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205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9 、訪客IP:3.143.244.83
姓名 齊汝萱(Ruu-shiuan Ch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人物研究
(A Study on Characters of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in Qing Dynasty)
相關論文
★ 從「大義覺迷」到「五族共和」 ——近代中國民族思想的形成與演變★ 胡光墉與南幫票商之研究,1823~1885
★ 清代捐納制度與台灣士紳之研究★ 嚴慶齡與台灣汽車工業之發展(1953-1981)
★ 中壢仁海宮與地方社會的發展★ 明將李如松與朝鮮之役研究
★ 輪轉鍊生:臺灣自行車產業史(1972-2005)★ 中國佛教會在臺灣之發展(1945-1955)
★ 雲南反共救國軍的探討, 1949~1954★ 東港漁業的發展與變遷,1948-2008
★ 日治時期「新竹州」之發展與演變(1895—1945)★ 國民政府對戰後世界秩序之構想 -以「國際問題討論會」為例
★ 台中加工出口區與潭子鄉社會變遷(1971-1994)★ 清領時期台閩地區米榖貿易與商人(1685-1850)
★ 新莊社會變遷的研究★ 台灣舞蹈表演藝術之發展與當代社會之關係(1930年代至2000年)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人物研究
摘要
本篇論文嘗試以全清作為時間斷限。觀察民間秘密宗教人物在清代社會中的面貌,以及其所扮演的角色,並歸納其所具有的特質,論述其所反映出的整個清代庶民社會與文化。
在章節架構上,為求整體脈絡相承,並扣緊主題核心,因此將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淵源與特性和官方政策與態度等情形作背景論述,進而分析官方檔案與民間記載中的秘密宗教人物,為方便寫作以及梳理整體脈絡源流的清晰,因此將清代劃分為清代初期(崇德順治時期、康熙年間、雍正年間)、乾隆年間、嘉慶年間、道光年間以及清代後期(咸豐年間、同治年間、光緒宣統時期)五個部分作探討。最後,統整上列內容,並加以論述民間秘密宗教人物在清代地方社會上的功能與影響。
依據上述思考脈絡,本篇論文扣除第一章緒論和第九章結論外,全文共分七大章。第二章「清代的民間秘密宗教與官方政策及律例」。為本篇論文的背景部分,分三個部分探討。「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淵源與特性」以人物為探討中心,分別討論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創始者,以及以家族傳承作為發展途徑,且在傳教上,信徒與信眾有地緣關係或血緣關係的特性等三方面來探討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淵源與特性;「黜邪崇正:清代官方政策中的民間秘密宗教」首先以清代的文化政策作開端,繼以清代皇帝以及官員們對民間秘密宗教的看法作探討;「清代律例法典中的民間秘密宗教」分析《大清會典》中民間秘密宗教相關法律條文。並統整此三方面,分析論述官方政策與態度。第三章「清代初期民間秘密宗教人物的分析」;第四章「乾隆年間民間秘密宗教人物的分析」;第五章「嘉慶年間民間秘密宗教人物的分析」;第六章「道光年間民間秘密宗教人物的分析」;第七章「清代後期民間秘密宗教人物的分析」。主要在分析官方檔案與民間記載中所紀錄的民間秘密宗教人物。第八章「清代社會與民間秘密宗教人物」。此章綜合上述章節,將民間秘密宗教人物放置地方社會(空間)與歷史脈絡(時間)上交叉論述,分三個部分探討。「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人物質化與量化分析」以民間秘密宗教人物的籍貫、職業、年齡、性別等數據進行分析;「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人物在地方社會上的衝突」分析民間秘密宗教人物在地方社會上所造成的衝突因素,如斂財、暴力與變天思想等對地方社會上的不良影響;「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人物在地方社會上的功能」論述民間秘密宗教人物在清代地方社會上的功能與作用,如隱文化中的社會教化功能、民間秘密宗教附帶的世俗與道德規範以及其所創造的生活情境、追求的生活模式、所企盼的人生意義以及安頓生老病死等對地方社會上的正面影響。
摘要(英) A Study on Characters of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in Qing Dynasty
Abstract

Based on the whole period of Qing Dynasty (AD1644-1911), this paper observes the characters of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in the society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roles they play,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they possess and illustrates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common people in Qing Dynasty they reflect.

Regarding the chapter structure, in order to keep a coherent structure as a whole and focus on the theme, the study firstly depic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history and features of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in Qi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official policies and attitudes, and then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of secret religious sets in official record and folk records. To facilitate the writing and have a clear and coherent structure, the Qing Dynasty period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for discussion, namely, the early Qing Dynsty (the reigns of Chóngdé Emperor and Shunzhi Emperor, the reign of Kangxi Emperor, the reign of Yongzheng Emperor), the reign of Qianlong Emperor, the reign of Jiaqing Emperor, the reign of Daoguang Emperor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reign of Xianfeng Emperor, the reign of Tongzhi Emperor, the reigns of Guangxu Emperor and Xuantong Emperor). Finally, the study summarizes the abovementioned chapters and illustrates the functions and effects of characters in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on the local society in Qing Dynasty.

