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2501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歷史研究所zh_TW
DC.creator邱雯惠zh_TW
DC.creatorWen-Huei Chiu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5-1-24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5-1-24T07:39:07Z
dc.date.issued2005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91125013
dc.contributor.department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主要以李三才為個案,探討輿論產生的背景及士人參與議論的方式,並深入分析輿論的性質、運作和演變。故本研究以李三才所涉入的兩場政治事件礦稅和京察為例,從李三才的政治操作和其與朝野言論的互動,來分析晚明士人的言論性質和目的,進而探究晚明的輿論現象。 本研究所運用的史料,則按其種類可分成政書、地方志、奏議、文集和筆記五類,並使用歸納、比較、分析、綜合等歷史研究方法,對相關史料做內容與時間的考訂,進一步篩選、比較和分析,整理歸納出具體的歷史脈絡,建構完整的史實基礎,再參酌傳播學理論,以深入探討晚明輿論之內涵。 從李三才涉入礦稅與京察事件的輿論風潮來解讀晚明的士論,可以發現士人在面對政治事件時,習於利用奏疏來傳達個人的政治理念,並藉由輿論的力量來對政事施加壓力。而士人為建立政治形象,營造政治勢力,則常會以輿論傳播、輿論支援或輿論利用等方式,做為聲援自己或攻擊別人的籌碼。再從李三才的政治勢力隨輿論傳播而起,及輿論傳播亦隨李三才的政治實力更加擴展的現象來看,即呈現了輿論傳播與士人勢力相輔相依的特性。顯然晚明士人已能運用輿論傳播的特質來操作輿論的風向,且藉此建立個人或派系的政治勢力。 從礦稅事件中的士人議論來分析,則並未發現明顯的派系背景。然而,隨著論政之風大興,及京察事件牽涉人事異動的利益糾葛所致,使輿論隨朝野門戶分立之勢,產生了明顯的派系分野,也使原本議論政事和監督決策的理想逐漸消失。加上朝廷的消極以對和政府的無能改善,使議事基礎建立在派系或個人利基的輿論風潮,更逐漸失控。故晚明輿論雖因士人善用傳播模式而大興,卻反而引發門戶黨派間的爭論,使晚明輿情更加混亂。 另外,在晚明士論的傳播效應中,每日發抄的邸報,因詳載朝中決策的資訊和士人議論的奏章,成為士林諸公獲得政治事件資訊的重要來源,甚至形成跨越時空的政治論壇,讓士論能藉此迅速對焦,重複議論,擴大輿論的傳播與發酵。然其傳鈔的時效性和便利性,卻也造成了晚明輿論的亂象。這些為求時效而缺乏審核的議事,在士人未經查證之下即輾轉傳播,即常常成為混淆士論的幫兇。 晚明逐漸形成的分歧士論,對其後政局的走向和官員仕途的升遷毫無助益;且輿論原本所具有的「公論」、「清議」等特性,則在士人的濫用下,失去砭鍼時政的功效。朝野士論僅存以派系恩怨、權力競逐為論點的荒誕表現,這使得內憂派系之分立,外患敵軍之危急的晚明之勢,自然面臨全面崩潰的邊緣。zh_TW
DC.subject晚明zh_TW
DC.subject輿論zh_TW
DC.subject李三才zh_TW
DC.subjectLate Ming Timesen_US
DC.subjectPublic Opinionen_US
DC.subjectLi San-ts'aien_US
DC.title晚明的輿論―李三才個案之研究 (1593-1623)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itlePublic Opinion in Late Ming Times--- A Case Study on Li San-ts'ai,1593-1623 en_US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