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401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1 、訪客IP:18.218.168.16
姓名 秦毓茹(Ym-Ru Ch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清代揚州劇壇研究
(A Study of Yangzhou Opera in the Qing Dynasty)
相關論文
★ 明代小曲研究★ 缽中蓮傳奇研究
★ 龍沐勛詞學之研究★ 浙崑改編戲研究──以《十五貫》、《風箏誤》、《西園記》為主要研究對象
★ 柳永其人與其詞之研究★ 崑劇《牡丹亭》之舞台美術研究──以1980年以後演出為主要探討對象
★ 黃周星及其戲曲著作研究★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 臺灣亂彈戲劇本研究五題★ 李漁戲曲作品及理論研究
★ 《六十種曲》表記情節研究★ 袁于令與《西樓記》研究
★ 高濂《玉簪記》研究――從文學劇本到崑曲演出★ 焦循劇論研究
★ 清乾嘉以降崑劇全本戲演出研究★ 集曲研究──以萬曆至康熙年間曲譜的集曲為論述範疇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清代的揚州,地處揚子江與運河的交匯點,既是漕運碼頭,又是兩淮鹽務所在地,交通便利、商業發達、鹽業繁盛、人文薈萃,加上揚州鹽商這個特殊的群體,為戲曲活動提供了雄厚的經濟支持。又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時,揚州乃是往返必經之地和駐蹕之所,鹽商為迎鑾接駕,遂高價聘請各地名班、名伶、劇作家、編曲家等,將很多聲腔劇種帶入揚州,於是揚州成為南方戲曲活動的中心,無論是在全國演出逐漸衰弱的崑曲,還是具有逐漸興盛之勢的亂彈,在揚州都有其寬廣的活動舞臺。本論文《清代揚州劇壇研究》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界定研究範圍與研究現狀,整理與本論文相關的前人研究,做文獻回顧與探討,並闡述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第二章探析清代揚州地區劇壇有利的發展條件,首先,探討揚州鹽商與戲曲文化的關係,從揚州的地理與歷史環境、鹽商的經濟的支持、供奉乾隆南巡、蓄養戲班、建造園林演戲等方面來說明。其次,說明文人、鹽商、鹽政參與戲曲活動的情形。最後,說明揚州清曲、揚州曲妓與揚州戲曲的淵源,以及揚州主要流行聲腔與清代揚州戲曲表演場所。
第三、四章,以時間範圍為界定,將清代分為順康雍時期、乾嘉時期、道光以後(道咸同光宣)三個歷史階段,分別探討「雅部」與「花部」的演出活動,並梳理演出戲班、演員和演出劇目。
第五章探討清代揚州劇壇的戲曲創作,將清代分為順康雍時期、乾嘉時期、道光以後(道咸同光宣)三個歷史階段,分為揚州籍劇作家與客居揚州劇作家,分別介紹這些劇作家的戲曲創作,與戲曲作品內容概況。
第六章研究清代揚州戲曲家的戲曲論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斗《揚州畫舫錄》、焦循《花部農譚》,本論文以此二書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此二書的戲劇觀與戲劇價值。
第七章探討清代揚州劇壇的嬗變,包括禁止官員蓄養家班、揚州鹽商家班的興起、奉旨審查、刪改戲曲之舉、魏長生崛起與禁秦腔、江春之春臺班與花部興起、揚州徽班的興起與發展。
第八章結論乃是對本文研究過程中提出問題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並總結本文的研究成果。
摘要(英) Yangzhou, locat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canals, was a port in the caoyun grain transporta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center of the salt trade in the Lianghuai region. A transportation hub with a highly developed economy and flourishing salt industry, it also boasted a vibrant arts scene. These conditions,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peculiar group that was the Yangzhou salt merchants, provided robust support for operatic theater. In addition, during the southern tours of the Kangxi and Qianlong Emperors, Yangzhou was an obligatory stop on the itinerary. To welcome the emperors, the salt merchants hired famous troupes, actors, singers, playwrights, musical arrangers, etc. from various regions at a premium, thereby introducing many styles of music and drama into Yangzhou and transforming Yangzhou into the southern center of opera. Every type of opera, from the kunqu that was suffering a gradual national decline to the luantan that saw growing popularity, enjoyed its own corner of the wide stage in Yangzhou. This paper, “A Study of Yangzhou Opera in the Qing Dynasty,”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Chapter One, the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impetus for the study and its purpose, and defines the study’s scope and its present state. It reviews and organiz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discusses the study’s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paper’s structure.