Apart from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and the ninth chapter of conclusion, there are seven chapters in this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the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and official policies and laws in Qing Dynasty” depic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in three parts. Focusing on the characters, the first part “the history and features of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in Qing Dynasty” is discuss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ounders of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in Qing Dynasty, their way to develop the religion by passing on to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the 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 or blood relations among believers in terms of the inheritance of religion. The second part “A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 in the official policy of Qing Dynasty” begins with the cultural policy of Qing Dynasty, and then analyzes the views of emperors and officials towards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The third part “the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in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Qing Dynasty” analyzes related laws on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stipulated in Da Qing Hui Dian (Record of laws and systems of the Qing Dynasty). Moreover, the three parts are summed up to expound on official policies and attitude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during the reign of Qianlong Emperor”. And the next three chapters are respectively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during the reign of Jiaqing Emperor”,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during the reign of Daoguang Emperor” and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characters analyzed are mainly those recorded in official documents and folk records. The eighth chapter “Qing society and characters in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summarizes the abovementioned sections and has a cross-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s in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under the local society (space) and historical context (time) in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in Qing Dynasty”, it analyzes the data like nationalities, professions, ages and genders of characters in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The second part “the conflicts of characters in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in local society in Qing Dynasty” analyzes the factors giving rise to the conflicts in local society caused by characters in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such a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accumulating wealth by unfair means, violence and the idea of restoration of reactionary rule on local society. As for the third part “the function of characters in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in local society in Qing Dynasty”, it depicts the functions and the roles they played in Qing local society, such as the positive impacts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function in subculture, the common customs and moral norms included in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ey created, the life pattern they pursued, the life meaning they anticipated as well as their settlement after death on local society.
Keywords: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character analysis; subculture
關鍵字(中) ★ 民間秘密宗教
★ 人物分析
★ 隱文化
關鍵字(英) ★ 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
★ character analysis
★ subculture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1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研究範疇...............................................................................3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文獻探討.............................................................................27
第二章 清代的民間秘密宗教與官方政策及律例.....................................................31
第一節 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淵源與特性.........................................................31
第二節 黜邪崇正:清代官方政策中的民間秘密宗教.....................................53
第三節 清代律例法典中的民間秘密宗教.........................................................63
第三章 清代初期民間秘密宗教人物的分析.............................................................91
第一節 崇德順治時期的民間秘密宗教人物.....................................................91
第二節 康熙年間的民間秘密宗教人物...........................................................103
第三節 雍正年間的民間秘密宗教人物...........................................................113
第四章 乾隆年間民間秘密宗教人物的分析...........................................................141
第一節 乾隆朝前期的民間秘密宗教人物.......................................................141
第二節 乾隆朝中期的民間秘密宗教人物.......................................................161
第三節 乾隆朝後期的民間秘密宗教人物.......................................................183
第五章 嘉慶年間民間秘密宗教人物的分析...........................................................201
第一節 白蓮教系統中的人物...........................................................................201
第二節 八卦教系統中的人物...........................................................................227
第三節 清茶門教及其他教門中的人物...........................................................247
第六章 道光年間民間秘密宗教人物的分析...........................................................261
