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62101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大氣物理研究所zh_TW
DC.creator許智偉zh_TW
DC.creatorChih-Wei Hsu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2-7-19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2-7-19T07:39:07Z
dc.date.issued2002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89621016
dc.contributor.department大氣物理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論文提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半年週期訊號的震盪,首先著眼於大氣的輻合輻散風場,處理42年速度位場的月平均資料,利用經驗正交函數的分析(EOF),分離出半年週期的訊號。發現全球輻散場呈現全球一個波的形態,在太平洋、亞洲與澳洲所組成海洋較多的水半球區域,與由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所組成陸塊為主的陸半球區域之間相位相反且來回震盪。同樣利用EOF分析方法處理旋轉風場,也可以得到全球一個波的空間結構,不過因為科氏力在南北半球對於運動的作用力方向相反,導致流函數不僅僅會在東西半球之間來回擺盪,也會在南北半球之間震盪。 接著分析減掉門檻值的外逸長波輻射(OLR)與非絕熱加熱的半年週期訊號,發現兩者的全球結構非常類似,顯示出熱帶與副熱帶地區的潛熱釋放與非絕熱加熱有著絕佳的相關性。主要的較大值位置都分布於印尼群島、菲律賓到印度半島等區域,亦即高層為輻散場的水半球區域,顯示出風場輻合的區域,容易存在積雲對流與非絕熱加熱的現象。由風場所帶動的水汽通量以及真實的降雨資料,水汽的輻合輻散場與水汽的旋轉項同為全球一個波的形態,與850hPa上的輻散場非常類似。這表示說風場將水汽帶往水半球區域輻合抬升,進而凝結成雲釋放潛熱,再與降雨的半年週期訊號相互比對,如預期般形成主要的降雨分布帶。最後利用超過一個標準差的合成,同樣可以找出與EOF結果相同的半年週期訊號,也發現速度位會在400hPa處,發生相位反轉的現象。另外,再次指出年週期的重要性與十年以上尺度氣候變遷的特性。zh_TW
DC.subject半年週期zh_TW
DC.subjectsemiannualen_US
DC.title熱帶與副熱帶地區半年週期震盪之探討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