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62200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地球物理研究所zh_TW
DC.creator黃尹聖zh_TW
DC.creatorYin-Sheng Huang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3-7-16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3-7-16T07:39:07Z
dc.date.issued2003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90622009
dc.contributor.department地球物理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班達海地處歐亞大陸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印澳板塊三大板塊的交界處,是南半球的低緯度邊緣海,且位於太平洋暖池區(Pacific Warm Pool)中,為地球大氣熱量供應與水氣的重要來源,也是全球氣候系統中很重要的一環。本研究利用國際古海洋全球變遷計畫(International Marine Global Change Study:IMAGES)的第七航次,在班達海所鑽取的岩心MD012380來進行磁學實驗分析,磁學分析包括磁感率、自然殘磁、逆磁滯殘磁及等溫殘磁的實驗。由實驗結果的分析,本研究嘗試重建班達海的古地磁場演變模式,並由此得到岩心年代控制的資訊,配合氧同位素地層的資料,進一步探討班達海的古環境變遷。 在古地磁場的重建工作上,我們利用翟氏(Zijderveld)分量圖,配合自然殘磁的實驗結果來決定特徵殘磁的方向,得到古磁偏角和古磁傾角。再以自然殘磁和逆磁滯殘磁的比值來模擬古磁場的相對強度。由古磁場的強度與方向之變化,配合已發表的文獻資料,可發現本岩心的年代剛好跨過布容(Brunhes)正向期和松山(Matuyama)反向期的界面,約包含過去83萬年的沈積年代,並且在布容正向期中發現7個反轉事件(reversal event)和4個磁極遊移(excursion)異常。 利用岩心的年代模式,再配合氧同位素地層資料,本研究岩心之氧同位素地層約至第20階。由此可探討岩心點址附近古氣候變化(冰期、間冰期)的變動情形。再結合磁學參數(包括磁感率、S比值、HIRM、BIRM 及ARM/c 等)的變化,可以進一步探討此區的古環境變遷模式。班達海 在冰期時氣候較冷而乾,沈積量減少、沈積物氧化度較大且粒度較粗;在 間冰期時則恰好相反,且本區域附近在80萬~30萬年前有火成物質沈積,特別是在70萬~60萬年前有較大規模的沈積量。由岩心中沈積物沈積特性的探討,我們判斷班達海冰期時由島嶼和陸棚區沖刷下來沈積物較多,包括來自爪哇群島與澳洲北部部份,及冰期時露出海水面的爪哇海、帝汶海與阿拉福拉海等陸棚區域。間冰期時淺海的陸棚沒入海水中,由太平洋、印度洋之洋流所帶來的沈積物則增加。zh_TW
DC.subject環境變遷zh_TW
DC.subject古地磁zh_TW
DC.subject班達海zh_TW
DC.title班達海岩心MD012380之磁學研究: 80萬年來赤道暖池區之古環境變遷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