第一節 紅陽教系統中的人物...........................................................................261
第二節 青蓮教系統中的人物...........................................................................275
第三節 八卦教系統及其他教門中的人物.......................................................291
第七章 清代後期民間秘密宗教人物的分析...........................................................317
第一節 咸豐年間的民間秘密宗教人物...........................................................317
第二節 同治年間的民間秘密宗教人物...........................................................329
第三節 光緒宣統時期的民間秘密宗教人物...................................................347
第八章 清代社會與民間秘密宗教人物...................................................................363
第一節 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人物質化與量化分析……...................................363
第二節 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在地方社會上的衝突...........................................369
第三節 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在地方社會上的功能...........................................391
第九章 結論...............................................................................................................423
徵引書目與附錄...........................................................................................................431
圖 表 目 次
圖1-2-1 研究方法架構模型圖....................................................................................25
表1-2-1 明清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相關研究:研究回顧...............................................3
表1-2-2 明清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相關研究:專書評介...............................................5
表1-2-3 明清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相關研究:民間秘密宗教綜述...............................6
表1-2-4 明清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相關研究:民間秘密宗教教派專述.....................10
表1-2-5 明清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相關研究:教派起事..............................................13
表1-2-6 明清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相關研究:官方查禁與社會控制..........................14
表1-2-7 明清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相關研究:教派起事與官方查禁..........................15
表1-2-8 明清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相關研究:經卷研究..............................................16
表1-2-9 明清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相關研究:小說研究..............................................18
表1-2-10 明清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相關研究:思想與信仰研究................................19
表1-2-11 明清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相關研究:民俗宗教醫療研究............................20
表1-2-12 明清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相關研究:女性研究............................................22
表1-2-13 明清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相關研究:教派人物與傳教家族研究................23
表2-1-1 民間秘密宗教創教人物與傳布地區及盛行時代........................................32
表2-3-1 康熙朝《大清會典》中的民間秘密宗教........................................................64
表2-3-2 雍正朝《大清會典》中的民間秘密宗教........................................................69
表2-3-3 乾隆朝《大清會典》中的民間秘密宗教........................................................74
表2-3-4 嘉慶朝《大清會典》中的民間秘密宗教........................................................75
表2-3-5 光緒朝《大清會典》中的民間秘密宗教........................................................82
表3-1-1 崇德順治時期秘密教門案件一覽表............................................................91
表3-1-2 山西白蓮教徒栗丁在曲周等處籌畫起事要犯分佈表................................93
表3-1-3 山西平陽張天等傳立無為教反清要犯分佈表............................................96
表3-1-4 直隸定州趙高明等傳習大成教要犯分佈表................................................98
表3-1-5 廣東周裕等傳立大成教要犯分佈表............................................................99
表3-1-6 陝西長安楊籃等倡立三寶大教要犯分佈表..............................................101
表3-1-7 江寧池州金世聞等傳習大乘教要犯分佈表..............................................102
表3-2-1 康熙年間秘密教門案件一覽表..................................................................103
表3-2-2 山西、山東等地傳習五葷道收元教(八卦教)要犯分佈表........................106
表3-2-3 羅教、大乘教傳習與建造經堂之人物及其地點分佈表............................108
表3-2-4 河南蘭陽縣李雪臣等傳習白蓮教要犯分佈表..........................................111
表3-3-1 雍正年間秘密教門案件一覽表..................................................................113
表3-3-2 山西長子張進斗等傳習混元教要犯分佈表..............................................115
表3-3-3 山東東平牛三花拉等傳習空子教要犯分佈表..........................................119
表3-3-4 直隸邢臺劉言基等倡立順天教要犯分佈表..............................................121
表3-3-5 江西南昌黃森官等倡立三皇聖祖教要犯一覽表......................................123
表3-3-6 福建、浙江等地范子盛等傳習道心教要犯分佈表....................................125
表3-3-7 浙江金衛所羅教趙玉割耳案要犯分佈表..................................................127
表3-3-8 山東嶧州牛其祿傳習三元會要犯分佈表..................................................129
表3-3-9 江蘇陽湖周士成等人傳習大成教要犯分佈表..........................................130
表3-3-10 浙江等地張維英傳習無為教要犯分佈表................................................132
表3-3-11 江南南陵潘玉衡傳習三乘會要犯分佈表................................................133
表3-3-12 雲南大理張保太傳習大乘教要犯分佈表................................................135
表3-3-13 直隸灤州王作梅傳習大成教要犯分佈表................................................136
表3-3-14 山東山西韓德榮傳習收元教要犯分佈表................................................138
表3-3-15 山東高唐王天柱等傳習朝天一炷香教要犯分佈表................................139
表3-3-16 山西平定李福傳習皇天教要犯分佈表....................................................140
表4-1-1 乾隆朝前期(1736~1755)民間秘密宗教案件一覽表................................142
表4-1-2 雲南、貴州與四川等地傳習雲南大乘教要犯分佈表................................144
表4-1-3 江蘇丹徒等地吳時濟傳習龍華會要犯分佈表..........................................146
表4-1-4 山西介休等地曹生泰傳習山西老會要犯分佈表......................................148
