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862201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地球物理研究所zh_TW
DC.creator陳怡如zh_TW
DC.creatorYi-Ru Chen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1-7-13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1-7-13T07:39:07Z
dc.date.issued2001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88622013
dc.contributor.department地球物理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台灣地質構造複雜,地形的起伏變化大,許多強地動特性由於這些因素的影響,使得震波有局部放大、地震行為較難預測、以及相關地震參數有評估上的誤差。本研究由能量的觀點切入,建立台灣西南部地區地震釋放能量和區域規模的關係式,既不會有規模飽和的情形,計算上也很方便,對於現在我們常用的芮氏地震規模在規模大於6.5以上時的飽和情形可加以修正。同時在進行測站修正的過程中可連帶得到研究區域中各強震站相對場址效應的大小關係,可提供日後相關研究的參考。 首先我們將由中央氣象局取得的地震加速度波形記錄篩選出適用的波形記錄,再經由積分步驟轉為速度之波形記錄,同時模擬Wood-Anderson儀器記錄來計算每筆資料的ML,而後利用式 計算每筆地震資料之能量;再經距離及測站修正後,以逆推方法求得最佳解,以得出實際地震能量,最後將這些修正過的能量值和先前以波形資料模擬Wood-Anderson儀器記錄計算所得的ML值以回歸分析方法求得最佳符合之能量─規模關係式:log E = aM + b。 由本研究結果可以獲得下列幾點結論: 1. 採用嘉南地區的地震資料經回歸分析而建立台灣西南部地區能量─規模之關係式為:,之後並以未加入回歸之地震資料進行測試,其結果亦佳,表示研究所得之關係式有相當之可靠性。 2. 經回歸分析之計算,得出研究區域中各強震站之Si值,將1/Si的結果分布繪成分布曲線,發現區域放大效應在靠近山區的部分是較小的,而在海岸平原地區則在嘉義以南地區是呈現由南往北遞減的趨勢。對照此區之沖積層研究可看出1/Si與表層沈積層之厚度變化呈現正相關。 3. 將經能量修正後之區域規模值(ML)和氣象局以短週期資料所得之區域規模值相比較,發現區域規模在地震較小時(ML < 6.0),研究所得之值約略低0.2~0.5的大小。 4. 資料經仔細的篩選後,將不同參考站所得的結果相比較,發現選取不同地質條件的參考站,對於最終結果的影響並不大。zh_TW
DC.subjectzh_TW
DC.subject 能量zh_TW
DC.subjectenergyen_US
DC.subject MLen_US
DC.title台灣西南部地區地震釋放之能量與規模關係之研究 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itleThe relationship of earthquake energy release and ML in Taiwan southwestern en_US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