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208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6 、訪客IP:18.217.149.241
姓名 王尚淳(Shang-chung W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跨文化改編與詮釋: 莎劇在臺灣的戲曲化研究(1986-2010)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he adaptation of Shakespeare’s plays to Chinese operas in Taiwan)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俞大綱劇作研究★ 《風月錦囊》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跨文化改編與詮釋:
莎劇在臺灣的戲曲化研究(1986-2010)
摘  要
  近年來,臺灣戲曲的跨文化改編產生一股風潮,其中又以莎士比亞劇作的改編最為大宗。筆者採用帕維「跨文化劇場」之理論,以臺灣十四部莎劇戲曲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劇本如何進行跨文化改編,並針對其成果進行評述與詮釋。本文亦探討臺灣戲曲跨文化本質,論述臺灣跨文化戲曲藝術的改編及其特色。為了對原著文化及標的文化的「文化塑造」和「藝術塑造」有全面的認識,本文將試分析原莎劇所表述之創作背景與主題思想,並對文本中的主題思想加以解讀,探討原作意涵經過改編後,如何以傳統戲曲的形式呈現,藉此論述臺灣傳統戲曲現代化之演進、跨文化改編手段及表演與詮釋的新策略。
  本文第三章就臺灣近三十年的戲曲劇壇發展,為莎劇戲曲的創作背景制定「時代」的劃分,時間上分為八O年代、九O年代,以及九O年代後。並以此時間軸強調臺灣當代劇場西化的時間點,還有在各時間點中,跨文化改編所扮演的角色。
  最後,自目前累積之創作中舉出實例,分析改編莎劇題材時的取材方向、改編手法等,並逐一分析臺灣各莎劇戲曲劇本,探討其主題思想與改編觀點,並從各層面分析臺灣莎劇戲曲改編上的異同,來評定臺灣莎劇戲曲改編的特點和現象,做為本論文立論的基調。
摘要(英)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he adaptation of Shakespeare’s plays to Chinese operas in Taiwa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a trend in Taiwanese operas to adapt cross-cultural influences, among all of them, the majority are adaptations of Shakespeare’s plays. The author has adopted the theory of Patrice Pavis, ‘Cross-Cultural Theater” and studied more than 10 Taiwanese operas which were base on Shakespeare’s plays, reviewed how the scripts adapted cross-culture and focused on its results to support evalu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his composition also establishes the nature of cross – cultural Taiwanese operas and discusses the ar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cultural Taiwanese operas. In order to have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modelling’ and ‘artistic modelling ’ of both source culture and target culture, this composition seeks to analyse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cultur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Shakespeare’s plays, then interpret the main subject, evaluate those original meanings after adaptation and how to present them in the form of tradition Taiwanese operas. From this we explain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Taiwanese operas, the method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the new strategy of performance and interpretation.
  In Chapter 3 we will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operas in recent three decades and we will define an ‘era’ according to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of Shakespeare’s dramas in 80’s, 90’s, and post 90’s. We will also emphasize the point that Taiwanese contemporary theatre became westernized, and among all the time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Finally, we will use examples from current creations, analyze the direction when adapting Shakespeare’s theme, adaptation methods and study every Shakespeare’s scripts in Taiwan. We will explore the main ideas and the altered perspectives,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aiwanese adaptations of Shakespeare’s plays at each level, to evalu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henomenon of Taiwanese adaptations of Shakespeare’s plays as the base- line of this dissertation.