表4-1-5 湖廣安陸等地向彥升傳習白蓮教要犯分佈表..........................................149
表4-1-6 直隸等地王會傳習混元教要犯分佈表......................................................150
表4-1-7 直隸永清等地韓必登傳習清淨無爲教要犯分佈表..................................154
表4-1-8 福建建安、甌寧陳光耀傳習老官齋教要犯分佈........................................157
表4-1-9 山西平陽等地胡關氏傳習橋梁會要犯分佈表..........................................159
表4-1-10 山西太原段文琳傳習源洞教要犯分佈表................................................160
表4-2-1 乾隆朝中期(1756~1775)民間秘密宗教案件一覽表................................161
表4-2-2 浙江平湖等地劉阿長傳習羅祖教要犯分佈表..........................................163
表4-2-3 浙江等地姚天榮傳習無為教要犯分佈表..................................................164
表4-2-4 浙江等地鄭統傳習無為教要犯分佈表......................................................165
表4-2-5 河南洧川張仁傳習榮華會要犯分佈表......................................................166
表4-2-6 河南等地徐國泰傳習收元教要犯分佈表..................................................170
表4-2-7 河南等地李文振傳習收元榮華會要犯分佈表..........................................172
表4-2-8 江蘇松江舒敬等人傳習天圓教要犯分佈表..............................................174
表4-2-9 直隸萬全衛李繼印傳習黃天教要犯分佈表..............................................176
表4-2-10 山東等地王倫傳習清水教要犯分佈表....................................................179
表4-3-1 乾隆朝後期(1776~1795)民間秘密宗教案件一覽表................................183
表4-3-2 直隸清豐鄭才等人傳習天一門教要犯分佈表..........................................186
表4-3-3 河南永城田恒實傳習儒門教要犯分佈表..................................................188
表4-3-4 直隸蠡縣董敏傳習收元教要犯分佈表......................................................190
表4-3-5 湖北鄖陽丁士禮傳習收元教要犯分佈表..................................................192
表4-3-6 山西平遙王毓山等人傳習紅陽教要犯分佈表..........................................193
表4-3-7 福建建寧沈本源傳習羅祖教要犯分佈表..................................................196
表4-3-8 陝西寶鷄雷德本傳習悄悄會要犯分佈表..................................................198
表5-1-1 安徽劉之協傳習三陽教要犯分佈表..........................................................202
表5-1-2 湖北宜都張正謨、聶傑人等要犯一覽表....................................................208
表5-1-3 當陽、東湖等地楊起元、陳德本起事要犯一覽表......................................210
表5-1-4 黄龍壋桃山廟張漢潮起事要犯一覽表......................................................216
表5-1-5 方山坪等地羅其清、冉文儔起事要犯一覽表............................................218
表5-1-6 夾河州、鄧州等地齊王氏、姚之富起事要犯一覽表..................................219
表5-1-7 高家灣等地高均德、馬朝禮起事要犯一覽表............................................222
表5-1-8 蓮池溝等地王三槐、冷添祿起事要犯一覽表............................................224
表5-2-1 山東任萬立、孫懷亮等人傳習離卦教教眾一覽表....................................228
表5-2-2 直隸、山東、河南等地劉恭傳習離卦教教眾一覽表..................................232
表5-2-3 直隸、山東、河南等地徐安幗傳習震卦教教眾一覽表..............................235
表5-2-4 山東袁興邦、劉全智傳習震卦教教眾一覽表............................................238
表5-2-5 甘肅等地劉邦禮傳習兌卦教教徒一覽表..................................................239
表5-2-6 山東等地林清傳習天理教要犯分佈表......................................................241
表5-3-1 直隸石佛口王姓傳習清茶門教教眾一覽表..............................................248
表5-3-2 河南等地方手印傳習牛八教教眾一覽表..................................................249
表5-3-3 山東等地陳攻玉傳習三元教教眾一覽表..................................................250
表5-3-4 直隸程毓蕙傳習大乘教教眾一覽表..........................................................252
表5-3-5 山東等地張東安傳習大乘教教眾一覽表..................................................253
表5-3-6 江西等地黃明萬等人傳習大乘教教眾一覽表..........................................254
表5-3-7 湖北等地盧晉士倡立觀音會信徒一覽表..................................................255
表5-3-8 江寧等地劉李氏倡立圓明教信徒一覽表..................................................257
表5-3-9 安徽拏獲方榮升傳習收圓教反清及教眾一覽表......................................259
表6-1-1 直隸等地王慶環、辛存仁傳習紅陽教教眾一覽表....................................262
表6-1-2 直隸等地張成位傳習紅陽教教眾一覽表..................................................264
表6-1-3 直隸等地董文魁傳習紅陽教教眾分佈表..................................................265
表6-1-4 直隸等地谷老傳習紅陽教教眾分佈表......................................................267
表6-1-5 直隸王二樓等人傳習紅陽教教犯一覽表..................................................268
表6-1-6 直隸劉仲玉傳習混元教教犯一覽表..........................................................269
表6-1-7 直隸等地張進忠傳習混元教教犯一覽表..................................................271
表6-1-8 直隸張幗祥傳習紅陽大乘會教犯一覽表..................................................272
表6-1-9 直隸李自榮傳習敬空教教犯一覽表..........................................................273
表6-2-1 四川等地楊守一倡立報恩會教犯一覽表..................................................276
表6-2-2 湖南藍沅曠傳習青蓮教教犯一覽表..........................................................278
表6-2-3 雲南周燦傳習金丹大道教犯一覽表..........................................................280
表6-2-4 湖南等地周位掄傳習青蓮教教犯一覽表..................................................282
表6-2-5 李一元、陳汶海等人復興青蓮教教犯一覽表............................................285
表6-2-6 雲南林祝官傳習青蓮教教犯一覽表..........................................................289
表6-3-1 山東等地馬進忠傳習乾卦教教犯一覽表..................................................292
表6-3-2 直隸等地尹老須傳習離卦教教犯一覽表..................................................295
表6-3-3 山東等地李芳春傳習離卦教教犯一覽表..................................................297
表6-3-4 山東等地魯文燦傳習艮卦教教犯一覽表..................................................298
表6-3-5 山東等地劉杰傳習坎卦教教犯一覽表......................................................300
表6-3-6 山西等地羅若升傳習黃天道教教犯一覽表..............................................301
表6-3-7 山東等地孫之枚傳習大乘教教犯一覽表..................................................303
表6-3-8 直隸等地孫榮傳習未來教教犯一覽表......................................................304
表6-3-9 直隸昌平徐萬蒼傳習收源教教犯一覽表..................................................306
表6-3-10 直隸等地宋庭玉傳習添地會教犯一覽表................................................308
