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62100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大氣物理研究所zh_TW
DC.creator賈志翔zh_TW
DC.creatorChih-Hsiang Chia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3-7-9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3-7-9T07:39:07Z
dc.date.issued2003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90621009
dc.contributor.department大氣物理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摘要 隨著理論和雷達觀測技術的進步,人們對颮線系統的生成原因與組成結構已有相當瞭解。颮線之所以能較一般積雲對流胞有更長生命期,是因為其內部特殊的環流結構-前側向上傾斜的front-to-rear氣流,其主要作用為提供前緣低層暖濕空氣進入對流降水區,並可將對流區頂層的冰晶粒子傳送到系統後方,再透過冰相微物理過程轉換成廣大的層狀雲區。另一由颮線系統後側向下傾斜的rear-to-front氣流,可將後方中層較乾冷的空氣帶到系統低層,加強此處冷卻作用,有利於地面冷池維持。 處於副熱帶地區的台灣,每年梅雨期間、滯留鋒面前緣常有颮線生成。1998年6月,南海北側至巴士海峽之間有許多中尺度強對流系統生成。其中6月4日有一疑似颮線個案生成,由雷達回波圖中可區分其不同生命期,並配合上各種觀測資料,可看出當時環境大氣為適合對流系統生成的狀況。 隨著模式發展,已具備模擬許多中尺度氣象系統的能力,本論文欲使用第五代中尺度數值模式(簡稱MM5),模擬颮線系統各種特徵環境場,並使用高解析度的網格,模擬其內部的氣流結構。最後由水平動量方程執行尺度分析後,討論颮線移動時的主要作用力項。 使用MM5模式進行模擬後也成功地模擬出颮線系統的部分特徵氣象場。其中模式對各個生命期颮線降水型態有不錯的模擬結果。初生期和系統成熟期主要由對流降水主導,且有較強降水強度;在系統衰退至消散期則改由廣大層狀降水區主導,模式成功得到此一降水趨勢。在其內部氣流模擬上,在颮線成熟期模式模擬到上層(200-300hPa)front-to-rear和低層(700-850hPa)rear-to-front特徵氣流,和Houze(1977)依據雷達回波剖面圖,所提出的概念模式中高低層不同的氣流走向極為相似。zh_TW
DC.subject中尺度數值模式zh_TW
DC.subject颮線zh_TW
DC.subjectMM5en_US
DC.subjectrear-to front flowen_US
DC.subjectsquall lineen_US
DC.subjectfront-to-rear flowen_US
DC.title1998年6月台灣地區颮線個案研究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