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資訊科技快速發展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洪秀雄

壹、導言

  常聽人說,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因為他們每天暴露在五光十色的資訊裡,好像什麼都知道。可是同時也有許許多多的文章、媒體在討論新新人類的特質,特別是他們的無知、不成熟以及欠缺完整人格、缺乏人際調合能力等。本文試著從資訊科技快速發展對人格發展所造成影響的角度,來探討相關的問題。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人是需要人際關係的生物。記得曾有一個生物實驗,科學家將初生的猴子附著在一個維持在母猴體溫的物體上,以模擬母猴的方式養育這組小猴子。當這組小猴長大時,與正常由母猴帶大的小猴比較,人工母猴養大的子猴顯得缺乏自信、畏縮,缺少一些猴子應有的特性。這個實驗顯示至少靈長類動物需要透過肌膚接觸,傳達親情或友情。所以在人類各種族的習俗上常有以擁抱、親吻或握手的方式來表示親情或友情。而兒童專家及心理學家也常常呼籲,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要多多擁抱他們,對他們未來人格的發展有其重要性。孩子小的時候,肌膚接觸時顯然傳達了某種重要的訊息。

  而當人長大以後,由於各種因素,不再以肌膚接觸的方式傳達這些訊息,而主要是透過語言的方式傳達訊息。這裡,所謂的語言,是廣義的語言,包括有聲的語言和無聲的語言,後者包涵了肢體語言,例如手勢、表情、眼色等等。這種訊息的傳達是相互的,也就是「溝通」(communication)。 可見,人格完整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與人的面對面溝通,這是從孩提時 候就開始的經歷和訓練。中國有句俗話「見面三分情」,就頗為傳神的表示 這個意思。

  人與人的溝通在人類的文明發展上是一個具相當重要性的因素,由於溝通才能發揮群體的智慧,使思想更臻成熟,同時激發更多的新構想。人類的社會制度也由於這種溝通的能力,而更形發展,民主制度就是極端需要溝通的社會制度的典型。而溝通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甚至於國與國間的誤會,消弭不必要的矛盾與衝突。

貳、資訊科技在近代的發展

  遠古時候知識或意念的傳達靠口語相傳,只能一個人對一個人,至多能一個人對一小簇人,因此一個族群的盛衰主要依賴領袖的智慧,因此族群的的向心力很高,構成一個嚴密的社會組織,其中人與人的關係非常緊密。有了文字以後,思想或理念可以有比較大的傳播空間,而且不同族群的人可以透過書信、著作等達到互動式的討論,只是不是同時的,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來達成溝通及交流。

  電報在十九世紀被發明出來,文字可以用接近光速的速度由甲地傳到乙地,使得訊息的傳遞增快了許多。另一方面,電話在十九世紀被發明出來,並且商業化。在二十世紀裡,隨著電話網路的無遠弗屆,人際之間的溝通可以透過聲音的方式,清晰地、瞬時地、互動地達成,只差不能同時看到對方,無法觸摸到對方。但因為語音到底是人體的器官發出來的,每個人的聲音都有其獨具的特質,所以這樣的傳遞訊息方式,具有相當程度的真人接觸的象徵意義。

  二十世紀是一個科技發展爆發的時代,不只限於資訊相關科技方面,但因為本文旨在探討資訊科技發展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故下面的說明將只挑選與主題有關的題材加以論述。

  電視出現於1936年,1939年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正式開播電視節目,將活生生的畫面及聲音由空中同時傳送到有電視的家庭、公司....,活潑的畫面、多樣的選擇性、幾乎身歷其境的感覺等等優勢,強烈的吸引了眾多人們的注意力,從此人們生活起居開始受到根本性的改變。現在在台灣一個家庭裡,同時擁有二台以上的電視機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國內在解禁以後,電視的題材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於是人們對電視的需求更高,乃有有線電視的興起,而且近幾年來有線電視台更如雨後春筍般爆發性發展,人們每天花費在電視上的時間就益發增加。