表6-3-11 直隸等地王金玉傳習一炷香教教犯一覽表............................................311
表6-3-12 山東等地郭連中傳習一炷香教教犯一覽表............................................313
表6-3-13 河南境內戴義傳習天竹教教犯一覽表....................................................314
表6-3-14 河南境內慶禧傳習毛里教教犯一覽表....................................................316
表7-1-1 咸豐年間秘密教門案件一覽表..................................................................318
表7-1-2 直隸等地王進中傳習大乘還願教教犯一覽表..........................................320
表7-1-3 雲貴等地楊鳳傳習齋教反清之教眾一覽表..............................................323
表7-1-4 貴州境內劉世美傳習燈花教反清之教犯一覽表......................................325
表7-1-5 貴州境內劉得起傳習青蓮教教犯一覽表..................................................327
表7-2-1 同治年間秘密教門案件一覽表..................................................................329
表7-2-2 江西等地汪碌保傳習一字教教犯一覽表..................................................331
表7-2-3 湖北等地仇光耀傳習齋教聚仙會教犯一覽表..........................................333
表7-2-4 浙江等地童正元傳習齋教教犯一覽表......................................................335
表7-2-5 江蘇等地盛廣大傳習兩杯茶教教犯一覽表..............................................336
表7-2-6 雲南等地喻光明傳習紅燈教教犯一覽表..................................................338
表7-2-7 湖北等地馮和義傳習紅燈教教犯一覽表..................................................339
表7-2-8 直隸等地趙熙元傳習中央聖道離卦教教犯一覽表..................................341
表7-2-9 山西等地趙庭芳傳習清茶教教犯一覽表..................................................344
表7-3-1 光緒宣統年間秘密教門案件一覽表..........................................................347
表7-3-2 廣西等地伍開先傳習齋教教犯一覽表......................................................349
表7-3-3 福建等地劉祥興傳習齋教教犯一覽表......................................................351
表7-3-4 直隸等地邢文炳傳習紅陽教教犯一覽表..................................................352
表7-3-5 山東等地晏儒棟傳習末後一著教教犯一覽表..........................................354
表7-3-6 湖北等地王大啓傳習花燈教教犯一覽表..................................................355
表7-3-7 貴州等地胡黄狗倡立清水教教犯一覽表..................................................357
表7-3-8 直隸等地張恩峻傳習白陽九宮道教教犯一覽表......................................359
表7-3-9 河南等地張妙松傳習彌陀教教犯一覽表..................................................360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文獻檔案與史料
(一)檔案資料
1.未刊本
《上諭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月摺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外紀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廷寄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林案供詞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東案口供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東案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奏摺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寄信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硃批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剿捕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剿辦教匪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勦辦南山教匪清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議覆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軍機處檔‧月摺包》,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軍機處錄副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宮中檔康熙朝奏摺》,v.1~v.9,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1976~1977年。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v.1~v.32,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1977~1980年。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v.1~v.75,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1982~1988年。
《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道光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咸豐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同治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光緒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遺補》,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影印本。
2.已刊本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辛亥革命前十年民變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文獻叢編》(上)(下),臺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
《史料旬刊》,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年。
《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光緒朝硃批諭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光緒朝硃批奏摺‧秘密結社》,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劉子揚、張莉編,《清廷查辦秘密社會案》,v.1~v.40,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明清史料》,臺北: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年。
張偉仁編,《明清檔案》,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皇朝道咸同光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皇清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教務教案檔》,臺北:國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
《乾隆朝上諭檔》,v.1~v.18,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
《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4~1985年。
《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清中期五省白蓮教起義資料》v.1~v.5,揚州: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道咸同光四朝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雍正硃批諭旨》,臺北:文源出版社,1965年。
《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雍正朝滿文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黎青主編,《清代秘密結社檔案輯印》v.1~v.10,北京:言實出版社,1999年。
蕭一山編,《近代秘密社會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瞿宣穎,《中國社會史料叢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二)官書典籍
