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62101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大氣物理研究所zh_TW
DC.creator江珮羽zh_TW
DC.creatorPei-Yu Chiang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2-7-16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2-7-16T07:39:07Z
dc.date.issued2002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89621017
dc.contributor.department大氣物理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由於台灣地理位置特殊,為一海島型氣候,地形對天氣系統發展與結構改變之作用,是極為重要的;然而,對於台灣地形引發新生低壓(氣旋)的現象,往往難以在24小時前,得到預報的徵兆,並掌握預報的先機;由過去的個案顯示,新生的台灣低壓常帶來天氣的劇變,甚至發生局部地區的豪雨。因此,台灣附近地區新生氣旋的研究與分析,對提高天氣預報以及防災、減災都是相當重要且有意義的。 過去研究較強調梅雨季時帶來豪雨的台灣低壓,少涉及其他季節的新生氣旋;本文利用1996~2000年的東亞天氣圖,統計選出台灣附近的十二個新生氣旋的個案,採用中尺度模式(MM5)進行模擬,並針 對個案的氣流特性做分析,討論新生氣旋的熱力結構及動力過程。 根據氣旋發生的季節、區域與環境氣流場特徵,可將此十二個新生氣旋個案分為五類,即(A)春雨季東北角型、(B)梅雨季東南信風型、(C)梅雨季西南季風型、(D)秋初東北角型、及(E)綠島低壓型。春雨季和梅雨季為新生氣旋最常出現的季節,發生區域多在台灣東北方海面上,且當時均有鋒面通過台灣。 根據數值模擬分析的結果顯示,盛行氣流碰到台灣地形後,繞山產生氣旋式的曲率,或過山在背風面下沉增溫,並加上北來鋒面所帶來的冷空氣,使低層溫度下降,因而垂直穩定度加大,造成位渦距平增加,促使低層渦度增大以釋放穩定度,進而引發氣旋的生成。zh_TW
DC.subject台灣低壓 地形 鋒面 繞山 過山 位渦zh_TW
DC.title台灣附近新生氣旋特性之分析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