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756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4 、訪客IP:3.14.254.13
姓名 陳淑晴(Shu-chi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籍音樂創作園丁之敘事研究~以湯華英為例
(The Narrative Research Of Hakka Music Composer ~The Case Of Tang Hwa-Ying)
相關論文
★ 客家特色產業發展之回應性評估★ 休閒生態園區體驗行銷之研究—以新竹老頭擺客家美食休閒生態園區為例
★ 屏東六堆地區邱氏家族變遷之研究:政治菁英觀點★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
★ 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紫金礦業與上杭縣之發展
★ 新北市客家文創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 泰國客家女性與客家文化推動之研究: 以泰國客家之音啟芳論壇為例
★ 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 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
★ 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 桃園縣高齡者學習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
★ 南桃園國小客家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與文化再製理論★ 兩蔣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兼論其對客家文化園區的啟示
★ 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學校支持系統觀點★ 寶島客家電台志工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客家音樂文化的創作與推廣自2001年客委會成立以來,便積極的朝向保存傳統音樂、鼓勵創作新曲或融合傳統與創新等方向邁進,然而對客家音樂的發展而言,客籍的音樂創作者是傳承客家音樂文化的重要使者,因此深入的了解與研究音樂創作者在時代脈絡下的角色與社會互動情形,是客家文化研究所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客委會2013年「客家貢獻獎」之「傑出成就獎–學術、藝術、文創產業類」得獎人湯華英,其身為客家族群子弟,為了傳承客語文化與提升客家音樂的藝術層次,創作了許多客家音樂作品,並透過音樂語彙傳習客家語言文化,對推廣族群文化是一位主動的實踐者。本研究以敘事研究途徑,採取深度訪談法論述湯華英的成長經驗故事,了解在教育工作者與音樂創作者兩種不同的角色扮演,以及對客家文化與社會的貢獻。另外,透過文本分析法了解其客語創作藝術歌曲之特色,並透過問卷調查法試圖一探客語創作藝術歌曲的社會價值,因為完整的音樂創作作品乃包含創作者、演出者、觀眾三方面始能成就一完整的音樂創作,因此,本研究也從「演出人員」、「觀眾」的角度了解「他者」對湯華英之客語創作藝術歌曲的感受及評價,亦運用參與觀察法實地了解湯華英所從事音樂教育的推廣活動,最後透過資料的整理與詮釋,賦予個體耕耘於客家文化與音樂的意義與影響。
關鍵詞:客籍音樂創作者、湯華英、敘事研究、客語創作藝術歌曲
摘要(英) Abstrac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akka Affairs Council in 2001, it has been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creation and promotion of Hakka music culture. In particular, preserving the traditional music and encouraging new music creation, or blending both traditional and creative music together. However, as Hakka music composers are important messengers in the heritage of Hakka music culture in Hakka music development, it has thu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akka culture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role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of music composers. Tang Hwa-Ying, winner of the “Hakka Contribution Award” 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the Academic, Art, Cultural and Creative Category” presented by the Hakka Affairs Council in 2013, grew up in Hakka family. In order to inherit Hakka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artistic level of Hakka music, he has created many Hakka musical works, and has been passing on the knowledge of Hakka language culture through musical vocabulary. He is indeed an active practitioner in promoting the ethnic culture.