關鍵字(中) ★ 莎劇戲曲化
★ 跨文化改編
★ 莎士比亞
★ 臺灣戲曲跨文化
關鍵字(英) ★ Modify Shakespeare’s play to Taiwanese (Chinese) opera
★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 Shakespeare
★ Taiwanese operas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 1 -
第一節、研究動機 ...... - 1 -
第二節、文獻回顧 ...... - 4 -
第三節、研究內容與範圍 研究內容與範圍 ...... - 9 -
第四節、研究方法 .... - 13 -
第二章、 跨文化改編的定義與特殊性 跨文化改編的定義與特殊性 .. - 15 -
第一節、改編」與「詮釋」的定義 ...... - 15 -
一、「改編」一詞的涵義與目的 一詞的涵義與目的 .. - 15 -
二、跨文化演繹與劇本再詮釋的創作法則 跨文化演繹與劇本再詮釋的創作法則 .... - 19 -
第二節、莎劇改編戲曲跨文化的特殊性 戲曲跨文化的特殊性 .... - 23 -
一、時空背景的轉移 時空背景的轉移 .... - 23 -
二、劇種特性的藝術塑型 劇種特性的藝術塑型 .. - 26 -
三、原作情節的增刪 原作情節的增刪 .... - 29 -
四、語言的轉換與對焦 語言的轉換與對焦 ...... - 33 -
五、戲曲程式的新變 戲曲程式的新變 .... - 39 -
第三章、 臺灣莎劇戲曲的改編背景 臺灣莎劇戲曲的改編背景 ...... - 43 -
第一節、八O年代莎劇戲曲的改編起源 年代莎劇戲曲的改編起源 .... - 49 -
一、八O年代的戲曲現代化創作背景 年代的戲曲現代化創作背景 ...... - 50 -
二、當代傳奇劇場:《慾望城國》 ...... - 53 -
第二節、九O年代莎劇戲曲的創作 年代莎劇戲曲的創作 ...... - 57 -
一、九O年代跨文化劇場的藝術背景 年代跨文化劇場的藝術背景 ...... - 58 -
二、莎劇歌仔戲的跨文化改編之初 莎劇歌仔戲的跨文化改編之初 .... - 61 -
第三節、九O年代後至今的莎劇戲曲創作 年代後至今的莎劇戲曲創作 ...... - 64 -
一、莎劇潮流所產生的戲曲跨文化 莎劇潮流所產生的戲曲跨文化 .... - 65 -
二、豫劇跳脫戲曲中國背景的包袱 豫劇跳脫戲曲中國背景的包袱 豫劇跳脫戲曲中國背景的包袱:《約/束》 ...... - 70 -
第四章、 臺灣莎劇戲曲劇本與莎劇對照與分析 臺灣莎劇戲曲劇本與莎劇對照與分析 臺灣莎劇戲曲劇本與莎劇對照與分析(上) .... - 74 -
第一節、《馬克白》 .. - 79 -
一、莎士比亞《馬克白》 .. - 79 -
二、當代傳奇劇場:《慾望城國》 ...... - 84 -
第二節、《哈姆雷特》 .... - 97 -
一、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 - 97 -
二、解構與重構:《王子復仇記》與《聖劍平冤》 ...... - 103 -
第三節、《第十二夜》 ...... - 125 -
一、莎士比亞《第十二夜》 .. - 125 -
二、紅虹粵劇團:《第十二夜》 .. - 127 -
第五章、 臺灣莎劇戲曲劇本與莎劇對照與分析 臺灣莎劇戲曲劇本與莎劇對照與分析 臺灣莎劇戲曲劇本與莎劇對照與分析(中) .. - 135 -
第一節、《李爾王》 .... - 135 -
一、莎士比亞《李爾王》 ...... - 135 -
二、當代傳奇劇場:《李爾在此》 .... - 137 -
第二節、《羅密歐與朱麗葉 羅密歐與朱麗葉 羅密歐與朱麗葉》 ...... - 146 -
一、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 羅密歐與朱麗葉》 .. - 146 -
二、莎劇的臺灣化移植 莎劇的臺灣化移植 莎劇的臺灣化移植:河洛歌子戲團《彼岸花》 .... - 150 -
第三節、《馴悍記》 .... - 161 -
一、莎士比亞《馴悍記》 ...... - 161 -
二、傳統戲曲的「馴悍」再詮 .... - 164 -
第六章、 臺灣莎劇戲曲劇本與莎劇對照與分析 臺灣莎劇戲曲劇本與莎劇對照與分析 臺灣莎劇戲曲劇本與莎劇對照與分析(下) .. - 177 -
第一節、《暴風雨》 .... - 177 -
一、莎士比亞《暴風雨》 ...... - 177 -
二、當代傳奇劇場:《暴風雨》 .. - 179 -
第二節、《仲夏夜之夢》 .. - 193 -
一、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 .... - 194 -
二、京劇與歌仔戲:《仲夏夜之夢》 ...... - 197 -
第三節、《無事自擾》 ...... - 207 -
一、莎士比亞《無事自擾》 .. - 207 -
二、臺灣戲曲專科學校 臺灣戲曲專科學校 臺灣戲曲專科學校:《無事生非》 .. - 210 -
第四節、《威尼斯商人》 .. - 215 -
一、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 .... - 215 -