1.未刊本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初纂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邱莘教匪紀略》,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起居注冊》,雍正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起居注冊》,乾隆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起居注冊》,嘉慶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欽定平定教匪紀略》,清嘉慶間內府朱絲欄寫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欽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嘉慶年間內府朱絲欄寫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欽定剿捕臨清逆匪紀略》,清嘉慶間內府朱絲欄寫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清仁宗撰,〈邪教說〉,《御製文初集》,卷十,清嘉慶二十年武英殿刊本,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清仁宗撰,〈弭邪教說〉,《御製文餘集》,卷下,清道光間武英殿刊,臺北:國立
故宮博物院本藏。
清宣宗撰,〈善教得民心〉,《御製文初集》,卷一,清道光十年武英殿刊本,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聖訓》(滿文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2.已刊本
《十二朝東華錄》,臺北:大東出版社,1968年。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乾隆四年重修本,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
《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
《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
《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
《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
《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
《大清十朝聖訓》,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大清會典》(康熙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5年。
《大清會典》(雍正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5年。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乾隆朝),《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臺北:臺灣中文書局,1963年。
王見川、林萬傳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9年。
李世瑜,《寶卷綜錄》,上海:中華書局,1961年。
李東陽等纂,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
車錫倫,《中國寶卷總目》,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段平纂集:《河西寶卷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段平纂集,《河西寶卷續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4年。
《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v.1~v.12,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9年。
《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續編v.1~v.12,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4年。
俞蛟,《臨清寇略》,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第十編,臺北:新興書局,1975年。
《清代起居注冊》,光緒朝,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清代起居注冊》,同治朝,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清代起居注冊》,咸豐朝,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清代起居注冊》,道光朝,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康熙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雍正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史稿校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祝慶祺編,鮑書芸參定,《刑案匯覽》,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田文鏡,〈嚴禁迎神賽會以正風俗事〉,收入徐棟輯《牧令書》,卷16,教化,
頁20。
清‧沈夢蘭,〈溝洫之設旱澇有備利〉,收入徐棟輯《牧令書》,卷9農桑上,頁12。
清‧張杰,〈論差徭書〉,收入徐棟輯《牧令書》,卷11,賦役,頁57。
清‧柳堂,〈宰惠紀略〉,卷5,頁3。
清‧許三禮,〈答陳齊永問〉,收入徐棟輯《牧令書》,卷9,農桑上,頁2。
清‧黃六鴻,〈嚴邪敎〉,《福惠全書》,卷26,敎養部二,頁10~11。
張希舜等編,《寶卷初集》v.1~v.40,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中文書局(據光緒25年刻本),1963年。
黃靜嘉,《讀例存疑重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黃育楩,《破邪詳辯》,《清史資料》,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聖諭廣訓》,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二、專書著作
王見川、蔣竹山,《明清以來民間宗教的探索》,臺北:商鼎出版社,1996年。
王熙遠,《桂西民間秘密宗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平山周《中國秘密社會史》,臺北:古亭出版社,1975年。
李尚英,《中國清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李建民,《方術、醫學、歷史》,臺北:南天出版社,2000年。
曲彥斌,《中國民間隱語行話》,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年。
邱麗娟,《清乾嘉道時期民間秘密宗教醫療傳教活動之研究》,臺北:新文豐,2011。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1860~1874)》,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5年。
宋 軍,《清代弘陽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宋兆麟,《巫與巫術》,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
宋錦秀,《傀儡、除煞與象徵》,臺北:稻鄉出版社,1994年。
孟 超,《明清秘密教門滋蔓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論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車錫倫,《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他》,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
吳文璋,《巫術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高雄:復文出版社,2001年。
沈 寂、董長卿、甘振虎著,《中國秘密社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年。
邵 雍,《中國會道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金 澤,《中國民間信仰》,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南炳文,《佛道秘密宗教與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侯 杰、范麗珠,《世俗與神聖—中國民眾宗教意識》,天津:天津人民,2001年。
馬西沙,《清代八卦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高國藩,《中國巫術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局,1999年。
秦寶琦,《中國地下社會第一卷》,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秦寶琦,《中國地下社會第二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秦寶琦,《清末民初秘密社會的蛻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秦寶琦、孟超,《秘密結社與清代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秦寶琦、譚松林,《中國秘密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連立昌,《福建秘密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莊吉發,《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梁景之,《清代民間宗教與鄉土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張 珣,《疾病與文化》,臺北:稻鄉出版社,1994年。
馮佐哲、李富華,《中國民間宗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喻松青,《明清白蓮教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喻松青,《民間秘密宗教經卷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路 遙,《山東民間秘密教門》,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
葉高樹,《清代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萬晴川,《中國古代小說與民間宗教及幫會之關係研究》,北京:人民文學,2010。
劉 平,《中國秘密宗教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鄭志明,《無生老母信仰溯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鄭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鄭志明,《宗教與文化》,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
鄭志明,《宗教與民俗醫療》,臺北:大元出版社,2004年。