  1980年代,針對個人使用的、低價位的電腦(微處理器)進入市場,由於其相對的比較簡單的操作系統(OS ─ Operating System),比較人性化的使用者界面,以及比較非專業性的應用程式(軟體),很快的引發流行。特別是不停推陳出新的電腦遊戲軟體更是令許多青年學子廢寢忘食,所謂蘋果風潮幾乎席捲了全球。這股無法抵禦的潮流促使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 )也發展出小型的電腦,進入這個低價位的市場,他們就將這種小型電腦命名為「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簡稱PC )。

  由於IBM 公司在推出個人電腦時,決定同時公開其架構及規格,使得任何第三者都可以仿製相容性的小型電腦,於是市場上群雄並起。除了這類相容的小型電腦席捲市場之外,其他的相關周邊軟、硬體也快速成長,導致激烈競爭,而價格更形降低,而普及性更高。而且由於個人電腦的價格低廉,以前連接大電腦與使用者的終端機終於也幾乎完全被個人電腦所取代。

  大約十年以前,電腦還是少數人的工具。個人電腦風行的開始幾年,雖然也有所謂電腦熱潮,但使用者主要還是限於所謂電腦玩家─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玩電腦遊戲的,另一種是依賴電腦的幫助處理事務的。但由於個人電腦的操作系統所能提供的軟體及硬體介面越來越考慮到人性化的設計,也就是所謂「使用者導向」(User Oriented),使用者的背景層面因而逐漸擴張,到了最近這一年,個人電腦差不多也可以稱為家庭電腦,今天擁有二台以上電腦的家庭也不在少數。

  同時,原來為研討方便而發展出來的資訊網路(網際網路Internet,或譯成互聯網路即為其中之一種),也由於各類周邊軟、硬體的大幅降價,以 及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及軟體的更臻完善,使得利用個人電腦透過數據機(Modem)連上資訊網路或網際網路變成輕而易舉。於是網路互聯不再是學術研究單位或學校的專利了,任何人只要裝設了數據機,就有能力可以連上網路,利用網路上的資源,以及使用網路達到即時傳遞訊息的便利。其中地鼠(gopher)、電子佈告欄(Bulletin Board System ,簡稱BBS)、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簡稱WWW,亦譯成萬維網)是最受歡迎、最盛行的網路資源形式。地鼠系統提供樹枝狀的資料庫結構,提供可以瀏覽及檢索的文字資訊。全球資訊網則更進一步提供多媒體的超文字(Hyper-Text)資訊,可以瀏覽、檢索而且可以線上互動(on-line interactive )。電子佈告欄提供的主要是互動式的文字媒體,可以「筆談」、發表文章、經驗交流、意見溝通等。其中全球資訊網由於可以瀏覽多媒體文件,包括圖片、聲音、動畫、電影(當然還有文字),而廣受喜愛,並且有可能成為二十一世紀網路上最主要的形式。目前由於受到網路頻寬的限制,多媒體文件的瀏覽還不是非常流暢,但當非同步的ATM系統發展成熟時,網路頻寬及速度將大幅提昇,到那時,全球資訊網甚至還可能取代目前的電話與電視。

  正由於全球資訊網可以提供多媒體的資訊,而且可以是互動式的,乃激 發遠地教學及自學系統構想的實現。事實上遠地教學或遠地自學系統都可以 用主動式的、被動式的或互動式的形式呈現,依性質而收到不同的效果。目 前已經有人預言,將來學生可以不必離開家就可以達到上學的效果,就是這 種想法的極致實現。未來如果有線電視和資訊網路結合,那麼在網路上點播 電影、演講、音樂會等都不會是夢想。這使得網路百貨公司、網路超級市場 、網路行銷業務、遠地網路會議等都會成為很簡單的事。