Chapter Two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angzhou regional theater in the Qing Dynasty. First,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angzhou salt merchants and the opera culture 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 Yangzhou’s geographic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support from the salt merchants, preparations for Emperor Qianlong’s southern tours, maintenance of opera troupes, construction of performance parks, etc. Next,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participation of literati, salt merchants, and officials in charge of regulating the salt industry in the opera scene. Finally,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origins of Yangzhou qingqu, Yangzhou singer-courtesans, and Yangzhou opera, as well as the prevalent musical styles in Yangzhou and the venues for opera performance in Yangzhou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Chapters Three and Four are organized chronologically and divide the Qing Dynasty into three historical periods: the Shunzhi-Kangxi-Yongzheng period, the Qianlong-Jiaqing period, and the post-Daoguang (Daoguang-Xianfeng-Tongzhi-Guangxu-Xuantong) period. These two chapters explore the performances of “Yabu”and “Huabu” , and catalog the performing troupes, actors, and repertoire.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creation of new operas in Yangzhou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also divides the Qing Dynasty into three historical periods: the Shunzhi-Kangxi-Yongzheng period, the Qianlong-Jiaqing period, and the post-Daoguang (Daoguang-Xianfeng-Tongzhi-Guangxu-Xuantong) period. It introduces the work of native Yangzhou playwrights as well as transplants, and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subjects of their plays.

Chapter Six studies opera criticism by experts of Yangzhou opera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se works are Li Dou’s《Yangzhou Huafang lu》and Jiao Xun’s《Huabu nongtan》.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se two works and explores their views on opera and their value to opera.

Chapter Seven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Yangzhou opera in the Qing Dynasty, including the prohibition on the maintenance of private troupes by officials, the rise of Yangzhou salt merchants’ private troupes, investigations ordered by the emperor, alterations to the operas, Wei Changsheng’s ascent and the prohibition of the Qin style, Jiang Chun’s Chuntai troupe and the rise of huabu opera, and the rise of Yangzhou Hui troup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The conclusion in the Chapter Eight discusses the questions that arose in the course of researching for this paper, presents my own 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關鍵字(中) ★ 清代
★ 揚州
★ 鹽商
★ 戲班
★ 劇作家
關鍵字(英) ★ Qing Dynasty
★ Yangzhou
★ salt merchants
★ opera troupes
★ playwrights
論文目次 清代揚州劇壇研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地…………………………………………………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現狀……………………………………………3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15
第二章 揚州獨特的劇壇文化……………………………………19
第一節 揚州鹽商與戲曲文化…………………………………………19
第二節 文人雅集與鹽商鹽官…………………………………………34
第三節 揚州清曲與揚州曲妓…………………………………………48
第四節 聲腔與戲曲表演場所…………………………………………57
第三章 清代揚州雅部戲曲演出…………………………………74
第一節 順康雍時期揚州崑劇演出……………………………………74
一、順康雍時期揚州崑劇的發展…………………………………74
二、順康雍時期揚州崑劇戲班……………………………………77
第二節 乾嘉時期揚州崑劇演出………………………………………93
一、乾嘉時期揚州崑劇的發展…………………………………93
二、乾嘉時期揚州崑劇戲班………………………………………94
第三節 道光以後揚州崑劇演出………………………………………121
一、道光以後揚州崑劇的發展…………………………………121
二、道光以後揚州崑劇戲班……………………………………122
第四章 清代揚州花部戲曲演出………………………………127
第一節 康熙時期揚州花部演出………………………………………127
一、康熙時期揚州花部的發展…………………………………127
二、康熙時期揚州花部戲班……………………………………128
第二節 乾嘉時期揚州花部演出………………………………………130
一、乾嘉時期揚州花部的發展…………………………………130
二、乾嘉時期揚州花部戲班………………………………………133
第三節 道光以後揚州花部演出………………………………………158
一、道光以後揚州花部的發展…………………………………158
二、道光以後揚州花部戲班……………………………………159
第五章 清代揚州劇壇的戲曲創作……………………………165
第一節 順康雍時期揚州戲曲家及其創作…………………………165
一、揚州籍劇作家的戲曲創作…………………………………165
二、客居揚州劇作家的戲曲創作………………………………174
第二節 乾嘉時期揚州戲曲家及其創作……………………………177
一、揚州籍劇作家的戲曲創作………………………………177
二、客居揚州劇作家的戲曲創作………………………………189
第三節 道光以後揚州戲曲家及其創作……………………………199
一、揚州籍劇作家的戲曲創作…………………………………199
二、客居揚州劇作家的戲曲創作………………………………201
第六章 清代揚州劇壇的戲曲論著……………………………204
第一節 清代揚州的戲曲論著概況…………………………………204
第二節 李斗《揚州畫舫錄》…………………………………………205
第三節 焦循《花部農譚》………………………………………………218
第七章 清代揚州劇壇的嬗變……………………………………232
第一節 揚州戲班的流變………………………………………………232
第二節 奉旨審查刪改戲之舉…………………………………………236
第三節 魏長生崛起與禁秦腔………………………………………246
第四節 花雅之爭與江春春臺班………………………………………253
第五節 揚州徽班對北京劇壇的影響………………………………258