二、臺灣豫劇隊:《威尼斯商人》中的「約」與「束」 .... - 220 -
第七章、 結論 .... - 230 -
第一節、莎劇戲曲的改編縮影 莎劇戲曲的改編縮影 ...... - 230 -
第二節、莎劇戲曲跨文化的改編意義與改進空間 莎劇戲曲跨文化的改編意義與改進空間 .... - 235 -
參考文獻與資料 .. - 239 -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劇本(以下資料依姓名筆劃、次按出版年份序列)
方平譯:《李爾王》,新莎士比亞全集,第五卷(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方平譯:《羅密歐與朱麗葉》,新莎士比亞全集,第四卷(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方平譯:《暴風雨》,新莎士比亞全集,第三卷(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方平譯:《捕風捉影》,新莎士比亞全集,第三卷(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方平譯:《馴悍記》(臺北:木馬文化出版社,2001年)
王安祈:《國劇新編:王安祈劇集》(臺北:文建會,1991年)
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全集:羅密歐與朱麗葉》(上海:世界出版社,1998年)
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全集:仲夏夜之夢》(上海:世界出版社,1998年)
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全集:哈姆雷特》(上海:世界出版社,1998年)
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全集:麥克白》(上海:世界出版社,1998年)
安妮寶貝:《彼岸花》(上海: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
梁實秋譯:《羅密歐與朱麗葉》(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97年)
梁實秋譯:《暴風雨》(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97年)
梁實秋譯:《馴悍婦》:(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97年)
梁實秋譯:《第十二夜》(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97年)
梁實秋譯:《李爾王》(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97年)
梁實秋譯:《羅密歐與朱麗葉》(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97年)
梁實秋譯:《無事自擾》,《莎士比亞四大喜劇》(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99年)
梁實秋譯:《哈姆雷特》(臺北:遠東圖書公司,2011年)
梁實秋譯:《馬克白》(臺北:遠東圖書公司,2011年)
梁實秋譯:《第十二夜》(臺北:遠東圖書公司,2011年)
黃英雄:《黃英雄歌仔戲劇本集1:羅漢腳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彭鏡禧譯:《威尼斯商人》(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彭鏡禧:《哈姆雷》,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彭鏡禧譯:《威尼斯商人》(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楊牧譯《暴風雨》(臺北:洪範書店,1999年)
劉毓芬、曾珍珍譯《希臘悲劇》(臺北:書林出版社,1984年)
二、英文專書
Fernandez, Doreen G. Contemporary Theatre Arts: A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New Day, 1984.)
Marranca, Bonnie and Dasgupta, Gautam Ed. Interculturalism and Performance.(New York: PAJ, 1991.)
Pavis, Patrice. Theatre at the Crossroads of Culture. Translated by Loren Kruger.(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Pavis, Patrice Ed. The Intercultiral Performance Reader.(New York: Routledge, 1996.)
