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哲學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周寶玲 | zh_TW |
DC.creator | Pau-line Jou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2-7-11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2-7-11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88124006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哲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 摘 要 〉
本文嘗試從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符號學(Semiology)觀點,探討普普藝術(Pop Art)的特質。筆者主要依據羅蘭.巴特早期著作《符號學原理》,並以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作品作為例示,以符號學的角度,說明作品如何構成一個意指系統、其運作方式為何,藉以深入於普普藝術與通俗文化的交互關係。在《符號學原理》的基礎上,筆者參照巴特晚期的符號學思想,以及幾篇談論攝影及普普藝術的文章,重新思索此一藝術現象背後隱含的意義與影響。
他將藝術作品視為整個社會文化的一部份,意義是從整體文化中藉由觀者的主動參與才能汲取出來的。安迪.沃荷的作品藉著流行的元素呈顯出我們這個文化叢林的面貌,在他的作品中沒有太多的「隱喻」(metaphor)與「轉喻」(metonymy),僅以壓縮、簡化的方式將影像原本的面貌重新呈現出來。這種不加註解的態度反而凸顯出其他藝術家沒有的內涵——這個社會無所謂本質、因而也不需要過多的說明與註解。
羅蘭‧巴特從不給分析對象下一個最終的答案,因此,文中所謂的分析只是操作性質、描述性質的,而不是為普普藝術或安迪‧沃荷作一本質上的定義。這種態度也反應了一種普遍的當代思潮—崇尚意義的多元性、可能性,在這種開放性的討論中,為作品保留了更多的詮釋空間,更能展現出普普藝術背後隱含的意義與影響。這篇論文不是藝術批評的文章,筆者所關心的,是透過羅蘭‧巴特以及安迪.沃荷兩者間的激盪,為藝術的詮釋方式或理論研究尋求更多的可能性。 | zh_TW |
DC.subject | 安迪‧沃荷 | zh_TW |
DC.subject | 羅蘭‧巴特 | zh_TW |
DC.subject | 普普藝術 | zh_TW |
DC.subject | 符號學 | zh_TW |
DC.subject | 美學 | zh_TW |
DC.subject | Roland Barthes | en_US |
DC.subject | Semiology | en_US |
DC.subject | Aesthetics | en_US |
DC.subject | Andy Warhol | en_US |
DC.subject | Pop Art | en_US |
DC.title | 從羅蘭.巴特符號學觀點論普普藝術︰以安迪.沃荷作品為例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