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一、中文部分
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著),楊明珠(譯)(2003)。城鄉總體營造之路。臺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王力行(2013)。有遠見的政策,更需要領導者耐心溝通。遠見雜誌。2013.三月號。
王光旭(2011)。社會網絡影響公私協力運作成效之研究:以臺灣中醫與牙醫健康保險總額支付委員會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53,65-114。
王朝煌、彭議霆(2007)。社會網絡分析之研究–以網際網路搜尋為例。載於第三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中央警察大學。
丘昌泰(2010)。客家政治與經濟導論。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頁1-28)。臺北:智勝。
朱楠賢(2005)。新治理模式下的政府組織設計。游於藝:公務人員人力發展中心,50。取自網頁:file:///C:/Users/PEILING/Downloads/EDM50-0301%20(1).htm
朱鎮明(2004)。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現代化:21 世紀英國地方層次的變革。行政暨政策學報,38,31-60。
江明修、鄭勝分(2002)。非營利管理之協力關係。載於江明修(主編),非營利管理(頁81-124)。臺北:智勝。
江明修、鄭勝分(2003)。全球治理與非營利組織。載於政治大學2003年全球化下的全球治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42。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挑戰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總論。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余致力(2000)。民意與公共政策:表達方式的釐清與因果關係的探究。中國行政評論,9(4),81-110。
吳明儒(2003),從社會資本理論探討臺灣福利社區化之困境-以美國CDS與LISC為借鏡。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2,39-70。
吳英明(1996)。公司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關係」之探討。公共管理論文選輯第十輯,40-46。
李世暉(2011)。臺灣客家治理的理論初探。臺北:客家委員會。
李宗勳(2002)。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智勝。
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 公共行政學報,12,41-77。
李宗勳(2007)。政府業務委外經營之理論、策略與經驗。臺北:智勝。
李長晏(2004)。全球化治理:地方政府跨區域合作分析。研考雙月刊,28(5),55-65。
李長晏、林煥笙(2009)。中央與地方協力夥伴關係之分析-以台中縣潭子段旱溪整治工程為例。公共行政學報,31,49-100。
李柏諭(2005)。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16,59-106。
林妍均(2005)。加入WTO國家角色對台灣農業政策之影響。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欣美(2007)。跨組織策略聯盟之統治機制:交易成本與網路鑲嵌之觀點。管理評論,26(3),25-46。
林冠萍(2011)。八八水災營區安置軍民資源整合之研究-以陸軍官校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淑馨(2009)。日本公私協力推動經驗之研究:北海道與志木市的個案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2,33-67。
邱怡亭(2011)。公私協力輔助客家傳統聚落保存之研究-以屏東縣五溝水聚落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邱榮舉、謝欣如(2008)。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發展。載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頁89-131)。臺北巿:南天。
施正鋒(2002)。臺灣的族群政治與政策。我國族群政策與法制之設計學術研討會,行政院客委會主辦。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10月3日)。
施正鋒(2011)。我對『客家基本法』的看法。2011 臺灣客家論談──公共政策與客家前途(引言)。臺北:臺北市客家音樂戲劇中心(2011年11月19日)。
范振乾(2002)。客家事務行政體系之建構。客家公共行政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主辦。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02年6月21日)。
孫本初(審訂),謝宗學、劉坤億、陳衍宏(譯)。Pierre, J., & Peters, B. G.(著)(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 (Politics and the State)。臺北:智勝。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架構。公共行政學報,16,107-135。
孫煒(2007)。臺灣第三部門與政府互動的政策分析:新治理觀點。載於丘昌泰(主編),非營利部門研究-治理、部門互動與社會創新(頁157-203)。臺北:智勝。
孫煒(2010)。我國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的設置及其意涵。臺灣民主季刊,7(4),85-136。
孫煒(2011)。民主治理中我國客家行政機關的的公共性與責信。2011全球客家族群與公共事務之研究:臺灣與海外客家議題暨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及亞洲聯合論壇計畫,65-81。
孫義雄(2004)。深度訪談法與犯罪成因之探索。警察大學通識教育教學及研究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中央警察大學。
徐正光、張維安(2007)。建構客家知識體系。載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1-15)。臺北:南天。
徐正光、蕭新煌(1995)。客家族群的「語言問題」-臺北地區的調查分析。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0,1-40。
桃園縣龍潭鄉公所城鄉課(2012)。桃園縣龍潭鄉水田老屋客庄研究調查計畫期初報告書。桃園縣:龍潭鄉公所城鄉課編印。
殷世熙、李榮着、陳宗能、李怡靜、林仲敏(2012)。有效運用公私合夥關係推動政策之探討. -以臺南龍崎地區發展竹炭地方產業為例。T&D 飛訊,142,1-23。
高有智、何榮幸(2005)。休耕政策捨本逐末 農村慢性自殺。原刊於2005年7月10日,中國時報,三版。
張世賢(2007)。永續發展政策執行:公私夥伴、倡導聯盟和制度發展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16(1),95-125。
張四明、王瑞夆(2010)。災難服務中的組織間協調合作:臺灣紅十字會角色分析。2010 年兩岸公共治理論壇《公共行政、災害防救與危機管理》,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主辦。臺北: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2 樓會議室(2010年8 月17-18日)。