In this study, a narrative research approach was adopted through conducting an in-depth interview with Tang Hwa-Ying to discuss his growth experiences. The aims are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roles between the educators and musical creator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Hakka culture and socie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Hakka songs were further explored through lyric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values represented in the songs were explor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s musical creations can only be regarded as complete if they include the three key components of composers, performers and audiences; the importance and contribution of “performances” and “audiences” were also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o identify the feelings and evaluations of people from other races towards the creative Hakka songs by Tang Hwa-Ying. A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Method was then used by the study to learn the involvement of promotion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Tang Hwa-Ying in musical education. Finally, an individual research finding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f Hakka culture and music was presented through data col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Keywords: Hakka music composer, Tang Hwa-Ying, narrative research, creative Hakka songs
關鍵字(中) ★ 客籍音樂創作者
★ 湯華英
★ 敘事研究
★ 客語創作藝術歌曲
關鍵字(英) ★ Hakka music composer
★ Tang Hwa-Ying
★ narrative research
★ creative Hakka songs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ii
目次 v
表目次 viii
圖目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1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相關文獻回顧 21
第二節 族群與文化 33
第三節 台灣音樂發展簡史 39
第四節 台灣客家音樂概況 51
第三章 成長歷程故事 59
第一節 MAXQDA深度訪談質性資料分析 59
第二節 年少輕狂(1951~1967年) 64
第三節 師資培育期(1967~1972年) 72
第四節 走入音樂教育的舞台(1972~至今仍貢獻於教育) 75
第五節 音樂創作園丁 87
第四章 湯華英與音樂創作 97
第一節 湯華英之音樂作品 98
第二節 湯華英客語創作藝術歌曲之樂曲分析 108
第三節 湯華英客語創作藝術歌曲之社會反應 1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5
第一節 研究發現(一份執著與夢想) 175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省思 179
參考文獻 185
附錄 193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對象:湯華英校長) 193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對象:湯華英校長之親友) 195
附錄三 訪談大綱(湯華英1) 196
附錄四 訪談大綱(湯華英2) 197
附錄五 桃園市東門國小合唱團參與觀察記錄表 199
附錄六 桃園愛樂合唱團參與觀察記錄表之一 201
附錄七 桃園愛樂合唱團參與觀察記錄表之二 202
附錄八 桃園愛樂合唱團參與觀察記錄表之三 203
附錄九 桃園愛樂合唱團參與觀察記錄表之四 204
附錄十 客家創作音樂演出人員意見調查問卷 208
附錄十一 客家創作音樂觀眾欣賞意見調查問卷 210
附錄十二 湯華英相關照片 212
附錄十三 湯華英音樂創作作品目錄(兒童歌曲) 216
附錄十四 湯華英音樂創作作品目錄(客語童謠) 219
附錄十五 湯華英音樂創作作品目錄(客語合唱曲) 220
附錄十六 湯華英音樂創作作品目錄(藝術歌曲) 221
附錄十七 湯華英音樂創作作品目錄(識別歌曲) 225
附錄十八 湯華英音樂創作作品目錄(器樂曲) 226
附錄十九 湯華英音樂創作作品目錄(其他歌曲) 228
附錄二十 湯華英音樂耕耘記事 229
附錄二十一 訪談稿MAXQDA已編碼之文本(A-1) 234
附錄二十二 訪談稿MAXQDA已編碼之文本(A-2) 235
附錄二十二(續)訪談稿MAXQDA已編碼之文本(A-2) 236
附錄二十二(續)訪談稿MAXQDA已編碼之文本(A-2) 237
附錄二十三 訪談稿MAXQDA已編碼之文本(A-3) 238
附錄二十三(續)訪談稿MAXQDA已編碼之文本(A-3) 239
附錄二十三(續)訪談稿MAXQDA已編碼之文本(A-3) 240
附錄二十三(續)訪談稿MAXQDA已編碼之文本(A-3) 241
附錄二十三(續)訪談稿MAXQDA已編碼之文本(A-3) 242
附錄二十三(續)訪談稿MAXQDA已編碼之文本(A-3) 243
附錄二十三(續)訪談稿MAXQDA已編碼之文本(A-3) 244
附錄二十三(續)訪談稿MAXQDA已編碼之文本(A-3) 245
附錄二十三(續)訪談稿MAXQDA已編碼之文本(A-3) 246
附錄二十四 訪談稿MAXQDA已編碼之文本(B) 247
附錄二十四(續)訪談稿MAXQDA已編碼之文本(B) 248
附錄二十五 訪談稿MAXQDA已編碼之文本(C) 249
附錄二十五(續)訪談稿MAXQDA已編碼之文本(C) 25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王甫昌(1999)。族群臺灣。載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台灣族群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頁數:213-236)。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
王明珂(2001)。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市:允晨叢刊。
台灣文學網(2013)。吳瀛濤。2013年2月3日,取自http://tln.nmtl.gov.tw/ch/
台灣客家音樂網(2013)。客家音樂分類。2013年2月14日,取自http://music.ihakka.net/default.aspx
江怡臻(2011)。徐松榮及其客家風格音樂作品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明隆(2009)。SPSS問卷統計分析實務操作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吳瀛濤(1958)。台灣省通志稿,卷六學藝志藝術篇。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呂鈺秀(2003)。台灣音樂史。台北市:五南。
李永剛(2000)。實用歌曲作法。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
周德禎(2001)。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台北市:五南。
林志明(譯)(2002)。Pierre Bourdieu(著)。布赫迪厄論電視(Sur la television)。台北市:麥田。
林秀雲等(譯)(2010)。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12e)。台北市:雙葉。
林曉珮(2012)。湯華英客家創作歌曲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台北市:果實。
俞智敏等(譯)(1998)。Chris Jenks(著)。文化(Cultural)。台北市:巨流。
客家委員會音樂戲劇館(2012)。客家音樂戲劇人才資料庫。2012年8月14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