Scolnicov, Hanna and Holland, Peter Ed. The Play out of Context.(Lond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三、中文專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歷史II》(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1983年)
牛川海主編:《兩岸傳統戲曲現代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正文化中心,1996年)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出版社,1996年)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田民:《莎士比亞與現代戲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出版社,2008年)
安德魯˙唐金(Andrew Donkin)著,張雅妮譯:《莎士比亞和他的戲夢人生》(河南:海燕出版社,2011年)
朱芳慧:《當代戲曲新觀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朱芳慧:《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年)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
邱坤良:《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臺北:臺原出版社,1997年)
邱坤良主編:《台灣戲劇發展概說》(臺北:文建會,1998年)
李立亨:《我的看戲隨身書》(臺北:天下遠見,2000年)
李祥林:《中國戲曲的多維審視和當代思考》(四川:巴蜀出版社,2010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吳興國、林秀偉:《英雄不卸甲》(臺北:日月文化出版社,2010年)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林鶴宜、紀蔚然主編:《眾聲喧嘩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臺北:書林出版社,2008年)。
林鶴宜:《從批評到理論架構》(臺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
林克歡:《戲劇表現論》(臺北:書林出版社,2005年11月)
林克歡:《消費時代的戲劇》(臺北:書林出版社,2007年9月)
林娟妃:〈《約/束》製作幕後花絮〉《劇場事8:戲曲易容術專題》(臺南:台南人劇團,2010年)。
周傳家:《戲曲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威廉˙尼科爾森(William Nicholson)著,李慕白譯:《西洋戲劇欣賞》,(臺北:幼獅文化,1975年)
韋國泰編著:《四十二年回饋與展望: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改隸紀念》(高雄: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飛馬豫劇隊,1995年)
段馨君:《跨文化劇場:改編與再現》(新竹:國立交通大學,2009年)
段馨君:《凝視臺灣當代劇場:女性劇場、跨文化劇場與表演工作坊》(臺北縣:Airiti Press Inc.,2010年4月)
段馨君:《戲劇與客家:西方戲劇影視與客家戲曲文學》(臺北:書林出版社,2012年)
段馨君:《西方經典在台灣劇場:改編與轉化》(新竹:國立交通大學,2012年)
紀蔚然:《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臺北:書林出版社,2007年)
馬森:《當代戲劇》(臺北:時代文化出版社,1991年)
馬森:《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陳芳:《清代戲曲研究五題》(臺北:里仁出版社,2002年)
陳芳:《莎戲曲:跨文化改編與演繹》(臺北:臺師大,2012年)
陳培仲:《當代戲曲論叢》(臺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
陳宜君:〈《慾望城國》賞析〉,《英雄不卸甲》(臺北:日月文化,2010年)。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與解構:敘事性結構和劇場性結構》(臺北:書林出版社,2006年)
孫玫:《中國戲曲跨文化再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
曹樹鈞:《莎士比亞在中國舞臺上》(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89年)
張靜二:《西洋戲劇與戲劇家》(臺北:翰蘆出版社,2002年)
張淑清:《中世紀西歐的猶太婦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黃克保:《戲曲表演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黃愛華:《從傳統到現代:多視野中的中國戲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黃美序:《戲劇欣賞:讀戲、看戲、談戲》(臺北:三民出版社,2011年)
