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哲學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林琦瑄 | zh_TW |
DC.creator | Qi-Xuan Lin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0-7-17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0-7-17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86124006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哲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從民國初年太虛大師(1889-1947)見中國佛教衰退傾向而積極提倡「人生佛教」,傳至其弟子印順法師(1906- ),發揚並充實太虛的「人生佛教」思想,而提出「人間佛教」理念,以至當代佛教界,例如佛光山星雲法師(1925- )參與社會關懷面的擴展,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力深遠。而在大乘眾多佛典中,有關《維摩詰經》,一般學者多將其歸為初期大乘經典,因此,從佛教思想史觀察《維摩詰經》產生的背景,與大乘佛教的興起有密切的關係。佛陀示現在人間、修道、成佛在人間,即可證明佛法是不離世間的。換言之,其對現實世界的關心雖與儒家不同,然而中國的大乘佛教對現實社會,則採取了積極入世的心態,認為修佛者應自度而後度人,要效法菩薩普化眾生-「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為成佛的首要目標。
而在本文所要討論之《維摩詰經》以及當代印順法師、星雲法師,其所呈顯的佛教人間性格適足以來說明佛法不離世間、不離生活的一面。本文肯定當今人間佛教的推展,並希冀從原典中來探討人間佛教的理據,希望能提供當今世人做一安身立命的參考。重新思考「人間佛教」以及所會面臨「宗教庸俗化」的問題,並對諸多疑問有所釐清,期能有系統的建構出現代「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與特色,冀圖對當今社會檢視人間佛教之思想,有一參考。 | zh_TW |
DC.subject | 人間佛教 | zh_TW |
DC.subject | 維摩詰經 | zh_TW |
DC.subject | 入世 | zh_TW |
DC.subject | 印順 | zh_TW |
DC.subject | 星雲 | zh_TW |
DC.title | 論《維摩詰經》之入世精神-以現代「人間佛教」思想為說明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