鄭志明,《宗教的醫療觀與生命教育》,臺北:大元出版社,2004年。
鄭永華,《清代秘密教門治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劉 平,《文化與叛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歐陽恩良、潮龍起,《中國秘密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蔡少卿,《中國秘密社會概觀》,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年。
蔡少卿,《中國秘密社會》,臺北:南天出版社,1996年。
蔡少卿,《秘密教門:中國民間秘密宗教溯源》,南京:蘇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戴玄之,《中國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上下兩冊,臺北:臺灣商務,1990年。
濮文起,《民間宗教與結社》,臺北:幼獅出版社,1995年。
濮文起,《中國民間秘密宗教》,臺北:南天出版社,1996年。
濮文起,《秘密教門:中國民間秘密宗教溯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譚松林,《中國秘密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三、學位論文
王信貴,〈清代後期官方對民間秘密宗教之政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
士論文,1997年。
李昭賓,〈清代中期川陜楚地區流動人口與川陜楚教亂 ( 1736~1820 )〉,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李淑如,〈河陽寶卷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邱麗娟,〈設教興財:清乾嘉道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經費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邱靜惠,〈論宗教對女性形象的影響—以明末白話短篇小說為例〉,靜宜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吳昕朔,〈中國明清時期的黃天道:宗教與政治層面的考察〉,國立政治大學宗教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旻怡,〈女英雄的旅程:《女仙外史》、《歸蓮夢》主角形象研究〉,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林伃芹,〈明代的妖言惑眾—帝制時代異端現象的歷史考察與剖析〉,中國文化大
學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林榮澤,〈持齋戒殺:清代民間宗教的齋戒信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
系博士論文,2003年。
洪美華,〈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中的婦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1991年。
陳羿芬,〈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之民俗醫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論文,2006年。
陳桂香,〈婦女修行故事寶卷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陳逸芳,〈陳靖姑傳說與文學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陳啟鐘,〈清代閩北的客民與社會秩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2011年。
張仙武,〈清代陰騭文化研究—以《文昌帝君陰騭文》相關文獻為討論中心〉,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張秀娟,〈寶卷中的四大民間故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9年。
曾雨萍,〈清朝民間秘密宗教女宗教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文,2005年。
黃立儀,〈嘉慶初年川陝楚白蓮教之役(1796~1804):以天時、地利、人和為中心的
再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董至善,〈清朝社會控制之研究—以秘密社會判例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
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廖小菁,〈在救世與造反之間:清代天理教反叛事件中的信仰與詮釋〉,國立臺灣
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鄭如卿,〈清代寶卷中的婦女修行故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5年。
劉耀仁,〈清代民間秘密宗教末劫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論文,2005年。
四、期刊論文
(一)臺灣地區
王一樵,〈清朝乾嘉時期庶民社會的邪教恐懼與秩序危機:以檔案中的民間秘密宗
教案件為中心〉,《政大史粹》20,2011年6月,頁95~139。
王爾敏,〈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之生態環境及社會功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集刊》10,1981年7月,頁33~59。
李世偉,〈戰後臺灣有關民間宗教研究的回顧與評介(1950~2000)〉,《臺灣宗教研究
通訊》5,2003年6月,頁11~71。
李淑如,〈《河陽寶卷》中的民間秘密宗教〉,《雲漢學刊》23,2011年8月,頁
196~214。
邱麗娟,〈近二十年海峽兩岸明清民間秘密宗教研究之回顧與展望(1979∼1999)〉,
《史耘》6,2000年9月,頁49~92。
邱麗娟,〈從口供內容看清代前中期民間秘密宗教的活動(1723~1850)〉,《興大歷史
學報》23,2011年6月,頁41~74。
邱麗娟,〈清代官方對民間秘密宗教醫療傳教活動的審理—以乾嘉道時期為例〉,
《興大歷史學報》21,2009年2月,頁39~69。
邱麗娟,〈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醫療活動:以病患求醫、入教為中心〉,《臺灣師大
歷史學報》38,2007年12月,頁153~188。
邱麗娟,〈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氣功療法與教派傳佈〉,《人文研究學報》41:2,2007
年10月,頁79~98。
邱麗娟,〈清乾隆至道光年間民間秘密宗教醫者的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7,
2007年6月,頁85~118。
邱麗娟,〈畫符念咒: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符咒療法〉,《人文研究學報》40:2,2006
年10月,頁27~49。
邱麗娟,〈清代民間秘密宗教活動中「男女雜處」現象的探討〉,《臺灣師大歷史學
報》35,2006年6月,頁141~175。
邱麗娟,〈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誦經療法〉,《人文研究學報》40:1,2006年4月,
頁63~83。
邱麗娟,〈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中的道士—以紅陽教與一炷香教為例〉,《南大學報人
文與社會類》38:2,2004年10月,頁1~21。
邱麗娟,〈清乾嘉道時期紅陽教的醫療傳教〉,《臺南師院學報》37:1,2003年,
頁17~35。
邱麗娟,〈以茶治病—清代中期紅陽教的茶療法〉,《南大學報》39:2,2005年,
頁67~86。
陳兆南,〈後期寶卷呈現的女性困境—以《白玉樓寶卷》為例〉,《第四屆通俗文學
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新文豐,2003年12月,頁587~603。
莊吉發,〈清代秘密社會史的研究與出版〉,《清史論集》,第十九集,臺北:文史
哲出版社,2008年,頁185~220。
莊吉發,〈故宮檔案與清代社會史研究〉,《清史論集》,第十一集,臺北:文史哲
出版社,2003年,頁143~174。
莊吉發,〈從故宮現藏檔案談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盛行的原因〉,《清史論集》,第十
六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頁261~286。
莊吉發,〈評介路遙著《山東民間秘密教門》〉,《清史論集》,第十一集,臺北:文
史哲出版社,2003年,頁335~355。
莊吉發,〈評介金澤著《中國民間信仰》〉,《清史論集》,第十三集,臺北:文史哲
出版社,2004年,頁265~288。
莊吉發,〈評介秦寶琦著《中國地下社會》〉,《清史論集》,第十四集,臺北:文史
哲出版社,2004年,頁303~329。
莊吉發,〈評介烏丙安著《中國民間信仰》〉,《清史論集》,第十七集,臺北:文史
哲出版社,2006年,頁339~357。
莊吉發,〈評介于本源著《清王朝》的宗教政策〉,《清史論集》,第十八集,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頁293~310。
莊吉發,〈評介馬西沙‧韓秉方著《中國民間宗教》〉,《清史論集》,第二十集,臺
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年,頁334~366。
莊吉發,〈師巫邪術—清代術士的活動〉,《清史論集》,第二十集,臺北:文史哲
出版社,2010年,頁291~312。
莊吉發,〈清代清茶門教的傳佈及其思想信仰〉,《清史論集》,第十八集,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頁257~284。
莊吉發,〈三教應劫:清代彌勒信仰與劫變思想的盛行〉,《清史論集》,第十四集,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頁147~166。
莊吉發,〈四海之內皆兄弟:歷代的秘密社會〉,《清史論集》,第十四集,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頁7~50。
莊吉發,〈正統與異端:盛清時期活躍於民間的宗教信仰〉,《清史論集》,第十三
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頁7~84。
莊吉發,〈政治與宗教—清代嘉慶年間民間秘密宗教的活動〉,《清史論集》,第二
十一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頁283~348。
莊吉發,〈世治聽人,世亂聽神—清代臺灣民變與民間信仰〉,《清史論集》,第十
五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頁299~324。
莊吉發,〈隱語暗號—清代秘密社會通俗文化的特色〉,《清史論集》,第十六集,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頁325~358。