洪泉湖(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市:五南。
茂木健一郎(2010)。音樂腦:一切皆誕生於音樂。台北市:天下雜誌。
孫智綨(譯)(2002)。Pierre Bourdieu(著)。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Premieres lec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台北市:麥田。
徐海倫(2010)。客家民謠的族群意識分析-以《台灣客家民謠薪傳》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徐鳴駿(2007)。從台灣的作曲運動-探討林進祐在中西音樂文化撞擊下的創作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袁千雯等(譯)(2005)。Dominic Strinati (著)。通俗文化理論(Popular culture theory)。台北市:韋伯。
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戴書訓。2013年2月4日,取自http://www3.nmtl.gov.tw/writer2/writer_detail.php?id=1812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2012)。台灣碩博士論文類。2012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ncl.edu.tw/mp.asp?mp=2
張己任(2003)。音樂之美。台北市:時報。
張炎憲(1991)。歷史文化與台灣。載於張炎憲(主編)。台灣研究研討會1-3,第28-75回記錄。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
張奕華,許正妹(2010)。質化資料分析MAXQDA軟體的應用。台北市:心理。
張茂桂(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業強。
張恭啟、于嘉雲(譯)(1989)。Keesing,R(著)。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台北市:巨流。
張純華(2007)。簡上仁臺語創作歌曲及其創作理念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釗維(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市:時報文化。
張嚶嚶(譯)(1998)。Anthony Storr(著)。音樂與心靈(Music and the mind)。台北市:知英。
章華(2002)。音樂治療。台北市:先知。
許常惠(2005)。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五版。
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2002)。台灣傳統音樂之美。台中市:晨星。
連樹聲(譯)(2001)。Edward Burnett Tylor(著)。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中國廣西師範大學。
陳郁秀(1997)。台灣音樂閱覽。台北市:玉山社。
陳國強(主編)(2002)。文化人類學辭典(Dictionary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台北市:恩楷。
陳靖玟(2009)。台灣客家女性音樂家陳信貞1930至70年代的教學生涯。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音樂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曾焜宗(2006)。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市:復文。
湯華英(2002)。客語清唱劇(客家風情)作品35號。桃園市:桃園愛樂合唱團。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
黃宣範(1994)。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市:文鶴。
黃淑汝(2009)。黃南海台語藝術歌曲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淑基(2002)。中西音樂美學的對話—一個音樂哲學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黃揚婷(2009)。傑出作曲家成功特質與創作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靖雅(2011)。台灣的交響樂團耕耘者-廖年賦。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音樂學組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兆禎(1982)。台灣客家系民歌。台北市:百科。
楊蕙嘉(2009)。當代客家流行音樂的族群再現與文化認同。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詹俐俐(2008)。台灣客家創作歌曲在客語教學上的運用-以陳永淘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詹倩宜(2012)。劉燕當音樂生命史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書(2012)。文化。2012年12月19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書(2012)。弗里德里希.席勒。2012年7月10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5%B8%AD%E5%8B%9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書(2013)。許常惠。2013年2月3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8%B1%E5%B8%B8%E6%83%A0
趙士尊(2005)。當我這樣唱生命故事看張雨生。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劉映暄(2011)。台灣現代客家流行音樂女性創作者生命史之研究-以羅思容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蓮華(譯)(1988)。Percy C. Buck(著)。音樂家心理學(Psychology for musicians)。台北市:五洲出版社。
蔡敏玲等(譯)(2003)。D.Jean Clandinin,F. Michael Connelly (著)。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市:心理。
鄧昌國(1987)。音樂的語言。台北市:呂大。
鄭棨元(2005)。最新文化全球化。台北市:韋伯。
謝俊逢(1994)。民族音樂論集1。台北市:全音樂譜。
謝俊逢(2007)。音樂篇。載於徐正光(主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3.3.3,299)。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謝朝鐘(2008)。音樂美學與音樂創作。台北市:全音樂譜。
簡巧珍(2006)。台灣客籍作曲家。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羅秀芝(譯)(2003)。Rentschler,Ruth(著)。文化新形像藝術與娛樂管理(New image of cultural-arts and entertainment management)。台北市:五觀藝術。
羅素珠(2006)。杏壇典範音樂家楊兆禎。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羅基敏(2003)。文話文化音樂。台北市:高談。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

貳、 英文部分
Babbie, E. (2010).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12e.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Buck. P.C.(1944).Psychology for musician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oward, M.C.(1993).Contemporary Cultural Anthropology.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Storr, A. (1992).Music and the mind.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Tylor, E. B. (1871).Primitive Culture.J.Murray.
指導教授 陳定銘(Ting-ming Chen) 審核日期 2013-7-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