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2500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歷史研究所zh_TW
DC.creator李偉松zh_TW
DC.creatorWei-Sung Lee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6-1-16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6-1-16T07:39:07Z
dc.date.issued2006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91125002
dc.contributor.department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蔣經國與救國團之研究(1969-1988) 研 究 生:李偉松 指導教授:齊茂吉 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碩士班 摘 要 本文除了緒論與結論外共分為四章。第二章以回溯救國團淵源,討論蔣經國留俄時期加入共青團的學習,以及蔣經國回國之後在江西成立的三民主義青年團的支部,利用三青團來培訓自己嫡系的幹部,並利用自己留俄時期所接受的訓練方式,企圖來改造當時國民黨的內部結構,以及日後來台影響到對救國團的組織及訓練,但由於救國團與三青團兩者之間成立的目的,及本身的性質有所不同,是故筆者在第一章第三節的部分將會做一個完整的比較,以作為區界和彼此之間的關聯與淵源性的交代。 第三章則探討蔣經國如何利用救國團來組織、動員進一步再控制青年學生使得救國團成為一個蔣經國在台灣動員社會力量的機制,再進一步的分析救國團發掘人才加入救國團的方式及對象;蔣經國挖掘青年人才的對象及方法有二,第一利用救國團掌握青年知識份子的系統來挖掘學校李優秀的青年人才;第二從地方上優秀的幹部加以拔擢,來提拔地方上優秀的社會青年 第四章以團入黨的改造。這一章的重心放在蔣經國如何利用救國團這個機制,來作為改造國民黨內部結構的基礎。首先以李煥、潘振球為例,此二人皆為蔣經國在贛南時期三青團與重慶時期中央幹校的重要幹部,蔣經國刻意將此二人先後安插入救國團擔任主任或副主任的工作,以便加強對救國團的控制;此外蔣經國的遠親宋時選,也被安排進入救國團擔任主任的工作。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蔣經國刻意安排自己親信的幹部加入救國團,可以看出蔣經國對救國團重視的程度。其次,在論述蔣經國利用救國團來培養自己的核心幹部,先利用救國團吸納青年人才加入,之後在從中挑選優秀的幹部進入國民黨歷練,之後在安排進入政界發展。最後,說明蔣經國利用這些從地方上拔擢出來的社會青年和從學校中發掘出來的學校青年,投入政界,加入國民黨。利用這些青年給社會大眾,一種清新、有朝氣的社會印象,來取代國民黨內部舊有的官僚氣息的負面印象,以達到以團入黨的改造目的,鞏固國民黨在台灣政權的基礎。 第五章介紹救國團的歷史影響。從三面來分析他對當時的影響,首先是對政治上的影響,救國團幫助蔣經國在台灣建立起自己的嫡系人馬,來改造舊有的國民黨內部結構並掃除在大陸時期的黨內派系,方便其對台灣政治及社會的掌控,及其對國家領導權的穩固。 其次,在社會上救國團除了提供青年們參與強身建體的戶外活動之外,也使得蔣經國除了掌握台灣的黨、政、軍、特之外,更深入了台灣社會的基層,奠定其動員社會基層的力量。最後,救國團成立之後,開始走入校園,以軍訓教育培養青年學生三民主義的素養,鍛鍊個人的體魄,以及服從領袖的精神。此外,與當時大陸政在鬧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7年)的學潮比較起來,當時台灣的社會環境的確是相當的安定,這也是多虧了救國團深入校園之後,為校園帶來安定的作用。zh_TW
DC.subject救國團zh_TW
DC.subject三青團zh_TW
DC.subject共青團zh_TW
DC.subject蔣經國zh_TW
DC.subject政治菁英zh_TW
DC.title蔣經國與救國團之研究(1969-1988)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itleResearch of Chang-Ching Kuo and ChinaYouth corps(1969-1988).en_US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