第八章 結論………………………………………………………………261
參考書目…………………………………………………………………………265
附錄………………………………………………………………………………286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照年代排列,同年代再依照姓名筆畫排列)
1.〔唐〕白居易撰《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2.〔唐〕杜牧撰;胡可先選注《杜牧詩選 》,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3.〔明〕王驥德《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4.〔明〕王士性《廣志繹》,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
5.〔明〕余懷《板橋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6.〔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7.〔明〕徐渭《南詞敘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8.〔明〕祝允明〈猥談〉,《說郛三種》,第十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9.〔明〕魏良輔《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10.〔明〕張岱《陶庵夢憶》,《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11.〔明〕潘之恒,汪效倚輯注《潘之恒曲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12.〔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983年。
13.〔明〕謝肇淛《五雜俎》,《續修四庫全書》11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4.〔清〕王振世《揚州覽勝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15.〔清〕尤侗《悔庵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年。
16.〔清〕毛奇齡《西河文集》,《國學基本叢書》冊1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17.〔清〕孔尚任《湖海集》,《孔尚任集.中國文學名著第六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18.〔清〕朱文藻編《厲樊榭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19.〔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20.〔清〕李斗《揚州名勝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年。
21.〔清〕李漁《李漁全集》,第十九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
22.〔清〕阮元《淮海英靈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3.〔清〕阮元《疇人傳》,卷五一,《續修四庫全書》,5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4.〔清〕金埴《不下帶編.巾箱說》,《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25.〔清〕金兆燕《棕亭古文鈔》卷六,《續修四庫全書》144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6.〔清〕沈起撰;汪茂和點校《查繼佐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7.〔清〕沈起元《敬亭文稿》,卷八,《四庫未收書輯刊》八輯二十六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年。
28.〔清〕林蘇門《邗江三百吟》,《揚州地方文獻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5 年。
29.〔清〕杭世駿《道古堂詩集(二十二)》,《續修四庫全書》14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30.〔清〕周亮工《因樹屋書影》卷一,《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3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2002年。
31.〔清〕阿克當阿、姚文田編撰《嘉慶重修揚州府志.風俗志》,卷六十,揚州:廣陵書局,2006年。
32.〔清〕冒襄《同人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33.〔清〕冒廣生《雲郎小史》,《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
34.〔清〕查慎行《敬業堂詩集》,卷十九,《文津閣四庫全書》1330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35.〔清〕姚文田《廣陵事略》,《揚州地方文獻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36.〔清〕俞揚《泰州舊事摭拾》,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37.〔清〕俞樾《茶香室續抄》,《清代學術筆記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38.〔清〕袁枚《小倉山房詩文集.小倉山房續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39.〔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40.〔清〕梁章鉅《浪跡叢談》,《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41.〔清〕曹溶《靜惕堂詞》,《清詞珍本叢刊》冊一,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42.〔清〕陳維崧《迦陵詞全集》,《續修四庫全書》17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3.〔清〕郭麐撰《靈芬館詩話》卷六,《續修四庫全書》170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4.〔清〕梁廷楠《曲話》,《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45.〔清〕鈕琇《觚剩》,《筆記小說精品叢書》,四川:重慶出版社,1999年。
46.〔清〕惺庵居士《望江南百調》,《清詞珍本叢刊》冊十八,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47.〔清〕焦循《北湖小志》,《揚州地方文獻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48.〔清〕焦循《花部農譚》,《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年。
49.〔清〕焦循《焦循論曲三種》,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50.〔清〕焦循《劇說》,《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51.〔清〕張士進《著老書堂集(八)》,《四庫禁毀書叢刊》16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52.〔清〕黃鈞宰《金壺浪墨》,《中國野史集成》四十九集,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53.〔清〕楊懋建《夢華瑣簿》,《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年。
54.〔清〕趙翼《甌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55.〔清〕趙翼《簷曝雜記》,《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56.〔清〕董偉業《揚州竹枝詞》,《揚州地方文獻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
57.〔清〕葉燮《已畦詩集》,卷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244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58.〔清〕歐陽兆熊,金安清撰《水窗春囈》,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59.〔清〕錢泳著;孟斐校點《履園叢話》,《清代筆記小說大觀(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60.〔清〕蔣士銓《忠雅堂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61.〔清〕蔣士銓撰《蔣士銓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62.〔清〕陶澍《陶澍集》,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