張維安(2008)。族群記憶與臺灣客家意識的形成。第二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主辦。新竹:臺灣新竹交通大學光復校區-浩然圖書資訊中心(2008年12月20-21日)。
張翰壁(2000)。桃、竹、苗茶產業與客家族群經濟生活間的關係。載於馮建彰等撰寫,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市:省文獻會。
張瓊玲、張力亞(2005)。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管理及運作過程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為例。華岡社科學報,19,31-60。
梁榮茂(1993)。客家文化的危機與轉機──從客族內質反省客家未來。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臺灣客家人新論(頁43-49)。臺北:臺原出版社。
許立一(2001)。公共行政的黑堡觀點及其認識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耿銘(2010)。協力理論在跨界人力資源管理的應用:以「政府機關與績優民間機構人才交流實施辦法草案」為例。載於林水波(主編),公共治理:能力、民主與行銷(頁131-156)。臺北:考試院。
陳志瑋(審訂),洪聖斐、郭寶蓮、陳孟豪(譯)。Starling, G.(著)(2008)。行政學-公部門之管理(Managing the Public Sector)。臺北:五南。
陳其南、劉正輝(2005)。文化公民權之理念與實踐。國家政策季刊,4(3),77-88。
陳定銘(2010)。客家社區治理。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頁101-134)。臺北:智勝。
陳定銘(2011)。南桃園客家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型態與網絡互動之研究。客家公共事務學報,4,39-65。
陳定銘、賴彥澄(2011)。非營利組織實踐協力治理環境之研究:以阿里山有機部落為例。載於2011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TASPAA)「建國一百年公共事務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主辦。臺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公誠樓2、3、4樓會議室(2011年5月27-29日)。
陳板(2002)。落地生根新故鄉--臺灣客家社區運動。載於全球客家文化會議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陳恆鈞(2008)。協力治理模式之初探。T&D飛訊,69,1-16。
陳恆鈞(2009)。參與治理是趨勢?或是迷思?。文官制度季刊,80周年特刊,113-144。
陳恆鈞、張國偉(2006)。組織協力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雲林縣蔬菜產銷班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9,41-52。
陳重安(2011)。政府契約委外的再檢視:目標、理論應用、績效衡量、與知識論基礎。公共行政學報,40,111-143。
陳敦源(2010)。透明之下的課責:臺灣民主治理中官民信任關係的重建基礎。載於林水波(主編),公共治理:能力、民主與行銷(頁157-190)。臺北:考試院。
陳敦源、王千文(2012)。形式上還是實質上的「公私協力」:全民健康保險總額支付制度個案分析。公共行政學報,42,99-137。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17-71。
陳景霖(2008)。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之治理模式—以花蓮縣豐田社區總體營造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欽春(2009)。建構社會資本內涵的社會福利工作:彭婉如基金會「居家服務方案」之個案分析。信任.效能.社會創新研討會-邁向普及照顧服務模式,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主辦。台大集思國際會議中心柏拉圖廳(2009年12月18日)。
陳雅芬(2007)。社會資本與社會網絡的交互關係-以全球華人乳癌病友公益網絡為例。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憲炎(2010)。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組織定位與治理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膺強(1994)。應用抽樣調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傅珍紹(2011)。學校與社區協力發展客家本位特色課程之研究 ─以桃園縣中平國小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曾金玉(2000)。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曾冠球(2008)。公私合夥:「臺北市民生活網」的經驗借鏡。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主辦。臺中:東海大學(2008年5月24-25日)。
曾冠球(2010)。「問題廠商」還是「問題政府」?:電子化政府公私合夥協力困境之個案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4,77-121。
曾冠球(2011a)。協力治理觀點下公共管理者的挑戰與能力建立。文官制度季刊,3(1),27-52。
曾冠球(2011b)。為什麼淪為不情願夥伴?—公私夥伴關係失靈個案的制度解釋。 臺灣民主季刊,8(4),83-133。
曾漢珍(2002)。客家社區營造課題與策略之研究,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2002年6月22日)。
湯錦台(2010)。千年客家。臺北 如果出版社。
黃永光(2005)。社會資本在社區產業的意義—以松鶴社區推動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楊長鎮(1991)。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份意識之甦醒。載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頁184-97)。臺北:正中書局。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廖松俊(2007)。從網絡治理觀點觀察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之執行。政策研究學報,7,35-64。
劉坤億(2001)。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城市外交與全球治理學術研討會,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主辦。高雄:城市外交與全球治理研究中心(2001年12 月14 日)。
劉宜君(2006)。永續發展與公私協力之探討 ─ 網絡管理的觀點。「政府與企業法制關係」學術研討會,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主辦。臺北:臺北大學資訊大樓國際會議廳(2006年10月3日)。
劉阿榮、王俐容(2012)。特惠與侷限:原、客族群學院發展之比觀。第四屆發展研究年會議-跨X: 風險與正義,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主辦。臺北:法律學院霖澤館1301多媒體教室(2012年10月20日)。
劉銀丹(2011)。以公私協力推動客家文化發展之研究—平鎮客家書院之經驗。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劉還月(1999)。臺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臺北:常民文化出版。
