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612501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歷史研究所zh_TW
DC.creator鄭玩香zh_TW
DC.creatorWan-Xiang Zhen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1-7-13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1-7-13T07:39:07Z
dc.date.issued2001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 86125013
dc.contributor.department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影片透過簡易的光學、機械、化學與物理變化,將人類活動記錄長期保存在一 串膠片之上,可說是具有時間膠囊(Time Capsule)的功能,透過時間膠囊讓我 們能穿梭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世界裡。「電影」不同一般創作唾手可得,故向 來有市場經濟論與社會價值論之爭,其與國家權力的關係,時而緊張,時而對 立,時而依賴,時而疏離。這種關係的產生,除了由於電影創作者卅產銷者卅 觀眾的自覺度外,一旦落在不同的時代意識、不同的國家體制(軍事獨裁、資 本主義、共產主義、新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不同的國際關係、不同的技術卅 經濟產銷模式、不同的執政者對電影不同的認知與定義,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所以,無論是當權者或異議者,都想藉由電影工具宣傳其意識形態,以操縱大 眾意見(opinion public)進而滿足其政治卅經濟的慾望。 為掌控媒體優勢,國家機器將其意識形態法制化,「政策」為其達到目的的 手段。台灣社會經過五、六○年代的寒蟬效應,許多歷史真相陷入混沌不明的 狀態,電影史亦然,論及電影發展時總以「國民黨政宣統治」涵括。至於如何 政?如何宣呢?究係由誰主導?卻鮮少人可以回答,甚至有許多基礎資料都未 能清楚。 本論文研究以1950 年蔣介石復行視事為起點,至1970 年國民黨塑造的「反 攻大陸」神話破裂為止,探討五○、六○年代國民黨如何透過政權及具體方式, 利用戰鬥的文藝政策,塑造「反攻大陸」、「光復大陸」的家國想像,以達成其 壟斷政權之目的。 國家機器以意識形態主導政策,而政策即為實現「目的」所採取的「具體 計劃」,本文期藉由電影管理體系之研究,究明五○、六○年代「電影政策」的 走向,以釐清台灣電影政策發展的目的及歷史脈絡。 第一章,闡明本文研究的動機、問題意識、研究回顧及資料運用。 第二章,探討國家文藝政策制定的背景及所欲達成之目的,1949 年國民黨 全面撤退來台,對建立反共氣氛,以維護台灣在海內外的地位。為鞏固宣傳發 言權,建立黨的文化控制機制-中四組,以掌握所有文藝、宣傳活動;為了面 對中共的威脅,建立「反共的戰鬥文藝」,以鞏固其統治的合法性;電影作為一 傳播媒體,又如何被納入黨國的系統中,成為黨國宣傳的工具。 第三章,國家機器將其意識形態寄寓在各類政策法令,限制、規約電影的 內容,意即將意識形態法制化,以達成其目的,成為政策。故探討內政部、新 聞局至文化局等主管機關的轉變,以及法令的建制過程,從中探究國家機器對 電影的態度。 第四章,電影管理方面,出現最早的管理法令是「電影檢查法」,最早的主 管機關是「電影檢查處」,因為「檢查」是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將對「電 影檢查標準」的內容,進行細緻的討論,以顯現國家意識形態的運作,並以檢 討業者之因應之道。 第五章,「政策」除了消極的統制外,它的積極意義是促進與輔導,政府的 輔導對象應為台灣影業,然而,國民黨為達統戰目的,將輔導對象訂為「國語 影片」,本章將探討輔導政策及檢視輔導政策對台灣影業發展的影響。 最後為結論,檢討本文及不足之處。zh_TW
DC.title 戰後台灣電影管理體系之研究(1950-1970)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