莊吉發,〈傳承與創新—從民間宗教寶卷的流傳分析通俗文化的社會適應〉,《清史
論集》,第十七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頁7~40。
曾雨萍,〈近十年來兩岸明清民間秘密宗教研究之回顧(1993∼2003)〉,《臺灣師大歷
史學報》32,2004年6月,頁169~190。
楊惠宇,〈清初順康雍三朝之政教關係—以民間秘密宗教的策略運用為例(1644~
1735)〉,《研究與動態》9,2003年12月,頁179~194。
(二)大陸地區
丁希勤,〈從地藏信仰的興起看明清時期傳統文化的發展與變遷〉,《池州師專學報》
2,2006年,頁55~5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撰,〈清代檔案與清史修撰〉,《清史研究》第3期,2002年8
月,頁4。
孔慶茂,〈民間宗教的創世女神—無生老母〉,《文史知識》3,2008年,頁93~98。
王健,〈近年來民間信仰問題研究回顧與思考:社會史角度的考察〉,《史學月刊》1,
2005年,頁123~128。
田東奎,〈明清律典中的巫術犯罪〉,《唐都學刊》,第21卷,第1期,2005年。
江田祥,〈爪牙與叛逆:胥吏與清中期白蓮教起義—以乾嘉之際白蓮教「當陽教團」
為中心〉,《歷史教學問題》3,2007年,頁45~49。
江田祥,〈客民、地方社會與白蓮教空間擴散—以清乾嘉之際鄂西南來鳳縣為中
心〉,《江漢論壇》6,2007年,頁106~110。
江田祥,〈清乾嘉之際白蓮教「襄陽教團」的地理分布與空間結構〉,《宗教學研究》
3,2008年,頁154~163。
李媛,〈16至18世紀中國社會下層女性宗教活動探析〉,《求是學刊》2,2006年,
頁132~137。
艾晶、譚曉靜,〈「妖書」「妖言」研究現狀述評〉,《群文天地》3,2011年,頁107~108。
孟超、狄鴻旭,〈中國民眾意識與明清秘密教門的滋生和發展〉,《貴州師范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 5,2011年,頁90~97。
周輝湘,〈論近代民間宗教的政治變遷〉,《甘肅社會科學》3,2004年,頁66~69。
柏樺、劉更光,〈宗教與邪教—明清時期刑罰政治觀〉,《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 1,2007年,頁56~63。
倪鐘之,〈論李世瑜先生的寶卷研究〉,《民俗研究》2,2011年,頁105~113。
孫立新、朱光涌,〈義和團運動的社會與宗教起源—一個綜合解說嘗試〉,《中國海
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008年,頁74~80。
郭緒印,〈評清幫的發源和演變—在泛長三角地區的轉化〉,《上海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4,2010年,頁76~84。
郭松義,〈清朝的會典和則例〉,收於《清史研究通訊》第4期,1985年,頁34~36。秦寶琦,〈太平天國的「小天堂」—「人間天堂」宗教理想的中國實踐〉,《清史研
究》4,2010年,頁70~77。
徐小躍,〈論中國民間宗教及其與佛教的關係—以白蓮教、羅教為例〉,《新世紀宗
教研究》2:3,2004年,頁36~60。
陸勇,〈晚清秘密教門與近代社會變遷〉,《雲南社會科學》4,2003年,頁83~87。
馬繼武、于云瀚,〈中國古代城市中的民間秘密結社〉,《社會科學輯刊》5,2003
年,頁91~95。
曹新宇,〈傳統中國社會的「災難信仰制度」與秘密教門的「災難神話」〉,《清史
研究》2,2003年,頁80~88。
袁燦興,〈論聞香教王氏家族〉,《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2010
年,頁46~49+59。
梁景之,〈清代民間宗教的民俗性與鄉土性〉,《歷史檔案》4,2003年,頁62~67。
梁景之,〈從「邪教」案看清代國家權力與基層社會的關系〉,《清史研究》3,2003
年,頁53~61。
梅莉,〈清代真武大帝信仰之流變〉,《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2005
年,頁607~611。
張佐良,〈18世紀中國秘密社會與社會變遷〉,《菏澤學院學報》6,2007年,頁82~85。
張佐良,〈從河州事變看乾隆朝民變的政府對策〉,《學術研究》11,2007年,頁
110~115。
張榮明,〈從南無教看秘密宗教信仰的特點〉,《管子學刊》1,2008年,頁50~54。
張益剛、武傳忠,〈「叫魂」背后的思考:精神控制的危機與應對—從《叫魂》看
清政府的社會控制〉,《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009年,頁
84~86。
屠燕治,〈清秘密會社「天運乙丑」銀牌〉,《中國錢幣》1,2007年,頁21~25+79。
黃建江,〈晚清秘密教派與社會變遷〉,《綏化師專學報》2,2004年,頁93~95。
楊杰,〈苦難中寄托 前行中異化—中國民間秘密宗教試析〉,《肇慶學院學報》3,
2010年,頁39~41。
萬晴川,〈明清小說與民間秘密宗教及幫會之關系論綱〉,《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5,2005年,頁71~76。
萬晴川,〈《三遂平妖傳》與歷史上的王則彌勒教起義〉,《明清小說研究》2,2005
年,頁136~145。
萬晴川、趙玫,〈西游故事在明清秘密宗教中的解讀〉,《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3,2006年,頁327~331+398+419。
劉平,〈明清邪教組織的幾種類型〉,《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6,2003
年,頁56~59。
劉平,〈剖析明清「邪教」〉,《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6,2004年,頁63~66。
劉平,〈文化變異—明清「邪教」教義的形成與內涵〉,《江蘇行政學院學報》4,
2004年,頁24~29。
劉平,〈明清「邪教」傳教手段剖析〉,《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6,2005
年,頁67~75。
趙志,〈試論清后期金丹道教與幫會組織的融合〉,《陰山學刊》3,2003年,頁66~70。
劉平、唐雁超,〈清末民初秘密教門向會道門的轉變—以政府法令為視角的探討〉,
《甘肅社會科學》2,2009年,頁1~5。
劉健,〈中國民間信仰研究述論〉,《才智》28,2009年,頁188~190。
鄧君、周武慶,〈近年來中國明清民間宗教研究〉,《文教資料》33,2006年,頁
183~184。
鄭永華,〈清代推行教化與治理民間教門之關系試探〉,《北京歷史文化研究》2,
2007年,頁100~114。
潮龍起,〈秘密社會研究的理論視角〉,《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004
年,頁324~327。
蔣瀟鋒、張婷,〈中國秘密教門的淵源、現狀、特征及對策研究〉,《江西公安專科
學校學報》2,2007年,頁86~93。
閻瑞雪,〈中國歷史上的「邪教」概念特徵及處置〉,《科學與無神論》6,2010年,
頁60~62。
濮文起,〈王森論〉,《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4,2006年,頁55~58。
濮文起,〈神聖家族:明清時代民間宗教世界的傳教世家〉,《求索》7,2006年,頁
139~141。
濮文起,〈《如意寶卷》解析—清代天地門教經卷的重要發現〉,《文史哲》1,2006
年,頁47~52。
濮文起,〈女性價值的張揚—明清時期民間宗教中的婦女〉,《理論與現代化》5,
2006年,頁111~115。
濮文起,〈天地門教抉原〉,《宗教學研究》1,2011年,頁178~190。
韓志遠,〈王覺一與末后一著教新探〉,《近代史研究》4,2007年,頁1~28+160。
五、工具書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車錫倫,《中國寶卷總目》,臺北:國立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胡孚琛,《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5年。
曹中建,《中國宗教研究年鑑(1997~1998)》,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
張玉法、洪健榮,《中國近代史史料指引》,臺北:新文豐2005年。
濮文起,《中國民間秘密宗教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年。
六、外文資料
(一)日文
宮原民平,《支那の秘密結社》,日本:東洋研究會,1924年。
野口鐵郎,〈中國の秘密宗教の術〉,《史境》,東京:歷史人類學會,1984年。
野口鐵郎,〈明清時代の「邪教」と結社〉,《史潮》18,東京:歷史學會,1985年。
野口鐵郎,《明代白蓮教史の研究》,日本:雄山閣,1986年。
淺井紀,〈關於道光青蓮教案〉,《東海史學》11,1977年。
澤田瑞穗,《校註破邪詳辯─中國民間宗教結社硏究資料》,東京:道教刊行會,
1972年。
(二)英文
Albert Feuerwerker,Rebellion in Nineteeth-Century China. Ann Arbor: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5.
Daniel Overmyer, Folk Buddhist Religion: Dissenting Sects in Late Traditional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Daniel Overmyer,Women in Chinese Religions:Submission,Struggle,Transcendence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Not yet ready to
cite.
Kuhn Philip A,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1796-1864.Cambir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Kuhn Philip A,Soulstealers: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Can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Susan Naqui,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 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31.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
Susan Naquin & Chün-Fang Yü, 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usan Naquin, 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13.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6.
Susan Naquin, Shantung Rebellion:The Wang Lun Uprising of 1774.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1.
七、電子資料庫
「漢籍全文資料庫」網址http://hanji.sinica.edu.tw/。
指導教授 莊吉發、賴澤涵 審核日期 2013-7-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