焦桐:《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北:臺原出版社,1990年)
彭鏡禧主編:《發現莎士比亞:台灣莎學論述選集》(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彭鏡禧主編:《細說莎士比亞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大學,2004年)
彭鏡禧〈莎士比亞中文譯本概述:臺灣篇〉,《細說莎士比亞》(臺北:臺灣大學,2004年)。
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著,宋美瑩譯:《推理莎士比亞-解開五百年來天才的創作秘密》(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7年)
愛德華‧萊特(Edward A.Wright)著,石光生譯:《現代劇場藝術》(臺北:書林出版社,1986年)
裘克安:《莎士比亞年譜》(北京:白帆印務出版社,1988年)
葉長海:《當代戲劇啟示錄》(板橋:駱駝出版社,1991年)
葉長海:《中國戲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史》(臺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
楊世彭:〈莎士比亞在香港話劇團〉,《莎士比亞在中國-演出與研究》(上海:莎士比亞協會,1998年)。
當代傳奇劇場《暴風雨特刊》(臺北:當代傳奇劇場,2004年)
漢斯-迪特爾‧格勒弗特(Hans-Dieter Gelfear)著,許蕙容譯:《莎士比亞與他的時代》(臺中:晨星出版社,2007年)
趙如琳譯著:《戲劇藝術之發展及其原理》(臺北:東大出版社,1977年)
劉彥君:《從傳統到現代:戲曲本質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11月)
劉奇玉:《古代戲曲創作理論與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劉慧芬:《劇本編撰三部曲-原創、改編、修編》(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劉慧芬:《原創與實驗:戲曲劇本創作新實踐》(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劉美芳〈本色與跨越的拉扯:台灣現代劇場歌仔戲在21世紀的創新嘗試〉《劇場事8:戲曲易容術》,(臺南:台南人劇團,2010年)。
蔡欣欣:《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里仁出版社,2005年9月)
蔡欣欣:《臺灣戲曲景觀》(臺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1月)
蔡欣欣:〈九十年代臺灣歌仔戲之探討〉(臺北:文建會,千禧之交-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1999年)。
盧健英:《絕境萌芽:吳興國的當代傳奇》(臺北:天下文化,2006年)
鐘明德:《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臺北:書林出版社,1989年)
鐘明德:《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10月)
鍾明德:《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當代臺北文化》(臺北:書林出版社,1996年)
謝伯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謝伯梁:《中國悲劇文學史》(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5月)
謝伯梁:《中國悲劇美學史》(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7月 )
鍾幸玲:《英文京劇在美國(English Jingiu in USA)/The Taming of the Shrew導演計劃》(臺北:辜公亮文教基金會,2004年)
戴雅雯著,呂健忠譯:《做戲瘋,看戲傻》(臺北:書林出版社,2000年)
顏元叔:《莎士比亞通論:悲劇》(臺北:書林出版社,1997年)
藍凡:《中西戲劇比較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12月)
羅漁:《西洋中古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9年)
羅伯特˙李(Robert L. Lee)著,葉子啟譯:《劇場概論與欣賞》(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1年)
四、期刊、論文
王安祈:〈戲曲現代化風潮下的逆向思考〉,《兩岸傳統戲曲現代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6年)。
王安祈:〈京劇理論在台灣的開發與局限〉,《華清學報》新30卷第2期,(新竹:清華大學,2000年6月)。
未知作者:〈台灣歌仔戲-河洛劇團〉,《台灣光華雜誌》六月刊(臺北:新聞局,1997年)。
李立亨:〈從「M型劇場」看《樓蘭女》〉,《PAR表演藝術》第191期(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8年)。