63.〔清〕盧見曾《雅雨堂詩集》,《續修四庫全書》,14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4.〔清〕鐵橋山人等《消寒新詠》,北京:中國戲曲藝術中心,1986年。
65.〔清〕龔自珍著《龔自珍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99年。
二、工具書(依照著者姓名筆畫排列,再依照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序號 編著者 書名 出版地 出版年
1.丁淑梅《清代禁毀戲曲史料編年》,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
2.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江蘇卷》,北京:中國ISBN 中心,1992 年。
3.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安徽卷》,北京:中國ISBN 中心,1993 年。
4.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浙江卷》,北京:中國ISBN 中心,1997 年。
5.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北京卷》,北京:中國ISBN 中心,1999 年。
6.中國戲劇家協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
7.王芷章《中國京劇編年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
8.王漢民、劉奇玉主編《清代戲曲史編年》,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9.王永寬主編《中國戲曲通鑑》,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10.史仲文主編《中國藝術史.戲曲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史仲文主編《中國藝術史.曲藝話劇電影攝影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江蘇戲曲志編輯委員會《江蘇戲曲志.揚州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 年。
13.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14.吳毓華編著《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15.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16.洪惟助主編《崑曲研究資料索引》,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17.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18.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9.張次溪《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年。
20.黃天驥、康保成主編《中國古代戲劇形態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21.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2.傅惜華《清代雜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23.趙國璋主編《江蘇藝文志.揚州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24.董康等著《曲海總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9年。
25.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26.蔣星煜、齊森華《明清傳奇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
27.蘇州戲曲志編輯委員會《蘇州戲曲志》,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998年。
三、當代專著(依照著者姓名筆畫排列,再依照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序號 編著者 書名 出版地 出版年
1.丁淑梅《中國古代禁毀戲劇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2.丁汝芹《清代內廷演劇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3.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4.于質彬《南北皮黃戲史述》,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
5.牛川海《乾隆時期劇場活動之研究》,臺北:華岡出版社,1977年。
6.牛川海《談戲論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2011年。
7.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8.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9.王政堯《清代戲劇文化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10.王振世《揚州覽勝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11.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12.王偉康《康乾盛世揚州文明的實錄》––《揚州畫航錄》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年。
13.王瑜、朱正海主編《鹽商與揚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14.王寧、任孝溫《崑曲與與明清樂伎》,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15.王利器輯錄《元明淸三代禁毀小說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6.王鴻《揚州散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17.王強《會館戲臺與戲劇》,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18.王瑷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
19.王平《安慶戲劇文化》,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年。
20.尹達等主編《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下冊,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21.(日)田仲一成《中國戲劇史》,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22.(日)田仲一成《明清的戲曲》,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
23.丘慧瑩《乾隆時期戲曲活動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24.安東籬(Antonia Finnane)著;李霞譯,李恭忠校《說揚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國城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5.朱家溍、丁汝芹著《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
26.朱正海主編《揚州歷史名人》,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27.朱江《揚州園林品賞錄》,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28.朱福《揚州史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29.朱福、許風儀《揚州風物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
30.朱福烓《揚州史述》,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
31.司徒秀英《戲曲論題探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32.余從《戲曲聲腔劇種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
33.余從等著《中國戲曲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年。
