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12501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歷史研究所zh_TW
DC.creator李尚穎zh_TW
DC.creatorJeff Li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5-7-5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5-7-5T07:39:07Z
dc.date.issued2005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89125010
dc.contributor.department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擬探究博物館在臺灣興起之源,從日本引進博物館開始前,即以博覽會做其前身,博覽會一開始就負擔「殖產興業」(發展經濟)的重責大任。日後由於保持傳統文化的聲音漸大,因此博覽會也有「保存文化」的責任,當各方文物齊備,文物不能沒有地方保管,是以供保存文物的建築物勢必出現,博物館於是誕生。正好當時臺灣改隸日本,為研究這塊新殖民地,日本花許多人力來研究,也開啟臺灣的調查工作。此期的調查工作分三方面:自然、漢人、蕃人(原住民),不過因為漢人在日人領臺初期的極力反抗,致使日人更進一步審視臺灣的種族狀況,是以「舊慣調查」登場,博物館的研究方向就此定調。 隨著臺灣的穩定,日人越來越希望能向國際證明其成功的治臺經驗,因此博覽會遂不同於本土,於「殖產興業」「保存文化」之外,多了自我彰顯的功能,又由於臺灣的佔領,多以經濟觀點著手,博覽會偏重「殖產興業」這部分,當臺灣鐵路建築完成時,靠著「鐵路全通式」的舉辦,臺灣總督府開辦博覽會,也因盛大的博覽會的完成,間接促使博物館的成立,臺灣第一所博物館就此成立(1908)。接續博覽會的特質,臺灣的博物館成為偏重「殖產興業」「自我彰顯」兩大功能,從隸屬殖產局來說,此時期為「殖產局博物館時期」。 殖產局博物館時期因為有出任館長川上瀧彌的努力,使的博物館內容大幅增加,也因要收集博物館內容,促使研究臺灣的組織更為完備。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民主風潮與民族自覺的風氣散了開來,為防止如此的意外,日本對殖民地的政策轉向「同化政策」,也在這個目標下,博物館轉隸文教局之下(1925),但這個轉變在博物館主館-兒玉、後藤紀念博物館(1915)建立後即以悄悄轉變,雖然位置與外觀仍保留後藤新平的觀點,仍屬華麗、不可一世的氣勢,不過由於受休閒潮流的影響,此時博物館漸趨平民化(只對日人而言),這由時人的回憶中當可看出。內容上至1930年代更可看出「同化政策」的影子,尤以歷史部為甚。 相較於博物館的改變,非官方日人與臺灣知識份子期看法也不同,中華民國政府也對臺灣的博物館印象深刻,舊中華民國的博物館發展來說,以殖產興業為主的博物館在大陸仍處於發展階段,面對兒玉、後藤紀念博物館在宣傳上的效果與殖產興業的功效,在在使兒玉、後藤紀念博物館在戰後,尤其所謂光復初期扮演臺灣學術研究上,重要據點之一。zh_TW
DC.subject後藤新平zh_TW
DC.subject臺灣總督府博物館zh_TW
DC.subject漢人zh_TW
DC.subject蕃人zh_TW
DC.subject自然資源zh_TW
DC.subjectTaiwain Govner's Palace Museumen_US
DC.title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研究(1908-1935)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itleThe Research of Taiwain Govner's Palace Museumen_US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