  另一方面,電晶體技術的精進,使得電腦體積越來越小,而功能越來越多。同時,資料的儲存媒體容量越來越大、但體積越來越小。例如硬碟的容量,在不到幾年的時間中已經由幾千萬位元發展到幾十億位元,而價格反而更便宜。可攜式的磁碟片,由 360 千位元儲存量的軟碟片,到現在六億位元儲存量的光碟,也只不過幾年光景。另外還有已有相當長久歷史的光碟唱片,可以錄製超過一個小時的高品質的人聲演唱或樂器演奏的音樂。影碟可以記錄一個小時的影、音資料,例如電影;而正在發展中的DVD,甚至於可以錄製二小時的影音資料,而只有現行音樂光碟的大小。

  這種高容量的唯讀光碟可以記錄聲音及影像,當然也可以記載文字;一大套百科全書,可以錄入幾片的唯讀光碟中。這種主要收錄文字(也可能有聲音和影像)的唯讀光碟,稱為光碟資料庫。光碟資料庫由於是數據資料,是可以檢索的,這使得查詢資料變得簡易而有效率。所以有人倡言在二十一世紀紙本形式的書將逐漸消失,被電子形式的「書」所取代。而圖書館收藏的書將都是一些可以在網路上傳遞的電子「書」,故將不需要有圍牆,稱為無圍牆的圖書館(Library without a wall)。

  將以上兩段文字所敘述的結合起來看,不久的將來將會有功能非常強大,而使用非常簡易,但資料非常充沛的口袋型電腦出現(蓋茲,1996),那是我們的隨身用品,同時是電腦、電視、電話、百貨公司、超級市場、圖書館....,是不是還有人際關係?

參、科技快速發展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前面說過,由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是需要透過「接觸」才能建立安全感,建立完整的人格。所謂「接觸」,肌膚接觸應該是最直接的,而聲音、影像、語言、文字也可以達到接觸的效果。可是由於意念是先天的,語言、文字是後天的,語言及文字在人際關係的發展中應該是比較沒有效率的─所謂「千言萬語無法表達於萬一」就正印證了這一點。

  科技發展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其實也表現在都市化上。從前農村時代,三合院中不但人們可以看到天,感受到大自然,而且家族人口生活在一起,人與人實質的接觸頻繁,與左鄰右舍間即使相隔有點路程,但接觸還是得面對面的。現代化以後,除了小家庭化以外,特別是家居公寓的話,有相當大的可能是鄰居近在咫尺,但老死不相往來。電視的普及更增加了這種可能性。

  現在的電視五光十色,不吸引人不罷休,加上多元化,使得人們觀賞的意願更高,有人沈迷其中而不可自拔。於是在美國有「電視寡婦」,在台灣有「電視兒童」的名詞出現。前者指的是,家庭裡的成員下班或放學回家立刻沈迷於電視之下,除了偶而吃喝拉以外,不言不語,緊盯著電視螢光幕,直至所有節目結束為止,使得家庭主婦好像一位寡婦一樣。而電視兒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常久緊盯著電視螢光幕,不但有損視力,而且因為身體呈靜止狀態,身體肌肉萎縮,飲食吸收的熱量無處消耗,而累積並且轉變為脂肪,身體乃成虛胖狀態。同時,由於心肺血液循環緩慢,而失去彈性及應變能力,乃增加罹患心肺血管類疾病的機率,儘管看的節目是體育、運動類型。又由於節目大多屬娛樂休閒類,無需使用思考的性質,因此也導至大腦機能退化。看電視無需對人說話,導至溝通能力減退。

  近年來的電影及電視節目,為求提高收視率,除了節奏加快以外,並且大幅增加了暴力的情節,據統計,有許多影集每一集要死亡二人以上,因此在電視上每年虛擬死亡的人數就超過數千人。即使新聞性的節目,為了提昇收視率,暴力性的節目惟恐不夠逼真,血淋淋的鏡頭絲毫不忌諱;國會開會也專挑口頭及肢體衝突的畫面播映。這些對人際關係都造成極為負面的影響,特別是對成長中、心智尚未成熟的兒童及青、少年。