34.汪超宏《明清浙籍曲家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35.吳子輝《揚州建置筆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年。
36.吳新雷《二十世紀前期崑曲研究》,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37.吳新雷《中國戲曲史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38.吳新雷《吳新雷崑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
39.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0.李玫《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0年。
41.李嘉球《蘇州梨園》,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42.李曉《古典戲曲與崑曲藝術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
43.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44.車文明《中國古戲臺調查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45.汪詩珮《乾嘉時期崑劇藝人在表演藝術上因應之探討》,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年。
46.周妙中《清代戲曲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47.周育德《中國戲曲文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5年。
48.周育德《周育德戲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49.周秦《蘇州崑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50.周華斌、朱聯群主編《中國劇場史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51.周貽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52.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53.明光《揚州戲劇文化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54.林葉青《清中葉戲曲家散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55.林鶴宜《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
56.林鑫《揚崑探微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
57.林鑫《揚州崑曲人物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58.尚小明《學人遊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59.青木正兒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世戲曲史》,北京:中華書局 2010年。
60.金登才《清代花部戲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
61.金和增、王蘊明主編《徽班與京戲》,北京:華齡出版社,1992年。
62.洛地《戲曲與浙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63.俞為民《李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64.俞大綱《俞大綱全集.論述卷(一)》,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65.姚邦藻《徽州學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66.柯玲《民俗視野中的清代揚州俗文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67.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68.韋人《揚州戲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年。
69.韋人、韋明鏵《揚州曲藝史話》,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5年。
70.韋人、韋明鏵《揚州清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71.韋明鏵《江南戲臺》,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
72.韋明鏵《把欄杆拍遍:揚州曲藝新論》,揚州:廣陵書社 ,2006年。
73.韋明鏵《兩淮鹽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74.韋明鏵《揚州文化談片》,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75.韋明鏵《揚州瘦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76.韋明鏵《維揚優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77.韋明鏵《將柳腰款擺.韋明鏵戲曲論文集》,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78.韋明鏵點校《焦循論曲三種》,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79.孫書磊《明末清初戲劇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80.孫崇濤、徐宏圖《戲曲優伶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5年。
81.徐立望《嘉道之際揚州常州區域文化比較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82.徐宏圖《浙江戲曲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年。
83.徐扶明《崑曲史論新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
84.徐謙芳《揚州風土記略》,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85.秦華生、劉文峰《清代戲曲發展史》,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06年。
86.馬少波主編《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87.馬德程譯《清代京劇百年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9年。
88.范培松、金學智主編《插圖本蘇州文學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4年。
89.苗懷明《二十世紀戲曲文獻學述略》,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90.范麗敏《清代北京戲曲演出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91.紐驃等著《中國崑曲藝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
92.康逸藍《明末清初劇作家之歷史關懷》,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年。
93.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
94.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95.張海鵬、王廷元《徽商研究》,合肥:安徽出版社,1995年。
96.張次溪編撰《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年。
97.張發穎《中國家樂戲班》,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98.張發穎《中國戲班史》,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3年。
99.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揚州:廣陵書社 ,2004年。
100.張林雨《晉崑考》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年。
101.曹永森《揚州特色文化》,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6年。
102.梅爾清(Tobie Meyer–Fong)著、朱修春譯,《清初揚州文化》,上海:復旦大學,2004年。
103.許指嚴《南巡秘記》,上海:上海書店,1997年。