李傳:〈西體中用:論吳興國「當代傳奇劇場」的跨文化戲劇實驗〉,《戲劇藝術》第4期,2011年。
呂建忠,〈台灣劇場改編現象的近況〉,《中外文學》第7卷,第23期, 1994年12月。
邱坤良:〈金玉其表:八十四年的台灣民間戲曲〉《表演藝術年鑑》(臺北:中正文化中心,1996年)
邱乙珊:〈從《羅密歐與朱麗葉》到《彼岸花》-兼談跨文化改編〉,《台灣人文》第7號,2002年12 月。
吳興國:〈從傳統走入莎翁世界〉,《中外文學》第15卷,第11期(總第179期),1987年。
吳興國:〈形塑新中國戲曲〉,《二十一世紀》第112期,2009年4月。
帕維(Patrice Pavis)原著,曹路生譯:〈邁向一種戲劇中的互聯文化戲劇理論〉,《上海戲劇學院學報》,第2期,2001年。
林恩顯:〈伊斯蘭教在新疆〉,《歷史月刊》第9期,1988年。
林鶴宜:〈臺灣戲劇現代化的一段序曲-1999讀《曉風戲劇集》〉,《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1999年)。
林幸慧〈靜水流深的韻味:談《彼岸花》的「第三者」角色—李金龍〉,《表演藝術》101期,2001年5月。
胡耀恆:〈西方戲劇改編為平劇的問題-以《慾望城國》為例〉,《中外文學》15:11期,1987年。
胡慧禎:〈《慾望城國》十年:吳興國回首非傳統的伊始〉,《表演藝術》第48期,1996年。
浩然,〈彼岸花宛如殉情記〉,《河洛大舞台月刊》第50期,第1版,2001年2月。
陳芳:〈演譯莎劇的崑曲《血手記》〉,《戲曲研究》第76輯,2008年,頁11。
張啓峰:〈東西交匯!土洋融合?-試論臺灣豫劇《中國公主杜蘭朵》、《約/束》的跨界與實驗〉,《東西對照與交軌:2010NTU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臺北:國立台灣大學,2010年)。
張啟豐:〈臺灣戲曲-新時代的來臨!民國九十年臺灣戲曲現象與觀察〉《表演藝術年鑑》九十年(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1年)
焦桐:〈戲劇文化的提昇〉,《文訊月刊》28期,1987年。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之近況及其因應之道〉,《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出版,1996年)。
彭鏡禧:〈「自我打岔」:試論《暴風雨》的一個奇特現象〉,《細說莎士比亞論文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傅裕惠:〈莎劇生根,是時候了!〉《表演藝術》,第125期(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3年5月)。
黃承元:〈二十一世紀莎劇演出新貌:論吳興國的《李爾在此》〉,《中外文學》第34卷第12期,2006年5月。
聞天祥:〈兩大魔法師,在充滿噪音的島上交鋒:如何穿越莎翁與徐克的「暴風雨」〉,《表演藝術》144期,2004年12月。
蔡彥仁、蔡葉聖:〈反猶思潮與以色列建國〉《聖靈月刊》,328期,2005年。
蔡欣欣:〈臺灣歌仔戲八十年代以來之發展〉(臺北:文建會,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
劉南芳:〈知音的責任-九十年戲曲評論綜談〉,《表演藝術年鑑》(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1年)。
劉南芳:〈色呈繽紛!花落何方?-評河洛歌子戲團《彼岸花》〉,《表演藝術》第101期,2001年5月。
謝美生:〈異曲同工,相互媲美〉,《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二期,2003年。
五、報紙
李玉玲:〈徐克 呼喚暴風雨 上演大和解〉,《聯合報》,B6版2004年8月6日。
汪宜儒〈河洛彼岸花:艋舺版羅密歐與朱麗葉〉臺北,中時電子報,2010年2月24日。
林鶴宜:〈前衛京劇,投石問路〉,《民生報》,1999年12月27日。
林鶴宜:〈歌仔戲的文學花蕊〉,《民生報》A6版,2003年4月3日。
林懷民:〈再見,拼搏〉,《聯合報》2006年10月5日。
紀慧玲:〈謝喜納版 奧瑞斯提亞 見仁見智 觀感 短兵相接〉,《民生報》14版,1995年,11月12日。
紀慧玲:〈徐克舞臺首部曲掀起暴風雨〉,《民生報》,A12版,2004年,8月6日。
郭士榛:〈河洛「彼岸花」說萬華故事〉,《人間福報》,臺北,2010年3月25日
六、學位論文
方尹綸:《臺灣當代劇場跨文化改編研究(2000-2009)》(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吳岳霖:《擺盪於創新與傳統之間:重探「當代傳奇劇場」(1986-2001)》(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林顯源:《傳統戲曲在台灣現代化過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郭澤寬:《從劇場演出看歌仔戲的現代化》,(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柯立思:《傳統戲曲旦行表演新詮釋-以當代京劇〈穆桂英〉、〈杜鵑山〉及〈慾望城國〉之劇場表演為範疇》(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柯孟潔:《河洛歌仔戲舞台演出本之研究-以《台灣,我的母親》、《彼岸花》、《東寧王國》為例》(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玫惠:《台灣「現