  1980年代蘋果風潮以後,電腦遊戲幾乎成了青少年的最愛,許多人為了破關而廢寢忘食。常聽人說,電腦遊戲至少可以訓練反應、學習電腦。到了今天,還是有相當數量的家庭,買電腦就是為孩子達到這兩個目的,以為玩電腦遊戲好歹也是學習電腦的動作。事實上這裡的所謂訓練反應也者,充其量只不過是並不真實的虛擬動作而已,無法與真實運動所達成的反應訓練相比擬。而學習使用電腦也者,更是荒謬因為遊戲軟體都已經設計成自動啟動的方式,不需要使用者去另外設定、修改程式;即使容許修改設定,也只不過是幾個參數而已。而遊戲軟體通常只提供執行碼,並不提供原始程式碼,使用者無從得知該程式是如何設計出來的。所以不會有學習的功能。因此電腦遊戲除了消磨時間之外,恐怕只有獲得一些感官刺激,以及消耗掉建康的效果。

  不過,玩多了電腦遊戲也有玩膩的時候,這時能夠提供豐富多媒體資訊的全球資訊網適時而起,吸引住眾多年青人的心。儘管在全球資訊網上,如果用點心,至少在全球資訊網上是可以學習到相當多的有用資訊。但是它仍然會使人廢寢忘食,仍然是使人目光落在閃爍的螢光幕上。

  電子佈告欄原來是一種互動式的網路媒體,讓人將意見或問題「張貼」(Post)在佈告欄上,張貼的文章(名詞 Post,我翻譯成「拋思」)當然是電子形式的,看到的人可以作解答、回答或其他的反應,但不需具名。電子佈告欄在國內網路上出現後,很快的受到年青人的歡迎。它的最主要特色是「匿名」,除非自願公開自己的姓名,否則使用者都以自訂的代號為名,別人無從得知你是誰。從好的角度看,在匿名的情況下,有比較多的點子會被激發出來,因為提點子的人可以不計後果。而且因為「匿名」,在BBS 裡可以沒大沒小,無顧倫理。學生可以放心提怪點子,不必擔心被老師知道你是哪位。平時羞於啟齒的話題,也都可以在網路上暢所欲言。反正如果身份被認出來,隨時可以另外登記一個代號。在網路上你也可以隨便找個人(代號)通信(mail)或「交談」(talk),後者可能是在線上討論問題也可能是聊天,而不必擔心有被拒絕的尷尬,同時有和你一樣無聊的人陪你渡過寂寞的青春。這些都是吸引青、少年的主要因素。

  可是,這些特性同時也存在著非常大的危機。因為匿名,許多人變得非常勇敢、莽撞,不計後果。惡意中傷、傳播馬路消息、惡言相向、隨便侮辱別人等等都是司空見慣的事,似乎沒有人在意在BBS 上散播的任何文字,實際上幾乎任何在網路上的人都是可以看到的,因此都是屬於「公然」的性質,就因為是「匿名」的。也有人對某長輩有成見或有過節,而在BBS 上予以威脅、辱罵、誹謗,顛覆倫理。也有相當多的人,舉著「言論自由」的大旗反言論自由,有人有不同的意見就群起圍剿。不尊重別人卻要別人尊重,反要未受尊重者道歉。種種不符合道德規範、法律常識的行為層出不窮。歸根究底,「匿名」即使不是罪魁禍首,最少也是重要的助力。