104.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105.陳芳《花部與雅部》,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
106.陳芳《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107.陳芳《清代戲曲研究五題》,臺北:里仁書局 2002年。
108.陳芳《清初雜劇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
109.陸萼庭《崑曲演出史稿》(修訂版),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110.陸萼庭《清代戲曲家叢考》,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111.陸萼庭《清代戲曲與崑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112.曾凡安《晚清演劇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年。
113.曾永義《地方戲曲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114.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115.曾永義《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
116.曾永義《戲曲腔調新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117.程華平《明清傳奇編年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118.黃仕忠《中國戲曲史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年。
119.楊惠玲《戲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
120.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121.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122.廖奔《中國戲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23.廖奔《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臺北:貫雅文化事業,1992年。
124.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5.潘寶明《維揚文化概觀》,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126.董玉書《蕪城懷舊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127.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
128.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129.趙山林《中國古典戲劇論稿》,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
130.趙山林《中國戲曲傳播接受史》,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年。
131.趙山林《中國戲曲觀眾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132.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133.趙昌智主編《揚州文化通論》,揚州:廣陵書社,2011年。
134.趙景深《中國古典小說戲曲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35.齊森華《曲論探勝》,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
136.劉水雲《明清家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37.劉召明《晚明蘇州劇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138.劉念茲《戲曲文物叢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
139.劉致中《明清戲曲考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
140.劉禎、謝雍君《崑曲與文人文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141.劉瑾輝《焦循評傳》,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
142.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
143.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44.蔣星煜《中國戲曲史索引》,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145.蔣星煜《中國戲曲史探微》,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146.蔣星煜《中國戲曲史鉤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147.盧前《明清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148.錢杭、承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
149.戴健《清初至中葉揚州娛樂文化與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150.羅麗容《戲曲面面觀》,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151.嚴敦易《元明清戲曲論集》,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年。
152.顧聆森《崑曲與人文蘇州》,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153.顧啟《冒襄研究》,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
四、期刊論文(依照著者姓名筆畫排列,再依照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序號 作者 論文名稱 期刊名稱 卷期年月
1.丁汝芹 〈嘉慶年間的清廷戲曲活動與亂彈禁令〉,《文藝研究》,1993年第6期。
2.丁汝芹 〈徽文化.徽商.京劇形成〉,《戲曲藝術》,2006年第2期。
3.丁汝芹 〈康熙帝與戲曲〉,《紫禁城》,2008年第6期。
4.么書儀〈乾隆皇帝與戲曲〉,《紫禁城》,2005年第6期。
5.么書儀〈晚清優伶社會地位的變化〉,《戲曲研究》,2005年第2期。
6.于質彬〈康乾二世南巡與花部之鄉揚州––花部盛於清代揚州考〉,《藝術百家》,1991年第2期。
7.王小恒〈論清中期揚州鹽商文化––以「揚州二馬」為例〉,《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8.王小恒〈厲鶚研究綜述〉,《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9.王小平〈《揚州畫舫錄》與清代揚州的音樂活動〉,《藝術百家》,2006年第5期。
10.王乃祥〈揚州繁華以鹽盛––兼議揚州鹽業發展的歷史作用〉,《商業研究》,1994年第9期。
11.王成〈明清時期徽商對揚州文化發展的貢獻〉,《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
12.王成〈試論明清時期徽商對戲劇的貢獻〉,《戲曲研究》,2003年3期。
13.王亞萍〈淺論焦循的戲曲理論〉,《安徽文學》,2009年第5期。
14.王軍明〈乾隆時期揚州劇壇與戲曲禁令關系考〉,《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
15.王軍明、任淑紅〈歌吹竹西能不羨 更知誰占十二樓––說乾隆年間揚州劇壇花雅之消長,《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16.王振忠〈明清兩淮鹽商與揚州青樓文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
17.王振忠〈清代兩淮鹽業盛衰與蘇北區域之變遷〉,《鹽業史研究》,1992年第4期。
18.王振忠〈明清揚州鹽商社區文化及其影響〉,《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2期。
19.王振忠〈明清時期徽商社會形象的文化透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6期。
20.王振忠〈袁枚與淮、揚鹽商––十八世紀士、商關系的一個考察〉,《鹽業史研究》,1993年第4期。
21.王振忠〈明清兩淮鹽業與揚州城市人口數的再認識〉,《鹽業史研究》,1994年第3期。
22.王振忠〈康熙南巡與兩淮鹽務〉,《鹽業史研究》,1995年第4期。
