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732101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zh_TW
DC.creator羅浚育zh_TW
DC.creatorLin-Yu Lo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0-6-27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0-6-27T07:39:07Z
dc.date.issued2000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87321012
dc.contributor.department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微脂粒(liposome)具有類似生物細胞膜的脂雙層結構,所以常被當作模型生物膜研究。利用其結構特性包覆物質,可達到輸送及控制釋放藥物的目的。但人體內的界面活性劑卻常與其作用而影響微脂粒的穩定性及其效益。若環境中存在過多的界面活性劑,會造成微脂粒結構的破壞,甚至瓦解而形成混合微胞。這過程稱之為溶解現象。過去對於溶解現象的研究多透過觀察微脂粒徑的變化來探討界面活性劑對其結構的影響。從該實驗中可得到兩個重要的系統參數Reb與Rem值,分別代表脂雙層不穩定時與混合微胞形成時界面活性劑與脂質的莫耳比值。 在本研究中,我們探討各類界面活性劑與微脂粒的作用。我們先透過粒徑觀測比較不同種類的界面活性劑,包括非離子型的TX-100、陽離子型的CPC、及陰離子型的SDS。由ζ電位結果顯示三種界面活性劑皆應進入脂雙層結構中而改變表面電荷密度。依據溶解實驗,界面活性劑對微脂粒的溶解能力以TX-100最高,其次為CPC,最低為SDS。而對於界面活性劑如Tween20與Tri-block copolymer,結果顯示他們與微脂粒的作用不同於一般的界面活性劑。 由粒徑隨界面活性劑濃度的變化關係,我們可計算界面活性劑的Reb值,其結果與粒徑觀測相符。針對離子型界面活性劑,我們發展出簡單的電導度量測,建構水-界面活性劑-脂質三成份相圖。以SDS為例,我們得到其cmc值為8.3mM,水-脂雙層兩相間的分佈平衡常數K-1 = 14.8,Reb = 1.26,及Rem = 1.72。依據這些數據,我們得到水-SDS-脂質的相圖。zh_TW
DC.subject微脂粒zh_TW
DC.subjectliposomeen_US
DC.title界面活性劑與微脂粒的作用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