  表面上看,BBS 提供一個相當暢通的溝通管道,可是事實上,在校園 BBS 上很常見的情形是:有人由於誤解或缺乏了解而提出某種批評,很快就會有人不甘寂寞跟著起鬨,而加深誤解。這些誤解,本來用傳統的方式面對面交談,至多再檢驗一下證據文件就可以冰釋的,可是在有了可以匿名的媒體以後,絕大多數人不會挺身而出,去面對面溝通,因為那樣就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其他的「交談」、「寄信」的功能也同理。所以儘管使用者在 BBS 上和別人溝通,似乎是增進人際關係,其實他們面對的是他自以為的、虛擬的人,而當需要面對真正的人時卻又退縮了。可見BBS 有激發顛覆倫理、超越規範、雙面人格、甚至於犯罪的潛意識的效果,而且對人際關係的增進應該是負面的比正面的為多;除非有合理的規範。而對人際關係而言,沈迷電視或電腦遊戲主要是造成自閉的傾向,沈迷BBS 卻有極大的可能對別人造成直接的傷害。

  另一方面,從前大家去圖書館除了讀書、查資料之外,也可以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至少可以冷眼欣賞各類人等。自從圖書館自動化、圖書資料電子化以後,查尋資料、取得資料等都方便了許多。可是同時現在大家都盯著螢光幕,除了面對的是冰冷的電腦或資料庫以外,我們再也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而如果如有些人的預言那樣,將來圖書資料都是電子形式的,那我們連上圖書館的需要都消失了,當然連同上圖書館的權利也消失了。人和人再也無法相約圖書館見,似乎也妨礙了某一類的人際關係的發展。

  網路發達的結果,使得像網路購物、網路上學、網路會議等等構想得以實現,一方面做事可以不必出門,忍受塞車、舟車勞頓之苦,還可以節省時間以及辦公室的維持費用。學校的老師可以減少,甚至於取消,讓智慧型遠距教學或學習系統擔負起互動式教學或學習的任務。同時,透過網路還可以和許多素未謀面的人「筆談」、交朋友。聽起來蠻不錯的。然而,人類是群居動物。尤其是到了現代,人類社會的分工趨於精細,一個人無法自給自足,勢必要牽涉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人際關係還對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人際關係決定於自信心及察言觀色的能力。未來的網路世界若真如前面所述的那樣,人可以足不出戶而得到一切需求,那時人是不是變成「家」(房子和網路)的囚犯?人際關係如何發展?人的安全感是不是也一併被犧牲了?

肆、討論與結語

  資訊科技的發展的確拉近了人們的距離,而所帶來的聲光色各類設施及用品,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表象距離的拉近,並不保證心靈距離的靠近,生活的多采多姿也不保證生活更為愉快。在科技發展的同時,心靈改造也應該有所因應,而且即使無法同步,也不應該落後太多。這幾年資訊科技發展對人際關係比較密切的是電視及電子佈告欄系統,而由於個人對後者有比較多的經驗,在做總結的時候,我就再以BBS 為例。

  三年前本校圖書館決定在BBS 上開闢一個版,作為快速公佈新的服務項目及措施的另類管道,藉此提昇圖書館的服務品質及效率。不料,因為開版時間正好是在春假開始的時候,在整個春假期間圖書館人員尚未有機會上版的時候,毫無根據的批評,由於無人處理,最後演變成大量的謾罵與侮辱。我在春假中發現這種情況,便開始在BBS 上與學生溝通,並且大打筆戰(電子戰),前後持續了一個多月。由那段時間的經歷,體會到像BBS 類的電子媒體對學生(青、少年)人際關係的巨大影響力,乃決定插手BBS ,發揮個人影響力及說服力,將校園BBS 導入正途。這種努力持續了將近三年的時間,一直到最近才決定放棄。在這不算短的時間裡,我前前後後發表了超過千篇的文章、評論、說明及其他電子文件,部分收錄在「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通訊第十三期」上。下面是其中的一個片段:

『BBS 不像電話的溝通,我要掛上電話不聽,我聽不到、別人也聽不到那些罵人的話,而且我即使聽也還可以還嘴。面對面更可以一來一往,各紓己見,而且不會有第三者知道。可是在BBS 上,雖說是可以即時溝通(interactive),其實不見得。主動者還是可以把話都說完了,想罵的話都罵完了,要造的謠都造完了,被動者才有機會回話。如果被動者沒有正在線上,而且即時看到那則「拋思」,那篇很快就變成「抱屍」了;而且所有上了線的人都可以看到,都可以一起誤會,都可以同時引發無限的暇想。即使事後誤會釐清了,但傷害卻已經造成了。』