23.王偉康〈焦循與《花部農譚》〉,《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24.王振忠〈兩淮鹽業與明清揚州城市文化〉,《鹽業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5.王偉康〈《揚州畫舫錄》中的演劇藝術實錄探微〉,《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26.王偉康〈兩淮鹽商與揚州文化〉,《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
27.王偉康〈《揚州畫舫錄》中的戲曲文化試探〉,《東南文化》,2003年第11期。
28.王偉康〈清代鼎盛期揚州經濟文化輝煌的縮影––《揚州畫舫錄》研究述略〉,《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29.王偉康〈《揚州畫舫錄》特色試探〉,《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30.王偉康〈焦循與地方戲曲 〉,《藝術百家》,2005年第2期。
31.王偉康〈《揚州畫舫錄》與揚州清曲〉,《東南文化》,2006年第6期。
32.王偉康〈從《揚州畫舫錄》看清中葉地方戲曲的發展〉,《藝術百家》,2010年第1期。
33.王寧〈18 世紀揚州花、雅演劇考論〉,《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
年第2期。
34.王世華〈徽商與戲劇的發展〉,《新視野》,2010年第5期。
35.丘慧瑩〈關於《清昇平署志略》論及「南府」、「景山」的幾個問題〉,《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36.丘慧瑩〈乾隆時期劇學概說〉,《藝術百家》,1999年第3期。
37.丘慧瑩〈乾隆朝劇學的創新與發展〉,《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38.丘慧瑩〈乾隆朝劇學的傳承與延續〉,《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39.丘慧瑩〈乾隆初期江西地區花部戲曲初探––從唐英與蔣士銓戲曲作品談起〉,《戲曲研究》,2002年第1期。
40.丘慧瑩〈清代揚州鹽商與戲曲活動研究〉,《戲曲研究》,2005年第1期。
41.田力、趙嵐〈鹽文化視域下的清代揚州鹽商與戲曲傳播,《戲劇文學》,2012年第10期。
42.朱宗宙〈乾隆南巡與揚州〉,《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
43.朱宗宙〈清代前期揚州鹽商與地方文化事業〉,《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
44.朱宗宙〈略論清代兩淮鹽商江春〉,《鹽業史研究》,1991年第3期。
45.朱宗宙〈徽商與揚州〉,《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2期。
46.朱宗宙〈清代揚州鹽商與戲曲〉,《鹽業史研究》,1999年第2期。
47.朱宗宙〈明清時期揚州鹽商與文人「雅集」〉,《鹽業史研究》,2001年第2期。
48.朱宗宙〈橫陳圖史常千架,供養文人過一生「嘉惠士林」的清代揚州鹽商〉,《中國文化遺產》,2010年第3期。
49.朱建明〈清中葉徽班的藝術道路〉,《戲劇藝術》,1984年第4期。
50.朱恒夫〈清代戲曲班社概論〉,《江蘇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51.朱建明〈清中葉揚州徽商崑班行當探析〉,《黃梅戲藝術》,1998年第1期。
52.朱祥生〈關於揚州清曲的幾點思考〉,《藝術百家》,2002年第3期。
53.朱萬曙〈「徽班」與懷寧〉,《安徽新戲》,2001年第1期。
54.朱萬曙〈雷峰塔的梨園本與方成培改本〉,《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55.沈惠如〈《揚州畫舫錄》中的戲曲史料––兼談乾隆年間揚州戲曲發展概況(上)〉,《德育學報》,1993年第9期。
56.沈惠如〈《揚州畫舫錄》中的戲曲史料––兼談乾隆年間揚州戲曲發展概況(上)〉,《德育學報》,1994年第10期。
57.李靜〈明清堂會演劇場所敘說〉,《民族藝術》,2002年第2期。
58.李瑞豪〈盧見曾與「揚州八怪」〉,《貴州文史叢刊》,2009年第2期。
59.李樹民〈鹽業經濟對明清時代戲曲興盛的促進作用〉,《社會科學家》,2012年第6期。
60.宋良曦〈清代中國鹽商的社會定位〉,《鹽業史研究》,1998年第4期。
61.祁淑惠〈論揚州評話的興衰及藝術探源〉,《藝術百家》,2002年第3期。
62.金登才〈花部的興起〉,《戲劇藝術》,1983年第4期。
63.吳新雷〈四大徽班與揚州〉,《藝術百家》,1991年第2期。
64.吳新雷〈南京劇壇崑曲史略〉,《藝術百家》,1996年第3期。
65.吳新雷〈關於崑劇研究的世紀回顧〉,《東南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66.吳新雷〈揚州崑曲班社考〉,《東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67.吳新雷〈蘇州崑班考〉,《東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68.吳新雷〈吳中崑曲發展史考論〉,《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69.周育德〈乾隆末年秦腔在北京〉,《當代戲劇》,1981年第6期。
70.周育德〈名噪都下得集秀揚部––讀《消寒新詠》所見〉,《戲劇學習》,1982年第4期。
71.周育德〈乾隆末年進京的徽班––讀《消寒新詠》所見〉,《戲曲藝術》,1983年第2期。
72.周育德〈揚州太平班和迎鑾戲〉,《戲曲研究》,1983年第9輯。
73.周傳家〈魏長生論〉,《戲曲研究》,1986年第3期。
74.明光〈揚州鹽商家班研究〉,《藝術百家》,1990年第4期。
75.明光〈班主江春傳論〉,《藝術百家》,1993年第2期。
76.明光〈揚州古代戲曲發展史略〉,《藝術百家》,1996年第1期。
77.明光〈李斗戲曲創作與理論〉,《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78.林鑫〈揚州崑曲考證〉,《揚州職業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79.林鑫〈揚崑簡論〉,《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80.林鑫〈崑劇中的揚州白〉,《上海戲劇》,2006年第4期。
81.屈守元〈談魏長生〉,《四川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1期。
82.屈守元〈魏長生續談〉,《四川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3期。
83.范麗敏〈清末北京劇壇崑劇演出研究〉,《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84.范麗敏〈戲曲史上的花、雅問題述評〉,《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85.袁野〈論論揚州清曲的特色及其文化內涵〉,《藝術百家》,2006年第6期。
86.徐子方〈家樂––明代戲曲特有的演出場所〉,《戲劇雜誌》,2002年第2期。
87.徐宏圖〈明清江浙戲曲家伎及其藝術成就〉,《浙江藝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88.徐宏圖〈崑劇入浙前的浙江劇壇〉,《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89.徐宏圖〈蘇崑入浙考〉,《藝術百家》,2010年第1期。
90.徐雁平〈揚州的兩個幕府與兩個書院〉,《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91.馬麗敏〈清代中后期經學家的戲曲觀––以焦循與俞樾為中心〉,《北方論叢》,2010年第1期。
92.韋明鏵〈揚州清曲與《紅樓夢》〉,《紅樓夢學刊》,1989年第3期。
93.韋明鏵〈春臺.春臺戲.春臺班〉,《藝術百家》,1991年第2期。
94.韋明鏵〈揚州八怪與戲劇曲藝關係考論〉,《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
95.韋明鏵〈論商業經濟與戲劇藝術的交互作用〉,《藝術百家》,1993年第3期。
96.韋明鏵〈論揚八怪與戲劇曲藝之關係〉,《藝術百家》,1993年第2期。
97.韋明鏵〈揚州劇場考〉,《揚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98.曹紅軍〈曹寅與揚州詩局、揚州書局刻書活動考辨〉,《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99.陳國華〈探究乾隆時期秦腔在北京和揚州的演出〉,《當代戲劇》,2008年第2期。
100.陳鳳秀〈徽商江春社會網絡的構建及其影響〉,《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101.陳鳳秀〈江春交遊考〉,《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102.陸銀娣〈試從《劇說》看焦循的戲劇觀〉,《劇作家》,2008年第2期。
103.曾永義〈論說戲曲雅俗之推移(上)––從明嘉靖至清乾隆〉,《戲劇研究》,2008年第2期。
104.曾永義〈論說戲曲雅俗之推移(下)––從清乾隆末至清末〉,《戲劇研究》,2009年第3期。
105.曾永義〈皮黃腔系考述〉,《臺大中文學報》,2006年第25期。
106.張兵、王小恒〈厲鶚揚州交游考略〉,《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107.張亭〈石牌發現郝天秀史料〉,《黃梅戲藝術》,1989年第1期。
108.張朗〈從徽班進京看徽商江春的文化策劃智慧〉,《華中人文論叢》,2013年第1期。
109.張蕊青〈乾隆全盛時代揚州文明的實錄〉,《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2期。