劉還月(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上)臺灣客家的出墾與二次移民。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潘朝陽、邱榮裕(2004)。客家風情:移墾、產業、文化-序。臺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蔡秀涓(2010)。臺灣文官的公共服務價值觀與新公共服務精神的比較:經驗調查初探。載於林水波(主編),公共治理:能力、民主與行銷(頁77-102)。臺北:考試院。
鄧榮坤、林勝良(1997)。臺灣新客家人 : 客家人在臺灣三百年的生活史。新北市土城區: 臺北客家文化推廣中心。
鄭錫鍇(2001)。異質組織合作管理之析論-以公、私部門合夥(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關係為例。海峽兩岸公共管理研討會,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臺北(2001年5月21日)。
鄭錫鍇(2008)。法制化與公、私協力的管理-以 BOT 為例。競爭力評論,11,28-46。
賴貞男(2009)。公私協力治理理論與應用—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鍾佳秀(2011)。客家聚落文化生活環境營造之探討:以嘉義縣水上鄉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鍾芳廉(2009),客語生活學校實施現況與成效分析—以屏東縣內埔國小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鍾國允(2010)。客家基本法之分析。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頁49-78)。臺北:智勝。
鍾榮富(2002)。臺灣語言政策與實際語用的現況。客家公共行政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主辦。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2008年12月20-21日)。
鍾肇政(1998)。硬頸子弟,邁步向前。臺北: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
魏啟林(2000)。政府再造運動。臺中:晨星。
蘇偉業(2009)。公共部門事前定向績效管理:反思與回應。公共行政學報,30,105-130。
顧慕晴(2009)。新公共管理理論下行政倫理的強化-新公共服務的理念。T&D 飛訊, 87,1-25。
二、英文部分
Ansell, C., & Gash, A. (2007).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543-571.
Archer, D., & Cameron, A. (2013). Collaborative Leadership: Building Relationships, Handling Conflict and Sharing Control(2nd ed). Taylor & Francis.
Archer, D., and Cameron, A. (2008). Collaborative Leadership : How to Succeed in an Interconnected. London : Butterworth-Heinemann.
Bennet, R. J., & Krebs, G. (1994). Economic development partnerships: An analysis of policy networks in the EC-LEDA local employme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Regional Studies, 28(2),119-140.
Bingham, L. B., Nabatchi, T., & O’Leary, R. (2005). The New Governance: Practices and processes for Stakeholder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k of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5(5), 547-558.
Bourdieu, P. (1983/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
Boyce, C., & Neale, P. (2006).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A Guide for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for Evaluation Input. USA: Pathfinder International.
Bryson, J. M., & Crosby, B. (1992). Leadership for the common goo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urgess, R. G. (1984). In the Field: An Introduction to Field Research. London:Allen and Unwin.
Christensen, T., & Lægreid, P. (2007). The Whole-of-Government Approach to Public Sector Reform.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7(6), 1059-1066.
Cooper, H. M. (1988). Th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synthesis. Knowledge in Society, 1, 104-126.
Cooper, T. L., Bryer, T. A. & Meek, J. (2008). From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to Collaborative Public Governance: Capacity Building for Sustainability. Minnowbrook III Conference (September), 5-7.
Denhardt, R. B., & Denhardt, J. V. (2007).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New York : M E Sharpe Inc.
Domberger, S., Farag, S., & Fernandez, P. (1997). Public Management-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Partnering: A Re-apprais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75 (winter),777-787.
Eisenberg, M. A. (2000). Why There is No Law of Relational Contract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94(3),805-821.
Ferlie, E., & Andresani, G. (2006). Understanding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Public-Sector Management - New Public Management, Governance or Othe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8(3), 389-94.
Freeman, J. (1997).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UCLA Law Review, 45, 1, 1-45.