『有人暢言,使用者會學到禮貌,會成長,所以有一天BBS 會自然淨化。我卻很悲觀,覺得那是高談闊論,不切實際,尤其是在校園中。這並不只是學生的素質問題而已,而是人性(遇到和自己有切身利害的問題時,大多數道德規範,甚至於法律規範都有失去效用的時候;不過最重要的莫過於人不知道別人在想什麼,因此多有猜疑之心)和流動性(校園中永遠有要從頭學習起的新人進來,成長好的人卻走了)。因此在校園中作BBS 的實驗,和打開潘朵拉的盒子頗有異曲同工之處─包括「希望」反被鎖在裡面在內。我預測校園BBS 不可能有淨化的一天;不信可以去看看BBS 比我們歷史久得多的學校的現況。龍貓上的大部分版我都看過,整體的印象是打屁、傳說、爭議之類的居多,建設性者少。』

『可是,潘朵拉的盒子到底已經打開了,關回去也沒用了,那怎麼辦?我想只有請大家適應了,尤其負責行政及服務的單位和團體(不要幸災樂禍,這也包括學生會、議會、社團、系所....)。這就像空氣中充滿了細菌、病毒,人都有生病的時候,病小時就要去看醫生,不要等病入膏肓時才想急救。更重要的是平時就要注意自己的健康,不要讓病魔有侵入的機會。而且適應越快的人會越健康。』(校園電子佈告欄與潘朵拉的盒子,洪秀雄,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通訊第十三期,84年三月出版)

  這幾年來的經歷使現在的我比過去更悲觀。當道德、倫理、法律在匿名的BBS 世界裡完全失去作用時,什麼事都可能發生,個人在那裡是無能為力的。就像前面所舉的比喻,校園BBS 是一個可以藏污納垢的地方,充斥著各種病菌、病毒。前面是說行政、服務單位平時就要注意自己的建康,不要讓病魔有侵入的機會;但現在我認為無論如何健康還是有得病的機會。因此,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某種規範(新的法律、倫理)來扮演抗生素的角色,光靠道德的理性說服是無效的。這也像我們的社會,雖然有了道德、法律,但作奸犯科者仍然有之,但有規範時至少對社會及守規矩者有比較多的保障。

  其他的網路形式道理相同,只是BBS 是雙向的、公開的同時又是匿名的。電視雖然對人際關係有不小的影響,但不全然是負面的,因為它是單方向的提供資訊,不看就大致不會受到影響。近來各國的電視也都有受到規範,而更重要的是電視上所播放的都有記錄,因此誹謗、侮辱、作違法的事都有目共睹,難以逃避制裁。而BBS 則否。

  總而言之,科技發展迅速,對人類是禍是福,我認為必須看人文面的發展是否跟得上來。就像在田間的昆蟲,從前它們可以悠遊自在地由這一叢花到那一簇草,可是當公路劃過田野,這些飛越公路的昆蟲會有許多冤死在快速經過的機動車輛的擋風玻璃上。這是生物進化跟不上環境變化的必然結局;大恐龍的滅絕也是一樣的道理。值得大家深思。

【參考文獻】

洪秀雄,1995:校園電子佈告欄與潘朵拉的盒子。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通訊第十三期,19 -20。
洪秀雄,1995:校園電子佈告欄與潘朵拉的盒子:教師篇。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通訊第十三期,21 -22。
洪秀雄,1995:談電子佈告欄上的溝通。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通訊,第十三期,23。
蓋茲,1996:擁抱未來:資訊高速公路未來新藍圖。遠流。

註:本論文發表於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舉辦之第二屆「當前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86.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