110.黃強〈乾隆庚子揚州設局刪改曲劇始末〉,《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
111.黃萩娟〈清揚州鹽商江春家班研究〉,《東方人文學誌》,2008年第3期。
112.馮光鈺、黃鐘〈戲曲聲腔的傳播〉,《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113.喬麗〈《四庫全書》寓禁於修與清代戲劇禁毀〉,《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114.湯振海〈焦循及其戲曲著述〉,《蘇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115.楊飛〈清代蘇州崑曲藝人在揚州的流布與影響〉,《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116.楊飛〈仲振奎及其《紅樓夢傳奇》〉,《四川戲劇》,2006年第2期。
117.楊飛〈乾嘉時期揚州文人雅集與戲曲繁盛〉,《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118.楊飛〈清代江春康山草堂戲曲活動考〉,《中華戲曲》,2007年第2期。
119.楊飛〈兩淮鹽商的衰落與揚州戲曲中心的嬗變〉,《中華戲曲》,2008年第1期。
120.楊飛〈試析清代乾嘉時期揚州劇壇的轉型性特徵〉,《戲曲研究》,2008年第1期。
121.楊飛〈乾隆南巡與揚州的戲曲供奉〉,《中華戲曲》,2010年第42輯。
122.楊飛〈曾燠揚州幕府戲曲活動敘論〉,《求是學刊》,2011年第6期。
123.楊惠玲〈論家班主人對崑曲發展所作的貢獻〉,《藝術百家》,2004年第3期。
124.楊惠玲〈從明清家班的歷史經驗看當下崑曲的保護與發展〉,《戲劇》,2005年第1期。
125.楊惠玲〈論晚明家班興盛原因〉,《南京師大學報》,2005年第1期。
楊谷中〈南通里河京徽班述略〉,《藝術百家》,1990年第3期。
126.葉長海〈明清戲曲演藝論〉,《揚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
127.葉宇星〈「俗」的勝利——清代戲曲的嬗變與成就〉,《大眾文藝》,2012年第20期。
128.趙興勤〈花部的興盛與揚州地域文化––中國古代戲曲傳播史論之十二〉,《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129.齊森華〈獨樹.獨好.獨識––讀焦循的《花部農譚》〉,《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6期。
130.齊森華〈試論明代家樂的勃興及其對戲曲發展的作用〉,《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1期。
131.齊麗斯〈乾隆時期戲曲的雅俗文化交融––以崑腔戲劇發展為例〉,《新世紀劇壇》,2011年第3期。
132.廖奔〈二黃淵源與徽班––兼辨四大徽班進京說〉,《藝術百家》,1990年第4期。
133.劉水雲〈明末清初文人結社與演劇活動〉,《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134.劉水雲〈家樂騰踴––明清戲劇興盛的隱性背景〉,《文藝研究》,2003年第1期。
135.劉水雲〈清代家樂考略〉,《戲曲研究》,2003年第2期。
136.劉水雲〈簡論明清家樂對戲劇發展的影響〉,《戲劇藝術》,2004年第4期。
137.劉水雲、鄭培凱〈清康乾年間崑曲復興的鹽商背景〉,《戲劇藝術》,2013年第1期。
138.劉召明〈略論晚明戲班與崑曲聲腔傳播〉,《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139.劉水雲〈家樂盛衰演變的軌跡及其對中國音樂文學的重大影響〉,《文藝研究》,2007年第3期。
140.劉水雲〈論明清家樂的導演體制及其對明清戲曲導演理論的貢獻〉,《求是學刊》,2007年第3期。
141.劉水雲〈論明清家樂對明清戲曲表演藝術的積極影響〉,《藝術百家》,2007年第1期。
142.劉永濂〈徽商對戲曲文化的影響〉,《安徽新戲》,1995年第3期。
143.劉召明〈家樂戲班的興起及其戲劇史意義〉,《文藝論叢》,2007年第128期。
144.劉召明〈破體.解體.衰亡:晚明雜劇藝術論略〉,《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7年第5期。
145.劉召明〈晚明蘇州劇壇傳奇創作重心的下移及原因〉,《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146.劉召明〈劇中江南:晚明蘇州傳奇地域文化特色之一〉,《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147.劉召明〈晚明職業戲班演劇活動初探〉,《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年第3期。
148.劉瑞新、孫功達〈鹽商和揚州的人文盛況〉,《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149.厲震林〈論男性文士的家班女樂〉,《中國戲曲學苑學報》,2005年第3期。
150.厲震林〈中國伶人出生籍貫與移植的文化地理分析〉,《戲曲藝術》,2008年第4期。
151.鄭志良〈論乾隆時期揚州鹽商與崑曲的發展〉,《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
152.鄧小秋〈通俗的「裏下河徽班」〉,《中華戲曲》,2001年第1期。
153.鄧小秋〈裏下河徽班發展始末試探〉,《藝術百家》,1992年第3期。
154.錢成〈清代紅樓第一戲《紅樓夢傳奇》簡論〉,《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155.錢成〈清代首部「紅樓」戲創作與流傳考〉,《銅仁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156.錢成〈《紅樓夢傳奇》在紅樓戲曲改編與傳播史上的地位與影響〉,《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157.錢成〈清「紅樓戲」首編者仲振奎家族文人群略考〉,《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158.錢成〈論《紅樓夢傳奇》對後世「紅樓戲」的影響〉,《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159.錢成〈論「紅樓夢」戲曲首編者仲振奎的戲曲創作〉,《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160.鮑開愷〈盧見曾幕府戲曲活動考述〉,《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161.戴和冰〈清代乾隆時期京腔消歇及秦腔色情戲興盛原因述論〉,《文化藝術研究》,2009年第2期。
162.薛鋒、楊杏芝〈清代揚州徽商與揚州八怪〉,《揚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

五、博碩論文(依照著者姓名筆畫排列,再依照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序號 研究生 論文題目 院校名稱 出版年月
1.王佩萱《明清家樂戲班及其表演藝術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2.李思漢《焦循劇論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3.周瑤《清代中葉至民國初年揚州演劇場所研究》,蘇州大學戲劇戲曲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5月。
4.柯玲《俗文學的地域個性與都市消費情結––清代揚州的個案觀照》,華東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05年4月。
5.柯香君《明代戲曲發展之群體現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7年6月。
6.相曉燕《清中葉揚州曲家群體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博士論文,2010年6月。
7.范麗敏《清代北京劇壇花、雅之盛衰研究》,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博士論文,2002年5月。
8.夏玉瑤《揚州鹽商七大內班研究》,蘇州大學戲劇戲曲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5月。
9.陳敏《順、康時期的雜劇創作》,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4月。
10.張雅綾《晚明江南家樂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11.黃萩娟《明清時期揚州地區戲班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12.楊飛《乾嘉時期揚州劇壇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所,博士論文,2006年4月。
13.詹皓宇《明末清初私人養優蓄樂之探討─以李漁家班為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14.鮑開愷《揚州盧見曾幕府戲曲活動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戲劇戲曲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指導教授 洪惟助 審核日期 2013-8-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