代劇場歌子戲」創作劇本研究-西元2001至2005年》(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陳維柔:《臺灣當代表演藝術跨文化研究-兼以當代傳奇劇場《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為例》(臺藝大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葉玫汝:《臺灣外臺歌仔戲人物造型藝術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黃千凌:《當代台灣戲曲跨文化改編(1981-2001)》(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雅蓉:《野臺歌仔戲演出風格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黃佳文:《臺灣歌仔戲跨文化編演與詮釋:以《梨園天神》、《梨園天神桂郎君》為研究對象》(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鄭傑文:《慾望現代與混血表演:1986-2006當代傳奇劇場作品初探》(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謝筱玫:《台北地區外臺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劉南芳:《由拱樂社看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轉型》(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劉秀庭:《「賣藥團」: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劉建幗:《新世紀台灣豫劇創新與實驗之探討(2000-2010)》(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七、影音資料(以下資料首依年份、次按筆劃序列)
《王子復仇記》,臺北:國家戲劇院,1990年3月10日,演出錄影。
《粵劇新唱:第十二夜》,公共電視文化事業,1994年。
《聖劍平冤》,臺北:社教館,1997年5月,演出錄影。
《蜘蛛巢城》,臺北:龍騰出版,1998年。
《彼岸花》,臺北:河洛歌仔戲團,2001年。
《無事生非》臺北:臺灣戲曲專科學校,2004年5月,演出錄影。
《仲夏夜之夢》,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4年9月10日,演出錄影。
《李爾在此》,臺北:當代傳奇劇場,2006年。
《惡女嬌妻》,臺北:海山戲館,2006年。
《慾望城國》,臺北:當代傳奇劇場,2006年。
《暴風雨》,臺北:當代傳奇劇場,2006年。
《熱天兮戀夢》,臺北:臺灣戲曲專科學校,2007年5月,演出錄影。
《胭脂虎與獅子狗》臺北:臺灣戲曲學院,2011年5月20日,演出錄影。
《約/束》臺北:臺灣豫劇隊,2011年12月。
《海峽時空》〈當代傳奇吳興國專訪〉183、184集,臺灣綜藝台,2012年11月8日,錄影資料。
八、網路資料
(一)官方網站
「芝山雅韻戲劇團」官方部落格(最後查核時間:2013年4月5日):http://blog.yam.com/zhishanopera/article/16698011
「河洛歌子戲團」新訊息及戲迷交流專區(最後查核時間:2013年4月5日):http://tw.myblog.yahoo.com/holoopera-new/
《啼笑姻緣》官方部落格(最後查核時間:2013年4月5日):http://tw.myblog.yahoo.com/love748019/article?mid=65&prev=69&next=64&l=a&fid=5
「戲點子工作坊」官方網站(最後查核時間:2013年4月5日):http://www.wretch.cc/blog/showcase2001/27826183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官方網站(最後查核時間:2013年4月5日):http://www.ncafroc.org.tw/content.asp?tp=About&id=1
(二)一般資料
〈古今貨幣:元代錢幣介紹〉(最後查核時間:2013年4月5日):http://www.bast.net.cn/dmsa/live/money/47146.shtml
計鎮華:〈我演崑曲《血手記》〉(最後查核時間:2013年4月5日):http://mypaper.pchome.com.tw/tarahuang/post/1235316731
網路資源「彼岸花」(最後查核時間:2013年4月5日):http://tw.myblog.yahoo.com/jw!Uz_nTrqVGRlsul7oTeOmv4GPJL0-/article?mid=17573
教育部網路辭典【尼姑庵】解(最後查核時間:2013年4月5日):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dict/GetContent.cgi?DocNum=12537&GraphicWord=
漢語詞典〈古時男子年滿二十加冠稱「弁」,以示成年〉(最後查核時間:2013年4月5日):http://tw.18dao.net/%E6%BC%A2%E8%AA%9E%E8%A9%9E%E5%85%B8/%E5%BC%81
指導教授 李國俊(Kuo-jiun Lee) 審核日期 2013-7-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