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地球物理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葉一慶 | zh_TW |
DC.creator | Yi-Ching Yeh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1-7-16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1-7-16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1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88622011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地球物理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南海(South China Sea)可能起源於印度澳洲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一般認為南海由磁力異常條帶11(約30百萬年)開始張裂於磁力異常條帶5c(約17百萬年)停止張裂。現在的南海岩石圈向東隱沒至呂宋島弧之下。由於磁力資料的不足,過去對於南海東北部的海洋地殼瞭解始終不多。本研究利用最近在南海東北部區蒐集的磁力資料,試圖釐清南海東北部的海洋地殼特性。
我們將新蒐集的磁力資料修正後得到磁力異常值,並與舊有的磁力資料比較後整編成南海東北部的磁力異常資料,最後繪成磁力異常圖。我們利用增強解析訊號及增強尤拉解迴旋法在二維及三維空間中分析磁力異常值以求得磁源構造的可能位置及深度。之後,再搭配逆推所得的基盤結果顯示相對磁化強度值以解釋南海東北部海洋地殼的構造。
磁力資料經過處理及分析後,我們可以確認出數條東西向的構造,推測為磁力條帶,應為南海海洋地殼的東北延伸。另外,在此區也發現疑似的南北向破裂帶(fracture zones)。而在磁力異常振幅不連續面的北方,我們發現由福爾摩沙峽谷、不連續面與變形前緣三者所圍成的區域有相對高的磁化強度值、高的增強解析訊號值且基盤面有一高一低成海洋張裂型態的起伏,推論此區應為殘留的海洋地殼。而在此三角區域的北方,其解析訊號相當微弱,並沒發現磁力條帶的存在。
另外,我們發現在馬尼拉海溝附近的磁性基盤深度有相對的落差,推論應為南海海洋岩石圈撓曲隱沒至呂宋島弧之下使得基盤深度變深。沿馬尼拉海溝東側的基盤低區呈東北西南走向,往東北延伸至台灣南部恆春海脊的增積岩體之下,可能是馬尼拉海溝往東北延伸的結果。在綠島-蘭嶼附近的基盤其增強解析訊號呈現東北西南走向且基盤也呈一低一高的狀態,可能是台東峽谷的斷層往西南延伸的結果。 | zh_TW |
DC.subject | 力條帶 | zh_TW |
DC.subject | 南海東北部 | zh_TW |
DC.subject | 地殼 | zh_TW |
DC.subject | 強尤拉解迴旋法 | zh_TW |
DC.subject | 強解析訊號法 | zh_TW |
DC.subject | 體構造 | zh_TW |
DC.title | 南海東北部海洋地殼構造之研究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