4.1 目標市場的定位與區分策略 54
4.4.2 品牌的塑造與宣傳策略 55
4.4.3 競爭優勢的應用與市場開發能力 58
4.4.4 本土化經營策略的應用與開發 58
4.4.5 差異性競爭策略的服務或產品的競爭能力 60
4.4.6 人力資源管理策略 61
第五章 結論 63
5.1 研究總結 63
5.2 外資銀行行銷策略對中資銀行的啟示 65
5.3 未來展望 66
5.4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66
5.4.1 研究限制 66
5.4.2 未來研究方向 67
參考文獻 68
參考文獻 1. 人民銀行(2013),「2012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人民銀行。
2. 于宁(2012),「與外資銀行抗衡的中國商業銀行營銷策略」,經濟工作導刊,第16期,34-35。
3. 中國銀監會(2012),「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1年報」。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4. 王喜(2008),「母國客戶、東道國區位優勢與外資銀行進入──來自中國的證據」,當代財經,89-93。
5. 王琦(2002),「中外資銀行在競爭中各有優勢」,現代商業銀行,第11期。
6. 王祺(2005),「外資銀行在華戰略及我國銀行服務營銷模式的選擇」,經濟論壇,第21期,100-102。
7. 史茵潔(2005),「中外資銀行競爭與合作研究」,(中國大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論文。
8. 朱自珍(2010),「中外資銀行理財産品營銷差異分析」,知識經濟,第15期,35-36。
9. 吳克鐘(1997),「外資銀行中國市場營銷分析(上)」,國際金融研究,第6期。
10. 李潔(2008),「外資銀行在天津的競爭優勢和發展戰略」,天津經濟,第2期,56-58。
11. 阮崢、除文建(2007),「外資銀行進入與中國金融安全」,上海金融,第3期,45-47。
12. 林祥(2004),企業核心資源理論與戰略。中國:人民出版社。
13. 花旗銀行(2010),「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2010年報」。花旗銀行。
14. 花旗銀行(2011),「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2011年報」。花旗銀行。
15.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16. 姜曉梅(2012),「阿里巴巴關鍵成功因素分析及對策建議」,中國外資,第9期,37。
17. 胡元媛(2007),「在華外資銀行的進入動因及對我國外資引入的效應研究」,(中國)武漢大學國際貿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胡宇皓、薛曉蕾(2012),「商業銀行營銷戰略與策略探討」,商業經濟,第8期,114-115。
19. 胡童杰(2003),外資銀行在中國:商業競爭與發展。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 孫旖旎(2010),「外資銀行競爭優勢分析」,市場周刊(理論研究),第2期,83-84。
21. 徐薪(2001),「淺談外資銀行的競爭優勢及其在中國的營銷策略」,武漢金融,第3期,58-61。
22. 畢克貴、王雄(2010),「外資銀行在華理財業務營銷策略──以花旗銀行大連分行爲例」,經濟研究參考,第11期,76-79。
23. 陳慶得(2001),「連鎖式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以美語補習業為例」,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24. 陳誼(2007),「中外資銀行零售業務營銷策略對比分析」,中外企業家,第12期,85-88。
25. 陳曄(2009),「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及其進入方式的影響因素研究」,(中國)上海師範大學產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普華永道(2011),「外資銀行在中國」。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
27. 普華永道(2012),「外資銀行在中國」。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
28. 渣打銀行(2010),「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2010年報」。渣打銀行。
29. 渣打銀行(2011),「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2011年報」。渣打銀行。
30. 黃燕(2003),「外資銀行進入的國際經驗和對我國的啟示」,(中國)暨南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匯豐銀行(2010),「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2010年報」。匯豐銀行。
32. 匯豐銀行(2011),「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2011年報」。匯豐銀行。
33. 楊華强(2012),「基於營銷視角的四川省外資銀行競爭力分析」,西南金融,第6期,54-56。
34.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11),中國大陸投資環境簡介。台北:經濟部。
35. 董積生(2007),「同台競爭:外資銀行服務優勢短期難盡展現」,西部論叢,第5期,48-49。
36. 劉立偉、吳利娜(2006),「外資銀行進入動因及對我國銀行業影響的實證分析」,經濟縱橫,第10期,103-104。
37. 歐陽衛民(2006),「要辯證看待中外資銀行的優勢與劣勢」,金融博覽,第10期,10。
38. 鄭杰(2008),「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動因分析」,新聞世界,第12期。
39. 鄭毓丹 (2000),「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營銷策略及啓示」,經濟師,第12期116-117。
40. 謝安憶(2008),「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動因的實證分析」,新聞世界,第12期。
41. 蘇小勇、李秀麗(2008),「外資銀行入股中資銀行的法律問題分析──以中國銀行業的歷史轉型為背景」,經濟研究導刊,第1期。
42. 《關於向金融機構投資入股的暫行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於1994年7月28日發布。
43.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中國人民銀行於1996/4/30發布。
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中國人民銀行於1996年4月30日發布。
4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78號,2006年11月8日發布。
46. 新華網上海頻道(2013),「廣發銀行行長:私人銀行將推客戶分層戰略」,(取自2013/3/30,http://www.sh.xinhuanet.com/2013-02/28/c_132197480.htm)。
47. 崔海潮(2009),「論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策略」。(取自2013/4/30,http://www.govyi.com/lunwen/2009/200910/343756.shtml)
48. Aaker, D. A. (1984),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49. Aliber, R. Z. (1976), “Towards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Economic Review: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Spring, 5-8.
50. Berger, A. N., R. DeYoung, H. Genay and G. F. Udell (2000), “Globaliz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vidence from Cross-Border Banking Performance,” Brookings-Wharton Papers on Financial Services, 3, 123-158.
51. Certo, S. C. (2003), Modern Management: Adding Digital Focu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52. Chandler, A. D. (1962),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53. Crag, J. C. and R. M. Grant (1993), Strategic Management. NY: McGraw-Hill.
54. Daniel, R. D. (1961),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risi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9(5), 111-121.
55. Dunning, J. H. (1980),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1(1), 9-31.
56. Dunning, J. H. (1981),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Allen & Unwin.
57. Dunning, J. H. (1993),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58. Gray, J. M. and H. P. Gray (1981), “The Multinational Bank: A Financial MNC?”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5(1), 33-63.
59. Grubel, H. G. (1977), “A Theory of Multinational Banking,” Banca Nazionale del Lavoro Quarterly Review, 123, 349-363.
60. Guie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 McGram-Hill.
61. Hofer, C .W. and D. Schendel (1978), Strategic Formulation : Analytical Concepts. St. Paul, Minnesota: West Publishing.
62. Kojima, K. (1978),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London: Croom Helm.
63. Lehner, M. and M. Schnitzer. (2008). “Entry of Foreign Banks and their Impact on Host Countri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6(3), 430-452.
64. Levine, R. (1996), “Foreign Bank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 E. Barfield, e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Harmonization versus Competi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Press.
65. Pan, Y. and Tse, D. K. (2000), “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Market Entry Mod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1(4), 535-553.
66. Porter, M.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Free Press.
67. Rockart, J. F. (1979), “Chief Executives Defined Their Own Data Nee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7(2), 64-65.
68. Vernon, R. (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0(2), 190-207.
指導教授 王存國 審核日期 2013-6-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