Freeman, L. C. (2004).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Vancouver, BC / North Charleston, S.C.: Empirical Press, BookSurge.
Frey, B. B., Lohmeier, J H, Lee, S W, & Tollefson, N. (2006). Measuring collaboration among grant partners.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7(3), 383-392.
Graddy, E. A., & Chen, B. (2010). The effectiveness of nonprofit lead-organization networks for social service delivery.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20(4), 405-422.
Gray, B. (1989). Collaborating: Finding common ground for multiparty problem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Grimshaw, D., Vincent, S., & Willmott, H. (2000). Going Privately: Practices of Partnership in the Outsourcing of Public Sector Services, 15th Annual Employment Research Unit Conference, Cardiff.
Guion, L. A., Diehl, D. C., & McDonald, D. (2011). Triangulation: Establishing the validity of qualitative studies. Triangulation: Establishing the validity of qualitative studies. University of Florida IFAS Extension.1-3.
Hall, R., Clark, J. P., Giordano, P. C., Johnson, P. V., & Roekel, M. V. (1977). Patterns of interorganisational relationship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2, 456-474.
Huxham, C. (1996). Collabo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In C. Huxham (Ed.), Creating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pp. 1-18). London: Sage.
Koliba, C., & Meek, J. W., & Zia, A. (2011). Governance network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policy. Boca Raton, FL : CRC Press.
Kooiman, J. (1993). Governance and Governability: Using Complexity, Dynamics, and Diversity. In J. Kooiman (ed.),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pp. 35-48).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Kymlicka, W. (2001). 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 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New York.
Levine, S., & White, P. E. (1961). Exchange a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ASQ, 5, 583-601.
Lowndes, V., & Skelcher, C. (1998). The Dynamics of Multi-orgnizational Partnerships: An Analysis of Changing Modes of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76 (Summer), 313-333.
Mandell, M. P., & Keast, R. (2009). A new look at leadership in collaborative networks : process catalysts. In Raffel, J. A., Leisink, P., & Middlebrooks, A.E. (Eds.), Public Sector Leadership : International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Edward Elgar: Northampton, MA., 163-178.
O’Leary, R., Gazley, B., McGuire, M., & Bingham, L. B. (2009). Public Manager in Collaboration. In Rosemary O’Leary and Lisa Blomgren Bingham (eds.), The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r: New Idea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p. 1-14).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OECD (1990). Partnerships in rural development. Paris: OECD.
O’Leary, R., & Bingham, L. B., (Eds.). (2009). The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r: New Idea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Osborne, S. (2000).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 Routledge.
Pakin, J. (1994). Public Management:Technocracy, Democracy and Organizational Reform. Brookfield. VT:Avebury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Perri 6, D. L., Seltzer, K., & Stoker, G. (2002).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 The New Reform Agenda. 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Preffer, J., & Salancik, G. R.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tnam, R. D. (2000). Bowling Alone: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Radcliffe, J., & Dent, M. (2005). Introduction: Form New Public Management to the New Governance? Policy & Politics, 33(4), 617-622.
Rhodes, R. A. W. (1996).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446, 52-7.
Rogers, D. L., Whettern, D. A., Halport, B. P., & Mulford, C. L. (1982). Interorganisational coordination. Ames, Iow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Rosenau, J. N., & Czempiel, J. N. (Eds.). (1992). Governance WithoutGovernment :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enkoph, L., & George, V. P. (2001). From the Bottom UP? Technical Committee. Activity and Alliance Form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6,748-772.
Roy, J. (2003). The relational dynamics of e-governance: A case study of the City of Ottawa. 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 26(4), 391-403.
Salamon, L. M. (2002). The New Governance and the Tools of Public Action: An Introduction. In L. M. Salamon (Ed.),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 Guide to the New Governance (pp. 1-47).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ves, E. S. (2000). Privatization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New York: Chatham House.
Skelcher, C. M., Lowndes, A., & Nanton, V. P. (1996). Community networks in urban regeneration: It all depends who you know...!. Bristol, UK: Policy Press.
Stralkowski, R., Klemm, R. C., & Billon, S. A. (1988). Partnering Strategies: Guidelines for Successful Customer-Supplier Alliances. National Productivity Review (Autumn). 308-317.
Sullivan, H., Knops, A., Barnes, M., & Newman, J. (2004).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an era of multi-level governance: the cas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policy in England 1997-2001. Local Government Studies, 30(2), 245-265.
Van Slyke, D. M. (2009). Collaboration and relational contracting. In R. O’Leary, & L.B. Bingham (Eds.), The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r: New idea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p. 137-156).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Webb, A. (1991). Co-ordination: A problem in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Policy and Politic, 19(4), 229-241.
Wettenhall, R. (2003). The Rhetoric and Reality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 3(1), 77-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